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植物燃料型炉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825240阅读:来源:国知局
口 12的上边沿至炉灶主体I的灶台表面的距离为l-7cm。
[0148]为了更加具体地增强炉灶主体I的蓄热效果,优选地,灶口 11的宽度为19-23cm ;排烟口 12的上边沿与挡板16的上边沿之间的距离为16-23cm,宽度为16_20cm ;排烟口 12的上边沿至炉灶主体I的灶台表面的距离为1.5-3cmo
[0149]为了进一步便于燃料的燃烧,增强加热效果,根据燃料的燃烧位置和气流的流动性能,优选地,灶口 11的内侧至回火槽13之间的部分呈渐阔的形状。即进入灶口 11后,从俯视角度看,灶口 11的内侧至回火槽13之间的部分呈由外向内逐渐变宽的形状。
[0150]优选地,灶口 11的深度为8_12cm ;灶口 11的内侧至锅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3_16cm0
[0151]为了减缓烟的流动效果,增强储热性能,且便于烟灰落下,优选地,排烟口 12沿排烟方向呈渐阔的形状。
[0152]优选地,上述灶腔的下方设有具有排灰口 41的排灰腔4,排灰腔4与所述灶腔之间通过漏灰通口连通,所述漏灰通口处设有可挡住燃料漏下灰烬的漏灰层42。
[0153]优选地,漏灰层42为滤网,或多个并排搭设或连接在上述漏灰通口上边沿的横棍。
[0154]为了更加方便使用,优选地,灶口 11设有插动门6,灶口 11的上边沿或侧边沿形成有滑动容置插动门6的槽口。人们可根据需要,通过推拉插动门6将灶口 11关闭或打开。
[0155]为了便于操作插动门6,优选地,插动门6设有可卡在灶口 11上边沿或侧边沿处的把手61。这样人们可通过把手61对插动门6进行操作,而且插动门6不会过度缩入上述槽口内而影响正常使用。
[0156]优选地,蓄烟柜21的内腔呈由下至上逐渐变窄的台阶状,至少包括相连通的处于下方的第一台阶柜211,和处于上方的第二台阶柜212 ;烟囱2与第二台阶柜212连通。这样的结构可对烟向上流动形成阻碍作用,尤其是在台阶处会使烟停留,进而延缓烟排出,增强灶腔蓄烟能力的同时,延长了烟的排出时间,使排出的烟热量低,并可根据实际烟排出的温度要求来调整和设置蓄烟柜21的各个参数。
[0157]优选地,蓄烟柜21设于炉灶主体I的灶台上,与锅3的侧壁的距离为18-22cm。即蓄烟柜21的下方与排烟口 12连通。
[0158]当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尖底锅时:
[0159]炉灶主体I具有灶腔、灶口 11和排烟口 12,排烟口 12连接有烟囱2 ;锅3为尖底锅;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所述灶腔由上至下包括上灶腔和下灶腔,所述上灶腔对应锅的锅壁形成有回火槽13 ;回火槽13与下灶腔之间由过火段131连接;过火段131对应锅3的锅壁设置,过火段131与锅3的锅壁之间的距离为0.5-2cm ;烟囱2通过蓄存烟的蓄烟柜21与排烟口 12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燃料在灶腔内燃烧生成带有高热量的火焰、烟和热空气等后,利用火焰、烟和热空气等上升的原理,结合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并且上灶腔内对应锅3的锅壁形成有回火槽13,上灶腔和下灶腔之间有过火段131,过火段131与锅壁之间的距离仅为0.5-2cm,这样的结构,可刚好供火焰、烟和热空气等通过过火段131进入回火槽13内,将带有高热量的火焰、烟和热空气等蓄存在锅3所在的高度范围内,对锅3进行持久高效的加热;同时蓄烟柜21可将烟延缓排出,延缓气流流动,与前述蓄存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结构相配合对火焰、烟和热空气等进行蓄存,达到高效蓄热的效果,并且蓄烟柜21延缓烟从烟囱2排出,可避免带有高热量甚至是火星的烟直接排到外界,防止对外界产生火灾等威胁。
[0160]为了进一步增强回火槽13及整个灶腔的蓄烟能力,根据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流动特性和散热特性,优选地,过火段131与锅3的锅壁之间的距离为0.8-1.2cm。
[0161]优选地,过火段131的宽度为l-10cm。
[0162]为了使过火段131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间隙充分发挥作用,过火段131的宽度为4_6cm0
[0163]优选地,上述上灶腔与锅3相对应的腔壁为相应的弧形腔壁,回火槽13沿斜向下方向向所述弧形腔壁内凹陷。即回火槽13的槽口朝向与锅3的锅壁相应,具体可使回火槽13的槽口朝向与锅3的锅壁相垂直,这样可适应尖底锅的构造,对尖底锅进行高效加热。回火槽13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64]为了使回火槽13对锅3进行均匀充分加热,优选地,回火槽13的槽底的横截面为外凸的弧形,即整个回火槽13的内壁为流线型,便于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流动,对锅3进行充分加热。回火槽13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65]为了保证回火槽13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的热量和持续循环更新,优选地,回火槽13的槽底与锅3的锅壁之间的距离为3-8cm。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66]优选地,回火槽13的槽底与锅3的锅壁之间的距离为4_6cm。
[0167]优选地,回火槽13与排烟口 12之间设有挡部14。挡部14可将回火槽13蓄存的火焰、烟和热空气等挡住,防止火焰、烟和热空气等直接从回火槽13进入排烟口 12,进一步增强回火槽13的蓄烟效果,延长烟对锅3的加热时间。
[0168]优选地,锅3的锅壁与挡部14的间距为0.5_2cm。这样锅3的锅壁与挡部14之间可供火焰、烟和热空气等限流流过,使回火槽13构成回火通道,可使火焰、烟和热空气等进入回火槽13后在回火槽13内形成循环火焰,对锅3进行均匀充分的加热。锅3的锅壁与挡部14的间距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69]优选地,挡部14与上述上灶腔的内壁齐平。
[0170]为了进一步便于回火槽13在靠近灶口 11的一端进火,并限制回火槽13靠近排烟口 12的一端出火,在回火槽13内形成持久的回火效果,优选地,过火段131与锅3的锅壁之间的距离由靠近灶口 11的一端至靠近排烟口 12的一端逐渐减小。即过火段131由锅3的两侧从灶口 11至排烟口 12逐渐靠近锅3,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71]优选地,在靠近灶口 11的一端,过火段131与锅3的锅壁之间的距离为5_8cm ;在靠近排烟口 12的一端,过火段131与锅3的锅壁之间的距离为4-5cm。
[0172]为了进一步适应尖底的锅3的形状和尺寸,利于实现持久的回火效果,优选地,过火段131由靠近灶口 11的一端至靠近排烟口 12的一端逐渐升高。
[0173]优选地,上述下灶腔为竖直状,结构简单,使用小尺寸的锅3。
[0174]优选地,上述下灶腔由上至下呈渐阔状,这样,燃料在锅3下部燃烧,灶腔处于锅3下方的部分对热量具有向上集中汇聚作用,可对锅3进行更加高效的加热。
[0175]优选地,上述下灶腔为锥形。
[0176]为了进一步增大热量容积,优选地,上述下灶腔为腔壁斜率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壶肚状。
[0177]为了进一步增强燃料燃烧效果,及火焰对锅3的加热作用,优选地,上述灶腔的底部对应上述锅的部分具有向上拱起的拱起部15。燃料放置在此拱起部15上进行燃烧。
[0178]优选地,拱起部15的高度为l-2cm。
[0179]优选地,排烟口 12的下边沿设有向上延伸将排烟口 12下部挡住的挡板16。当烟从排烟口 12的上部排出时,会在挡板16的背面下沉,然后再向上进入蓄烟柜21,可进一步延缓烟的排出。同时,挡板16背面形成凹陷处,可用于蓄积烟灰、烟垢等,当积累一定程度,可由人们进行清理。
[0180]优选地,炉灶主体I设有两个平行分处于挡板16两侧的夹板17,挡板16上下滑动处于两夹板17之间。这样,挡板16可依靠两夹板17之间的缝隙作为滑到进行上下滑动,实现变化排烟口 12的尺寸来调节排烟流量,同时也可调节热量的排出速度,甚至可在适当情况下将排烟口 12关闭,将热量持久保存在炉灶主体I内,对锅3进行高效持久的加热,更加节约能量和燃料。
[0181]为了具体实现挡板16的上下运动,优选地,挡板16还配设有升降驱动装置22。升降驱动装置22可对挡板16进行上下驱动,增大或缩小烟囱2出烟通口的尺寸,进而调节烟排出的速度,可调节灶腔内蓄热的性能,节省燃料。
[0182]优选地,升降驱动装置22包括对挡板16进行撬动的杠杆221,和对杠杆221进行驱动的驱动块222 ;杠杆221的内端穿过炉灶主体I伸至挡板16处对挡板16进行撬动,夕卜端处于炉灶主体I外;炉灶主体I形成有供杠杆221穿过并活动的通道18,通道18内设有支撑于杠杆221的两端之间的支撑部181 ;驱动块222为楔形块,活动插设于通道18的外端口,下端抵顶杠杆221的外端。这样,可通过将驱动块222插入或拔出通道18的外端口使杠杆221的外端下降或上升,进而依靠支撑部181作为支点,驱动挡板16上升或下降。
[0183]优选地,挡板16上边沿的高度高于灶口 11的上边沿和锅底的高度,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这样可使整个灶腔形成气流进口低,气流出口高的前低后高的形式,便于气流单向通畅流动,利于灶的燃烧。挡板16上边沿高于灶口 11的上边沿和锅底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184]优选地,灶口 11的上边沿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垂直高度为l-5cm。即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l-5cm,这样,可使锅底下方一段距离内都蓄存带有高热量的烟,使锅底受到有效加热。但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也不能过大,过大会导致锅底不能与植物燃料燃烧的火焰外焰接触,而浪费植物燃料燃烧的热量,根据大多植物燃料燃烧时的火焰高度,灶口 11的上边沿低于锅底的高度为l_5cm时可使锅底与火焰外焰有效接触。
[0185]为了进一步增强锅底与燃料火焰外焰的杰出效果,优选地,灶口 11的上边沿与锅3的锅底之间的垂直高度为2.5-3.5cm。
[0186]为了进一步增强炉灶主体I的蓄热效果,优选地,灶口 11的宽度为16-26cm ;排烟口 12的上边沿与挡板16的上边沿之间的距离为10-30cm,宽度为13_23cm ;排烟口 12的上边沿至炉灶主体I的灶台表面的距离为l-7cm。
[0187]为了更加具体地增强炉灶主体I的蓄热效果,优选地,灶口 11的宽度为19-23cm ;排烟口 12的上边沿与挡板16的上边沿之间的距离为16-23cm,宽度为16_20cm ;排烟口 12的上边沿至炉灶主体I的灶台表面的距离为1.5-3cm0
[0188]为了进一步便于燃料的燃烧,增强加热效果,根据燃料的燃烧位置和气流的流动性能,优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