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95281发布日期:2020-03-17 14:3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炉,专利号cn201520076248.6,它包括:底座、灶面板、线圈盘、控制电路板、风机和导风盖板,所述灶面板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与底座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线圈盘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导风盖板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方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限定出风道,所述风机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风道正对;风机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线圈盘相对;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电路板散热器,且所述电路板散热器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存在问题是:所述风机是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产生的风力从第一、第二出风口吹出,风力是从一侧吹向另一侧横向移动,导致靠近风机出风口部位的发热元件散热充分,而远离出风口部位的发热元件得不到有效散热,存在一边冷一热的散热情况;特别是在电磁灶的狭窄腔体内,横向流动的风力与水平设置的线圈盘处于平行,导致流动风力与线圈盘上的线圈接触面少,线圈盘散热不充分、散热效果差;线圈盘采用此类水平风冷结构的电磁灶没法实现2000w以上大功率的电磁加热,由于线圈盘散热效果差使得电磁灶寿命也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它具有线圈盘散热均匀,散热性能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包括底壳、面壳、设置在面壳上的微晶板、线圈盘、主控板、风机和电路控制板,面壳与底壳的上开口扣合构成元件放置腔,所述线圈盘、主控板、风机和电路控制板分别安装在元件放置腔内,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底壳的前壁板、后壁板、左壁板和右壁板呈曲面形;

还包括设在底壳的底板上的筒形线圈盘座、与筒形线圈盘座相通的导风通道、上开口的进出风腔和进出风腔盖;

进出风腔的后板和右侧板与底壳的后壁板和右侧板相交,左侧板和前板的下端与底壳的底板相交,后板和右侧板下部的底壳的后壁板和右壁板的下部设有出风孔,导风通道的进风端口与进出风腔的进风口连通;筒形线圈座设在进出风腔内的底板上;底壳的左壁板上设有进风孔;

进出风腔盖的下端设有插接槽,进出风腔盖上设有缺口;

风机设在底壳的底板上,风机的出风管与导风通道和进出风腔的进风口连接接通;所述线圈盘设在筒形线圈座的顶部,主控板设置在筒形线圈座前方,进风出风腔的上端插入插接槽内,缺口和导风通道进风端口及进出风腔的进风口相对应;线圈盘与进出风腔盖的顶板之间有出风间隙。

所述的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线圈盘包括线圈和圆形的支架座,所述支架座的周向侧面上均匀设置多个通风缺口,所述进出风腔盖盖在支架座的顶部上,高压空气向上移动穿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之间间隙,然后从多个通风缺口流过、进入出风腔内。

所述的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进出风腔的进风口和进风端口处的底壳的底板上设有销板;

所述风机的出风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顶卡槽和底卡槽,

销板插入底卡槽内,进出风腔盖缺口处的壁板插入顶卡槽内,出风管一侧与导向通道的侧板贴合、另一端与前板端部贴合。

所述的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进出风腔盖上设有非导磁材料制成的隔热板,隔热板与线圈盘相对。

所述的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离心风轮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

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风机的吹出空气进入筒形线圈盘座内,然后空气垂直向上移动穿过线圈盘,然后从线圈盘的顶出水平流出,提高了线圈盘的散热性能,降低了温升,提高了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底壳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线圈盘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图5所示,一种改进线圈盘散热的电磁灶,包括上开口的底壳1、面壳2、设置在面壳上的通孔内的微晶板3、线圈盘4、主控板5、风机6和电路控制板7,所述面壳2与底壳1的上开口扣合构成元件放置腔,所述线圈盘4、主控板5、风机6和电路控制板7分别安装在元件放置腔内;

所述底壳1的前壁板、后壁板、左壁板和右壁板呈曲面形;

还包括设在底壳的底板上的筒形线圈盘座11、与筒形线圈盘座相通的导风通道12、上开口的进出风腔13和进出风腔盖8;

如图4、图6、图7所示,进出风腔13的后板131和右侧板132与底壳1的后壁板和右壁板相交,左侧板133和前板134的下端与底壳1的底板相交,后板131和右侧板132下部的底壳1的后壁板和右壁板的下部设有出风孔1a,导风通道12的进风端口与进出风腔13的进风口连通;筒形线圈座11设在进出风腔12内的底壳1的底板上;底壳1的左壁板上设有进风孔1b;

进出风腔盖8的下端设有插接槽,进出风腔盖8上设有缺口81;

风机6设在底壳1的底板上,风机6的出风管与导风通道12和进出风腔11的进风口连接接通;所述线圈盘4设置在筒形线圈座11顶部上,线圈盘4盖住筒形线圈座11的上开口,主控板5设置在筒形线圈座11前方,进风出风腔13的上端插入进出风腔盖8的插接槽内,缺口81和导风通道12进风端口及进出风腔13的进风口相对应;线圈盘4与进出风腔盖8的顶板之间设有出风间隙;

该电磁灶工作时,如图3所示,风机6转动,空气经底壳1的左壁板上的进风孔1b进入底壳1内,空气经风机6的出风管,(一)如图3中的空气箭头方向,空气经主控板5、底壳的右壁板上的出风孔1a排出;(二)如图3所示,空气经风机6的出风管、导风通道12进入筒形线圈盘座11内腔,线圈盘4盖住线圈盘座11的上开口,空气在筒形线圈盘座11的内腔积聚形成高压空气,高压空气向上移动穿过线圈盘4上的线圈之间间隙,均匀地带走每个线圈上的热量,然后从进入线圈盘4与进出风腔顶盖8之间的间隙流出,进入进出风腔13内向后部和右侧移动;最后经底壳的后壁板和右壁板上的出风孔1a排出;采用这样的结构,筒形线圈盘座11内腔的空气垂直向上流经、与线圈充分地接触,有效提高了散热性能。

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线圈盘4包括线圈41和圆形的支架座42,所述支架座42的周向侧面上均匀设置多个通风缺口421,所述进出风腔盖8盖在支架座42的顶部上,高压空气向上移动穿过线圈盘4上的线圈之间间隙,然后从多个通风缺口421流过、进入进出风腔13内。

所述进出风腔13的进风口和导风通道12的进风端口处的底壳1的底板上设有销板14;

所述风机6的出风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顶卡槽和底卡槽,

销板14插入底卡槽内,进出风腔盖8缺口81处的壁板插入顶卡槽内,风机6的出风管一侧与导向通道12的侧板贴合、另一端与前板134端部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出风腔盖8上设有非导磁材料制成的隔热板82,隔热板82与线圈盘4相对。

所述风机6为离心风机,离心风轮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