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07668阅读:来源:国知局
设置的压缩机本体外形相适配地对压缩机本体进行支撑。优选地,每组中的两个脚垫相对于压缩机本体中心轴线对称斜置。
[0059]支撑板安装于所述脚垫上,通过与压缩机本体相适配的外形,很好地给压缩机提供支撑。通过斜置设置的脚垫,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卧式压缩机与底盘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降低空调器的高度;另一方面,斜置设置的脚垫可以更好地对支撑板及其上支撑的压缩机提供缓冲作用。
[0060]优选地,脚垫可以设置两个,对称地斜置于压缩机本体的轴线两侧,且位于压缩机本体的中部下方。当然,脚垫也可以两两一组设置多组,比如,在压缩机本体的两端下方分别设置一组斜置脚垫,也可以同时在压缩机本体中部下方再设置一组或多组斜置脚垫,以对压缩机提供更稳固的支撑。
[0061]更优选地,所述压缩机支撑结构还包括下层连接板。下层连接板(例如,通过下层竖直垫)被固定于底盘上,以提供稳固的支撑基础;下层连接板位于压缩机本体中心轴线两侧的端部分别具有向上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弯折面朝向压缩机本体;脚垫下端安装于第一弯折部的弯折面上;支撑板安装于脚垫上端。
[0062]优选地,脚垫为圆柱形。此时,所述支撑板包括主板体和第二弯折部,所述主体板位于压缩机本体下方,主板体位于压缩机本体中心轴线两侧的端部分别具有向上的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的弯折面朝向压缩机本体;脚垫上端安装于第二弯折部的弯折面背面,形成脚垫中心轴线与压缩机本体中心轴线呈一定角度的斜置安装;所述主体板上位于压缩机本体下方、靠近脚垫处设置有支撑凸起,支撑凸起与横卧设置的压缩机本体外形相适配地对压缩机本体进行支撑。
[0063]通过双层的压缩机支撑结构设置,在节省压缩机高度的同时能够增加压缩机的稳定性,更好地对压缩机的支撑提供缓冲作用。例如,如图4所示,采用上述双层脚垫的压缩机支撑结构设置,脚垫的高度是34_,当前脚垫斜置需要占据的压缩机高度为23_,相比于脚垫竖直放置需要占据的压缩机高度空间为34_,可使压缩机高度进一步节省11_。
[0064]实施例3
[0065]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空调器的气液分离器6横置。对比图如图3所示,如果气液分离器6为竖向安置,高度较高的同时,由于气液分离器位于压缩机本体横向直径之外,所以会占用较大宽度。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将气液分离器6横卧安置于卧式压缩机本体21的斜上方,且邻近于蒸发器部分设置,如图2、4中所示。这样的设置,大大利用了压缩机周边的空间,减小了压缩机本体21和蒸发器部分3之间的距离,实验证明,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对比图3相比,至少可以缩短压缩机本体21和蒸发器部分3之间的间距20毫米,结构更加紧凑,稳定性更强。
[0066]实施例4
[0067]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蒸发器部分3按高度渐低方向(从后到前)依次布置外转子内电机组件、蒸发器本体、蒸发器进风口,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固定在底盘上;所述蒸发器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的下方的底盘上开设有蒸发器出风口。具体地,所述蒸发器部分3包括:
[0068]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固定在底盘4上;
[0069]蒸发器进风口32,所述蒸发器进风口 32开设在所述底盘4上;
[0070]蒸发器本体33,所述蒸发器本体33位于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和所述蒸发器进风口 32之间;
[0071]蒸发器出风口34,所述蒸发器出风口 34位于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的下部。
[0072]优选地,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包括电机、风叶和蜗壳,所述外转子内电机和风叶一体设置,位于蜗壳内。
[0073]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地,如图5所示,蒸发器本体33为L型结构,其包括周向竖直段和端面弯曲段,半包围所述外转子内电机。具体地,周向竖直段332设置在外转子内电机周向远离压缩机的一侧,端面弯曲段331设置在外转子内电机端面远离电器盒的一侧。所述蜗壳朝向所述外转子内电机未被包围的一侧内凹,电器盒设置于该内凹位置。电机与风叶一体的设计,不占用额外空间,蜗壳让出的内凹空间用于放置电器盒7,如图2所示,结构紧凑美观,且不影响各部件的正常使用,同时,这一结构设计,进风口和出风口设计的也很宽敞,可以让风更加顺畅的出入,保证空调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0074]L型设计的蒸发器本体33优选采用L型的6孔蒸发器,可在保证足够换热面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高度和厚度或宽度,结构更加紧凑,设计科学合理。
[0075]本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部分3,其进出风方向如图6所示,由设置在最前端的蒸发器进风口 32进入,穿过蒸发器本体33,从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的两端进入,由位于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下部的蒸发器出风口34吹出,实现热交换。优选地,为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避免灰尘等附着于蒸发器本体33、压缩机等部件表面,可在蒸发器进风口 32处设置过滤网。
[0076]优选地,蒸发器部分3的外观可以设计为配合鱼鳍状的向前方高度与宽度减缩的形式,这种外观设计与本实施例中蒸发器的结构设计可以很好的实现吻合。这是由于蒸发器进风口 32设置在最前端,其后依次设置蒸发器本体33和外转子内电机组件31,形成由前至后逐渐升高的上部形状。
[0077]实施例5
[0078]现有技术中,如图10所示,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车/船顶部。顶置式空调器底盘4与车顶之间的间距较大,通常为30mm,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为了防止水流入车内,在顶置式空调器底盘与车顶之间通常采用密封海绵进行密封,密封海绵43直接贴敷于无内凹的底盘4下,海绵受到挤压或者海绵吸满水的情况下,水会通过密封海绵渗入车体内。
[0079]如图11至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底盘4前部下底面设置有圈状凹槽41,所述圈状凹槽41内安置有密封圈42。底盘4与车体的车顶之间通过密封圈42密封配合。具体地,密封圈嵌入底盘4的凹槽41内,在重力的作用下,与底盘4过盈配合。通过凹槽41和密封圈42的过盈配合,隔水效果更优,既可防止车顶水渗入车体内部,又可以降低装配时底盘4与车顶的间隙,从而降低整车高度,可降低到5_。优选地,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
[0080]该空调器不仅可以用于本发明的房车,也可以用于船舶等需要顶置式空调的设备。
[0081]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0082]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且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空调器,包括底盘和壳体,所述壳体盖附在所述底盘上形成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从后到前依次排列的冷凝器部分、压缩机部分和蒸发器部分安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 所述压缩机部分中,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 所述冷凝器部分包括安装于底盘上的外转子外电机组件,以及位于所述外转子外电机组件上方的卧式冷凝器本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和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和至少两个脚垫;两个脚垫一组,每个所述脚垫中心轴线与压缩机本体中心轴线呈一定角度地倾斜设置;所述支撑板安装于所述脚垫上,与压缩机本体外形相适配地对压缩机本体进行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下层连接板,其中, 所述下层连接板被固定于所述底盘上,其位于压缩机本体中心轴线两侧的端部分别具有朝向所述压缩机本体的第一弯折部;所述脚垫下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面上,所述支撑板安装于脚垫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横卧设置在压缩机本体和蒸发器部分之间,且位于压缩机本体的斜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部分从后到前依次布置外转子内电机组件、蒸发器本体、蒸发器进风口,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固定在底盘上;所述蒸发器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的下方的底盘上开设有蒸发器出风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内电机组件包括外转子内电机、风叶和蜗壳,所述外转子内电机和风叶一体设置在蜗壳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本体为L型结构,半包围所述外转子内电机,所述蜗壳朝向所述外转子内电机未被包围的一侧内凹;电器盒设置于该内凹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部分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置于所述外转子外电机组件上方,所述冷凝器本体安置于隔板上;所述隔板与所述底盘伸出部分围成风道。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部分的下方、左侧、右侧和后侧上部均设置有格栅进风口,后侧下部设置有格栅出风口。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前部下底面设置有圈状凹槽,所述圈状凹槽内安置有密封圈。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车/船用顶置式空调器。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底盘和壳体,所述壳体盖附在所述底盘上形成容置空间,从后到前依次排列的冷凝器部分、压缩机部分和蒸发器部分安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压缩机部分中,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所述冷凝器部分包括安装于底盘上的外转子外电机组件,以及位于所述外转子外电机组件上方的卧式冷凝器本体。本发明通过压缩机采用卧式结构,使空调器高度降低,从而使使用该空调器的车辆或船舶高度降低,重心降低,稳定性提高;同时由于本发明的空调器高度较低,可以使车辆高度满足隧道、桥梁等低矮路况要求,市场竞争力增强。
【IPC分类】F24F13/30, F24F13/06, F24F1/00, F24F13/00
【公开号】CN105570992
【申请号】CN201610025552
【发明人】王铭坤, 夏光辉, 姚新祥, 曾婧, 李小怀, 胡锐鸿, 林坚生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