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7591发布日期:2020-06-23 22:2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常具有对室内环境的加湿功能。为了避免频繁对加湿部进行进水操作,通常会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内设置用于储存加湿用水的供水部。然而目前用于将供水部内的加湿用水补充至加湿部的结构通常较为复杂,不仅容易发生故障,而且为后期的维修带来较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供水部具有简单排水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无需从高处加水的带有加湿功能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其顶部开设有进风口;加湿部,设置在机壳内部,用于对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加湿;供水部,用于存放加湿用水,其中上部设置有出水口;加湿部与出水口连通,以使加湿用水从供水部自然流动至加湿部;供水部内设置有抬升装置,抬升装置用于将加湿用水的水位抬升至出水口。

可选地,抬升装置包括设置在供水部内的活塞板,以使供水部在活塞板的上方形成存水区,利用活塞板的平移提升存水区的水位。

可选地,活塞板相背于存水区的一侧设置有活塞杆,并且抬升装置还包括抬升电机,抬升电机用于带动活塞杆进行升降。

可选地,抬升电机为步进电机。

可选地,加湿部包括吸水槽以及湿帘;吸水槽与供水部相连,用于接收加湿用水;湿帘的下端浸没在吸水槽内,用于吸附加湿用水并将其分散至进入机壳的空气中。

可选地,湿帘设置在进风口内侧。

可选地,供水部设置在机壳的横向外侧;吸水槽沿横向延伸并且与供水部的出水口相接。

可选地,加湿部包括第一水位检测装置,第一水位检测装置设置在吸水槽的侧壁,以检测吸水槽内的水位。

可选地,供水部还包括第二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供水部内的水位。

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进水泵,进水泵安装在供水部的顶部,并且分别与进水管道以及供水部相连,用于当进水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后,将水抽入至供水部。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加湿部与供水部的出水口连通,通过设置抬升装置将加湿用水的水位抬升至出水口,使得加湿用水从供水部自然流动至加湿部。加湿部直接与供水部连通,仅需要在供水部内设置抬升装置即可实现向加湿部补水的目的。供水部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不仅能够降低故障率,而且便于后期维护。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进水泵,使得当供水部的水位过低时可以直接通过进水泵从水源将加湿用水抽入至供水部,而无需用户从高处向供水部加水,降低了加水过程的操作难度。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整体示意图。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1、加湿部110以及供水部120。

机壳101在顶部开设有进风口102,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02进入至机壳101内部进行换热。加湿部110设置在机壳101内部,用于对从进风口102进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其中加湿部110的形式可以为湿帘112加湿,也可以为雾化加湿装置,例如超声波加湿装置。

供水部120用于存放加湿用水,其中上部设置有出水口121。供水部120可以设置在机壳101内部,也可以设置在机壳101的横向一端。由于机壳101大小的限制,使得将出水口121设置在供水部120中上部可以增加供水部120的储水量,进而达到减少用户加水操作的目的。

供水部120内设置有抬升装置122,抬升装置122用于将加湿用水的水位抬升至出水口121。加湿部110与出水口121连通,以使加湿用水从供水部120自然流动至加湿部110。通过抬升装置122将供水部120内的水位抬升至出水口121的位置,之后使加湿用水自然流动至加湿部110。其中加湿部110与出水口121相连通,其具体连通的方式可以为加湿部110直接与出水口121相接,也可以为加湿部110通过管路与出水口121连通。而加湿部110与出水口121之间的相对位置,只要保证加湿用水可以从供水部120自然流动至加湿部110即可。由于抬升水位的过程不涉及到对水的抽吸,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过程产生振动的可能性,从而有效避免产生噪音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抬升装置122可以包括设置在供水部120内的活塞板123,以使供水部120在活塞板123的上方形成存水区124,利用活塞板123的平移提升存水区124的水位。活塞板123相背于存水区124的一侧设置有活塞杆125,通过对活塞杆125施加作用力,使得活塞杆125可以带动活塞板123上下平移。其中驱动活塞板123平移的方式可以为通过电力驱动,也可以为由用户手动推动活塞板123平移。当活塞板123为通过电力驱动时,抬升装置122还包括抬升电机126,抬升电机126用于带动活塞杆125进行升降。抬升电机126可以为步进电机。

加湿部110包括吸水槽111以及湿帘112。吸水槽111与供水部120相连,用于接收加湿用水。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供水部120设置在机壳101的横向外侧,吸水槽111沿横向延伸并且与供水部120的出水口121相接。吸水槽111可以为沿机壳101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水槽,在其侧壁上开设有与供水部120的出水口121相配适的开口。

湿帘112的下端浸没在吸水槽111内,用于吸附加湿用水并将其分散至进入机壳101的空气中。湿帘112是由已知的吸水材料制成的膜状物,设置在进风口102内侧,其下端浸没在吸水槽111内。水分通过吸水材料自吸,沿着湿帘112向上渗透从而形成均匀的水膜,此时进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会将湿帘112上的水分吹出,使室内空气的湿度增加,从而起到加湿的效果。湿帘112加湿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加湿方式,同时可以达到均匀加湿,保证加湿量和无“白粉”现象的效果,并且对室内空气还可以起到洗涤、过滤的作用,加湿过程既安全又稳定。

加湿部110还可以包括第一水位检测装置113,第一水位检测装置113设置在吸水槽111的侧壁,以检测吸水槽111内的水位。第一水位检测装置113包括第一高报传感器以及第一低报传感器,第一高报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在第一低报传感器的上方。

供水部120还包括第二水位检测装置127,用于检测供水部120内的水位。第二水位检测装置127包括第二高报传感器以及第二低报传感器,第二高报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在第二低报传感器的上方。第一低报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可以在第二高报传感器的上方。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用于提升加湿用水水位的装置为活塞板123。当第二低报传感器以及第二高报传感器同时报警时发出停止向供水部120加水的信号,以防止加湿用水从存水区124内溢出。当第二高报传感器报警时发出向供水部120加水的信号,以向存水区124内补充加湿用水。

其中具体的执行步骤为:当第一低报传感器报警时,通过使活塞板123向上运动以提高加湿用水的水位,直至加湿用水能够从出水口121自然流动至加湿部110;当第一高报传感器报警时停止活塞板123向上的运动,以防止加湿用水从吸水槽111内溢出;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第二高报传感器报警时,向供水部120补充加湿用水,同时活塞板123向下运动;直至第二低报传感器以及第二高报传感器同时报警时,停止向供水部120补充加湿用水。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进水泵130,进水泵130安装在供水部120的顶部,并且分别与进水管道131以及供水部120相连,用于当进水管道131与外部水源连通后,将水抽入至供水部120。通过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设置进水泵130使得用户可以在较低的位置处向供水部120内补充加湿用水,而无需站在高处加水。进水管道131可以是柔性管路,当无需对供水部120补水时,进水管道131可以收纳在机壳101内部,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外观的整体一致性。

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加湿部110与供水部120的出水口121连通,通过设置抬升装置122将加湿用水的水位抬升至出水口121,使得加湿用水从供水部120自然流动至加湿部110。加湿部110直接与供水部120连通,仅需要在供水部120内设置抬升装置122即可实现向加湿部110补水的目的。供水部120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不仅能够降低故障率,而且便于后期维护。

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设置抬升装置122将加湿用水的水位抬升至出水口121,使得加湿用水从供水部120自然流动至加湿部110。由于抬升装置122仅在直线方向运动以抬升加湿用水的水位,而并不包含产生抽吸等产生振动的过程,因此在向加湿部110补充加湿用水的时候并不会产生噪音,从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设置进水泵130,使得当供水部120的水位过低时可以直接通过进水泵130从水源将加湿用水抽入至供水部120,而无需用户从高处向供水部120加水,降低了加水过程的操作难度。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