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板和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500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导风板和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板和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器中,为了调节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方向,增大送风效率,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通常,导风板由顶盖和底板组合而成,顶盖和底板之间为封闭的隔热腔。其中,顶盖位于导风板靠近出风口的一侧,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风在导风板迎风面的导引作用下被送向室内,底板位于导风板背离出风口的一侧。然而,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例如制冷模式下,出风口吹出的冷气流容易从顶盖和底板结合处的缝隙进入隔热腔中,导致隔热腔的隔热效果变差,底板在顶盖的影响下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底板表面产生凝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导风板,旨在解决上述导风板中冷气流容易从顶盖和底板结合处进入隔热腔的问题,防止导风板表面产生凝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导风板,用于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顶盖和底板,所述顶盖的侧边设有第一结合部;所述底板设于所述顶盖的背风面侧,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本体,所述底板本体的侧边设有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相适配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第一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面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呈夹角设置的扣合分面,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扣合面对应设置的第二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二扣合面相扣合;所述底板与所述顶盖围合形成封闭的隔热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部还具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设于所述第一扣合面远离所述隔热腔的一侧;所述第二结合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对应设置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设于所述第二扣合面远离所述隔热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面和所述第一定位面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面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定位分面和第二定位分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部还具有第一隔热面,所述第一隔热面设于所述第一扣合面和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所述第二结合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隔热面对应设置的第二隔热面,所述第二隔热面设于所述第二扣合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热面和所述第二隔热面之间具有隔热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合面和所述第一隔热面的连接处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一隔热面的连接处呈夹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底板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底板本体的端部,所述顶盖的端面抵接于所述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合面包括第一扣合分面、第二扣合分面、第三扣合分面、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一过渡面连接于所述第一扣合分面与所述第二扣合分面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面连接于所述第二扣合分面与所述第三扣合分面之间,所述第二扣合分面位于所述第一扣合分面与所述第三扣合分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面均为弧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包括顶盖和底板,所述顶盖的侧边设有第一结合部;所述底板设于所述顶盖的背风面侧,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本体,所述底板本体的侧边设有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相适配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第一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面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呈夹角设置的扣合分面,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扣合面对应设置的第二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二扣合面相扣合;所述底板与所述顶盖围合形成封闭的隔热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导风板包括顶盖和底板,底板设于顶盖的背风面侧,与顶盖围合形成封闭的隔热腔。导风板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顶盖的上表面面向出风口,对出风口送出的风起到导引作用,也就是导风板的迎风面包括顶盖的上表面,对应的,导风板的背风面包括底板的下表面。顶盖和底板之间的隔热腔中空,一方面,减小了顶盖和底板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隔热腔中的空气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隔热腔可有效减少热量在顶盖和底板之间的传递,从而避免因底板温度降低过多而导致凝露的产生。顶盖和底板通过分别设置在顶盖侧边的第一结合部和设置在底板侧边的第二结合部配合相连,以实现隔热腔侧向的封闭。其中,第一结合部包括第一扣合面,第一扣合面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呈夹角设置的扣合分面,第二结合部包括与第一扣合面对应设置的第二扣合面,扣合分面之间的夹角一般呈锐角,以使得第一扣合面和第二扣合面能够相互扣合而不脱落,实现导风板顶盖和底板的连接。扣合连接的顶盖和底板之间实现了紧配合,从而避免了出风口送出的气流从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之间的缝隙进入隔热腔中,进而使得底板和顶盖之间的热传递减弱,避免了制冷模式下底板温度过低使水蒸气液化凝结在底板表面,有效防止了导风板凝露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风板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导风板沿A-A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风板。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导风板包括顶盖100和底板200,顶盖100的侧边设有第一结合部110;底板200设于顶盖100的背风面侧,底板200包括底板本体210,底板本体210的侧边设有与第一结合部110相适配的第二结合部220;第一结合部110具有第一扣合面113,第一扣合面110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呈夹角设置的扣合分面,第二结合部220具有与第一扣合面113对应设置的第二扣合面223,第一扣合面113与第二扣合面223相扣合;底板200与顶盖100围合形成封闭的隔热腔300。

在空调器中,导风板可转动地连接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处,由顶盖100和底板200组合而成。顶盖100设置在导风板靠近出风口的一侧,底板200设置在导风板背离出风口的一侧。当空调器处于关闭状态时,出风口被导风板所关闭,以免灰尘进入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导风板的底板200背风面位于空调器室内机的外表面,与其外表面的形状相配合,以保持空调器室内机外表的美观。当空调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导风板相对出风口转动,自出风口送出的风吹向顶盖100的迎风面,在迎风面的导引作用下被送向室内。

导风板的顶盖100和底板200之间形成封闭的隔热腔300,中空的隔热腔300减小了顶盖100和底板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且隔热腔300中的空气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从而减弱了顶盖100和底板200之间的热传递。以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为例,隔热腔300可以减少热量从靠近出风口的顶盖100传导至远离出风口的底板200,以避免底板200温度过低而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底板200表面液化产生凝露。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底板200位于隔热腔300内部的迎风面侧还设有支撑筋240,以保障导风板整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导风板与出风口的形状相适配,通常为长条状,故导风板的顶盖100和底板200相应分别为长条状。在顶盖的侧边设有第一结合部110,与底板侧边的第二结合部220相配合实现顶盖100和底板200的连接。其中,第一结合部110具有第一扣合面113,第一扣合面113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呈夹角设置的扣合分面,第二结合部220具有对应第一扣合面113设置的第二扣合面223,扣合分面之间的夹角通常设置为锐角,以使得第一扣合面113和第二扣合面223之间形成相互扣合的状态,以实现导风板顶盖100和底板200的固定,防止顶盖100和底板200相脱落。

具体的,第一扣合面存在多种设置方式。例如,第一扣合面可包括至少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平面或曲面,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由具有一定弹性的聚合物或合金材料制成,第一扣合面和第二扣合面具有一定的可形变量,在装配过程中,第一扣合面与第二扣合面的形变使其相互对应接触,在装配完成后,形变恢复,第一扣合面和第二扣合面相扣合而不会脱落。其中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导风板包括顶盖100和底板200,底板200设于顶盖100的背风面侧,与顶盖100围合形成封闭的隔热腔300。导风板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顶盖100的上表面面向出风口,对出风口送出的风起到导引作用,也就是导风板的迎风面包括顶盖的上表面,对应的,导风板的背风面包括底板的下表面。顶盖和底板之间的隔热腔中空,一方面,减小了顶盖和底板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隔热腔中的空气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隔热腔可有效减少热量在顶盖和底板之间的传递,从而避免因底板温度降低过多而导致凝露的产生。顶盖100和底板200通过分别设置在顶盖侧边的第一结合部110和设置在底板侧边的第二结合部220配合相连,以实现隔热腔300侧向的封闭。其中,第一结合部110包括第一扣合面113,第一扣合面113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呈夹角设置的扣合分面,第二结合部220包括与第一扣合面113对应设置的第二扣合面223,第一扣合面113和第二扣合面223相扣合,以实现导风板顶盖和底板的连接。扣合连接的顶盖100和底板200之间实现了紧配合,从而避免了出风口送出的气流从第一结合部110和第二结合部220之间的缝隙进入隔热腔中,进而使得底板200和顶盖100之间的热传递减弱,避免了制冷模式下底板温度过低使水蒸气液化凝结在底板表面,有效防止了导风板凝露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底板200还包括固定部230,固定部230设于底板本体210的端部,顶盖100的端面抵接于固定部230,以连接顶盖100和底板200的两端,进而完全密封隔热腔300。具体的,固定部230与底板本体210之间形成台阶状过渡,以便在安装过程中对顶盖100进行定位。顶盖100的长度略大于底板200两端固定部230之间的距离,以保障顶盖100的端面和固定部230之间实现紧配合,防止导风板两端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扣合面113包括第一扣合分面113a、第二扣合分面113b、第三扣合分面113c、第一过渡面113d和第二过渡面113e,第一过渡面113d连接于第一扣合分面113a与第二扣合分面113b之间,第二过渡面113e连接于第二扣合分面113b和第三扣合分面113c之间。第二扣合分面113b分别与第一扣合分面113a、第三扣合分面113c形成锐角,对应的,第二扣合面223包括与第一扣合分面113a贴合的第四扣合分面223a、与第二扣合分面113b贴合的第五扣合分面223b、与第三扣合分面113c贴合的第六扣合分面223c、与第一过渡面113d贴合的第三过渡面223d以及与第二过渡面113e贴合的第四过渡面223e。在扣合过程中,第二扣合面223产生一定的形变,以扣入第一扣合面113中,与第一扣合面113相接触。装配完成后,第二扣合面223的形变恢复,多个扣合分面呈交叉扣合,从而保证第一扣合面113和第二扣合面223之间不会脱落,使扣合更可靠。

进一步的,第一过渡面113d和第二过渡面113e均为弧面,从而增大了第一扣合面113和第二扣合面22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强了扣合的可靠性,防止顶盖100和底板200相脱落。同时,弧状的过渡面避免了在顶盖100或底板200中引入尖锐的棱边而产生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结合部110还具有第一定位面112,第一定位面112设于第一扣合面113远离隔热腔300的一侧,第二结合部220还包括与第一定位面112对应设置的第二定位面222,第二定位面222设于第二扣合面223远离隔热腔300的一侧,且与第一定位面112相贴合。设于导风板外侧的第一定位面112用于确定顶盖100相对底板200的装配位置,两侧的第一定位面112限定出导风板顶盖100的安装位置。同时,第一定位面112与第二定位面222相贴合,可有效阻止自出风口送出的气流从顶盖100和底板200侧边的连接处进入隔热腔300中,以实现更加可靠的隔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110还具有第一隔热面111,第一隔热面111设于第一扣合面113和第一定位面112之间,第二结合部220还具有与第一隔热面111对应设置的第二隔热面221,第二隔热面221设于第二扣合面223和第二定位面222之间。第一隔热面111和第二隔热面221延长了气流从隔热腔300外部进入内部的路程,以起到隔热效果。进一步的,第一扣合面113和第一隔热面111的连接处呈夹角设置,第一定位面112和第一隔热面111的连接处呈夹角设置,以阻碍气流在第一结合部110和第二结合部220之间的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隔热面111和第二隔热面221之间具有隔热间隙400,隔热间隙400减小了顶盖100和底板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隔热间隙400中的空气的导热系数较低,从而减少了顶盖100和底板200之间的热传导,避免了底板200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第一隔热面111和第二隔热面221相适配的形状使得隔热间隙400呈狭缝状,以减弱气流在隔热间隙中的流动,防止隔热腔300外的冷气流通过隔热间隙400进入隔热腔300中导致底板200温度过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定位面11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定位分面112a和第二定位分面112b,相应的,第二定位面222包括与第一定位分面112a贴合的第三定位分面222a,以及与第二定位分面112b贴合的第四定位分面222b,呈折角状设置的定位面一方面可以避免装配定位过程中顶盖100的第一定位面112相对底板200的第二定位面222滑动,从而简化了定位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阻碍出风口送出的气流直接进入隔热腔300中,从而提高了隔热的可靠性,避免了导风板的凝露。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导风板,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处,该导风板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