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变径的氨液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753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变径的氨液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氨制冷系统中的一种新型变径的氨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氨液分离器是氨制冷系统中的气液分离设备和供液设备,用于重力供液系统中, 一方面将从蒸发器出来的回汽中的液滴分离掉,以提高压缩机运转的安全性。分离原理主 要利用气体和液体的密度不同,通过扩大管路通径减小速度以及改变流体流动的方向,使 气体和液体分离。另一方面通过装置提供一定的静液柱差来供液,需有一定的静液柱高。所 以此装置的桶径按计算一般较大,上部留有一定的空间进行气液分离,下部充有一定的液 体保证供液所需的静液柱差,满足供液的需要。氨系统的最大问题是安全问题,系统注氨量 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安全性能,所以各国都在进行各式各样的以降低氨系统注氨量为 目的的研究,从氨系统的循环方式到未端设备、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上都有许多研究,并取 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在辅助设备方面,特别是氨液分离器等设备,以降氨量为目的的研究比 较鲜见。本实用新型是在不改变装置功能和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采用氨液分离器 筒体上下部桶径变化的变径设计,使装置上部分采用大直径形成较大的空间来分离液体, 下部小直径筒体提供静液柱差,可大大减少装置的注氨量,若与其它降氨方法配合使用,可 以大大减少整个系统的注氨量,提高氨系统的安全性能,且减少了设备制造材料,缩小了装 置,给安装和使用都提供了方便。此实用新型是符合当前的节能减排的设计。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设备注氨量的新型设计型式,新型变径的氨液 分离器,通过组装设计把装置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分开设计采用不同直径的圆筒并有机地结 合成一个整体装置。上部分是按设计标准计算配置的直径,作为气液分离的空间,下部分是 采用显著缩小了直径的圆筒,为供液提供静液柱高差,两部分流线对接连成一个整体,由 于下部分显著缩小了直径,整个装置就成了变径筒形,在使用时可显著减少装置的注氨量, 达到提高安全性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直径较大的筒体,侧接蒸发器回汽管,顶 接压缩机总回汽管,顶接安全阀接口和压力表阀,内配有伞形挡板,下部有直径较小的筒 体,侧接节流后供液管口,下连蒸发器供液管,简体接液位显示器,底接存油包和放油管。本实用新型不仅能缩小形体,为安装和使用提供方便,而且可以按系统容量的大 小调整设计下部分的筒径,使装置的注氨量显著减少,大大提高系统使用中的安全性,促进 氨系统在更多领域的推广应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变径的氨液分离器,上部较大筒径可协助完 成回汽的减速和改变流向,实现气液分离,筒体下部的小筒径按所需静液高度设计,可提供 适合的供液静液柱高差,且可显著减少注氨量。其主要组成部件为大直径筒体1,蒸发器回 汽管2,压缩机吸汽管3,安全阀接口 4,压力表阀5,伞形挡板6,直径较小的筒体7,节流供 液管口 8,蒸发器供液管9,液位显示器10,存油包11和放油管12等。通过组装设计,使上 部大筒体与下部小筒体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当蒸发器回汽进入筒体1上部空间,减速 和改变流向,使夹在回汽中的液滴分离,液体流回筒底,汽体改变方向后从压缩机吸汽管3 被压缩机吸入,防止回汽带液;通过节流后的液体进入筒体,经小直径筒体部分从底部经蒸 发器供液管9向系统供液,存油包11和放油阀12是为分离器放油而设置的,液位显示器10 是为适时显示分离器的液位,保证安全运行设置的。
权利要求一种新型变径的氨液分离器,由靠上部分的液体分离部分和靠下部分的供液部分组成,上部的筒体连接蒸发器的回汽管和压缩机和吸汽管,配有安全阀接管和压力表阀,下部由比上部筒体直径小的小直径筒体构成,下接蒸发器供液管,侧接节流供液管,并配有液位显示器、存油包和放油管,其特征是大直径的筒体(1)位于上部分,侧接蒸发器回汽管(2),顶接压缩机总吸汽管(3),顶侧接安全阀接口(4)和压力表阀(5),内配有伞形挡板(6),下部有小直径的筒体(7),侧接节流后供液管口(8),下连蒸发器供液管(9),筒体接液位显示器(10),底接存油包(11)和放油管(12)。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变径的氨液分离器,由上下两个直径不同的圆筒组成变径筒体,上接蒸发器回汽管和压缩机吸入管,中接节流供液管,下接蒸发器供液管,内有伞形挡板,底接存油包和放油管,筒身设有液位显示器,通过上部分较大直径的筒体空间将蒸发器回汽减速和改变流动方向,将其中的液滴分离,下部存液空间的直径较小,其设置高度可足够满足供液静液柱的需要,由于其存液空间的直径显著缩小,使此氨液分离器中的充液量可以大大减少,不仅减少了装置的制造成本,也给安装和使用带来了很大方便,最主要的是注氨量的减少,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F25B43/00GK201688631SQ20102014716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4日
发明者戴午子, 李敏, 李湛, 蒋小强 申请人:广东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