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6485发布日期:2019-08-03 16:4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煤灰干燥、收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主要应用于燃煤电厂排出的含湿量较大的粉煤灰固废的干燥、收集。



背景技术:

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危害性。同时,粉煤灰因为具有一定的火山灰特性和自硬性,可以用在建筑和筑路等工程项目中。目前,部分火电厂采用水力方式除灰,因此排出的粉煤灰含湿量较大,活性低,细度不均,难以高效利用。如果对粉煤灰进行干燥和分级处理,则可以大大可以提高粉煤灰利用价值,变废为宝。

现有的物料烘干设备主要利用干燥筒进行烘干,干燥筒连接有进料机构和热源机构,进料机构连接有送料机构,送料机构连接有打散机构,干燥后的物料通过卸料系统进行卸料。现有干燥设备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含湿量较大的粉煤灰存在结块现象,即使经过干燥筒烘干,其中仍然会有部分粉煤灰干燥不彻底,从而影响粉煤灰的整体活性;第二,粉煤灰需要根据不同的细度进行分级而提高利用率,目前的干燥设备不具备分级功能,使用上存在不便;第三,目前的干燥设备耗能较高,不够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能对湿粉煤灰进行充分干燥,并能根据不同的细度分级收集干燥粉煤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包括热源装置、搅拌干燥装置、沉积室、分离器和引风机,所述热源装置、搅拌干燥装置、沉积室和分离器依次通过通风管道连通,所述引风机设置于所述热源装置和所述搅拌干燥装置之间的通风管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沉积室的上部设有进风口,下部设有出风口,底部设有漏斗状收集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通风管道分别与所述搅拌干燥装置和所述分离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沉积室内上部所述进风口的相对位置设有导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器为旋风分离器、布袋分离器或静电分离器。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器通过通风管道与所述热源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器与所述热源装置之间的通风管道上设有空气除水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除水装置为汽水分离器或吸附脱水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脱水装置内的吸附材料为活性氧化铝、分子筛或硅胶颗粒。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包括热源装置、搅拌干燥装置、沉积室、分离器和引风机,所述热源装置、搅拌干燥装置、沉积室和分离器依次通过通风管道连通,所述引风机设置于所述热源装置和所述搅拌干燥装置之间的通风管道上。首先,热源装置将高温干燥空气输入搅拌干燥装置对湿粉煤灰进行干燥,充分干燥的粉煤灰失水后变成干粉煤灰颗粒,从而被流动的空气携带进入沉积室,而干燥不充分的粉煤灰由于含水重量较大,不会轻易被流动的空气带走,这样就能保证收集到的粉煤灰是充分干燥的,而不会出现干燥不彻底的问题。其次,系统采用了沉积室和分离器的两级分离方式,沉积室一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热气流可以在沉积室内对其携带的干粉煤灰颗粒进一步干燥,另一方面粒径大、质量大的干粉煤灰颗粒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沉淀在沉积室的底部达到分离的目的;而分离器则可以进一步分离粒径较小的干粉煤灰颗粒,从而将不同细度的干粉煤灰分别进行收集,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特别适用于含粒径大、质量大的粉煤灰颗粒的湿粉煤灰废料的干燥和分级分离。

将分离器通过通风管道与热源装置连通,使得整个系统形成闭合循环回路,分离器排出的低温热风通过热源装置进行循环利用,系统中循环空气的余热得到最大化地利用,从而减少整个系统的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标记如下:

10-热源装置,20-搅拌干燥装置,30-沉积室,31-进风口,32-出风口,33-收集部,34-导流板,40-分离器,50-引风机,60-空气除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包括热源装置10、搅拌干燥装置20、沉积室30、分离器40和引风机50,所述热源装置10、搅拌干燥装置20、沉积室30和分离器40依次通过通风管道连通,所述引风机50设置于所述热源装置10和所述搅拌干燥装置20之间的通风管道上。其中,热源装置10,用于向搅拌干燥装置20输出干燥的热空气,可以为现有的空气加热设备;搅拌干燥装置20,具有进料口,内部具有搅拌装置,湿粉煤灰从进料口装载入搅拌干燥装置20后,搅拌装置可以将结块的粉煤灰进行粉碎,使得干燥更加彻底、高效;沉积室30,沉积室30,一方面用于干粉煤灰颗粒的二次干燥,另一方面用于在气流通过时,粒径大、质量大的干粉煤灰颗粒受重力影响从而自行沉积、分离;分离器40,用于将热气流所携带的干燥粉煤灰进行分离和收集;引风机50,用于使系统中的空气产生流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粉煤灰干燥分级收集系统在作业时,将湿粉煤灰从进料口装载入搅拌干燥装置20,热源装置10将干燥的热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搅拌干燥装置20内部对湿粉煤灰进行干燥。干燥充分的粉煤灰颗粒随热风从搅拌干燥装置20排出,进入沉积室30,而未充分干燥的粉煤灰由于含湿量较大不会随热风离开搅拌干燥装置20,会继续留在其中进行反复干燥。从搅拌干燥装置20排出的热风携带干燥的粉煤灰首先进入沉积室30,粒径大、质量大的粉煤灰受重力影响从而自行沉积在沉积室30底部,达到分离的目的;然后气流携带未被分离的粉煤灰进入分离器40,在分离器40中将粒径较小的粉煤灰分离出来,从而收集到不同细度的粉煤灰。

所述搅拌干燥装置20包括干燥仓、进料口、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干燥仓的内部具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具有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搅拌桨叶,搅拌轴与驱动装置连接,进风口和排风口分别通过通风管道与热源装置10和沉积室30连接。湿粉煤灰从进料口装载入搅拌干燥装置20,驱动装置驱动搅拌轴转动,带动搅拌桨叶对结块粉煤灰进行粉碎,并且湿粉煤灰在轴向进行循环翻滚。热源装置10输出的干热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干燥仓对湿粉煤灰进行干燥,干燥充分的干粉煤灰颗粒随气流从排风口排出,进入后续的分离步骤。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积室30为一竖直设置的气流通道,具有宽广的内部空间,沉积室30的上部设有进风口31,下部设有出风口32,底部设有漏斗状收集部33。所述进风口31和出风口32通过循环管路分别与搅拌干燥装置20和一级分离器40连通。从搅拌干燥装置20排出的携带干粉煤灰颗粒的热气流进入沉积室30的内部空间后,在流动过程中可以对所携带的干粉煤灰颗粒进行再次干燥,相当于粉煤灰的二次干燥,因此,即使从搅拌干燥装置20排出的热气流中携带了少量未充分干燥的粉煤灰颗粒,在经过沉积室的二次干燥后,也会变成充分干燥的干粉煤灰,进一步保证了分离得到的粉煤灰的活性。

为了使沉积室30达到更好的粉煤灰沉积效果,需要在沉积室30的内部空间中形成均匀的空气流场。在所述沉积室30内上部所述进风口31的相对位置设置导流板34,可以引导气流在沉积室30的内部空间中形成更加均匀的流场,从而达到更好的粉煤灰沉积效果。此外,导流板34还可以降低进风口31气流对沉积室30内壁的直接冲击,防止粉煤灰颗粒在进风口31的相对位置内壁上聚集。

分离器40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旋风分离器、布袋分离器或静电分离器。旋风分离器,是用于气固体系或者液固体系的分离的一种设备,工作原理为靠气流切向引入造成的旋转运动,使具有较大惯性离心力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甩向外壁面分开。布袋分离器是用于气固体系分离的一种设备,设备中间有滤袋,空气通过滤袋后粉尘被捕捉下来沉积到袋底。静电分离器是通过高压静电、把导体物质与非导体物质进行分离,可用于空气中粉尘的捕集。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最大化地利用从分离器40排出的低温气流的余热,将分离器40通过通风管道与热源装置10连通,如此可以达到热量循环利用的目的,减少整个系统的能耗。

由于从分离器40排出的低温气流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为了降低整个循环系统中空气的湿度,可以在分离器40与热源装置10之间的通风管道上设置空气除水装置60。所述空气除水装置60可以为汽水分离器或吸附脱水装置。其中,所述吸附脱水装置内的吸附材料可以为活性氧化铝、分子筛或硅胶颗粒。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