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3630阅读:35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药冷凝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螺旋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制药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目前,市场上的换热器通常由一里一外两条管道组成,其中较小的管道贯穿较大的管道,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这种同轴套管换热器包括外管与内管,内管中通入冷媒介质,外管中通入热水,热水在外管内流动的过程中与内管中的冷媒介质进行热交换,这种同轴套管换热器在使用时存在一些问题:如同轴套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受套管限制较大,如果外管的直径较大,虽然换热效率较高,但是整个换热器的体积就较为庞大,如果外管的直径较小,虽然能够减小体积,但是其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就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换热效率高、尺寸紧凑的螺旋管式换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螺旋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壳体内部相通,所述壳体内至少设置有一组供热流体流经的双螺旋管,所述双螺旋管中的两螺旋管旋转方向相反,所述螺旋管的两端延伸至壳体外,且在螺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液分支管与出液汇集管。

如此设置,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多组双螺旋管,使热流体通过进液分支管流经双螺旋管进行降温冷却的工序,利用螺旋管的环绕特性,可以使热流体在相同长度的壳体内流经的路程增加,使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冷却性能提高,同时也优化了换热器的整体布局尺寸的占用空间,其中每组的双螺旋管的螺旋旋转方向相反,使两螺旋管之间的距离比现有两螺旋管同向旋转的间距增大,进而增加单个螺旋管与壳体内的冷却液接触面积,使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冷却效果提高,冷却过后达到预定所需要的温度时,通过出液汇集管使各组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汇聚在一起,再传送至下个所需要的进行装药或灌药的工序,提高药物的热转换性能以及药物的质量。

进一步设置:多组所述的双螺旋的旋转半径均不同,且以壳体的轴线为轴心依次向外增大。

如此设置,通过设置多组双螺旋管,使热流体经过进液分支管流经更多的双螺旋管进行降温冷却处理,多组设置可以同时对更多的热流体进行降温冷却处理,进一步提高热流体的传送效率。

进一步设置:所述进液分支管与一上端盖连接,出液汇集管与一下端盖连接,所述上端盖与下端盖通过螺纹与壳体连接。

如此设置,由于双螺纹管中的热水通过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处理,在双螺旋管中容易形成水垢,通过设置上下端盖与壳体螺纹连接,可以方便拆卸双螺纹管,对双螺纹管的内部管道进行及时的清洗,同时也可以对壳体内部进行清洗,防止水垢粘附在双螺旋管的内外壁上,使壳体内的换热效果降低,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使药物的热转换性能效果提高。

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端盖与壳体连接处以及下端盖与壳体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垫。

如此设置,设置密封垫可以提高上下端盖与壳体连接处的密封性能,有效的防止其内部的液体泄漏,提高螺旋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一步提高药物换热器的工作环境。

进一步设置:多组所述双螺旋管为圆形管或椭圆管。

如此设置,圆形管或椭圆管的设计可以使双螺旋管的内壁形成光滑,有利于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流动,使双螺旋管的内壁或者壳体内液体的流通性更佳顺畅。

进一步设置: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环形凹槽。

如此设置,进水口处连接的冷却液,而出水口用于将进行冷却液吸热后排出的通口,在其两接口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凹槽,使密封圈更好的对连接处进行密封防泄漏的作用,同时也提高药物冷却或加热的工作环境。

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壳体的连接板。

如此设置,由于螺旋式换热器本身呈圆管装,不方便安装,通过设置连接板,通过螺孔可以方便将螺旋式换热器安装与机架上,使螺旋式换热器更佳稳定的在机架上进行换热冷却的工序。

进一步设置:所述进液分支管与一热流体源连接,出液汇集管与一西林瓶灌药装置连接。

如此设置,热流体源通过进液分支管分流到各个双螺旋管内,壳体内的冷却液对其双螺旋管的外壁进行吸热,使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进过双螺旋管壁的热传递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热流体通过双螺旋管流至出液汇集管处,使各个螺旋管内的热流体汇聚一起传送至西林瓶洗烘装置出进行洗涤。

进一步设置:所述进水口与一冷却源连接,出水口与一循环水箱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进水口与冷却源连接,使冷却液进入壳体内,再对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进行降温冷却的工序,冷却液进过双螺旋管进行吸热后,通过出水口将其排出壳体内,出水口在于循环水箱连接,可以对吸热后的冷却液进行循环再利用,有效的节省生产成本。

进一步设置:所述出液汇集管设有用于测量出液口温度传感器。

如此设置,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及时了解经过降温冷却处理后的热流体的稳定,是否达到预定所需要的稳定范围内,可以对进口处的冷却液进行相应的改变,使热流体达到预定的范围值,提高螺管式换热器的热处理性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多组双螺旋管,且两螺旋管的旋转方向相反,使热流体通过进液分支管流经双螺旋管进行降温冷却的工序,利用螺旋管的环绕特性,使热流体在相同长度的壳体内流经的路程增加,使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冷却性能提高,同时也优化了换热器的整体布局尺寸的占用空间,相反设置的两螺旋管之间的距离比现有两螺旋管同向旋转的间距增大,进而增加单个螺旋管与壳体内的冷却液接触面积,使双螺旋管内的药物的冷却或加热效果提高,冷却或解热过后达到预定所需要的温度时,通过出液汇集管使各组双螺旋管内的热流体汇聚在一起,再传送至下个药物加工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出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4为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局部展开图;

图5为螺旋管式换热器的正视图。

图中:1、壳体;2、进水口;3、出水口;4、双螺旋管;5、进液分支管;6、出液汇集管;7、上端盖;8、下端盖;9、密封垫;10、环形凹槽;11、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螺旋管式换热器做进一步说明。

如提1和图3所示,一种螺旋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进水口2和出水口3分别与壳体1内部相通,壳体1内至少设置有一组供热流体流经的双螺旋管4,如图4所示,双螺旋管4中的两螺旋管旋转方向相反,螺旋管的两端延伸至壳体1外,且在螺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液分支管5与出液汇集管6。

多组所述的双螺旋的旋转半径均不同,且以壳体1的轴线为轴心依次向外增大,其双螺旋管4为圆形管或椭圆管;作为优选,在壳体1内设置两组双螺旋管4,且双螺旋管4为椭圆形,其内部的双螺旋管4的旋转半径是外部双螺旋管4半径的一半;所述进液分支管5与热流体源连接,出液汇集管6与西林瓶药物灌装装置连接;所述进水口2与一冷却源连接,出水口3与一循环水箱连接。

当热流体源通过进液分支管5分流到两双螺旋管4内,通过进水口2的冷却源使冷却液进入壳体1内,对双螺旋管4内的热流体进行降温冷却的工序,壳体1内的冷却液对其双螺旋管4的外壁进行吸热,使双螺旋管4内的热流体进过双螺旋管4壁的热传递进行降温,冷却液进过双螺旋管4进行吸热后,通过出水口3将其排出壳体1内,在出水口3排出的冷却液通过与循环水箱连接,对吸热后的冷却液进行循环再利用,降温后的热流体通过双螺旋管4流至出液汇集管6处,使各个螺旋管内的热流体汇聚一起传送至西林瓶灌装装置处,再进行洗涤;多组双螺旋管4使热流体经过进液分支管5流经更多的双螺旋管4进行降温冷却处理,多组设置可以同时对更多的热流体进行降温冷却处理,进一步提高热流体的传送效率。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由于双螺纹管中的热水通过进水口2进入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处理,在双螺旋管4中容易形成水垢,通过设置进液分支管5与上端盖7连接,出液汇集管6与下端盖8连接,上端盖7与下端盖8通过螺纹与壳体1固定连接,可以方便拆卸双螺纹管,对双螺纹管的内部管道进行及时的清洗,同时也可以对壳体1内部进行清洗,防止水垢粘附在双螺旋管4的内外壁上,使壳体1内的换热效果降低,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使药物的热转换效果提高;在上端盖7与壳体1连接处以及下端盖8与壳体1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垫9,提高上下端盖8与壳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能,有效的防止其内部的液体泄漏;所述进水口2和出水口3均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环形凹槽10,使密封圈更好的对连接处进行密封防泄漏的作用;由于螺旋式换热器本身呈圆管装,为了方便安装,在壳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壳体1的连接板11,通过连接板11上的螺孔通过螺栓可以方便将螺旋式换热器安装与机架上,使螺旋式换热器更佳稳定的在机架上;所述出液汇集管6设有用于测量出液口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及时了解经过降温冷却处理后的热流体是否达到预定所需要的稳定范围内,可以及时的对进口处的冷却液进行相应的改变,使热流体达到预定的范围值,提高螺管式换热器的热处理性能。

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两组两螺旋管的旋转方向相反的双螺旋管4,使热流体通过进液分支管5流经双螺旋管4进行降温冷却的工序,利用螺旋管的环绕特性,使热流体在相同长度的壳体1内流经的路程增加,双螺旋管4内的热流体冷却性能提高,同时也优化了换热器的整体布局尺寸的占用空间,相反设置的两螺旋管之间的距离也比现有两螺旋管同向旋转的间距增大,进而增加单个螺旋管与壳体1内的冷却液接触面积,使双螺旋管4内的热流体冷却效果提高,冷却过后达到预定所需要的温度时,通过出液汇集管6使各组双螺旋管4内的热流体汇聚在一起,再传送至下个药物加工工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