旋风混合式燃烧腔及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53684发布日期:2020-03-06 05:57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旋风混合式燃烧腔及灶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风混合式燃烧腔及灶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头特别是大功率的商用燃气灶头,为提高燃烧效率需要努力使燃气与空气充分、均匀混合,而燃烧器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燃烧时间长而易于变形与发裂,减短使用寿命,同时液体、渣泥或渣杂容易堵住分火器出气口而加剧这一状况,且降低了火力。另一方面,灶台的清洗或误操作使液体灌满燃烧器及出气管道,常常使燃烧器内积液,使液流入燃气管道,从而带来燃烧不起来,并发生相应的腐蚀供气管道等问题。

cn104456556公开了一种炉灶燃烧器,筒状的燃烧器设有夹层空气室,空气室通过许多细小的出风口与燃烧室相连通,燃烧室底部有燃气进管,燃气进气管设于燃烧器底板中心,且作为燃气喷射管竖直伸出底板一定高度,在燃气喷射管的上方设有放置于燃烧器底板且与燃烧器分离的分火器,分火器下部单面开口、且开口面向内形成凹腔,内侧面设有定位结构,外顶部为圆滑的球冠状,在分火器的底部设有一圈近乎切向的低于燃气喷射管口的窄小旋向出气口。

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积液,其过分依赖燃气的切向排出进行风气混合,燃气本身分量就少,在上升的过程中切向速度会逐步变缓,导致不能充分燃烧,降低热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旋风混合式燃烧腔,其通过多步旋风混合,改善燃烧火焰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灶具,具有很强的锅具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旋风混合式燃烧腔,包括形成有上开口腔体的燃烧室,设置在所述的燃烧室的底部中心的压火帽,所述的压火帽构造有下开口腔体,所述的下开口腔体的侧壁上均布有燃气进气孔,所述的燃烧室与所述的压火帽对应的侧壁上构造有底部斜出风口组以实现底部倾斜出风,所述的燃烧室于所述的压火帽上方对应的侧壁上构成有上部斜出风孔组以实现上部倾斜出风,所述的底部倾斜出风和上部倾斜出风的倾斜方向不同或相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上部斜出风孔组和底部斜出风孔组间还设置有中间出风孔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中间出风孔组位于压火帽的上方或者至少底部与压火帽顶面齐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燃气进气孔与所述的底部斜出风口等高设置或上下错开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燃烧室的底板上设置有定位环凹槽,所述的压火帽下端匹配地嵌入所述的定位环凹槽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燃烧室还包括顶部的外法兰缘,所述的外法兰缘上形成有顶斜出风孔组,所述的顶斜出风孔组的出风方向指向燃烧室轴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火帽为顶部封闭的筒状结构,压火帽的顶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凹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火帽与燃气管端部固定连接。

一种灶具,包括炉头,灶膛,所述的旋风混合式燃烧腔,以及设置在燃烧腔上部的控火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灶膛内设置有高温陶瓷纤维保温盘,所述的保温盘的上表面比灶膛的承载面低3-5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采用上下两组出风倾斜方向不同的斜出风口组,使得空气和燃气得到有效的混合,燃气自支撑环内喷射出即被底部斜出风口组的倾斜风带动旋转并逐步混合,然后再被上部旋风逆向驱动旋转,再次打乱燃气在空气中的分布,使得为充分燃烧的燃气再次有效得到氧气而充分燃烧。其是燃烧室底部倾斜出风,减少了燃气出气口的风压,更有利于燃气逸出,当不使用只留火种时,少量的燃气即可实现底部的安全燃烧,完全没有回火现象,而且燃烧时直接经过两次混合,保证燃烧充分。更能适应燃气压力不断变化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风混合式燃烧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旋风混合式燃烧腔,包括形成有上开口腔体的燃烧室2,以及设置在所述的燃烧室的底部中心的压火帽1,所述的压火帽构造有下开口腔体,所述的下开口腔体的侧壁上均布有多个环周设置的燃气进气孔11,所述的燃烧室与所述的支撑环对应的侧壁上构造有底部斜出风口组21以实现底部倾斜出风,即压火帽和燃烧室之间窄缝内倾斜出风,所述的燃烧室于所述的顶板上方对应的侧壁上构成有上部斜出风孔组22以实现上部倾斜出风,所述的底部倾斜出风和上部倾斜出风的倾斜方向不同或相反,无论是不同还是相反,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不同出风角度的两股风实现充分混合,提高燃烧效果。

其中,所述的燃烧室为或者包括圆筒部分,所述的上开口腔体位于圆筒部分,该区域进行空气和燃气的混合及燃烧。其中,所述的压火帽1,优选铸铁制成,所述的压火帽为顶部封闭的筒状结构,如采用上下同外径的设计形式,将其罩设与燃气进气管上方时,能有效对燃气进气管进行遮护,防止油水或残渣进入,所述的燃气进气孔的出气方向沿垂直于轴向或切向方向,因为燃烧室内的气流为旋风气流,通过燃气进气孔改变了气流方向,其中,所述的燃气进气孔开设在侧壁上使最终燃气进气孔离燃烧室底部有预定距离,有效避免残渣等对其造成的堵塞。

其中,压火帽的顶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凹窝。采用凹窝设计,凹窝的形状为圆环或者凹球形或者方形等,其能承接部分落入灶具内的油、水或食物残渣等,在燃烧时高温去除,有效提高内部整洁,延长使用寿命。

具体来说,所述的压火帽居中放置在燃烧室内并与其侧壁保持设定间隔以作为出气通道;所述的底部斜出风孔组和上部斜出风孔组分别指环周均布在燃烧室侧壁上的多个斜孔,该斜孔可呈一圈分布,或者上下多圈交错分布等,每组斜出风的斜孔的出风角度可采用相同角度或者分为多个角度,以实现较佳的混合效果为宜,各斜孔的孔径以及间距等可针对不同大小的燃烧室设定和火焰需求而设定。每个出风孔的可位于与轴向垂直的平面,或者在具有平面内倾斜的同时还具有沿轴向向上的分量,以提高其引出效果。

采用上下两组出风倾斜方向不同或相反的斜出风口组,使得空气和燃气得到有效的混合,燃气自支撑环内喷射出即被底部斜出风口组的倾斜风直接或间接带动旋转并逐步混合,然后再被上部旋风逆向驱动旋转,再次打乱燃气在空气中的分布,使得为充分燃烧的燃气再次有效得到氧气而充分燃烧。其是燃烧室底部倾斜出风,减少了燃气出气口的风压,更有利于燃气逸出,当不使用只留火种时,少量的燃气即可实现底部的安全燃烧,完全没有回火现象,而且燃烧时直接经过两次混合,保证燃烧充分。更能适应燃气压力不断变化的影响。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的上部斜出风孔组22和底部斜出风孔组21间还设置有中间出风孔组23。

在两组斜出风孔组之间加入中间出风孔组,将经过加速的混合气体有效降速或再次打乱后以提高混合度,有利于上部旋风的形成,提高最终火型的集约度。同时,所述的中间出风孔组的出风方向指向燃烧室轴心,或者采用与上部斜出风孔组和底部斜出风孔组不同的斜孔角度斜出风方向,实现不同阶段的冲击混合,提高最终混合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各组出风孔组间可以有明确的距离分割,也可采用紧邻甚至上下交错的设计以提高空气和燃气的最终混合效果,保证燃烧充分性。

其中,所述的中间出风孔组位于顶板上方或者至少底部与压火帽的上表面齐平,以有效避免中间加速段的影响,提高多次混合效果。

为实现压火盘相对燃烧室的定位,所述的燃烧室的底板上设置有定位环凹槽,所述的侧壁下端匹配地嵌入所述的定位环凹槽中。或者采用数个凸舌,在燃烧室的底板上构成对应的插口,利用凸舌与插口的定位,提高定位效果,防止发生移动或转动,当然,也可采用旋紧的方式实现压火帽的定位,优选,所述的压火帽采用铸铁等材质,具有较强的耐火性能和大质量带来的稳定性。而且,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压火帽还可采用螺纹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在燃气管上端的方式,这样减少压火帽的体积,进一步可控制燃烧室体积,而且脱离燃烧室底面的定位方式,可避免残渣等对联接处的影响,提高其使用寿命和拆装便利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燃烧室还包括顶部的外法兰缘24,所述的外法兰缘上形成有顶斜出风孔组25,所述的顶斜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指向燃烧室轴向。燃烧室内部的出风或火焰经多次混合后,在燃烧室出口处在由顶斜出风孔组抽离引出,并将火焰塑形成以喷射锅底的直焰为主补充锅底四周热量的旋转火焰为辅,通过对火焰的整形,可适量缩小了炉膛内直径,做到一般规格大中小锅、汤桶都能用,提高适用性。

实施例三

其中,所述的压火帽于燃气进气孔上方部位形成有外凸环以减小其与燃烧室的间距。具体地说,所述的外凸环可直接由压火帽侧壁外凸构成,或者与其固定连接的方式设计,所述的外凸环可为中部突出式,或者直接构成压火帽的顶部。如,压火帽由上部大直径的具有底面的圆筒和同轴固定在底面下方的筒体以构成所述的下开口腔体。所述的圆筒可用于承接漏油等残渣。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燃烧室的内壁上于燃气进口上方高度处构造有内凸环以减少其与压火帽的间距。所述的内凸环可直接由燃烧室的避免内凸构成,或者与其固定连接的方式设计。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还同时公开了一种灶具,包括炉头3,灶膛4,保温盘5、燃烧腔2,以及设置在燃烧腔上部的控火圈6,燃气管7自底部穿过燃烧室进入压火帽内部并与顶内表面保持间隔。优选地,压火盘的的顶面呈球面状凹陷,或者在燃气管顶部构成锯齿槽以便实现侧部出风。这样能使得燃气管出气更顺畅更均匀,底部直插并与炉头底部螺纹固定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安装便利性。所述的保温盘为锥形高温陶瓷纤维材质,保温盘有效隔热保热,同时释放红外线,实现对锅底的高效加热。

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一根20毫米不锈钢管直接插入燃烧室并高于燃烧室底部15毫米,彻底解决因厨师失手灌水灌油导致气管堵死无法进气使用的问题,不易被油水灌死。

本实用新型有效实现后混技术超越预混技术节能率并做到了预混技术的静音效果,不会出现预混技术的叫锅现象,只调气阀实现大小火任意调节而不会出现中小火状态燃烧不净有燃气味的缺陷,经燃气报警仪器测试,大中小火均为零的数值,不会出现预混技术因燃气变化导致配比不合理、燃烧不充分的问题,可适应所有的燃气种类,解决预混技术不能使用煤气的难题。

进一步地,所述的灶膛内设置有高温陶瓷纤维保温盘,所述的保温盘的上表面比灶膛的承载面低3-5mm。当所述的灶具为汤锅灶具,则该保温盘为环状,通过控制保温盘与承载面即锅具的底面的间隙,在保证其基本废气排出的前提下,尽量控制热量逸出,利用保温盘加热后释放红外线,提高其加热效果,提高热效率。优选,所述的保温盘的顶面呈外高内地的锥度,如,外侧比内边高2-6mm,锥度的设计,进一步控制火焰和热浪费。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