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螺旋隔离生物燃料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096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螺旋隔离生物燃料采暖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生物燃料颗粒采暖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多螺旋隔离生物燃料采暖炉。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大生产的进行,能源的过度消耗已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需找新的清洁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秆在农田里被焚烧,既加重了环境污染,如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由浪费了能量,秸秆的热能不能得利用,而秸秆不能得到充分的有效利用主要在于农村生活电气化,人们已经不在依赖秸秆生火做饭,所以造成过多剩余,秸秆直接用到工业生产中其单位体积的能量用不能满足其对热能的要求,为了使秸秆得到充分利用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大力倡导秸秆的再制,使其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现在主要是将其破碎压制成高密度的颗粒,提高单位体积的热能,现有技术均采用挤出工艺,形成的实体颗粒堆积后空隙小,在填入锅炉后气流不通畅,影响燃烧,而且燃尽灰烬堆积也影响燃烧,这仍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加以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螺旋隔离生物燃料采暖炉。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螺旋隔离生物燃料采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腔和排烟管;炉腔为圆筒形,上部开口设有炉盖,炉腔壁靠近上开口连接有与其内部联通的排烟管,炉腔内壁靠近下开口炉腔侧壁上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开门,开口上部炉腔内壁设有环形挡板,环形挡板上设有带孔的篦子,篦子中心位置设有中孔,篦子上部在中孔上插有可旋转的风管,风管上端用封堵封闭,风管下端向下形成开放口,风管在篦子上部的侧壁上分布有侧孔,篦子上方风管与炉腔内壁间设有与风管连接的六头的带孔螺旋片,六头带孔螺旋片两片一组,每组两螺旋片间的间距为相邻组螺旋片间的间距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每组两螺旋片上端连接有顶板,篦子在每组两螺旋片下端之间设有一个面积占比大于二分之一的落灰孔,篦子在相邻组螺旋片间分布有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封堵上部设有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炉腔内壁设有与顶板相对的定位标记。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生物燃料颗粒放入相邻组螺旋片间的空间内,在篦子下部放入易燃物,点燃易燃物,透过风管上的孔、螺旋片上的孔、落灰孔、气孔可快速引燃生物燃料颗粒,不会压灭火种,燃烧过程中,透过风管上的孔、通过气孔、每组螺旋片间的间隙透过螺旋片上的孔可以多方位的为燃料提供充足的空气,气流更通畅,燃烧效率更高,产生的灰烬也会沿螺旋片下滑至底部,用工具旋转手柄使落灰孔错位,灰烬可以通过落灰孔落下,旋回归位再填入新的燃料后,可以继续在通过风管上的孔提供畅通的气流,产生的灰烬也可以通过螺旋片上的孔沿螺旋气道由落灰孔落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螺旋片示意图。

附图标记:1炉腔;2排烟管;3炉盖;5环形挡板;6篦子;7中孔;8风管;9封堵;10侧孔;11螺旋片;12顶板;13落灰孔;14气孔;15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图1、2所示,该多螺旋隔离生物燃料采暖炉包括炉腔1和排烟管2;炉腔为圆筒形,上部开口设有炉盖3,炉腔壁靠近上开口连接有与其内部联通的排烟管,炉腔内壁靠近下开口炉腔侧壁上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开门,开口上部炉腔内壁设有环形挡板5,环形挡板上设有带孔的篦子6,篦子中心位置设有中孔7,篦子上部在中孔上插有可旋转的风管8,风管上端用封堵9封闭,封堵上部设有手柄15,可以用工具通过手柄旋转风管,防止气流直接流走,风管下端向下形成开放口,风管在篦子上部的侧壁上分布有侧孔10,篦子上方风管与炉腔内壁间设有与风管连接的六头的带孔螺旋片11,六头带孔螺旋片相邻的两片为一组,每组两螺旋片间的间距为相邻组螺旋片间的间距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每组两螺旋片上端连接有顶板12,每组两螺旋片间形成狭窄螺旋风道,篦子在每组两螺旋片下端之间设有一个面积占比大于二分之一的落灰孔13,可使灰烬快速落下,篦子在相邻组螺旋片间分布有气孔14,提供燃烧气流,可在炉腔内壁设有与顶板相对的定位标记,旋转后对齐归位使螺旋风道与落灰孔对齐。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生物燃料颗粒放入相邻组螺旋片间的空间内,在篦子下部放入易燃物,点燃易燃物,透过风管上的孔、螺旋片上的孔、落灰孔、气孔可快速引燃生物燃料颗粒,不会压灭火种,燃烧过程中,透过风管上的孔、通过气孔、每组螺旋片间的间隙透过螺旋片上的孔可以多方位的为燃料提供充足的空气,气流更通畅,燃烧效率更高,产生的灰烬也会沿螺旋片下滑至底部,用工具旋转手柄使落灰孔错位,灰烬可以通过落灰孔落下,旋回归位再填入新的燃料后,可以继续在通过风管上的孔提供畅通的气流,产生的灰烬也可以通过螺旋片上的孔沿螺旋气道由落灰孔落下。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凡依本申请所做的等效修饰和现有技术添加均视为本实用新型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