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118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式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板式干燥器。



背景技术:

板式干燥器,又叫立式圆盘干燥器,是在间歇搅拌传导干燥器的基础上,综合了一系列先进技术,经过不断改进而研制开发的一种多层固定空心加热圆形载料盘、转耙搅拌、立式连续的以热传导为主的干燥设备。这种干燥过程,就是将载热体通入各层空心圆盘内,以热传导的方式间接加热盘面上所放置的湿物料,在转动耙叶的刮耙作用下,使不断移动翻滚的物料内的湿份在操作温度下蒸发,其蒸汽随设备尾气排出,从而在设备底部连续地获取合格的干燥成品。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板式干燥器存在着干燥效率低,载热体能量利用率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板式干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板式干燥器,包括立式的筒体,穿设在筒体上并与筒体转动连接的传动轴,筒体内设有干燥盘组,所述的干燥盘组包括多个套设在传动轴上并在高度方向交替排列的小干燥盘和大干燥盘,小干燥盘和大干燥盘均连接有换热介质管道,传动轴上设有与各干燥盘上表面匹配的输送搅拌机构,所述的小干燥盘呈倒置的圆锥筒状,小干燥盘的中心轴与传动轴的中心轴重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圆锥筒状小干燥盘上表面的母线与其中心轴的夹角为75~85°。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沿高度方向从上到下,多个圆锥筒状小干燥盘上表面的母线与其中心轴的夹角逐渐变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筒体的顶部设有湿物料进口和排湿口,底部设有出料口。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小干燥盘的个数与大干燥盘的个数相等,沿高度方向从上到下,小干燥盘设置在干燥盘组的奇数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小干燥盘和大干燥盘均为金属材质空心盘,空心盘上设有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所述的换热介质管道由设置在筒体外侧的换热介质进管和换热介质出管组成,各空心盘的换热介质进口并联连接在换热介质进管上,各空心盘的换热介质出口并联连接在换热介质出管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空心盘内设有促进换热介质湍流的扰流片。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大干燥盘为圆盘,中心设有镂空孔洞,传动轴穿设在镂空孔洞中,并且传动轴的外径小于镂空孔洞的内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输送搅拌机构为带有耙叶的耙臂,与大干燥盘匹配的耙臂上的耙叶相对于与小干燥盘匹配的耙臂的耙叶反向安装在传动轴上。

工作时,物料从干燥器顶部的进料口连续加入,首先落在筒体内第一层小干燥盘内圈盘面上,在回转耙叶的作用下,边翻动边沿着螺线轨迹由内向外移动,呈同心圆锯齿状循序布满和通过盘面,再翻落到下面的大干燥盘的外圈盘面上。在反向安装的耙叶作用下,物料从外向内移至内缘,再下落到下一层小干燥盘的盘面上。如此类推,物料自上而下的逐盘移动并连续地得到传导加热干燥,最终获得高质量的干燥成品。其间,换热介质通过各干燥盘内,凭借热传导间接加热盘面上的物料,使不断移动的物料中水分蒸发,粉尘很小,工艺上无须配备除尘设备。干燥过程主要是接触传导干燥,即传热和传质同时进行的蒸发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传热控制为主的初期表面蒸发快速干燥阶段,二是传质控制为主的末期慢速干燥阶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小干燥盘改进为呈倒置的圆锥筒状,增加了待干燥的湿物料在小干燥盘上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每层小干燥盘的干燥效果,加快了干燥过程,减少了干燥时间,并提高了产品质量。

(2)圆锥筒状小干燥盘上表面的母线与其中心轴的夹角为75~85°,能够较好的利用换热介质的能量,同时不会对使过多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堆积在小干燥盘的盘面上。夹角太大(上表面更缓),物料在小干燥盘的盘面上停留时间短,不能与换热介质充分换热,能量利用率低;夹角太小(上表面更陡),物料容易在盘面上堆积,与盘面换热不均匀,不利于生产的稳定进行及产品性能指标的稳定。

(3)从进料口掉落至最上一层小干燥盘时,物料湿度最大,将该小干燥盘的上表面的母线与其中心轴的夹角小一些(上表面更缓一些),物料停留时间能更长一些,能够充分对物料进行加热。而物料越往下走,湿度越小,将小干燥盘的上表面更缓一些,能够加快物料传质速度,并且物料在盘面上堆积厚度小,能够更加深层次的对物料进行干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干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筒体,2为传动轴,3为小干燥盘,4为大干燥盘,41为镂空孔洞,5为换热介质进管,6为换热介质出管,7为湿物料进口,8为湿物料进口,9为耙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板式干燥器,如图1~2所示,包括立式的筒体1,穿设在筒体1上并与筒体1转动连接的传动轴2,筒体1内设有干燥盘组,干燥盘组包括多个套设在传动轴2上并在高度方向交替排列的小干燥盘3和大干燥盘4,小干燥盘3和大干燥盘4均连接有换热介质管道,传动轴2上设有与各干燥盘上表面匹配的输送搅拌机构(图1中未画出),小干燥盘3呈倒置的圆锥筒状,小干燥盘3的中心轴与传动轴2的中心轴重合。

小干燥盘3的个数与大干燥盘4的个数相等,分别为三个,沿高度方向从上到下,小干燥盘3设置在干燥盘组的奇数层。一般地,圆锥筒状小干燥盘3上表面的母线与其中心轴的夹角为75~85°。并且,进一步的,沿高度方向从上到下,多个圆锥筒状小干燥盘3上表面的母线与其中心轴的夹角逐渐变大。例如本实施例中,最上层的一个上表面的母线与其中心轴的夹角α为75°(如图1所示),最下层的一个为85°,中间一个为80°。

本实施例中,筒体的顶部设有湿物料进口7和排湿口,底部设有出料口8,小干燥盘3和大干燥盘4均为金属材质空心盘,空心盘上设有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换热介质管道由设置在筒体外侧的换热介质进管5和换热介质出管6组成,各空心盘的换热介质进口并联连接在换热介质进管5上,各空心盘的换热介质出口并联连接在换热介质出管6上。为了加强换热效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空心盘内设有促进换热介质湍流的扰流片。大干燥盘4为圆盘,中心设有镂空孔洞41,传动轴2穿设在镂空孔洞41中,并且传动轴2的外径小于镂空孔洞41的内径。输送搅拌机构为带有耙叶的耙臂9,与大干燥盘4匹配的耙臂9上的耙叶相对于与小干燥盘3匹配的耙臂9的耙叶反向安装在传动轴2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