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113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热水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供给领域,特别是涉及热水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在住宅和小型商用场所的热水供给中,持续的热水供给给用户带来显著的舒适感改善。热水供给系统需要有持续可靠的热源,同时需解决热水供给管路的冷水问题。供给管路的冷水问题主要由于用户停止使用热水后,热水管道内的热水其温度会逐渐降低成为冷水。当再次使用热水时,热水终端需要放出较多的冷水,造成生活用水浪费,同时使用者需要等待较长时间。为了解决冷水问题,需热水供给系统具备恒温功能。

常规的方案中解决热水供给管路的冷水问题,多采用增加回水管路的方案,但是,未配套回水管路的热水供给管路系统无法采用。常规的替代方案是利用冷水管作为回水管,但此种方式导致在用冷水时将部分热水当作冷水使用,导致热量浪费,而且冷水使用过程中常常导致误动作,对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持续提供热水、及时更换热水管道中冷水的热水供给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热水供给系统,包括主热源、辅助热源、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及温度传感器,所述主热源、所述第一管道、所述辅助热源、所述第二管道依次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一出液口,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管道靠近所述主热源一端的水温或所述第二管道内的水温。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水供给系统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该热水供给系统,通过主热源、辅助热源、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及温度传感器形成循环回路,温度传感器检测水温之后,当水温低于设定值后辅助热源中的热水将进入第二管道内替代第二管道内的冷水,第二管道内的冷水将回流至主热源内;通过此种方式保证第二管道内的水温不会过低,在使用过程中打开第一出液口即可使用热水,无需等待,避免在使用热水前需要先排除第二管道内的冷水,造成水的浪费,同时无需等待,节省使用者的时间,同时避免了因保持热水管道水温而频繁启动,提高了主热源的使用可靠性,形成回路的方式减少了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辅助热源还可以在主热源不工作时为其输送热水,避免主热源和系统的管道结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热源包括箱体、加热器、阀门及水泵,所述箱体、水泵及阀门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箱体与所述主热源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加热器设置在箱体内用于对箱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阀门与所述主热源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管道连接。辅助热源由箱体、加热器、阀门及水泵组成,整体结构简单,可以单独增加,不会受到现有管路的限制,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传感器检测水温过低时阀门开启,水泵开始工作,第一管道中的水进入箱体内,箱体内的水排出进入第二管道内,第二管道内的水进入主热源内,主热源内的水排出进入第二管道内,通过此种方式形成循环;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保证第二管道内的水温降低后会及时循环,热水会循环注入第二管道内,保证第二管道内的水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热源还包括恒温调节阀,所述恒温调节阀包括至少两个进口和至少一个出口,其中一个所述进口与所述水泵通过管道连接,另一个所述进口与所述箱体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出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恒温调节阀的设置能够将水箱内的水与第一管道内的水进行混合后进入第二管道内,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使箱体内的水温在较高的水平、减少箱体的体积,同时避免需要直接提供箱体内的水使加热频率较快,一次加热可满足较长管道及较长时间使用,降低能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热源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和所述水泵通过管道连接。安全阀的设置能够保证安全,避免水压不稳定发生危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为手动阀门、电磁阀门、单向阀门或电动阀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为单向阀门。单向阀门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开启,无需系统控制,从而简化了系统控制方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上且位于靠近所述主热源的一端。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上且位于靠近所述主热源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管道内的水温间接反应第二管道内的水温,通过此种方式使温度的检测更加灵敏,同时可以延长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二出液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热源为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采暖炉、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或电热水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热源为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燃气快速热水器或燃气采暖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热水供给系统实施例1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热水供给系统实施例2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用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且并非旨在进行限制。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种"和"该"可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外指出。用语"包括"、"包含"、"具有"为包括性的,且因此指出了规定的特征、元件和/或构件的存在,但并未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构件和/或它们的集合。

当元件或层称为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接合到"、"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上时,其可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接合到、连接到或联接到其它元件或层上,或可存在介入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称为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直接地接合到"、"直接地连接到"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上,则这里可不存在介入元件或层。将以相似的方式解释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它词语(例如,"之间"对"直接地在之间","邻近"对"直接地邻近",等)。如本文所使用的用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

用语如"第一"、"第二"和其它数字项目在本文中使用时并不意味着次序或顺序,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指出。因此,下文所述的第一元件、第一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区段可称为第二元件、第二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区段,这并未脱离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内容。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热水供给系统,包括主热源101、辅助热源102、第一管道103、第二管道104及温度传感器105,所述主热源101、所述第一管道103、所述辅助热源102、所述第二管道104依次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一管道103上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管道104上设有第一出液口,所述温度传感器105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管道103靠近所述主热源101一端的水温或所述第二管道104内的水温。

上述热水供给系统,通过主热源101、辅助热源102、第一管道103、第二管道104及温度传感器105形成循环回路,温度传感器105检测水温之后,当水温低于设定值后辅助热源102中的热水将进入第二管道104内替代第二管道104内的冷水,第二管道104内的冷水将回流至主热源101内;通过此种方式保证第二管道104内的水温不会过低,在使用过程中打开第一出液口即可使用热水,无需等待,避免在使用热水前需要先排除第二管道104内的冷水,造成水的浪费,同时无需等待,节省使用者的时间,同时避免了因保持热水管道水温而频繁启动,提高了主热源的使用可靠性,形成回路的方式减少了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辅助热源102还可以在主热源101不工作时为其输送热水,避免主热源101和系统的管道结冰。

可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105检测到水温低于设定值后,所述辅助热源102内的热水将进入所述第二管道104内,所述第二管道104内的水将进入所述主热源101内,所述主热源101内的水将进入所述第一管道103内,所述第一管道103内的水将进入辅助热源102内,通过此种方式形成循环。

参照图1,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103的进液口与水源106连接。

参照图1,可选地,所述辅助热源102包括箱体121、加热器122、阀门123及水泵124,所述箱体121、水泵124及阀门123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箱体121与所述主热源101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管道104连接,所述加热器122设置在箱体121内用于对箱体12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阀门123与所述主热源10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管道103连接。辅助热源102由箱体121、加热器122、阀门123及水泵124组成,整体结构简单,可以单独增加,不会受到现有管路的限制,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传感器105检测水温过低时阀门123开启,水泵124开始工作,第一管道103中的水进入箱体121内,箱体121内的水排出进入第二管道104内,第二管道104内的水进入主热源101内,主热源101内的水排出进入第二管道104内,通过此种方式形成循环;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保证第二管道104内的水温降低后会及时循环,热水会循环注入第二管道104内,保证第二管道104内的水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参照图1,可选地,所述辅助热源102还包括恒温调节阀125,所述恒温调节阀125包括至少两个进口和至少一个出口,其中一个所述进口与所述水泵124通过管道连接,另一个所述进口与所述箱体121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出口与所述第二管道104连接。恒温调节阀125的设置能够将水箱121内的水与第一管道103内的水进行混合后进入第二管道104内,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使箱体121内的水温在较高的水平、减少箱体121的体积,同时避免需要直接提供箱体121内的水使加热频率较快,一次加热可满足较长管道及较长时间使用,降低能耗。

参照图1,可选地,所述辅助热源102还包括安全阀126,所述安全阀12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121和所述水泵124通过管道连接。安全阀126的设置能够保证安全,避免水压不稳定发生危险。

可选地,所述阀门123为手动阀门、电磁阀门、单向阀门或电动阀门。

可选地,所述阀门123为单向阀门。单向阀门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开启,无需系统控制,从而简化了系统控制方式。

参照图1,可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10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03上且位于靠近所述主热源101的一端。将温度传感器10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03上且位于靠近所述主热源101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管道103内的水温间接反应第二管道104内的水温,通过此种方式使温度的检测更加灵敏,同时可以延长温度传感器105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103上设有第二出液口。

可选地,所述主热源101为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采暖炉、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或电热水器。

可选地,所述辅助热源102为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燃气快速热水器或燃气采暖炉。

实施例2

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热水供给系统,包括主热源201、辅助热源202、第一管道203、第二管道204及温度传感器205,所述主热源201、所述第一管道203、所述辅助热源202、所述第二管道204依次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一管道203上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管道204上设有第一出液口,所述温度传感器205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管道203或所述第二管道204内的水温。

上述热水供给系统,通过主热源201、辅助热源202、第一管道203、第二管道204及温度传感器205形成循环回路,温度传感器205检测水温之后,当水温低于设定值后辅助热源202中的热水将进入第二管道204内替代第二管道204内的冷水,第二管道204内的冷水将回流至主热源201内;通过此种方式保证第二管道204内的水温不会过低,在使用过程中打开第一出液口即可使用热水,无需等待,避免在使用热水前需要先排除第二管道204内的冷水,造成水的浪费,同时无需等待,节省使用者的时间,同时避免了因保持热水管道水温而频繁启动,提高了主热源的使用可靠性,形成回路的方式减少了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辅助热源202还可以在主热源201不工作时为其输送热水,避免主热源201和系统的管道结冰。

可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205检测到水温低于设定值后,所述辅助热源202内的热水将进入所述第二管道204内,所述第二管道204内的水将进入所述主热源201内,所述主热源201内的水将进入所述第一管道203内,所述第一管道203内的水将进入辅助热源202内,通过此种方式形成循环。

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203的进液口与水源206连接。

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辅助热源202包括箱体221、加热器222、阀门223及水泵224,所述箱体221、水泵224及阀门223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箱体221与所述主热源201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管道204连接,所述加热器222设置在箱体221内用于对箱体22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阀门223与所述主热源20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管道203连接。辅助热源202由箱体221、加热器222、阀门223及水泵224组成,整体结构简单,可以单独增加,不会受到现有管路的限制,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传感器205检测水温过低时阀门223开启,水泵224开始工作,第一管道203中的水进入箱体221内,箱体221内的水排出进入第二管道204内,第二管道204内的水进入主热源201内,主热源201内的水排出进入第二管道204内,通过此种方式形成循环;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保证第二管道204内的水温降低后会及时循环,热水会循环注入第二管道204内,保证第二管道204内的水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辅助热源202还包括安全阀225,所述安全阀22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箱体221和所述水泵224通过管道连接。安全阀225的设置能够保证安全,避免水压不稳定发生危险。

可选地,所述阀门223为手动阀门、电磁阀门、单向阀门或电动阀门。

可选地,所述阀门223为单向阀门。单向阀门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开启,无需系统控制,从而简化了系统控制方式。

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20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203上且位于靠近所述主热源201的一端。将温度传感器20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203上且位于靠近所述主热源201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管道203内的水温间接反应第二管道204内的水温,通过此种方式使温度的检测更加灵敏,同时可以延长温度传感器205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203上设有第二出液口。

可选地,所述主热源201为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采暖炉、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热水器或电热水器。

可选地,所述辅助热源202为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燃气快速热水器或燃气采暖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