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和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036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风道结构和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和空调。



背景技术:

传统空调采用贯流风叶组件风道,由于长度较离心、轴流等长,容易出现进风不均匀的问题,若某节风叶风量过小会引起喘振问题。

因此,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道结构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可较好地抑制喘振发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道段和防喘振结构。

所述防喘振结构具有第一拐点,所述风道段和防喘振结构相连,并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和所述第二拐点之间设置有防喘槽。

进一步地,所述防喘振结构包括相连的防喘段和延伸段;所述防喘段和所述延伸段的连接端形成所述第一拐点,所述防喘段远离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风道段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二拐点,所述防喘槽设置于所述防喘段,且所述第一拐点和所述第二拐点形成所述防喘槽的槽口。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段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的连接端形成第三拐点,所述第三拐点的凸出方向与所述防喘槽的开口方向位于所述风道结构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防喘槽侧壁的垂线的夹角为3°-13°,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防喘槽侧壁的垂线的夹角为10°-25°。

进一步地,所述防喘段和所述延伸段一体成型,所述风道段呈弧形,所述风道段与所述防喘振结构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防喘槽具有深口端和浅口端,所述深口端靠近所述第一拐点设置,所述浅口端靠近所述第二拐点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面板和中框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用于安装在空调上,并对风起导向作用。该风道结构的风道段用于与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连接,其防喘振结构用于伸入到围板和贯流风叶组件之间,并靠近贯流风叶组件设置。由于防喘振结构设置有朝向贯流风叶组件凸出的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形成双引导点结构,并且在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间开设有防喘槽,可以积蓄气流,此气流根据风道工况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补充到主气流中,增大风道瞬态的空气流量,提高贯流风叶组件的风叶做功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喘振的发生,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其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结构,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可较好地抑制喘振发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包括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贯流风叶组件、围板和所述的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风道段和防喘振结构。所述防喘振结构具有第一拐点,所述风道段和防喘振结构相连,并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和所述第二拐点之间设置有防喘槽;所述第一拐点的凸出方向、所述第二拐点的凸出方向及所述防喘槽的开口方向位于所述风道结构的同一侧。

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安装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上,所述围板环设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周缘,所述风道段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连接,所述防喘振结构伸入所述围板和所述贯流风叶组件之间,并靠近所述贯流风叶组件设置;所述第一拐点和所述第二拐点均朝向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凸出。

进一步地,所述防喘振结构远离所述风道结构的端点用于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形成进风口,所述第一拐点用于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形成第一缩颈口,所述第二拐点用于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形成第二缩颈口;所述第一缩颈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缩颈口的宽度;所述进风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缩颈口的宽度;所述第一缩颈口的宽度为所述贯流风叶组件的风叶的直径的0.036-0.063倍。

进一步地,所述防喘槽具有深口端和浅口端,所述深口端靠近所述第一拐点设置,所述浅口端靠近所述第二拐点设置;所述深口端的深度为所述贯流风叶组件的风叶直径的0.023-0.088倍;所述第一拐点到所述第二拐点的距离为所述贯流风叶组件的风叶的直径的0.13-0.32倍。

进一步地,所述防喘振结构包括相连的防喘段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的连接端形成第三拐点,所述第三拐点用于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形成第三缩颈口;所述第二延伸段远离所述第一延伸段的端点用于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缩颈口的宽度,所述第三缩颈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缩颈口的宽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由于采用该风道结构,能够积蓄气流,此气流根据风道工况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补充到主气流中,增大风道瞬态的空气流量,提高贯流风叶组件的风叶做功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喘振的发生,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10-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20-贯流风叶组件;230-围板;100-风道结构;110-风道段;120-防喘振结构;102-第一拐点;103-第二拐点;121-防喘槽;1211-深口端;1212-浅口端;104-进风口;105-第一缩颈口;106-第二缩颈口;122-防喘段;123-延伸段;1231-第一延伸段;1233-第二延伸段;1235-第三拐点;107-第三缩颈口;310-风道板;312-弧形段;3121-卡持凸起;313-伸入段;320-加强件;321-卡持段;3211-卡口;322-连接段;323-背风段;324-迎风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贯流风叶组件220、围板230和风道结构100。

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用来安装贯流风叶组件220,风道结构100用于与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连接,并对风其导向的作用。由于采用该风道结构100,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可较好地抑制喘振发生。

本实施例中,贯流风叶组件220安装在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上,围板230环设在贯流风叶组件220周缘。

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00包括相连的风道段110和防喘振结构120。

风道段110与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连接,防喘振结构120伸入围板230和贯流风叶组件220之间,并靠近贯流风叶组件220设置。

本实施例中,防喘振结构120具有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均朝向贯流风叶组件220凸出。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之间设置有防喘槽12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拐点102的凸出方向、第二拐点103的凸出方向及防喘槽121的开口方向位于风道结构100的同一侧,即是说,第一拐点102、第二拐点103均朝向贯流风叶组件220凸出并且,防喘槽121的开口方向朝向贯流风叶组件220。

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方便在第一拐点102及第二拐点103形成节流,并在防喘槽121处积蓄气流。

可以理解的是,防喘振结构120远离风道段110的端点与贯流风叶组件220形成进风口104。流体从进风口104进入风道结构100内,可在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可形成节流,且可在防喘槽121处积蓄气流。该气流可根据风道工况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补充到主气流中,增大风道瞬态的空气流量,从而抑制风道喘振的产生。

本实施例中,第一拐点102到第二拐点103的距离为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直径的0.13-0.32倍。防喘槽121的截面呈三角形状。防喘槽121具有深口端1211和浅口端1212,深口端1211靠近第一拐点102设置,浅口端1212靠近第二拐点103设置。

优选地,深口端1211的深度为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直径的0.023-0.088倍。并且深口端1211对应的防喘槽121的侧壁朝向贯流风叶组件220的中心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这种结构的防喘槽121在靠近进风口104的一侧突然凹陷,具有瞬间增大蓄气量的作用。远离进风口104的一侧与风道段110过渡性连接,有利于增强气流的稳定性。从而较佳地起到抑制风道喘振的产生的作用。

应当理解,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防喘槽121的截面的形状可以有不同变化,例如矩形等。

第一拐点102与贯流风叶组件220形成第一缩颈口105,第二拐点103与贯流风叶组件220形成第二缩颈口106。

本实施例中,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大于第二缩颈口106的宽度。进风口104的宽度大于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

本实施例所指的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是指第一拐点102到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的距离,第二缩颈口106的宽度是指第二拐点103到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的距离,进风口104的宽度是指防喘振结构120远离风道段110的端点到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的距离。

优选地,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为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直径的0.036-0.063倍。

可以理解的是,从进风口104到第一拐点102再到第二拐点103为一个逐渐收缩的过程,有利于进气和抑制风道喘振的产生。

本实施例中,防喘振结构120包括相连的防喘段122和延伸段123。防喘槽121设置于防喘段122。防喘段122和延伸段123的连接端形成第一拐点102,防喘段122远离延伸段123的一端与风道段110连接,并形成第二拐点10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形成防喘槽121的槽口。这种结构的有点在于,能瞬时积蓄或者增大气流。

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之间可以具有平滑过渡段,也就是说,防喘槽121开设在防喘段122,防喘槽121的槽口与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均可间隔设置。

优选地,延伸段123包括相连的第一延伸段1231和第二延伸段1233。

第一延伸段1231和第二延伸段1233的连接端形成第三拐点1235,第三拐点1235用于与贯流风叶组件220形成第三缩颈口107。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延伸段1233远离第一延伸段1231的端点与贯流风叶组件220形成了该进风口104。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04的宽度大于第三缩颈口107的宽度,第三缩颈口107的宽度大于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

本实施例所指的第三缩颈口107的宽度是指第三拐点1235到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的距离。

也就是说,从进风口104到第三拐点1235,再到第一拐点102,再到第二拐点103为一个逐渐收缩的过程,有利于进气和抑制风道喘振的产生。

应当理解,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防喘槽121及引导点的数量可以有不同变化,例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防喘槽121,以及四个、五个或者更多个的引导点。

优选地,第一延伸段1231和与之连接的防喘槽121侧壁的垂线的夹角为3°-13°,第二延伸段1233与防喘槽121侧壁的垂线的夹角为10°-2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防喘振结构120设计为以上结构时,即:防喘槽121具有深口端1211和浅口端1212,深口端1211的深度为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直径的0.023-0.088倍;第一拐点102到第二拐点103的距离为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直径的0.13-0.32倍;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大于第二缩颈口106的宽度,进风口104的宽度大于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且第一缩颈口105的宽度为贯流风叶组件220风叶直径的0.036-0.063倍;第一延伸段1231和与之连接的防喘槽121侧壁的垂线的夹角为3°-13°,第二延伸段1233与防喘槽121侧壁的垂线的夹角为10°-25°,防喘振效果最佳,可抗三层过滤网。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防喘段122和延伸段123一体成型,风道段110呈弧形,风道段110与防喘振结构120一体成型。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段110与防喘振结构120可以由板状材料弯折形成,工艺简单。

第二实施例

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其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不同点在于,风道结构100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风道板310和加强件320。

其中,风道板310的一个端部用于与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连接,风道板310的另一个端部用于和加强件320可拆卸连接。

风道板310整体呈板状,其包括相连呈钝角的弧形段312和伸入段313。

弧形段312呈弧形板状,环设在贯流风叶组件220周缘,其一端用于和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弧形段312的弯曲度与贯流风叶组件220的外周面相等或相近。并且弧形段312的另一端用于靠近贯流风叶组件220。

伸入段313呈板状,其用于和加强件320形成防喘槽121,并且,伸入段313用于形成该防喘槽121的一个槽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弧形段312和伸入段313的连接端形成了第二拐点103。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拐点103用于朝向贯流风叶组件220凸出。

本实施例中,弧形段312远离第二拐点103的一侧还设置有卡持凸起3121,该卡持凸起3121用于和加强件320连接。

优选地,伸入段313和弧形段312一体成型,其可以是由板状材料弯折形成,也可以是注塑成型。

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20包括依次连接的卡持段321、连接段322、背风段323和迎风段324。

其中,连接段322、背风段323和迎风段324连接呈z字形。连接段322和风道板310的伸入段313贴合,背风段323用于和风道板310的伸入段313配合形成防喘槽121,并形成防喘槽121的另一个槽壁。背风段323和迎风段324的连接端形成第一拐点10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拐点102也用于朝向贯流风叶组件220凸出。

优选地,卡持段321弯折形成一卡口3211,卡持段321与弧形段312远离背风段323的一端连接,卡口3211与卡持凸起3121卡合。

可以理解的是,这种连接关系稳固,并且方便拆卸。

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卡持段321与弧形段312的连接关系还可以有不同变化,例如粘接等。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卡持段321、连接段322、背风段323和迎风段324一体成型。

并且,优选地,该加强件320由板状金属材料弯折形成该卡持段321、连接段322、背风段323和迎风段324。

其中,弧形段312相当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100的风道段110。伸入段313、背风段323和迎风段324整体形成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100的防喘振结构120。迎风段324相当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100的延伸段123。

应当理解,只要能形成第一拐点102、第二拐点103及防喘槽121,a还可以有其他变化。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100,其用于安装在空调上,并对风起导向作用。该风道结构100的风道段110用于与贯流风叶组件安装结构210连接,其防喘振结构120用于伸入到围板230和贯流风叶组件220之间,并靠近贯流风叶组件220设置。由于防喘振结构120设置有朝向贯流风叶组件220凸出的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形成双引导点结构,并且在第一拐点102和第二拐点103之间开设有防喘槽121,可以积蓄气流,此气流根据风道工况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补充到主气流中,增大风道瞬态的空气流量,提高贯流风叶组件220的风叶做功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喘振的发生,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由于采用该风道结构100,提高贯流风叶组件220的风叶做工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喘振的发生,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