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硫化干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8756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硫化干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化工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化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硫化干燥装置大多结构简单,其整体为固定式结构,只有一端设有进风口,且固定干燥筒的固定座的高度不可以调节,并且其在工作的过程中热效率较低,干燥效果较差,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硫化干燥装置,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干燥筒1,所述干燥筒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固定座2,该固定座2的另一端设置有加热器3,所述加热器3的内腔经过固定座2与干燥筒I相连通,所述干燥筒I外圆面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导向轨4,其中部固定有一圈齿圈5,两个固定座2之间通过固定底板6连接固定,所述的固定底板6位于干燥筒I的底部,所述干燥筒I底部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与导向轨4紧密接触的止推轮7,其中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8,该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齿圈5啮合配合的齿轮9,所述固定座2的底部安装有伸缩调节缸10,所述固定座2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废气出口 11和物料进口 12,所述加热器3的外侧设置有进风口 13。
[0005]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安全性能较高,热效率高,干燥效果较好,对物料的物性变动适应性强,操作可靠性较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0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
[000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09]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干燥筒1,所述干燥筒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固定座2,该固定座2的另一端设置有加热器3,所述加热器3的内腔经过固定座2与干燥筒I相连通,所述干燥筒I外圆面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导向轨4,其中部固定有一圈齿圈5,两个固定座2之间通过固定底板6连接固定,所述的固定底板6位于干燥筒I的底部,所述干燥筒I底部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与导向轨4紧密接触的止推轮7,其中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8,该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齿圈5啮合配合的齿轮9,所述固定座2的底部安装有伸缩调节缸10,所述固定座2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废气出口 11和物料进口 12,所述加热器3的外侧设置有进风口 13。
[0010]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安全性能较高,热效率高,干燥效果较好,对物料的物性变动适应性强,操作可靠性较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硫化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干燥筒(I),所述干燥筒(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固定座(2),该固定座(2)的另一端设置有加热器(3),所述加热器(3)的内腔经过固定座(2)与干燥筒(I)相连通,所述干燥筒(I)外圆面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导向轨(4),其中部固定有一圈齿圈(5),两个固定座(2)之间通过固定底板(6)连接固定,所述的固定底板(6)位于干燥筒⑴的底部,所述干燥筒⑴底部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与导向轨(4)紧密接触的止推轮(7),其中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8),该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齿圈(5)啮合配合的齿轮(9),所述固定座(2)的底部安装有伸缩调节缸(10),所述固定座(2)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废气出口(11)和物料进口(12),所述加热器(3)的外侧设置有进风口 (13) ο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化干燥装置,它包含干燥筒(1),所述干燥筒(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固定座(2),该固定座(2)的另一端设置有加热器(3),所述加热器(3)的内腔经过固定座(2)与干燥筒(1)相连通,所述干燥筒(1)外圆面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导向轨(4),其中部固定有一圈齿圈(5),两个固定座(2)之间通过固定底板(6)连接固定,所述的固定底板(6)位于干燥筒(1)的底部,所述干燥筒(1)底部的两端附近分别安装有与导向轨(4)紧密接触的止推轮(7)。本发明安全性能较高,热效率高,干燥效果较好,对物料的物性变动适应性强,操作可靠性较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IPC分类】F26B11/04, F26B25/08, F26B25/02
【公开号】CN105241194
【申请号】CN201510638192
【发明人】阎松, 张恒伟, 许维相
【申请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