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植物燃料型炉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252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意图;
[0080]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81]图3为图1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82]图4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8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84]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8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86]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87]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88]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89]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90]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91]图13为图12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92]图14为图1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93]图15为升降驱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94]图16为升降驱动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95]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96]图18为图17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97]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98]图20为图1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99]图中:
[0100]1-炉灶主体11-灶口
[0101]12-排烟口13-回火槽
[0102]131-过火段
[0103]14-挡部15-拱起部
[0104]16-挡板17-夹板
[0105]18-通道181-支撑部
[0106]2-烟囱21-蓄烟柜
[0107]211-第一台阶柜212-第二台阶柜
[0108]213-隔板22-升降驱动装置
[0109]221-杠杆222-驱动块
[0110]3-锅4-排灰腔
[0111]41-排灰口42-漏灰层
[0112]5-置物槽6-插动门
[0113]6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114]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01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植物燃料型炉灶,如图1-20所示,包括炉灶主体L.
[0116]炉灶主体I具有灶腔、灶口 11和排烟口 12,排烟口 12连接有烟囱2;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所述灶腔内对应锅3的侧壁形成有回火槽13 ;烟囱2通过蓄存烟的蓄烟柜21与排烟口 12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燃料在灶腔内燃烧生成带有高热量的火焰、烟和热空气等后,利用火焰、烟和热空气等上升的原理,结合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并且灶腔内对应锅3的侧壁形成有回火槽13这样的结构,可将带有高热量的火焰、烟和热空气等蓄存在锅3所在的高度范围内,对锅3进行持久高效的加热;同时蓄烟柜21可将烟延缓排出,延缓气流流动,与前述蓄存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结构相配合对火焰、烟和热空气等进行蓄存,达到高效蓄热的效果,并且蓄烟柜21延缓烟从烟囱2排出,可避免带有高热量甚至是火星的烟直接排到外界,防止对外界产生火灾等威胁。
[0117]当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直筒锅时:
[0118]为了使结构更加完整,优选地,还包括锅3,锅3为直筒锅。
[0119]为了进一步增强回火槽13及整个灶腔的蓄烟能力,根据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流动特性和散热特性,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高于锅3的锅底,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5-2cm0这样回火槽13构成回火通道,可使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由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空隙进入回火槽13后在回火槽13内形成循环火焰,对锅3进行均匀充分的加热。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20]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8-1.2cm。
[0121]为了使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间隙充分发挥作用,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垂直高度为l-10cm。
[0122]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垂直高度为4_6cm。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23]为了进一步增强回火槽13及整个灶腔的蓄烟能力,根据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流动特性和散热特性,采用另一种实施方式,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低于锅3的锅底并处于锅底边缘下方,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距离为0.5-2cm0这样回火槽13构成回火通道,可使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由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空隙进入回火槽13后在回火槽13内形成循环火焰,对锅3进行均匀充分的加热。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24]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距离为0.8-1.2cm。
[0125]为了使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间隙充分发挥作用,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垂直高度为l-10cm。
[0126]优选地,回火槽13的下边缘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垂直高度为4-6cm。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27]优选地,上述灶腔与锅3相对应的腔壁为竖直腔壁,回火槽13沿水平方向向所述竖直腔壁内凹陷。此结构可适应直筒状的锅3,对直筒锅进行高效加热。回火槽13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28]为了使回火槽13对直筒状的锅3进行均匀充分加热,优选地,回火槽13的横截面为矩形。回火槽13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29]为了保证回火槽13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热量和持续循环更新,优选地,回火槽13的槽底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3-8cm。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30]优选地,回火槽13的槽底与锅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4_6cm。
[0131]优选地,回火槽13与排烟口 12之间设有挡部14。挡部14可将回火槽13蓄存的火焰、烟和热空气等挡住,防止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直接从回火槽13进入排烟口 12,进一步增强回火槽13的蓄烟效果,延长烟对锅3的加热时间。
[0132]优选地,锅3的侧壁与挡部14的间距为0.5-2cm0这样锅3的侧壁与挡部14之间可供火焰、烟和热空气等限流流过,使回火槽13构成回火通道,可使火焰、烟和热空气等进入回火槽13后在回火槽13内形成循环火焰,对锅3进行均匀充分的加热。锅3的侧壁与挡部14的间距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33]优选地,挡部14与上述灶腔的内壁齐平。
[0134]优选地,上述灶腔处于锅3下方的部分为竖直状,结构简单,使用小尺寸的锅3。
[0135]优选地,上述灶腔处于锅3下方的部分由上至下呈渐阔状,这样,燃料在锅3下部燃烧,灶腔处于锅3下方的部分对热量具有向上集中汇聚作用,可对锅3进行更加高效的加热。
[0136]优选地,上述灶腔处于锅3下方的部分为锥形。
[0137]为了进一步增大热量容积,优选地,上述灶腔处于锅3下方的部分为腔壁斜率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壶肚状。
[0138]为了进一步增强燃料燃烧效果,及火焰对锅3的加热作用,优选地,上述灶腔的底部对应锅3的锅底部分具有向上拱起的拱起部15。燃料放置在此拱起部15上进行燃烧。
[0139]优选地,拱起部15的高度为l_2cm。
[0140]优选地,排烟口 12的下边沿设有向上延伸将排烟口 12下部挡住的挡板16。当烟从排烟口 12的上部排出时,会在挡板16的背面下沉,然后再向上进入蓄烟柜21,可进一步延缓烟的排出。同时,挡板16背面形成凹陷处,可用于蓄积烟灰、烟垢等,当积累一定程度,可由人们进行清理。
[0141]优选地,炉灶主体I设有两个平行分处于挡板16两侧的夹板17,挡板16上下滑动处于两夹板17之间。这样,挡板16可依靠两夹板17之间的缝隙作为滑到进行上下滑动,实现变化排烟口 12的尺寸来调节排烟流量,同时也可调节热量的排出速度,甚至可在适当情况下将排烟口 12关闭,将热量持久保存在炉灶主体I内,对锅3进行高效持久的加热,更加节约能量和燃料。
[0142]为了具体实现挡板16的上下运动,优选地,挡板16还配设有升降驱动装置22。升降驱动装置22可对挡板16进行上下驱动,增大或缩小烟囱2出烟通口的尺寸,进而调节烟排出的速度,可调节灶腔内蓄热的性能,节省燃料。
[0143]优选地,升降驱动装置22包括对挡板16进行撬动的杠杆221,和对杠杆221进行驱动的驱动块222 ;杠杆221的内端穿过炉灶主体I伸至挡板16处对挡板16进行撬动,夕卜端处于炉灶主体I外;炉灶主体I形成有供杠杆221穿过并活动的通道18,通道18内设有支撑于杠杆221的两端之间的支撑部181 ;驱动块222为楔形块,活动插设于通道18的外端口,下端抵顶杠杆221的外端。这样,可通过将驱动块222插入或拔出通道18的外端口使杠杆221的外端下降或上升,进而依靠支撑部181作为支点,驱动挡板16上升或下降。
[0144]优选地,挡板16上边沿的高度高于灶口 11的上边沿和锅底的高度,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这样可使整个灶腔形成气流进口低,气流出口高的前低后高的形式,便于气流单向通畅流动,利于灶的燃烧。挡板16上边沿高于灶口 11的上边沿和锅底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45]优选地,灶口 11的上边沿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垂直高度为l-5cm。即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l-5cm,这样,可使锅底下方一段距离内都蓄存带有高热量的烟,使锅底受到有效加热。但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也不能过大,过大会导致锅底不能与植物燃料燃烧的火焰外焰接触,而浪费植物燃料燃烧的热量,根据大多植物燃料燃烧时的火焰高度,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为l_5cm时可使锅底与火焰外焰有效接触。
[0146]为了进一步增强锅底与燃料火焰外焰的杰出效果,优选地,灶口 11的上边沿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垂直高度为2.5-3.5cm。
[0147]为了进一步增强炉灶主体I的蓄热效果,优选地,灶口 11的宽度为16-26cm ;排烟口 12的上边沿与挡板16的上边沿之间的距离为10-30cm,宽度为13_23cm ;排烟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