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3637发布日期:2020-12-15 08:2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联管空调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多联机中央空调是用户中央空调的一个类型,俗称“一拖多”,指的是一台室外机通过配管连接两台或两台以上室内机,室外侧采用风冷换热形式、室内侧采用直接蒸发换热形式的一次制冷剂空调系统。多联机系统目前在中小型建筑和部分公共建筑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随着多联机空调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多联机空调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及能效也越来越受到客户的关注,而且,在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由于冷媒在多管路中运行会存在温差,使得换热器表面以及管路容易结霜而造成压缩机的运行环境不稳定,影响空调的性能,而频繁除霜工程也给客户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多联机空调系统中,由于冷媒在多管路中运行会存在温差,使得管路容易结霜而造成压缩机的运行环境不稳定,影响空调的性能,而频繁除霜工程也给客户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四通阀、气液分离器、液侧截止阀、气侧截止阀、室外换热器和双重管,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接至所述油分离器的进气口,所述四通阀分别连接所述气侧截止阀、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气口;

所述双重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设有:

主管道,所述主管道串联在所述液侧截止阀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副管道,与所述主管道并列设置,所述副管道串联在所述四通阀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主管道具有两个分别与所述液侧截止阀和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的第一端口,两个所述第一端口分别位于所述管体的两端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副管道具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四通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的第二端口,两个所述第二端口分别位于所述管体侧部的两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副管道之间串联有第一过滤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器与所述副管道之间设有低压检测接头以及用于检测所述低压检测接头处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气口与所述四通阀之间设有高压检测接头以及用于检测所述高压检测接头处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主管道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二过滤器、节流装置和第三过滤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设有压力开关。

进一步优选地,沿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气口至所述四通阀方向串联有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空调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系统,通过在该空调系统中设置一双重管,双重管包括管体,管体内设有主管道和副管道,其中,主管道串联在液侧截止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副管道与主管道并列设置,且副管道串联在四通阀与气液分离器之间,如此,在制冷运作时,流经双重管的主管道的冷媒为具有一定过冷度的液态冷媒,流经双重管的副管道的为气液混合态冷媒,副管道比主管道的温度低,因此副管道的冷媒会从主管道吸收能量,从而提高主管道的过冷度,提高了空调的能力和能效,同时增大了副管的冷媒过热度,提高了空调的运转稳定性,降低了回液的风险;在制热运作时,流经双重管的主管道的冷媒为温度较高的液态冷媒,流经双重管的副管道的为温度较低气液混合态冷媒,副管道比主管道的温度低,因此副管道的冷媒会从主管道吸收能量,提高进入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的冷媒的温度,从而提升空调系统的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随着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的提升,可以延长除霜周期,同时让压缩机的运作环境更加稳定,保证了空调运转的可靠行,提升空调的性能以及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循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重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缩机;2、油分离器;3、四通阀;4、气液分离器;5、液侧截止阀;6、气侧截止阀;7、室外换热器;8、双重管;9、第一过滤器;10、低压检测接头;11、第一压力传感器;12、高压检测接头;13、第二压力传感器;14、第二过滤器;15、节流装置;16、第三过滤器;17、压力开关;18、单向阀;80、管体;801、主管道;802、副管道;803、第一端口;804、第二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油分离器2、四通阀3、气液分离器4、液侧截止阀5、气侧截止阀6、室外换热器7和双重管8,压缩机1的吸气端连接气液分离器4,压缩机1的排气端连接至油分离器2的进气口,四通阀3分别连接气侧截止阀6、室外换热器7、气液分离器4和油分离器2的出气口;其中,双重管8包括管体80,管体80内设有主管道801和副管道802,主管道801串联在液侧截止阀5与室外换热器7之间,副管道802与主管道801并列设置,副管道802串联在四通阀3与气液分离器4之间。如此,在制冷运作时,流经双重管8的主管道801的冷媒为具有一定过冷度的液态冷媒,流经双重管8的副管道802的为气液混合态冷媒,副管道802比主管道801的温度低,因此副管道802的冷媒会从主管道801吸收能量,从而提高主管道801的过冷度,提高了空调的能力和能效,同时增大了副管的冷媒过热度,提高了空调的运转稳定性,降低了回液的风险;在制热运作时,流经双重管8的主管道801的冷媒为温度较高的液态冷媒,流经双重管8的副管道802的为温度较低气液混合态冷媒,副管道802比主管道801的温度低,因此副管道802的冷媒会从主管道801吸收能量,提高进入气液分离器4和压缩机1的冷媒的温度,从而提升空调系统的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随着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的提升,可以延长除霜周期,同时让压缩机1的运作环境更加稳定,保证了空调运转的可靠行,提升空调的性能以及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双重管8也可以用板式换热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器进行替换。

进一步地,由于双重管8的主管道801是连接在室外机的主液管上,为了便于冷媒的流通,主管道801具有两个分别与液侧截止阀5和室外换热器7连接的第一端口803,两个第一端口803分别位于管体80的两相对端部,也即冷媒是直通主管道801,保证空调系统的性能,而副管道802主要是用做气分回气管,副管道802具有两个分别与四通阀3和气液分离器4连接的第二端口804,两个第二端口804分别位于管体80侧部的两端,便于接管的同时减少干涉。

为了防止系统中的杂质进入压缩机1中,在四通阀3与副管道802之间串联有第一过滤器9。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9与副管道802之间设有低压检测接头10以及用于检测低压检测接头10处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1,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11检测第一过滤器9与副管道802之间的压力值,用于监测控制进入双重管8的副管道802的冷媒的压力值。

同样地,油分离器2的出气口与四通阀3之间设有高压检测接头12以及用于检测高压检测接头12处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3,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13检测进入四通阀3的冷媒的压力值。

本实施例中,主管道801与室外换热器7之间依次串联有第二过滤器14、节流装置15和第三过滤器16,通过节流装置15实现对室外换热器7出口冷媒的热度调节,一般地,节流装置15为电子膨胀阀,由于电子膨胀阀的口径较小,防止电子膨胀阀被杂质堵住,在节流装置15的前后分别串联有第二过滤器14和第三过滤器16。

为了保证空调系统的安全,在压缩机1的排气端设有压力开关17,压力开关17对空调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当空调系统管道中的压力超出设定值范围(过高或过低)压力开关17动作,改变控制元件的通断状态,保护空调系统免受损坏。

本实施例中,沿油分离器2的出气口至四通阀3方向串联有单向阀18,通过单向阀18控制冷媒的流向,使得压缩机1的运作环境更加稳定,提升空调的性能,保证了空调运转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制冷运作:流经双重管8的主管道801的冷媒为具有一定过冷度的液态冷媒,流经双重管8的副管道802的为气液混合态冷媒,副管道802比主管道801的温度低,因此副管道802的冷媒会从主管道801吸收能量,从而提高主管道801的过冷度。

制热运作:流经双重管8的主管道801的冷媒为温度较高的液态冷媒,流经双重管8的副管道802的为温度较低气液混合态冷媒,此时副管道802的冷媒会从主管道801吸收能量,从而提升空调系统的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在制冷运作时,可以提高双重管8的主管道801的过冷度,提高了空调的能力和能效,同时增大了双重管8的副管道802的冷媒过热度,提高了空调的运转稳定性,降低了回液的风险;在制热运作时,可以提升空调系统的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且随着吸气温度的压力和温度提升,可以延长除霜周期,同时让压缩机1的运作环境更加稳定,保证了空调运转的可靠行,提升空调的性能以及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