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换热的石墨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常用的换热器包括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而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的表面平整,从而减小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效换热的石墨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高效换热的石墨换热器,包括板壳壳体,所述板壳壳体的一端口设有固定端盖,且板壳壳体的另一端口设有活动端盖,所述活动端盖的表面分别设有热流出管道和热流入管道,所述板壳壳体的底部设有入水口,板壳壳体的顶部设有出水口,所述活动端盖远离热流出管道的表面设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活动端盖的一端套接有锁紧螺母和安装板,安装板和活动端盖之间设有换热片组,所述换热片组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第二流道和第一流道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换热片组是由石墨换热片一和石墨换热片二依次排列组成,所述石墨换热片一的长度大于石墨换热片二的长度,且石墨换热片一和石墨换热片二的宽度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设有两个,两个连接杆均以换热片组上下对称排列,且两个连接杆远离活动端盖的一端表面分别设有与锁紧螺母相配合的螺纹。
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呈上下对称排列,所述第一流道与热流入管道的宽度大小均相同并相互连通,第二流道与热流出管道的宽度大小均相同并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换热的石墨换热器,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加入通过加石墨换热片一和石墨换热片二,由于石墨换热片一和石墨换热片二依次叠加组成换热片组,这样换热片组的表面就会产生高低不平的形状,这样在进行换热时,被换热的介质会增大与板片组表面的接触面积,可以缩短被换热的介质在换热时所用的时间,从而提高换热的效率;通过加入锁紧螺母,由于连接杆远离活动端盖的一端表面设有与锁紧螺母相配合的螺纹,这样锁紧螺母在连接杆上便于使安装板对换热片组进行施压,从而使换热片组能在安装板和活动端盖之间保持稳定的作用,使得石墨换热片一和石墨换热片二的拼接更具稳定性;通过加入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由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通过连接管进行连接,这样便于水流能够进行循环的流动,从而提高被换热介质的换热速度,减少换热器换热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换热的石墨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板壳壳体1、石墨换热片一2、活动端盖3、热流出管道4、热流入管道5、第二流道6、石墨换热片二7、锁紧螺母8、第一流道9、固定端盖10、连接管11、连接杆12、安装板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高效换热的石墨换热器,包括板壳壳体1,板壳壳体1的一端口设有固定端盖10,且板壳壳体1的另一端口设有活动端盖3,活动端盖3的表面分别设有热流出管道4和热流入管道5,板壳壳体1的底部设有入水口,板壳壳体1的顶部设有出水口。
活动端盖3远离热流出管道4的表面设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设有两个,两个连接杆12均以换热片组上下对称排列,且两个连接杆12远离活动端盖3的一端表面分别设有与锁紧螺母8相配合的螺纹,连接杆12远离活动端盖3的一端套接有锁紧螺母8和安装板13,安装板13和活动端盖3之间设有换热片组,通过加入锁紧螺母8,由于连接杆12远离活动端盖3的一端表面设有与锁紧螺母8相配合的螺纹,这样锁紧螺母8在连接杆12上便于使安装板13对换热片组进行施压,从而使换热片组能在安装板12和活动端盖3之间保持稳定的作用,使得石墨换热片一2和石墨换热片二7的拼接更具稳定性。
换热片组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流道9和第二流道6,且第二流道6和第一流道9之间通过连接管11连接,第一流道9和第二流道6呈上下对称排列,第一流道9与热流入管道5的宽度大小均相同并相互连通,第二流道6与热流出管道4的宽度大小均相同并相互连通,通过加入第一流道9和第二流道6,由于第一流道9和第二流道6通过连接管11进行连接,这样便于水流能够进行循环的流动,从而提高被换热介质的换热速度,减少换热器换热的时间。
换热片组是由石墨换热片一2和石墨换热片二7依次排列组成,石墨换热片一2的长度大于石墨换热片二7的长度,且石墨换热片一2和石墨换热片二7的宽度均相同,通过加入通过加石墨换热片一和石墨换热片二,由于石墨换热片一2和石墨换热片二7依次叠加组成换热片组,这样换热片组的表面就会产生高低不平的形状,这样在进行换热时,被换热的介质会增大与换热片组表面的接触面积,可以缩短被换热的介质在换热时用的时间,从而提高换热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