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向离心风轮、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6601发布日期:2020-10-09 18:18阅读:59来源:国知局
后向离心风轮、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向离心风轮、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后向离心风轮通常作为驱动气流运动的装置。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及连接底盘和进风圈的多个风叶,多个风叶之间间隔形成出风口。当后向离心风轮工作时,空气从进风圈沿其轴向进入到后向离心风轮的内部,而后从多个风叶之间的出风口朝侧向吹出。然而,在此过程中,空气的流向需要从进风圈的轴向切换到后向离心风轮的径向(即侧向),空气的流向转变容易导致风能损失,使得风速降低,进而导致风量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后向离心风轮,旨在减少后向离心风轮的吹出的风量损失,以增大后向离心风轮的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向离心风轮,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多个风叶及轴流风轮。其中,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相对设置;多个所述风叶沿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风叶之间形成有出风口;所述轴流风轮构造于所述进风圈内,所述轴流风轮适用于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可选地,所述轴流风轮包括轮毂及构造于所述轮毂环周的多个叶片;其中,所述轮毂与所述底盘的中部连接固定,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轮毂的环周间隔排布。

可选地,所述底盘自其外周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朝所述进风圈的中心凹陷,而在所述底盘的内侧形成有导风凸部,所述轴流风轮的轮毂构造于所述导风凸部。

可选地,所述进风圈包括呈直筒状设置的进风圈体,以及自所述进风圈体的一端朝所述底盘呈扩口状设置的导风圈体,所述轴流风轮的叶片位于所述进风圈体内。

可选地,所述底盘在对应所述导风凸部的凹陷位置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适用于供电机容置,以使得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可穿过所述导风凸部而与所述轮毂连接。

可选地,多个所述风叶环绕于所述轮毂的外周,所述风叶的一端连接所述底盘,所述风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导风圈体的内壁面。

可选地,所述轴流风轮的叶片沿所述进风圈的径向延伸,所述叶片的一端连接所述轮毂的外壁面,所述叶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风圈体的内壁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及风轮外罩壳。其中,所述壳体构造有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有净化风道,所述净化风道将所述净化进风口和所述净化出风口连通;所述风轮外罩壳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安装于所述风轮外罩壳内。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多个风叶及轴流风轮。其中,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相对设置;多个所述风叶沿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风叶之间形成有出风口;所述轴流风轮构造于所述进风圈内,所述轴流风轮适用于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位于所述后向离心风轮的下方,所述旋转体适用于当将水喷淋到所述旋转体上时,通过旋转将水沿其径向甩出。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工作时,所述旋转体的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空气换热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下端,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上端。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及风轮外罩壳。其中,所述壳体构造有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有净化风道,所述净化风道将所述净化进风口和所述净化出风口连通;所述风轮外罩壳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安装于所述风轮外罩壳内。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多个风叶及轴流风轮。其中,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相对设置;多个所述风叶沿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风叶之间形成有出风口;所述轴流风轮构造于所述进风圈内,所述轴流风轮适用于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后向离心风轮的进风圈内构造轴流风轮,以在后向离心风轮工作过程中,利用轴流风轮对进入进风圈的空气做功,使得这部分风具有径向偏转的趋势,进而使得这部分风可以顺利偏转到达后向离心风轮的出风口。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后向离心风轮,预先通过轴流风轮使得进风空气具有径向偏转的趋势,减小了进风空气在切换流向过程中造成的动能损失,使得进风空气具有较大的风速,进而有效增大后向离心风轮的风量。此外,还可以减小进风空气在切换流向过程中出现乱流,进而降低后向离心风轮的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后向离心风轮装配于风轮外罩壳上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后向离心风轮和风轮外罩壳装配后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后向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后向离心风轮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后向离心风轮的主视图;

图8为图7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后向离心风轮与常规后向离心风轮的风量-噪音对比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再者,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向离心风轮的实施例,所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可以应用到需要驱动气流流动的电器设备中,该电器设备可以是空气净化装置300,或者空调室内机400均可。在以下实施例中,先对所述后向离心风轮进行介绍,并在后文后向离心风轮100应用在空气净化装置300或空调室内机400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向离心风轮的实施例,后向离心风轮100包括底盘110、进风圈120、多个风叶130。其中,进风圈120与底盘110相对设置;多个风叶130沿进风圈120与底盘110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风叶130之间形成有出风口101。当后向离心风轮100被驱动旋转工作时,多个风叶130随之旋转,从而驱动空气从进风圈120进入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内部,而后从多个风叶130之间的出风口101朝侧向吹出。

在上述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的过程中,空气的流向需要从进风圈120的轴向切换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径向(即侧向),空气的流向转变容易导致风能损失。鉴于此,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后向离心风轮100还包括轴流风轮200,轴流风轮200构造于进风圈120内,轴流风轮200适用于向所述出风口101送风。

请参阅图7和图8,由于轴流风轮200构造于进风圈120内,因此,当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时,轴流风轮200驱动空气从进风圈120进入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内部,在此过程中,轴流风轮200驱动空气沿其轴向流动而后向其径向扩散,也就是说,轴流风轮200对这部分空气做功,使得轴流风轮200送出的风具有径向偏转的趋势,从而使得轴流风轮200送出的风可以顺利偏转到达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进而从出风口101吹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后向离心风轮100的进风圈120内构造轴流风轮200,以在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过程中,利用轴流风轮200对进入进风圈120的空气做功,使得这部分风具有径向偏转的趋势,进而使得这部分风可以顺利偏转到达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后向离心风轮100,预先通过轴流风轮200将进风空气朝径向偏转,减小了进风空气在切换流向过程中造成的动能损失,使得进风空气具有较大的风速,进而有效增大后向离心风轮100的风量。

此外,由于轴流风轮预先将进风空气朝径向偏转,还可以避免进风空气在切换流向过程中出现乱流,进而降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噪音。如图9所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后向离心风轮与常规后向离心风轮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根据测试数据绘制得到如图9所示的风量-噪音变化对比图。从图中可看出,在相同风量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后向离心风轮的噪音相对常规后向离心风轮降低1db~1.5db左右。

请参阅图6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轴流风轮200包括轮毂210及构造于所述轮毂210环周的多个叶片220;其中,所述轮毂210与底盘110的中部连接固定,多个叶片220沿所述轮毂210的环周间隔排布。

具体说来,轴流风轮200通过轮毂210与底盘110连接固定,从而当驱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时,后向离心风轮100带动轴流风轮200同步旋转,从而无需额外增加驱动轴流风轮200转动的驱动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轮毂210并不是必须的,轮毂210可以由呈圆形或环形设置的基部代替。

请继续参阅图6至图8,进一步地,为方便轴流风轮200的轮毂210与底盘110连接,在底盘110自其外周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朝进风圈120的中心凹陷,而在底盘110的内侧形成有导风凸部111,轴流风轮200的轮毂210构造于所述导风凸部111。

具体说来,底盘110的导风凸部111呈锥形朝向进风圈120的中心凸设,导风凸部111的横截面面积自底盘110朝进风圈120逐渐减小。当轴流风轮200吹出的风遇到导风凸部111时,将被导风凸部111引导而沿其环周壁向其周缘附壁流动,进而流动到所述出风口101,避免了这部分风与底盘110的内壁面直接碰撞造成动能损失。

由于导风凸部111朝向进风圈120的中心凸设,导风凸部111的下端靠近进风圈120,故可将轴流风轮200的轮毂210构造于所述导风凸部111的下端,以使得轴流风轮200更靠近进风圈120,有助于引导外部空气从进风圈120进入。

请继续参阅图6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后向离心风轮100还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机适用于驱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可选地,底盘110在对应所述导风凸部111的凹陷位置形成有容置槽112,容置槽112适用于供电机容置,以使得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可穿过所述导风凸部111而与所述轮毂210连接。

在安装时,电机固定于外部结构上,电机至少部分容置在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容置槽112内,如此可以减小电机占用外部的空间。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穿过导风凸部111而与轮毂210连接固定,从而通过该一个电机可同时驱动后向离心风轮100和轴流风轮200同步旋转。

还请参阅图6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进风圈120包括呈直筒状设置的进风圈体121,以及自进风圈体121的一端朝底盘110呈扩口状设置的导风圈体122。具体而言,进风圈体121和导风圈体122一体成型,进风圈体121和导风圈体122之间呈弧形过渡连接,以减小进风圈体121和导风圈体122之间连接位置对气流流动的阻力。当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时,进风圈体121将进风空气聚集送到导风圈体122,而后被导风圈引导向其环周径向扩散,也即是引导进风空气将其流动方向从轴线切换到径向,如此可减少进风空气的动能损失,提高风速,增大风量。

在此考虑到,进风圈120的导风圈体122较为靠近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如果将轴流风轮200构造于进风圈120的导风圈体122,则轴流风轮200送出的部分风可能尚未来得及扩散成径向流动的风,即被吹打到底盘110的内壁面,与底盘110的内壁面发生碰撞,产生噪音。

鉴于此,可选地,轴流风轮200的叶片220位于进风圈体121内。这样设计可使得轴流风轮200的风叶130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有一段距离,轴流风轮200送出的大部分风在通过这段距离的过程中,逐渐向四周扩散成径向流动的风,进而顺利进入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

进一步地,轴流风轮200的叶片220沿进风圈120的径向延伸,如果仅风叶130与其轮毂210连接固定,那么,在轴流风轮200旋转的过程中,轴流风轮200有可能会晃动而发生坠落。因此,为提高轴流风轮200的固定效果,将叶片220的一端连接所述轮毂210的外壁面,叶片220的另一端连接进风圈体121的内壁面,使得轴流风轮200不易发生晃动,进而可避免在其旋转过程中发生晃动或坠落,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风叶130,多个风叶130环绕于所述轮毂210的外周,风叶130的一端连接底盘110,风叶13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导风圈体122的内壁面。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工作的过程中,轴流风轮200沿其径向送出的风,恰好送达多个风叶130之间的出风口101,而后由该多个风叶130配合驱动将风从出风口101侧向吹出。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300,所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包括壳体310、风轮外罩壳320以及后向离心风轮100。其中,壳体310构造有净化进风口311和净化出风口312,壳体310的内部构造有净化风道313,所述净化风道313将净化进风口311和净化出风口312连通;风轮外罩壳320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313;后向离心风轮100安装于所述风轮外罩壳320内。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净化装置3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净化装置300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313内的旋转体320,所述旋转体320位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下方,所述旋转体320适用于当将水喷淋到所述旋转体320上时,通过旋转将水沿其径向甩出。

当空气净化装置300净化空气时,后向离心风轮100驱动气流在净化风道313内自下向上流出;与此同时,旋转体320高速旋转而将落在其上的水高速向外甩出,甩出的水被细化成无数粒径极小的水珠,这些水珠将气流中的杂质吸附于其中带走,实现超重力甩水净化空气。例如净化空气中的细颗粒物、花粉、生物细菌、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等。此外,水珠混入空气中,还能起到加湿空气的效果。

在此考虑到,旋转体320旋转的过程中,如果旋转体320的外缘的线速度过小,旋转体320甩出的水的速度小,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差;而如果旋转体320的外缘的线速度过大,则旋转体320转动的能耗大且产生的噪音大,如继续增大旋转体320的外缘的线速度对空气净化效果的提升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要求空气净化装置300工作时,旋转体320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例如但不局限于:10m/s、15m/s、18m/s、20m/s、25m/s、30m/s、35m/s、38m/s。限定旋转体320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可确保旋转体320甩出的水的速度较大,且旋转体320旋转产生的噪音较小。

在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300还包括施水件330和供水箱340。其中,供水箱340安装于壳体310的底部;施水件330构造于旋转体320的和上方,施水件330配置为可向旋转体320供水,施水件330通过水管与供水箱340连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400。所述空调室内机400包括机壳410、空气换热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300;其中,所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安装于所述机壳410的下端,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安装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上端。所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4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310,以及安装于壳体310内的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换热进风口进入换热风道,这部分空气在所述换热风道与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之后,再由所述室内风机驱动而从所述换热出风口101吹至室内,实现制冷或制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