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换热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547890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构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在附图中,存在尺寸比例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因而,具体的尺寸等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此外,附图之间也存在尺寸比例等不同的情况。
[0044][第一实施方式]
[0045]参照图1?图9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组合换热器I。
[0046](组合换热器的构造)
[0047]如图1?图3所示,组合换热器I包括主散热器10、辅助散热器(第一换热器)20、收容在辅助散热器20的流出侧箱(第一箱)23内的水冷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0、以及设置于辅助散热器20下方的空冷冷凝器(第三换热器)40。在组合换热器I中,于在流出侧箱23内流动的水冷式中冷器3用的冷却水(CAC冷却水:第一制冷剂)与在水冷冷凝器30内流动的空调用的制冷剂(A/C制冷剂: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A/C制冷剂流入空冷冷凝器40的第一侧箱(第三箱)42。
[0048]主散热器10用于对内燃机(以下简记为发动机)2用的冷却水(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主散热器10设置于电风扇4的前侧(冷却风流(cooling-air flow)的上游侧)。主散热器10具有多根管、配置在管之间的散热片。发动机冷却水在管的内部流动,从而与经过主散热器10的冷却风进行换热。发动机冷却水利用泵5进行循环。
[0049]辅助散热器20对CAC冷却水进行冷却。辅助散热器20配置在主散热器10的斜前上方。辅助散热器20包括多根管21 (未一一图示)、配置在管21之间的散热片、一对箱(流入侧箱(flow-1n tank) 22及流出侧箱(flow-out tank) 23)。流入侧箱22及流出侧箱23分别连结于多根管21的两端。CAC冷却水在管21的内部流动,从而与经过辅助散热器20的冷却风进行换热。CAC冷却水利用泵6进行循环。
[0050]在流入侧箱22形成有供CAC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flow-1n port) 22in,在流出侧箱23形成有供CAC冷却水流出的流出口(flow-out port)23outo流出侧箱23突出到比空冷冷凝器40的第一侧箱42靠外侧的位置(参照图1及图2)。在流出侧箱23设有用于收容水冷冷凝器30的矩形截面的收容室23A(参照图4?图7)。
[0051]在收容室23A的上部形成有供水冷冷凝器30插入的上部插入口(upperinsert1n hole)(插入口)23A1。在上部插入口 23A1处形成有供水冷冷凝器30的O型环34配置的密封座部(sealing seat) 23B (参照图5?图7)。此外,在上部插入口 23A1的外周形成有供水冷冷凝器30的盖36安装的安装凸缘23T。在安装凸缘23T上延伸设置有用于对盖36的旋转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部23C。
[0052]在收容室23A的下部,以与上部插入口 23A1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中空圆筒状的下部开口 (lower opening)(开口)23A2。水冷冷凝器30的制冷剂流出口 (refrigerantflow-out port) 38被向下部开口 23A2中插入。
[0053]在水冷冷凝器30中,A/C制冷剂与自辅助散热器20流出的CAC冷却水进行换热。水冷冷凝器30被收纳在辅助散热器20的流出侧箱23内(参照图4?图7)。水冷冷凝器30及空冷冷凝器40在空调制冷循环路径上串联连接。下面对水冷冷凝器30进行详细说明。
[0054]空冷冷凝器40用于对从水冷冷凝器30中流出的A/C制冷剂进行冷却。如图3所示,空冷冷凝器40设置在主散热器10的前侧(冷却风流的上游侧),从而如上所述,该空冷冷凝器40被配置在辅助散热器20的下方。辅助散热器20及空冷冷凝器40沿着与外部气流正交的面配置。空冷冷凝器40包括多根管41 (未一一图示)、配置在管41之间的散热片、以及一对侧箱(第一侧箱42及第二侧箱43)。第一侧箱42及第二侧箱43分别与多根管41的两端连结。A/C制冷剂在管41的内部流动,从而与经过空冷冷凝器40的冷却风进行换热。
[0055]如上所述,辅助散热器20的流出侧箱23突出到比第一侧箱42靠外侧的位置(参照图1及图2)。即、在第一侧箱42的外侧且辅助散热器20的下方形成能够配置上述的下部开口 23A2的空间S(参照图2)。(即、辅助散热器20的流出侧箱23突出到比第一侧箱42靠侧向外方的位置,从而在第一侧箱42的侧向外方且辅助散热器20的下方形成空间S。)
[0056]第一侧箱42的内部被划分为供换热前的A/C制冷剂自水冷冷凝器30流入的流入部(flow-1n sect1n)42A、和供换热后的A/C制冷剂流出的流出部(flow-outsect1n)42Bo流入部42A设于第一侧箱42的上部,流出部42B设于第一侧箱42的下部。中继管50的一端与水冷冷凝器30的制冷剂流出口 38相连接,另一端与流入部42A相连接。中继管50的另一端钎焊于第一侧箱42 (流入位置42A1)。换热前的A/C制冷剂在流入部42A与中继管50之间的连接部、即流入位置42A1向第一侧箱42流入。此外,换热后的A/C制冷剂在流出部42B的流出位置42B1自第一侧箱42流出。流入位置42A1与流出位置42B1彼此分开。
[0057]第二侧箱43的内部也被划分为流入部43A和流出部43B。在第二侧箱43的侧方设有液体箱(制冷剂IC存箱(refrigerant accumulat1n tank)) 60 (参照图1及图2),流入部43A与流出部43B经由液体箱60而连通。即、A/C制冷剂依次向流入部42A、流入部42A和流入部43A之间的管41 (冷凝部(conde nsing sect1n))、流入部43A、液体箱60、流出部43B、流出部43B和流出部42B之间的管41 (过冷却部(sub-cooling sect1n))、及流出部42B流入。液体箱(制冷剂IC存箱)60也被称作气液分离器(gas-liquid separator)、调节器(modulator)。
[0058](水冷冷凝器的构造)
[0059]对水冷冷凝器3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及图9所示,水冷冷凝器30包括多根管31、一对箱32及箱33、大O型环(0-ring) 34、圆盘状的密封板(sealing plate) 35、环状的盖36、制冷剂流入口(refrigerant flow-1n port) 37、制冷剂流出口 38、以及两个小O型环(密封构件(sealing member)) 39。
[0060]A/C制冷剂在管31的内部流动,从而与在流出侧箱23内流动的CAC冷却水进行换热。各个管31设置在一对箱32及箱33之间。各个管31例如通过挤压成形而形成。箱32及箱33分别与多根管31的两端连结。箱32(33)包括形成有供管31的端部结合的孔32A1(33A1)的内侧板(inner plate) 32A (33A)、和安装于内侧板32A (33A)的外侧板(outer plate) 32B(33B)。在外侧板32B(33B)上形成有供A/C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流通口(refrigerant flow port)32B1 (33B1)。
[0061]0型环34配置在形成于流出侧箱23上表面的密封座部23B之上。密封板35配置在O型环34之上。密封板35抵接于O型环34及上部插入口 23A1的上缘部,用于防止流出侧箱23内的CAC冷却水流出。在密封板35的中心形成有制冷剂通过孔(refrigerantflow hole)35Ao在制冷剂通过孔35A的外侧形成有朝向盖36鼓出的环状的凸条35B。盖36被安装在流出侧箱23的上部,以将密封板35向O型环34按压。
[0062]盖36具有能够沿着流出侧箱23的引导部23C旋转的一对爪部(tab)36A。当盖36被安装于流出侧箱23时,水冷冷凝器30被固定在流出侧箱23的内部。如图7所示,制冷剂流入口 37以使密封板35位于该制冷剂流入口 37与上侧的箱32的制冷剂流通口 32B1之间的方式固定于箱32的制冷剂流通口 32B1。制冷剂流出口 38固定于下侧的箱33的制冷剂流通口 33B1。
[0063]制冷剂流入口 37作为A/C制冷剂向水冷冷凝器30流入的流入口发挥作用。水冷冷凝器30的一侧(上侧)被固定在上部插入口 23A1处,制冷剂流入口 37从盖36朝向上方突出。另一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