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流路结构及室内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4155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流路结构及室内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及室内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室内换热器,特别是家用空调壁挂式室内换热器,目前大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换热器结构,其中,室内换热器基本为统一规格的管径,如7mm、6mm、6.35mm、5mm等,这种统一规格管径的特点是不能根据不同管径在不同流动区域的换热特点进行不同排布设置,由此导致空调室内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较差。目前,也有采用如图2所示的弧形式不同管径组合的室内换热器,该室内换热器可以根据制冷剂在不同管径内的换热特点进行排布,具有很高的换热效率,但是,这种换热器结构中,翅片和胀管设备是整体式,不具备通用性,并且翅片和胀管模具价格很高,对应普通机型则显得成本较高,不易大规模应用。此外,随着国内外空调能效标准的不断提升,需要在传统室内换热器的基础上加大室内换热器,如增加换热器管数或者换热器长度,此种情形下,对于管径较大的管(如7_)而言,则成本会急剧增加;对于管径相对较小的管(如5_)而言,由于换热器流程阻力相对较大,流路及配管非常复杂,同时各流路也不容易分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流路简单、通用性好以及换热效率高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及室内换热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包括: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所述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小于后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优选地,所述后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6-8_,所述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3-6mm。优选地,所述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5mm,所述后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7mm。优选地,所述前换热器为多折换热器。优选地,所述后换热器设有总进口和总出口,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由所述总进口进入所述后换热器,先经过所述后换热器的迎风面前排一到两根换热管,再分多路进入所述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后汇总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由所述总出口流出;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方式与上述过程相反。优选地,该换热器流路结构还包括两分配器,两分配器均连接在所述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之间;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由所述总进口进入所述后换热器,先经过所述后换热器迎风侧两根换热管,再通过其中一分配器分四路进入所述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再通过另一分配器汇总后,分两路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由所述总出口排出;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方式与上述过程相反。[0012]优选地,所述后换热器设有总出口,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先分多路进入所述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后再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由所述总出口流出。优选地,该换热器流路结构还包括两分配器,其中一分配器与前换热器连接,另一分配器连接在所述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之间;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先经过其中一分配器分四路进入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后,再经另一分配器汇总后分两路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的迎风侧前排换热管,由所述总出口流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室内换热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及室内换热器,在换热器的前换热器部分和后换热器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管径,再根据制冷剂在不同管径换热特点调整流路来提升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前换热器的各换热管管径相同,后换热器的各换热器管径相同,使得换热管的翅片和胀管可直接借用现有的模具,由此满足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要求;另外,由于在前换热器部分采用较小管径,在后换热器部分采用较大管径,根据制冷剂不同流动状态在不同管径换热特点,在两相区,充分利用小管径和较多流路提升制冷剂在两相区换热性能;在气相区,充分利用较大管径和较少流路提升制冷剂在管内流动速度提升单相区换热性能,由此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热效率不高、模具不具有通用性以及成本和流路复杂的不足之处。

图1是现有的一种室内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另一种室内换热器结构不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包括:前换热器I和后换热器2和两分配器3,两分配器3均连接在所述前换热器I和后换热器2之间,所述前换热器I中换热管的管径Dl小于后换热器2中换热管的管径D2。本实施例在室内换热器的前换热器I部分和后换热器2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管径,再根据制冷剂在不同管径换热特点来调整流路,以提升整个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前换热器I采用多折换热器,其至少包括两换热器片。其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后换热器2中换热管的管径D2为6_8mm,前换热器I中换热管的管径Dl为3-6mm。本实施例以前换热器I中换热管的管径Dl为5mm,后换热器2中换热管的管径D2为7mm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后换热器2设有总进口(如图3中箭头A所示)和总出口(如图3中箭头B所示),制冷剂在制冷工况下的流路方式为:制冷剂由所述总进口进入所述后换热器2,先经过后换热器2的迎风面(如图中风向箭头所示)前排一到两根换热管,再分多路进入前换热器1,经过换热后汇总进入后换热器2,由总出口流出;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方式与上述过程相反,上述总进口则变为总出口 ;上述总出口则变为总进口。更为具体地,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以前换热器I的换热管管径Dl为5mm,后换热器2的换热管管径D2为7_为例,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由所述总进口进入所述后换热器2,先经过所述后换热器2迎风侧两根换热管,再通过其中一分配器3分四路进入前换热器1,经过充分换热后,再通过另一分配器3汇总后,分两路进入所述后换热器2,由所述总出口排出;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方式与上述过程相反,最后出来的两根管径D2换热管为过冷管,可以提升室内换热器的制热效果。本实施例这种室内换热器的流路配置方式适合于制冷和制热要求较高,以及配置有等温除湿功能的高端室内机。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在室内换热器的前换热器I部分和后蒸换热器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管径,再根据制冷剂在不同管径换热特点调整流路来提升整个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前换热器I中各换热管的管径相同,后换热器2的各换热器的管径相同,使得换热器中的翅片和胀管可直接借用传统的模具,从而满足了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在前换热器I部分采用较小管径,在后换热器2部分采用较大管径,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热效率不高、模具不具有通用性、成本和流路复杂的不足之处。请参照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流路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均包括前换热器1、后换热器2和两分配器3,所述前换热器I中换热管的管径小Dl于后换热器2中换热管的管径D2,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其中一分配器3与前换热器I连接,另一分配器3连接在前换热器I和后换热器2之间;同时,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中的流路方式也不同。具体地,本实施例在后换热器2上设有总出口(如图4中箭头B所示),制冷剂在制冷工况下的流路方式为:制冷剂先由图4中箭头A处分多路进入前换热器1,经过充分换热后再进入后换热器2,最后由后换热器2上的总出口流出,在制热工况,制冷剂的流路方式则与上述过程相反。更为具体地,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以前换热器I的换热管管径Dl为5mm,后换热器2的换热管管径D2为7mm为例,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先经过其中一分配器3分四路进入前换热器1,经过换热后,再经另一分配器3汇总后分两路进入所述后换热器2的迎风侧前排的7mm换热管,由所述总出口流出;在制热工况,制冷剂的流路方式则与上述过程相反。本实施例这种室内换热器的流路配置方式工艺和流路相对简单,适合做中低端机。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在室内换热器的前换热器I部分和后蒸换热器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管径,再根据制冷剂在不同管径换热特点调整流路来提升整个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前换热器I中各换热管的管径相同,后换热器2的各换热器的管径相同,使得换热器中的翅片和胀管可直接借用传统的模具,从而满足了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在前换热器I部分采用较小管径,在后换热器2部分采用较大管径,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热效率不高、模具不具有通用性、成本和流路复杂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根据制冷剂不同流动状态在不同管径中的换热特点,在两相区,充分利用小管径和较多流路提升制冷剂在两相区换热性能;在气相区,充分利用较大管径和较少流路提升制冷剂在管内流动速度,提升单相区换热性能。其相对于现有的弧形式蒸发器模具更具有通用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满足高中低端不同产品要求。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室内换热器,该室内换热器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换热器具体可以为室内蒸发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所述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小于后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6-8mm,所述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3_6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5mm,所述后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为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换热器为多折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器设有总进口和总出口,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由所述总进口进入所述后换热器,先经过所述后换热器的迎风面前排一到两根换热管,再分多路进入所述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后汇总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由所述总出口流出;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方式与上述过程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分配器,两分配器均连接在所述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之间;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由所述总进口进入所述后换热器,先经过所述后换热器迎风侧两根换热管,再通过其中一分配器分四路进入所述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再通过另一分配器汇总后,分两路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由所述总出口排出;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方式与上述过程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器设有总出口,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先分多路进入所述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后再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由所述总出口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分配器,其中一分配器与前换热器连接,另一分配器连接在所述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之间;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先经过其中一分配器分四路进入前换热器,经过换热后,再经另一分配器汇总后分两路进入所述后换热器的迎风侧前排换热管,由所述总出口流出。
9.一种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器流路结构及室内换热器,该换热器流路结构包括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小于后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前换热器部分采用较小管径,在后换热器部分采用较大管径,根据制冷剂不同流动状态在不同管径换热特点,在两相区,充分利用小管径和较多流路提升制冷剂在两相区换热性能;在气相区,充分利用较大管径和较少流路提升制冷剂在管内流动速度提升单相区换热性能,由此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热效率不高、模具不具有通用性以及成本和流路复杂的不足之处。
文档编号F24F13/30GK202993670SQ20122061462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9日
发明者赵夫峰 申请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