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343686发布日期:2021-03-19 12:2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输高温流体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热交换系统(例如冷气机)成为办公室或住宅不可或缺的空气调节设备。一般来说,冷气机包含进行冷冻循环的四个主要组件:压缩机、冷凝器、冷媒控制器(阻流器或毛细管)及蒸发器,并使冷媒流动于其中。详细来说,压缩机是冷媒在这种系统中循环的动力源,其以马达为动力,将低压低温的气态冷媒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冷凝器用以将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经冷却介质(例如空气、水)冷却(即放热)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冷媒控制器(例如毛细管)主要用以将高压中温液态冷媒降压成低压中温的液态冷媒,降压的目的是配合蒸发器蒸发,使冷媒在低压下能低温蒸发(吸热)。蒸发器是将低压中温液态冷媒蒸发吸热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当室内空气流经蒸发器,此时冷媒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使得流经蒸发器的室内空气温度下降,达成输出冷气的目的。另外,在蒸发器中由冷媒所吸收的室内热量,可藉由冷凝器,利用冷却介质及排热风扇吹送至室外空气中。从而,藉由冷媒在冷冻系统管路中循环,可有效将室内温度降低,达成室内空气降温的效果。

近年来,业界在研发这样一种分离式冷气机系统:将蒸发器与送风扇集合于一个室内机内,另将冷凝器、压缩机与排热风扇结合于一个室外机内,并藉由两条不同的冷媒管在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传送冷媒,以实现密闭的冷媒循环。由于压缩机设置于室外,可使室内听不到压缩机运作的噪音,进而在冷气机运转时,维持室内的宁静。

然而,由于冷气机系统的室内机与室外机彼此间隔,当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内用以压缩汽化冷媒的汽化泵时,一般是使用铜管来连接压缩机。液态冷媒例如可为15℃,而汽化泵的工作环境温度约125℃以上。若液态冷媒的热量经由铜管而散发出去,那么可能会使户外压缩机装置存在汽化比不足的问题,从而压缩机无法将冷媒提升到所预期高温高压状态,甚至可能会损失了百分之八的汽化比效率。另外,在铜管与压缩机连接的相反端往往使用焊接施工的方式与管路连接,其焊接温度约800℃,当焊接热量传导至铜管内层时,可约为700℃。因此,铜管所承受的施工耐热温度也是材料选择的一项重要因素。

简单来说,在焊接过程,铜管必须承受短暂高温约800℃的焊接施工((热量传输至保护层约700℃)),且其铜管外围需承受长期运作的高温约125℃;同时,铜管还须承受运作时工作流体冷媒((例如二氟一氯甲烷、二氟甲烷、丙烷及五氟乙烷))的腐蚀;铜管的内壁面不允许运作过程有任何壁面涂层脱落,否则一旦脱落的涂层传送至压缩机内部,严重的话将导致压缩机装置毁损。因此,热交换系统内的铜管需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及良好绝热等特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及良好绝热等特性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管,进而提升热交换系统的工作效率,是业界所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增强连接器的绝热能力,进而提升热交换系统的工作效率。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用以传输流体,该连接器包括中空连接管及中空内管。该连接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形成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内表面及第一外表面。内管套设于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第一隔热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第一绝热层,其设置于第一隔热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包括无机硅树脂。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还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的厚度为10至500微米(μm)。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黏着剂,其位于内管的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并位于第一隔热空间内,以使内管的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固定于连接管内。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黏着剂选自无机胶合剂材料、有机胶合剂材料、有机无机混成胶合剂材料及二或多种材料组合所组成的群组。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黏着剂为无机胶合剂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管沿一轴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部分、中间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第一开口,第二部分具有第二开口,第一部分的外径及内径分别大于中间部分的外径及内径及第二部分的外径及内径,且内管设置于中间部分及第二部分内。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内管沿一轴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段、中间区段及第二区段,中间区段的外径及内径沿轴向方向基本上保持不变,第一区段的外径及第二区段的外径分别自中间区段向外扩展,以使第一区段紧配于连接管的中间部分,及第二区段紧配于连接管的第二部分,连接管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内表面与内管的第二内表面共同形成流道,供流体沿流道自第一开口流至第二开口。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管的第二部分的内径向第二开口缩减,以紧配内管的第二区段。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空间为真空。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绝热层,其设置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绝热层包括无机硅树脂。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绝热层还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绝热层更包括硬膜层,其暴露于外界。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外管,其套设于连接管内的第一外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三内表面及第三外表面,第三内表面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第二隔热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绝热层,其设置于第二隔热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用以连接热交换系统的液态冷媒供应端,第二开口用以连接热交换系统的压缩机的汽化泵。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管及内管一体成型。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用以传输流体,该连接器包括中空连接管及中空外管。该连接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形成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内表面及第一外表面。外管套设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第二内表面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隔热空间。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提供如权利要求1的连接管及内管;及将内管套入至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内管系以挤压的方式紧迫于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将内管套入至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上的步骤前,该方法还包括将一黏着剂施加于内管的第二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将内管套入至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上的步骤前,该方法还包括将一第一绝热层施加于内管的第二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提供如权利要求17的外管;及将外管套设于连接管内的第一外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将外管套设于连接管内的第一外表面上的步骤前,该方法还包括将黏着剂施加于外管的第三内表面的一部分上;及将第二绝热层施加于外管的第三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从以下详细描述的的优选实施例中,能够更了解本发明的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然而,应了解,本发明的的优选实施例的的详细描述及特定实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的精神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的范畴内作出诸多改变及修改,这些修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这些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连接器的分解剖视图。

图3是图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剖视图。

图6是图5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使用附图的目的是为了示出结构及辅助说明书的说明。因此,不应将附图所示出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为限制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其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100的局部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系统100可为一冷/暖气机空调系统,其可藉由用户的指令或自动根据室内环境的实际情况来输送低温或高温的气体,以调节室内温度。如图1所示,热交换系统100包含一压缩机1、一流体储存罐2以及一连接器3。热交换系统100亦可包括未示出的冷凝器、冷媒控制器及蒸发器,并使一流体(例如冷媒)流动于其中,以形成冷媒的流动循环。然而,热交换系统100的其他结构以及运作方式为现有技术,并非为本发明的重点,因此不详述。

流体储存罐2用以储存低压低温的液态冷媒(或可为气态或液气共存的冷媒),流体储存罐2的一输入端连接蒸发器(图中未示出)。连接器3的一输入端连接流体储存罐2的输出端(即一液态冷媒供应端),且连接器3的输出端连接压缩机1的一汽化泵10。藉此,连接器3得以自流体储存罐2传输一流体(即冷媒)至压缩机1的入口。

请参照图2及图3,其中图2为图1的连接器3的分解剖视图,图3为图2的连接器3的剖视图。连接器3包括一连接管4及一内管6。连接管4及内管6皆为中空管状,且材料皆为耐高温的金属,例如铜或铁,但亦可为其他金属。连接管4具有相对的位于一第一端41(即输入端)的一第一开口43以及位于一第二端42(即输出端)的一第二开口44,第一开口43大于第二开口44,且连接器3具有形成于第一开口43及第二开口44之间且为环状的一第一内表面45及一第一外表面46,环状的第一内表面45内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47,其两端连通第一开口43及第二开口44。

内管6用以套入连接管4内而设置于连接管4内的第一内表面45的上并在相对的一第三端61及一第四端62具有相对一第三开口63及一第四开口64。内管6具有形成于第三开口63及第四开口64之间且为环状的一第二内表面65及一第二外表面66,而环状的第二内表面65内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67,其两端连通第三开口63及第四开口64。第二外表面66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4的第一内表面45相接以形成密闭的一第一隔热空间48,如图3所示。因此,藉由连接管4及内管6之间的第一隔热空间48,可阻绝连接管4内外热量的传导,以降低连接器3整体的热传导效率。换句话说,当流体自与流体储存罐2连接的第一开口43流至与压缩机1连接的第二开口44时,第一隔热空间48可降低流体与连接器3外界及本身之间的热交换,进而避免流体不预期的升温。

在本实施例中,内管6的尺寸略小于连接管4的尺寸,使内管6能够容置于连接管4的第一容置空间47内。并且,连接管4的长度l1大于内管6的长度l2。因此,当内管6套入连接管4内时,内管6设置于连接管4的第一内表面45邻近第二开口44上的一区域。举例来说,连接管4的外径可约为15毫米(mm),内管6的外径可约为13mm,而第一隔热空间48的厚度可约为0.5mm,但前述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更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4沿一轴向方向a依次包括一第一部分71、一中间部分72及一第二部分73。第一部分71、中间部分72及第二部分73彼此依次连接且可为一体成型。第一部分71具有第一开口43,且第一部分71的外径及内径基本上沿轴向方向a保持不变。第二部分73具有第二开口44,且第二部分73中邻近中间部分72的区域的外径及内径基本上沿轴向方向a保持不变。中间部分72自第一部分71朝向第二部分73渐缩,以使第一部分71的外径及内径分别大于中间部分72的外径及内径及第二部分73的外径及内径。内管6设置于连接管4的中间部分72及第二部分73内。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边缘的内径可向第二开口44缩减。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1及图2,连接管4的第一部分71的外径长度用以配合流体储存罐2的管路21,以使得彼此可相互连接。举例来说,可利用焊接的方式将流体储存罐2的管路21接合于连接管4的第一部分71。并且,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的外径长度用以配合压缩机1的管路11,以使得彼此可相互连接。举例来说,可利用旋转螺接的方式将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套入压缩机1的管路11。

请参照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内管6沿一轴向方向a包括一第一区段81、一中间区段82及一第二区段83。第一区段81、中间区段82及第二区段83彼此依次连接且可为一体成型。第一区段81的外径沿一轴向方向a以朝向中间区段82的一端渐缩,以使第一区段81配合于连接管4的中间部分72。中间区段82及第二区段83的外径及内径皆可沿轴向方向a基本上保持不变,并可与连接管4的中间部分72相隔一距离。第二区段83配合于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的端缘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边缘的内径向第二开口44缩减,因此第二部分73边缘的内径能够配合于内管6的第二区段83。如图3所示,当内管6套入连接管4内时,连接器3的第一部分71内所形成的第一容置空间47与内管6所形成的第二容置空间67共同形成一流道,供流体沿流道自第一开口43流至第二开口44。

在图2及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3还可包含一黏着剂33,其位于内管6的第二外表面66的相对两端上,以使内管6的第二外表面66的相对两端固定于连接管4的第一内表面45上,以形成连接管4和内管6之间第一隔热空间48。在本实施例中,黏着剂33须耐高温,例如约800℃以及一般运作时的约125℃。黏着剂33可选自无机胶合剂材料、有机胶合剂材料、有机无机混成胶合剂材料及二或多种材料组合所组成的群组,优选为含硅或磷的胶合剂材料,更优选为含硅的胶合剂材料。例如,无机胶合剂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无机硅偶合剂、硅酸盐、磷酸盐或其组合;有机胶合剂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烷基硅胶、芳基硅胶或其组合;有机无机混成胶合剂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烷基硅胶混成二氧化硅、芳基硅胶混成二氧化硅或其组合。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空间48为真空,可有效提升绝热能力。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空间48内可仅包含一般空气,如此可简化制作流程,进而降低成本。

请参照图4,其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3a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与图2及3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故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内管6的第一区段81可利用挤压的方式紧配于连接管4的中间部分72;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边缘的内径可向第二开口44缩减,且内管6的第二区段83的外径可自中间区段82的端缘向外扩展,以使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可利用挤压的方式紧配于内管6的第二区段83的外径。因此,图4实施例的连接器3a在不需要涂布如图3所示的黏着剂33情况下,仍然可利用挤压紧配的方式将内管6套入连接管4内,并于内管6及连接管4之间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

另外,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连接管4及内管6的整体可为一体成型,并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于其中。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3b的分解剖视图。图6为图5的连接器3b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与图2及图3的差异在于:连接器3b还包括一第一绝热层31,其设置第一隔热空间48内。详细来说,第一绝热层31的材料可先设置(例如涂布)于内管6的第二外表面66上,而后再将内管6套入连接管4内。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31的材料可包括一无机硅树脂(无机硅胶),其硬度约在3h至6h,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前述材料亦具有良好的耐化性,可长期接受冷媒的运作而不易腐蚀;该材料最少可耐短暂制造施工时约800至约1000℃的高温,并可抵抗一般运作时约125℃的温度,因此有良好的耐高温性;另外,该材料亦具有良好的绝热性;上述材料还具有良好的附着性,以避免长时间震动而脱落。另外,第一绝热层31还可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其最多可占第一绝热层31体积的百分之五十。第一绝热层31的厚度可为约10至约500微米(μm)之间。换句话说,如图6所示,第一绝热层31可填满于第一隔热空间48内,或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31仅容置于第一隔热空间48的至少一部分内(未绘示)。

图7系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3c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3c包括一连接管4及一外管5,外管5套设于连接管4的第一外表面46的至少一部分上并具有相对且为环状的一第三内表面55及一第三外表面56。第三内表面55于相对两端之间向内凹陷以形成一凹槽。黏着剂34可施加于凹槽的两侧,以使外管5固定于连接管4的第一外表面46上,以使第三内表面55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4的第一外表面46相接以使凹槽与第一外表面46共同形成密闭的一第二隔热空间58。如此,藉由连接管4及外管5之间所形成的第二隔热空间58,亦可提升连接器3c的绝热能力。另外,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可运用紧配的方式将外管5套设于连接管4内的第一外表面46上,而不需要使用黏着剂34。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3c更可包括一第二绝热层32,设置于连接管4及外管5之间的第二隔热空间58内。第二绝热层32的材料可包括一无机硅树脂。第二绝热层32更可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此外,第二绝热层32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形调整,例如约10至约500微米(μm)之间。第二绝热层32可完全填满于第二隔热空间58、容置于第二隔热空间58的至少一部分内(未绘示)、或第二隔热空间58可为真空(未绘示)。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外管5仅包覆于连接管4的第二部分73中邻近于中间部分72的区域,其原因在于连接管4的第一部分71及第二部分73的相反端缘上的第一外表面46分别与其他管路连接,因此外管5无法设置于前述区域的第一外表面46上。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其他管路与连接管4所相接的区域减少时,亦可伸长外管5的长度,以增加外管5包覆连接管4的范围,进而提升整体的绝热能力。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3d的剖视图。相较于图7,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二隔热空间58包含类似于图2及图3所示的一内管6,其套入连接管4内,以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空间48可为真空。因此,藉由形成于连接管4与内管6之间的第一隔热空间48及连接管4与外管5之间的第二隔热空间58,可进一步提升连接器3d的绝热效果。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连接器3e的剖视图。相较于图8,图9的实施例的差异仅在于第二隔热空间58可为真空或一般空气,而不具有第二绝热层32。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连接器3f的一剖视图。相较于图8,图10所示实施例的第一隔热空间48可具有如图6所示的第一绝热层31,其材料可包括一无机硅树脂,并可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此外,第二绝热层32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形调整,例如10至500微米(μm)之间。并且,第一绝热层31可完全填满于第一隔热空间48、或仅容置于第一隔热空间48的至少一部分内。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连接器3g的一剖视图。相较于图6的实施例,图10所示的连接器3还可包括一第二绝热层32,其设置于连接管4的第一外表面46上,可进一步提高整体绝热能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热层32还可包括一硬膜层(未图示),其暴露于外界。硬膜层用以促进耐磨阻抗,使得涂层表面免于使用者碰触时受损。硬膜层的材质可包括无机硅偶合剂、硅酸盐、磷酸盐等。

为制作组装如图2及图3所示的连接器3,先提供连接管4。接着,将一黏着剂33施加(例如涂布)于内管6的第二外表面66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二外表面66的两端缘)。接着,再套入内管6至该连接管4的该第一内表面45上。如此,可藉由黏着剂33将内管6固定于连接管4内,并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

为制作组装如图4所示的连接器3a,先提供连接管4,再将内管6以挤压的方式紧迫于连接管4的第一内表面45上,并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于内管6及连接管4之间。

为制作组装如图5及图6所示的连接器3b,先提供连接管4,再将黏着剂33以及第一绝热层31分别施于内管6的第二外表面66上的特定位置。接着,再套入内管6至连接管4的该第一内表面45上。如此,可藉由黏着剂33将内管6固定于连接管4内,并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

为制作组装如图7所示的连接器3c,先提供连接管4,接着将黏着剂34施于外管5的第三内表面55上的相对两端及将第二绝热层32施于外管5的第三内表面55上的其他特定位置。接着,再将外管5套设至连接管4的第一外表面46上。如此,可藉由黏着剂34将外管5固定于连接管4外,并形成第二隔热空间58。

为制作组装如图8所示的连接器3d,先提供连接管4,再依照上述实施例的方式,分别将内管6套入于连接管4内及将具有第二绝热层32的外管5套设于连接管4外。如此,可藉由黏着剂33、34将内管6以及外管5固定于连接管4,并分别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及具有第二绝热层32的第二隔热空间58。需要注意的是,内管6及外管连接至连接管4的顺序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先装设外管5至连接管4再套入内管6于其内,或是先套入内管6至连接管4而后再套设外管5于连接管4外。

为制作组装如图9所示的连接器3e,先提供连接管4,再依照上述方式,分别将内管6套入于连接管4内及将外管5套设于连接管4外。如此,可藉由黏着剂34将内管6以及外管5固定于连接管4,并分别形成第一隔热空间48及第二隔热空间58。需要注意的是,内管6及外管5连接至连接管4的顺序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先装设外管5至连接管4再套入内管6于其内,或是先套入内管6至连接管4再套设外管5于其外。

为制作组装如图10所示的连接器3f,其与制作组装图8的连接器3d的步骤的差异仅在于:在将内管6套入于连接管4内前,先将第一绝热层31施于内管6的第二外表面66上。接下来,再依照上述步骤将内管6以及外管5固定于连接管4,并分别形成具有第一绝热层31的第一隔热空间48及具有第二绝热层32的第二隔热空间58。

为制作组装如图11所示的连接器3g时,与制作组装图6的连接器3b的步骤的差异仅在于:在完成如图6的连接器3b后,可将第二绝热层32直接施于连接管的第二外表面66上,以更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

以下介绍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绝热测试以及与对照组的比较范例。首先,先提供一连接管4,以热水装填,量测连接管4内外1分钟后平衡温度,结果连接管4内外温度大致相同,故无明显绝热效果。

在第一范例中,提供如图4利用内管6挤压至连接管4的连接器3a,其中第一隔热空间48包含密闭的一般空气,其内外温差可达12.6℃。在第二范例中,提供如图2及图3中利用黏着剂33将内管6贴附至连接管4的连接器3,其中第一隔热空间48包含密闭的一般空气,其内外温差可达19.2℃。在第三范例中,提供类似于如图2及图3中利用黏着剂33将内管6贴附至连接管4的连接器3,其中第一隔热空间48包含密闭的一般空气,并将外管5套设于连接管4上,且之间的第二隔热空间58包含密闭的一般空气,则其内外温差可达26.3℃。因此,根据前述测试范例,即可轻易得知具有第一隔热空间48及/或第二隔热空间58的连接管4可提升整体的绝热效果,更可使压缩机1的汽化比效率提升8%。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器,藉由内管及连接管之间的第一绝热空间,可提升连接器的绝热效果,以维持连接管内外的温差。因此,在不需要增加压缩机的运转的情况下,亦使冷媒处在较佳的工作温度(例如在室内机时冷媒可轻易维持在15℃),进而达到省电节能的效果。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绝热空间可包含第一绝热层,其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温、耐震及绝热等特性,可进一步提升连接器的绝热能力。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绝热空间为抽真空,亦可提升整体的绝热能力。

此外,在部分实施例中,可设置一外管于连接管外,以于外管及连接管之间形成一第二绝热空间。另外,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分别设置内管及外管于连接管内外,进而分别形成第一绝热空间和第二绝热空间,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绝热能力。

本文中的用语“一”或“一种”系用以叙述本发明的组件及成分。此术语仅为了叙述方便及给予本发明的基本观念。此叙述应被理解为包括一种或至少一种,且除非明显地另有所指,表示单数时亦包括复数。在权利要求中和“包含”一词一起使用时,该用语“一”可意谓一个或超过一个。此外,本文中的用语“或”的含义同“及/或”。

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诸如“上方”、“下方”、“向上”、“左边”、“右边”、“向下”、“本体”、“底座”、“垂直”、“水平”、“侧”、“较高”、“下部”、“上部”、“上方”、“下面”等空间描述是关于图中所展示的方向加以指示。应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间描述仅出于说明的目的,且本文中所描述的结构的实际实施可以任何相对方向在空间上配置,此限制条件不会改变本发明实施例的优点。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的描述中,提供“在”另一组件“上”的一组件可涵盖前一组件直接在后一组件上(例如,与后一组件实体接触)的状况以及一或多个介入组件位于前一组件与后一组件之间的状况。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大致”、“基本上”、“实质的”及“约”用以描述及考虑微小的变化。当与事件或情形结合使用时,这些术语可意指事件或情形明确发生的情况以及事件或情形极近似于发生的情况。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系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当不能以的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依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