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0135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空调装置(1)中设有除霜用流路机构(26)。空调装置(1)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26)进行以下制热除霜运转:一边对任意热交换通路进行除霜,一边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蒸发。制热除霜运转首先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26)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由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任意热交换通路内。接着,使流过任意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分流器(64)从除了任意热交换通路以外的其他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其他热交换通路内。
【专利说明】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尤其涉及能进行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存在一种空调装置,其通过依次连接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而构成,并能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中循环的制热运转。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室外热交换器上产生着霜的情况下,利用四通切换阀等进行以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压缩机中循环的方式进行切换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逆循环除霜运转。因此,在该空调装置中,在逆循环除霜运转中使制热运转停止,从而有损室内的舒适性。
[0003]为了改善这种制热运转在除霜运转中停止这样的状况,提出了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 - 274780号公报)、及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1 — 059994号公报)所示的空调装置,以作为持续制热运转并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除霜方式。
[0004]在专利文献I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外热交换器的多个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分别设置电磁阀。此外,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室外热交换器上产生着霜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关闭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电磁阀来使制冷剂在该热交换通路内的流动停止的运转。根据该运转,在该空调装置中,能利用室外空气的热量进行任意热交换通路的除霜,并能通过在其他热交换通路中使制冷剂蒸发来持续制热运转。
[0005]在专利文献2的空调装置中,设置旁通路,该旁通路用于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多个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而不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此外,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室外热交换器上产生着霜的情况下,进行以下运转:经由旁通路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任意热交换通路,而不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根据该运转,在该空调装置中,能利用经由旁通路而输送至任意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的热量进行任意热交换通路的除霜,并通过使制冷剂在其他热交换器中蒸发来持续制热运转。

【发明内容】

[0006]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除霜方式中,若室外空气的温度为0°C以下则霜(冰)不会融化,因此,在需要较大制热负载的外部气体温度为o°c以下的气象条件下,存在不能对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这样的问题。另外,利用与霜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较小的室外空气使霜融化,因此,除霜很费时间,其结果是,存在缩短了仅进行制热运转的时间、不能提高积分的制热能力这样的问题。
[0007]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除霜方式中,将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而用于制热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用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因此,存在除霜中的制热能力非常低这样的问题。
[0008]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能进行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中,几乎不降低制热能力,就能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0009]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是通过将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依次连接而构成的,其中,上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对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进行散热,上述室外热交换器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使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蒸发。该空调装置能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中循环的制热运转。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彼此并列连接的多个热交换通路。多个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利用制冷剂分流器并列连接在一起,该制冷剂分流器用于将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支到多个热交换器通路的液体侧端。此外,在该空调装置中,以上述结构为前提,还设有除霜用流路机构,该除霜用流路机构用于将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的情况下输送至从多个热交换通路中选择出的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此外,在该空调装置中,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进行以下制热除霜运转:一边对任意热交换通路进行除霜,一边使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蒸发。该制热除霜运转首先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使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而由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任意热交换通路内。接着,使流过任意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分流器从除了任意热交换通路以外的其他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其他热交换通路内。
[0010]在该空调装置中,通过对多个热交换通路依次进行使用了除霜用流路机构的制热除霜运转,能进行室外热交换器整体的除霜。此外,在该制热除霜运转中,能将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全部流量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以用于制热,然后,利用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热量进行除霜。藉此,几乎不降低制热能力,就能获得较高的除霜能力,另外,在外部气体温度为0°c以下的气象条件下,也能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
[0011]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室外热交换器还具有过冷却通路,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流入制冷剂分流器之前流过该过冷却通路。此外,除霜用流路机构被设置成:能将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流过过冷却通路之后,输送至从多个热交换通路中选择出的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
[0012]在该空调装置中,也能在制热除霜运转中使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因此,可防止因热交换通路的除霜而产生的排泄水的再冻结,并能从室外热交换器的下部迅速进行排水。
[0013]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室外热交换器还具有过冷却通路,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流入制冷剂分流器之前流过该过冷却通路。此外,除霜用流路机构被设置成:能将从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不流过过冷却通路的情况下输送至从多个热交换通路中选择出的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
[0014]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热除霜运转中,不用使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就能进行热交换通路的除霜,因此,能将制冷剂的热量仅用于热交换通路的除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5]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0016]图2是室外单元的俯视图(将顶板去除之后图示)。
[0017]图3是示意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及其附近结构的图。
[0018]图4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0019]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热运转时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0020]图6是制热除霜运转的流程图。
[0021]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22]图8是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一焓线图。
[0023]图9是图示出现有(专利文献2)的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一焓线图。
[0024]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的制热除霜运转的流程图。
[0025]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26]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27]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28]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29]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30]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31]图1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32]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33]图1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34]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35]图2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0036]图22是示意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及其附近结构的图。
[0037]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热运转时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0038]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39]图25是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一焓线图。
[0040]图2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0041]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42]图2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43]图2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44]图3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45]图3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46]图3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47]图3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48]图3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
[0049]图3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050]图36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0051]图37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3]<第一实施方式>
[0054](整体结构)
[0055]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I的示意结构图。空调装置I能进行制热运转,此处,采用了分体式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I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 ;室内单元4 ;以及将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连接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此外,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用于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
[0056](室内单元)
[0057]室内单元4设置于室内,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
[0058]室内热交换器41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以冷却室内空气,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以加热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器。此处,作为室内热交换器41,采用了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气体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
[0059]另外,室内单元4具有室内控制部49,该室内控制部49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室内控制部41具有用于对室内单元4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从而能在其与室外单元2的室外控制部29(后述)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0060](室外单元)
[0061]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 ;四通切换阀22 ;室外热交换器23 ;膨胀阀24 ;室外风扇25 ;以及除霜用流路机构26。此处,如图2所示,作为室外单元2,采用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壳体51的内部被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分隔板58分割为送风机室SI和机械室S2的结构(所谓干线型结构)。此处,图2是室外单元2的俯视图(将顶板去除之后图示)。此外,室外单元2主要在大致矩形箱状的单元壳体51内收容有各种设备21?26等。
[0062]单元壳体51主要具有底板52、顶板、左前板54、右前板56、右侧板57以及分隔板58。底板52是构成单元壳体51的底面部分的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构件。底板52也作为用于接收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下的排泄水的泄水盘起作用。顶板未在图2中示出,但其是构成室外单元2的顶面部分的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构件。左前板54是主要构成单元壳体51的左前表面部分及左侧面部分的板状构件。在左前板54上形成有利用室外风扇25将空气吸入单元壳体51内的吸入口 55a。另外,在左前板54上设有吹出口 54a,该吹出口 54a用于将由室外风扇25从单元壳体51的背面侧及左侧面侧吸入内部的空气吹出至外部。右前板56是主要构成单元壳体51的右前表面部分及右侧面的前部的板状构件。右侧板57是主要构成单元壳体51的右侧面的后部及右背面部分的板状构件。此夕卜,在左右方向上的左前板54的后端部与右侧板57的背面侧端部之间形成有利用室外风扇32将空气吸入单元壳体51内的吸入口 55b。分隔板58是配置于底板52上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其被配置成将单元壳体51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左右两个空间(即、送风机室SI及机械室S2)。
[0063]压缩机21是用于吸入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并对该低压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在制成制冷循环中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之后,将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的压缩机。此处,采用收容于壳体(未图示)内的旋转式、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被同样收容于壳体内的压缩机电动机21a驱动的密闭式压缩机,以作为压缩机21。压缩机21的吸入侧及排出侧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另外,压缩机21配置于机械室S2内。
[0064]四通切换阀22是用于在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向的阀。四通切换阀22能在制冷运转时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在一起,并将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另外,四通切换阀22能在制热运转时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在一起,并将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四通切换阀22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压缩机21的吸入侧及排出侧、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另外,虽未在图2中示出,但四通切换阀22配置于机械室S2内。
[0065]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此处,作为室外热交换器23,采用了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经由液体制冷剂管27与膨胀阀24连接,气体侧经由气体制冷剂管28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0066]更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多个翅片61 ;以及在使这些翅片61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的状态下安装的多个导热管62 (参照图2)。如图3所示,在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将导热管61沿上下方向分成多个(此处为三个)系统,并形成使这些系统相互独立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此处,图3是示意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3及其附近结构的图。此外,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分别经由第一毛细管63a?第三毛细管63c与制冷剂分流器64连接。制冷剂分流器64是使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连接的第一毛细管63a?第三毛细管63c合流的管构件,该制冷剂分流器64与液体制冷剂管27连接。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分别经由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与集管66连接。集管66是使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连接的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合流的管构件,该集管66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这样,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多个(此处为三个)热交换通路31?33经由制冷剂分流器64及集管66而彼此并列地连接在一起。此外,在制冷运转时,所有热交换通路31?3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在制热运转时,所有热交换通路31?3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3(即,热交换通路31?33)呈从单元壳体51的左侧面沿着背面的L字形状。另外,虽然在图2中未图示出,但将热交换通路31?33之间连接的管构件63a?63c、64、65a?65c、66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右端侧的空间、即机械室S2内。
[0067]膨胀阀24是以下电动膨胀阀:在制冷运转时,能在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前,对该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在制热运转时,能在将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前,对该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24设于液体制冷剂管27,其一端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另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另外,虽在图2中未图示出,但膨胀阀24配置于机械室S2内。
[0068]室外风扇25是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室外单元2内,并在将室外空气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3之后排出至单元外的送风机。此处,采用由室外风扇电动机25a驱动的螺旋桨风扇,以作为室外风扇25。另外,室外风扇25配置于送风机室SI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前侦U。当驱动室外风扇23时,经由单元壳体51的背面及左侧面的吸入口 55a、55b将空气吸入内部,并在流过室外热交换器23之后,从单元壳体51的前表面的吹出口 54a朝单元壳体51的外部吹出空气。藉此,室外热交换器23是将室外空气作为冷却源来进行制冷剂的散热、或者将室外空气作为加热源来使制冷剂蒸发的热交换器。
[0069]除霜用流路机构26是用于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将其输送至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的机构。该除霜用流路机构26被设成用于进行后述制热除霜运转。该制热除霜运转是一边对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热交换通路进行除霜,一边使从室外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蒸发的运转。除霜用流路机构26主要具有: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 ;多根(此处为三根)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 ;多根(此处为三根)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 ;多根(此处为三根)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 ;以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虽然在图2中未图示出,但除霜流路机构26(即,制冷剂管及阀71、72a?72c,73a?73c,74a?74c,75)配置于机械室S2内。
[0070]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是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之前、从液体制冷剂管27分支的制冷剂管。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一端与液体制冷剂管27中的位于膨胀阀24与制冷剂分流器64之间的部分连接,另一端与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连接。
[0071 ] 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是用于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管。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的一端分别与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连接。
[0072]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是用于与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 —起、对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哪一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进行选择的电磁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分别设于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此外,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全都被关闭。另外,在制热除霜运转时,打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中的与进行除霜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并关闭与除此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
[0073]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分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是用于与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 —起、对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哪一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进行选择的电磁阀。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分别设于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中的和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的另一端连接的位置与集管66之间的部分。此夕卜,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全都被打开。另外,在制热除霜运转时,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中的与进行除霜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并打开与除此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
[0074]分流管侧选择阀75是用于对是否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流入分流器64之前、从液体制冷剂管27分支进行选择的电磁阀。分流管侧选择阀75设于液体制冷剂管27中的分支出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位置与制冷剂分流器64之间的部分。此外,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打开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在制热除霜运转时,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
[0075]另外,在室外单元2中,设有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Tsat进行检测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7。此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7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液体侧端的附近。
[0076]此外,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29。此外,室外控制部29具有用于对室外单元2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从而能在其与室内单元4的室内控制部49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0077]此外,由室外控制部29和室内控制部49构成进行空调装置I的运转控制等的控制部8(参照图1及图4)。在此,图4是空调装置I的控制框图。
[0078](动作)
[0079]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为了进行以下动作所需的各种设备的控制、各种处理等是利用控制部8来进行的。
[0080]作为空调装置I的运转,存在进行室内制冷的制冷运转、仅进行室内制热的制热运转、以及一边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一边进行室内制热的制热除霜运转。以下,使用图5?图8对各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处,图5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空调装置I内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6是制热除霜运转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制热除霜运转时的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图8是图示出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一焓线图。
[0081]—制冷运转一
[0082]制冷运转是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室内热交换器41、压缩机21中循环的运转。在该制冷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藉此,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
[0083]在制冷运转中,切换四通切换阀22,以形成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即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另外,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都被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都被打开,分流管侧选择阀75处于被打开的状态。即,在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中,处于制冷剂不流动的状态。
[0084]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并在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然后,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气体制冷剂管28、集管66、集管连通管65a?65c以及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随后,被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的高压制冷剂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然后,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从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经由毛细管63a?63c、制冷剂分流器64、液体制冷剂管27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而输送至膨胀阀24。被输送至膨胀阀24的制冷剂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通管5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低压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0085]—制热运转一
[0086]制热运转是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41、室外热交换器23、压缩机21中循环的运转。在该制热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藉此,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0087]在制热运转中,切换四通切换阀22,以形成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即图1及图5的四通切换阀22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另外,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都被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都被打开,分流管侧选择阀75处于被打开的状态。即,在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中,处于制冷剂不流动的状态。
[0088]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并在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并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管27、分流管侧选择阀75、制冷剂分流器64以及毛细管63a?63c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随后,被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然后,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经由集管连通管65a?65c、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0089]一制热除霜运转一
[0090]制热除霜运转是一边与制热运转时相同地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41、室外热交换器23、压缩机21中循环的运转,一边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26对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除霜的运转。在该制热除霜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中的任意一个热交换通路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其余的热交换通路31?3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藉此,一边依次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0091]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切换状态与制热运转时相同。即,四通切换阀22处于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即,图1及图7的四通切换阀22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另外,为了依次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选择阀73a?73c,74a?74c、75被切换至与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时不同的打开关闭状态。即,在制热除霜运转中,在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中,处于制冷剂流动的状态。以下,也包括从制热除霜运转的开始至结束为止的步骤在内地对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0092]首先,在步骤SI中,因制热运转而使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结霜量增加,从而对是否需要进行除霜进行判定。可考虑根据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室外热交换器23的温度来进行该除霜是否必要的判定,但此处,根据由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7检测出的饱和温度Tsat来进行判定。具体而言,在饱和温度Tsat处于规定温度Tm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需要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此外,在步骤SI中,在判定为需要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2的处理。
[0093]接着,在步骤S2?S7中,依次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另外,基本上也可任意地选择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但当考虑将因除霜产生的排泄水排出至单元壳体51的底板52的流动时,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部朝下部进行是较为理想的。因此,此处,按照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顺序进行除霜。
[0094]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步骤S2)是通过切换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选择阀73a?73c、74a?74c、75的打开关闭状态而进行的。具体而言,切换至以下状态:打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关闭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73c,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打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此处,进行制热运转直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开始前为止,因此,进行以下切换动作:打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藉此,处于制冷剂朝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流动的状态。
[0095]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参照图7及图8的点A)被吸入压缩机21,并在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参照图7及图8的点B)。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并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参照图7及图8的点C)。至此为止,与制热运转时相同。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被减压为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压力(以下称为中间压)(参照图7及图8的点D)。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此外,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中间压制冷剂经由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及第一集管连通管65a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这样,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并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都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此外,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内,以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霜融化(参照图7及图8的点E)。藉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然后,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一毛细管63a而被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此时,在第一毛细管63a中,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相比有流量较大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动,因此,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变大,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即图7及图8的点E处的压力)与低压之间的压力(参照图7及图8的点F)。此外,由于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因此,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的低压制冷剂以折返的方式流过制冷剂分流器64内而分支至第二毛细管63b及第三毛细管63c,并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此时,制冷剂流过第二毛细管63b及第三毛细管63c而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参照图7及图8的点G)。此外,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内,并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参照图7及图8的点A)。然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32、第三热交换通路33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二集管连通管65b、第三集管连通管65c、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这样,继续室内的制热,并开始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然后,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直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结束为止(步骤S3)。此处,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直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时间tl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即、能视为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结束的时间)为止。
[0096]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步骤S4)是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相同地通过切换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选择阀73a?73c、74a?74c、75的打开关闭状态而进行的。具体而言,切换至以下状态:打开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关闭第一、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关闭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打开第一、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此外,此处,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直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开始前为止,因此,进行以下切换动作,打开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关闭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打开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并关闭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藉此,处于制冷剂朝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b流动的状态。
[0097]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时相同,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此外,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中间压制冷剂经由第二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b、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及第二集管连通管65b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这样,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并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都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此外,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第二热交换通路32内,以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霜融化。藉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然后,流过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二毛细管63b而被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此时,在第二毛细管63b中,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相比有流量较大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动,因此,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变大,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与低压之间的压力。此外,由于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因此,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的低压制冷剂以折返的方式流过制冷剂分流器64内而分支至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三毛细管63c,并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此时,制冷剂流过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三毛细管63c而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此外,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内,并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然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一、第三集管连通管65a、65c、第一、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这样,继续室内的制热,并开始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然后,进行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直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结束为止(步骤S5)。此处,进行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直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时间t2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即、能视为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结束的时间)为止。另外,第二热交换通路32和其他热交换通路31、33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同,因此,能视为除霜结束的时间也不同。因此,较为理想的是,使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的规定时间与其他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的规定时间不同。此处,热交换通路31?33相对于室外风扇25的位置关系不同,流过热交换通路31?33的室外空气的风量会产生偏差,因此,风量较大的热交换通路处于着霜量变多的倾向。因此,可考虑使风量较大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规定时间比风量较小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规定时间长。
[0098]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步骤S6)是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相同地通过切换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选择阀73a?73c、74a?74c、75的打开关闭状态而进行的。具体而言,切换至以下状态:打开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关闭第一、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b,关闭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打开第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b,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此外,此处,进行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直至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开始前为止,因此,进行以下切换动作,打开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关闭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打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并关闭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藉此,处于制冷剂朝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流动的状态。
[0099]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与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31、32的除霜时相同,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此外,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中间压制冷剂经由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及第三集管连通管65c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这样,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并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都被输送至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此外,输送至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第三热交换通路33内,以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霜融化。藉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然后,流过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三毛细管63c而被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此时,在第三毛细管63c中,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相比有流量较大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动,因此,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变大,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与低压之间的压力。此外,由于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因此,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的低压制冷剂以折返的方式流过制冷剂分流器64内而分支至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二毛细管63b,并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此时,制冷剂流过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二毛细管63b而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此外,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32内,并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然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一、第二集管连通管65a、65b、第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b、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这样,继续室内的制热,并开始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然后,进行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直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结束为止(步骤S7)。此处,进行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直至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时间t3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即、能视为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结束的时间)为止。另外,考虑了热交换通路31?33相对于室外风扇25的位置关系等,使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的规定时间与其他热交换通路31、32的除霜的规定时间不同也是较为理想的。
[0100]此外,在通过上述步骤S2?S7的处理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所有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结束之后,回复至制热运转(步骤S8)。
[0101]如上所述,进行以下制热除霜运转: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26,一边对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热交换通路进行除霜,一边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蒸发。此外,通过依次对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进行该制热除霜运转,一边继续室内的制热,一边对室外热交换器23整体进行除霜。
[0102](特征)
[0103]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I中,具有以下特征。
[0104]如上所述,空调装置I是通过将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41、室外热交换器23依次连接而构成的,其中,上述压缩机2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对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进行散热,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使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蒸发。空调装置I能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
21、室内热交换器41、室外热交换器23、压缩机21中循环的制热运转。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彼此并列连接着的多个(此处为三个)热交换通路31?33。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利用用于将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分支至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分流器64而并列连接。
[0105]此外,在空调装置I中以上述结构为前提还设有除霜用流路机构26,该除霜用流路机构26用于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将其输送至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此外,在空调装置I中,进行以下制热除霜运转: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26—边对任意热交换通路进行除霜,一边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蒸发。该制热除霜运转首先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26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由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任意热交换通路内。接着,使流过任意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分流器64从除了任意热交换通路以外的其他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其他热交换通路内。然后,在空调装置I中,通过针对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依次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26进行制热除霜运转,能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整体的除霜。
[0106]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I的除霜方式中,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的多个热交换通路的各个液体侧端设置电磁阀,并关闭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电磁阀,来阻止制冷剂在该热交换通路内的流动,并利用室外空气的热量来进行任意热交换通路的除霜。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除霜方式中,通过设置用于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多个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而不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的旁通路,并经由该旁通路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任意热交换通路、而不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从而利用制冷剂的热量进行任意热交换通路的除霜(参照图9)。此处,图9是图示出现有(专利文献2)的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一焓线图。
[0107]与此相对,在空调装置I的制热除霜运转中,如上所述,将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全部流量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以用于制热(参照图7及图8的从点B至点C为止的行程),然后,利用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热量来进行除霜(参照图7及图8的从点D至点E为止的行程)。
[0108]因此,在空调装置I中,与专利文献2的除霜方式不同,将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全部流量供给至室内的制热,因此,几乎不会降低制热能力。而且,在空调装置I中,与专利文献1、2的除霜方式不同,将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全部流量用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任意热交换通路的除霜,因此,能获得较高的除霜能力。藉此,比起专利文献1、2的除霜方式,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结束除霜,并延长进行制热的时间,从而能提高积分的制热能力。此外,在空调装置I中,与专利文献I的除霜方式不同,将制冷剂的热量用于除霜,因此,在外部气体温度为0°C以下的气象条件下,也能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
[0109]另外,在空调装置I中,从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部的热交换通路(此处为第一热交换通路31)朝构成下部的热交换通路(此处为第三热交换通路33)进行除霜。因此,能将因除霜而产生的排泄水顺利地排出至单元壳体51的底板52。
[0110]另外,在空调装置I中,按考虑了热交换通路的位置不同而设定的规定时间对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通路31?33进行除霜。此处,考虑到因热交换通路31?33相对于室外风扇25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流过热交换通路31?33的室外空气的风量偏差,使风量大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规定时间比风量小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规定时间长。因此,能延长因风量大而使着霜量变多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规定时间,并能缩短因风量少而使着霜量变少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规定时间,藉此,能以考虑了热交换通路的位置不同之后确定的合理的规定时间来恰当地进行除霜。
[0111](变形例I)
[011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中,如图6的步骤S3、S5、S7所示,进行各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直至除霜时间tl?t3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为止,但并不限定于此。[0113]例如图10所示,进行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多个(此处为三个)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最初进行除霜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直至由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7检测出的饱和温度Tsat上升至规定温度以上(步骤Sll)。此处,该规定温度被设定为能视为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结束的温度。此外,也可测定此时的除霜时间tl,根据该除霜时间tl设定第二、第三热交换通路32、33的除霜的规定时间(步骤S12),并按该设定的规定时间进行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2、33的除霜(步骤S5、S7)。此时,既可以将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2、33的规定时间设定为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相同的除霜时间tl,此外,也可进一步考虑热交换通路的位置不同后进行设定。另外,图10是本变形例的制热除霜运转的流程图。
[0114]这样,在本变形例的制热除霜运转中,与仅以时间判定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结束的上述制热除霜运转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的制热除霜运转中,根据最初进行除霜的热交换通路的温度变化检测除霜的结束,并根据此时由实际除霜所需的时间获得的规定时间判定出其它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结束。
[0115]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制热除霜运转中,根据室外热交换器23的着霜状态,按每个制热除霜运转设定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所需时间。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制热除霜运转中,与进行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直至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为止的情况相比,能按每个制热除霜运转恰当地设定各热交换通路的除霜的规定时间。
[0116](变形例2)
[0117]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I中,除霜用流路机构26由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18]例如图11及图12所示,也可使用将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 —体化后形成的切换阀77。此处,切换阀77是具有选择是将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中的任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还是朝任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均不输送制冷剂的功能的切换阀。此处,使用了旋转式切换阀以作为切换阀77。该切换阀77与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77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另外,图11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12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119]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1所示,通过以朝任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均不输送制冷剂的方式使切换阀77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77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外,如图12所示,通过以将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中的任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的方式使切换阀77动作,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I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20]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零件个数。
[0121](变形例3)[0122]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I中,除霜用流路机构26由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23]例如图13及图14所示,也可使用将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 —体化后形成的切换阀78。此处,切换阀78是具有以下功能的切换阀:选择是使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至制冷剂分流管64、还是将该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中的任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在输送至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中的任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的情况下,选择将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中的哪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此处,使用了旋转式切换阀以作为切换阀78。该切换阀78与液体制冷剂管27、热交换分流管64及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78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图13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14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124]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3所示,通过以使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至制冷剂分流管64的方式使切换阀78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夕卜,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78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外,如图14所示,通过以使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不流动至制冷剂分流管64、而输送至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中的任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的方式使切换阀78动作,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I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25]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结构、以及变形例2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零件个数。
[0126](变形例4)
[0127]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I中,除霜用流路机构26由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28]例如图15及图16所示,也可使用将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及集管66 —体化后形成的切换阀79。此处,切换阀79是具有以下功能的切换阀:选择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选择是将除了被输送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还是朝任一集管连通管65a?65c均不输送制冷剂。此处,使用了旋转式切换阀以作为切换阀79。该切换阀79与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集管连通管65a?65c及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79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及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另外,图15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0129]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5所示,通过以朝任一集管连通管65a?65c均不输送制冷剂的方式使切换阀79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79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夕卜,如图16所示,通过以选择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的方式使切换阀79动作,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I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30]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结构、以及变形例2、3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零件个数。
[0131](变形例5)
[0132]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I中,除霜用流路机构26由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33]例如图17及图18所示,也可使用将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及集管66 —体化后形成的切换阀80。此处,切换阀80是具有以下功能的切换阀:选择是使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至制冷剂分流管64,还是将该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任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此处,使用了旋转式切换阀以作为切换阀80。该切换阀80与液体制冷剂管27、制冷剂分流管64、集管连通管65a?65c及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80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图17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1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134]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7所示,通过以使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至制冷剂分流管64的方式使切换阀80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夕卜,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80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外,如图18所示,通过以选择将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的方式使切换阀80动作,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I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35]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结构、以及变形例2?4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零件个数。
[0136](变形例6)
[0137]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I中,除霜用流路机构26由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0138]例如图19及图20所示,也可使用将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与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 —体化后形成的切换阀81a?81c。此处,切换阀81a?81c是具有以下功能的切换阀:选择是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从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输送,还是将经由制冷剂分流管64在热交换通路31?33内从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66。此处,作为切换阀81a?81c,使用三通阀。这些切换阀81a?81c与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及集管连通管65a?65c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81a?81c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及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另夕卜,图19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20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I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139]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9所示,通过以将经由制冷剂分流管64在热交换通路31?33内从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66的方式使切换阀81a?81c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81a?81c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外,如图20所示,通过以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从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输送的方式使切换阀81a?81c中的任一切换阀动作,并使其他切换阀以将经由制冷剂分流管64在热交换通路31?33内从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66的方式进行动作,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I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40]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零件个数。
[0141]<第二实施方式>
[014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将本发明的制热除霜运转的结构适用于具有彼此并列连接的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的室外热交换器23,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处,也可将本发明的制热除霜运转的结构适用于不仅具有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还具有供制冷剂在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之前流过的过冷却通路34的室外热交换器123。
[0143]图2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1的示意结构图。空调装置10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102 ;室内单元4 ;以及将室外单元102和室内单元4连接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此外,室外单元102和室内单元4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用于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0。
[0144](室内单元)
[0145]室内单元4设置于室内,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另外,室内单元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0146](室外单元)
[0147]室外单元102设置于室外,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室外单元102主要具有:压缩机21 ;四通切换阀22 ;室外热交换器123 ;膨胀阀24 ;室外风扇25 ;以及除霜用流路机构126。另外,除了室外热交换器123及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结构之外,室外单元10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对室外热交换器部123及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148]室外热交换器123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此处,作为室外热交换器123,采用了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液体侧经由液体制冷剂管27与膨胀阀24连接,气体侧经由气体制冷剂管28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0149]更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1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相同,其具有:多个翅片61 ;以及在使这些翅片61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的状态下安装的多个导热管62 (参照图2)。如图22所示,在该室外热交换器123中,将导热管61沿上下方向分成多个(此处为四个)系统,并形成使这些系统相互独立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第三热交换通路33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共用的过冷却通路34。此处,图22是示意表示室外热交换器123及其附近结构的图。此外,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分别经由第一毛细管63a?第三毛细管63c与制冷剂分流器64连接。制冷剂分流器64是使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连接的第一毛细管63a?第三毛细管63c合流的管构件,该制冷剂分流器64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连接。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分别经由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与集管66连接。集管66是使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连接的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合流的管构件,该集管66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过冷却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共同地连接。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与液体制冷剂管27连接。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连接。这样,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多个(此处为三个)热交换通路31?33经由制冷剂分流器64及集管66而彼此并列地连接在一起。另外,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经由制冷剂分流器64及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而与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连接。此外,在制冷运转时,所有热交换通路31?3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过冷却通路34作为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散热后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器起作用。另外,在制热运转时,过冷却通路34作为流过膨胀阀24之后的中间压状态下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以防止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最下部的着霜,所有热交换通路31?3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0150]除霜用流路机构126是用于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在流过过冷却通路34之后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将其输送至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的机构。该除霜用流路机构126被设成用于进行后述制热除霜运转。该制热除霜运转是一边对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热交换通路进行除霜,一边使从室外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蒸发的运转。除霜用流路机构126主要具有: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 ;多根(此处为三根)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 ;多根(此处为三根)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 ;多根(此处为三根)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 ;以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
[0151]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是用于将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流过过冷却通路34之后且在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之前、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分支的制冷剂管。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一端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中的位于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与制冷剂分流器64之间的部分连接,另一端与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连接。
[0152]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是用于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的制冷剂管。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的一端分别与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连接。
[0153]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是用于与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 —起、对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哪一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进行选择的电磁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分别设于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此外,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全都被关闭。另外,在制热除霜运转时,打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中的与进行除霜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并关闭与除此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
[0154]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分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是用于与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 —起、对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哪一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进行选择的电磁阀。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分别设于第一集管连通管65a?第三集管连通管65c中的和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的另一端连接的位置与集管66之间的部分。此夕卜,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全都被打开。另外,在制热除霜运转时,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中的与进行除霜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并打开与除此之外的热交换通路相对应的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
[0155]分流管侧选择阀75是用于选择是否将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流过过冷却通路34之后且在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之前、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分支的电磁阀。分流管侧选择阀75设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中的和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分支的位置与制冷剂分流器64之间的部分。此外,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打开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在制热除霜运转时,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
[0156](动作)
[0157]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装置101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为了进行以下动作所需的各种设备的控制、各种处理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I相同是利用控制部8来进行的。
[0158]作为空调装置101的运转,存在进行室内制冷的制冷运转、仅进行室内制热的制热运转、以及一边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除霜一边进行室内制热的制热除霜运转。以下,使用图23、图6、图24及图25,对各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处,图23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空调装置101内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24是表示制热除霜运转时的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图25是图示出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循环的压力一焓线图。
[0159]一制冷运转一
[0160]制冷运转是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123、室内热交换器41、压缩机21中循环的运转。在该制冷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藉此,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
[0161]在制冷运转中,切换四通切换阀22,以形成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即图21的四通切换阀22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另外,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都被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都被打开,分流管侧选择阀75处于被打开的状态。即,在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中,处于制冷剂不流动的状态。
[0162]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并在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然后,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
22、气体制冷剂管28、集管66、集管连通管65a?65c以及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随后,被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的高压制冷剂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然后,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从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经由毛细管63a?63c、制冷剂分流器64、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而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随后,被输送至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的高压制冷剂在过冷却通路34中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散热。然后,在过冷却通路34中过冷却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管27而被输送至膨胀阀24。被输送至膨胀阀24的制冷剂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通管5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低压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0163]—制热运转一
[0164]制热运转是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41、室外热交换器123、压缩机21中循环的运转。在该制热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藉此,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0165]在制热运转中,切换四通切换阀22,以形成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即图21及图23的四通切换阀22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另外,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都被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都被打开,分流管侧选择阀75处于被打开的状态。即,在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中,处于制冷剂不流动的状态。
[0166]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并在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并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管27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随后,输送至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的中间压制冷剂在过冷却通路34中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防止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最下部的着霜。然后,在过冷却通路34中散热后的低压制冷剂从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经由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分流管侧选择阀75、制冷剂分流器64及毛细管63a?63c而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随后,被输送至热交换通路31?33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然后,在热交换通路31?33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热交换通路31?33的气体侧端经由集管连通管65a?65c、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0167]—制热除霜运转一
[0168]制热除霜运转是一边与制热运转时相同地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41、室外热交换器123、压缩机21中循环的运转,一边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126对室外热交换器123进行除霜的运转。在该制热除霜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中的任意一个热交换通路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其余的热交换通路31?3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藉此,一边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一边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0169]制热除霜运转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切换状态与制热运转时相同。即,四通切换阀22处于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即,图21及图24的四通切换阀22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另外,为了依次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选择阀73a?73c、74a?74c、75被切换至与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不同的打开关闭状态。即,在制热除霜运转中,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中,处于制冷剂流动的状态。以下,也包括从制热除霜运转的开始至结束为止的步骤在内地对制热除霜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0170]首先,在步骤SI中,因制热运转而使室外热交换器123中的结霜量增加,从而对是否需要进行除霜进行判定。另外,该除霜是否必要的判定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的步骤SI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0171]接着,在步骤S2?S7中,依次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另外,基本上也可任意地选择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但当考虑将因除霜产生的排泄水排出至单元壳体51的底板52的流动时,从室外热交换器123的上部朝下部进行是较为理想的。因此,此处,按照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顺序进行除霜。
[0172]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步骤S2)是通过切换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选择阀73a?73c、74a?74c、75的打开关闭状态而进行的。具体而言,切换至以下状态:打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关闭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73c,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打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此处,进行制热运转直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开始前为止,因此,进行以下切换动作:打开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关闭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藉此,处于制冷剂朝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流动的状态。
[0173]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A)被吸入压缩机21,并在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B)。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并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C)。至此为止,与制热运转时相同。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被减压为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压力(以下称为中间压)(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D)。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然后,输送至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端侧的中间压制冷剂在过冷却通路34中对因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而融化并流下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最下部的排泄水进行加热,藉此,可防止因作为泄水盘起作用的底板52的温度较低而使排泄水再冻结(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D’ )。藉此,防止排泄水在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中的再冻结。然后,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中间压制冷剂从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经由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而被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此外,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中间压制冷剂经由第一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及第一集管连通管65a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这样,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并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都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此外,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内,以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霜融化(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E)。藉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然后,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一毛细管63a而被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此时,在第一毛细管63a中,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相比有流量较大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动,因此,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变大,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即图24及图25的点E的压力)与低压之间的压力(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F)。此外,由于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因此,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的低压制冷剂以折返的方式流过制冷剂分流器64内而分支至第二毛细管63b及第三毛细管63c,并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此时,制冷剂流过第二毛细管63b及第三毛细管63c而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G)。此外,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第二热交换通路32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内,并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参照图24及图25的点A)。然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32、第三热交换通路33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二、第三集管连通管65b、65c、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这样,继续室内的制热,并开始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然后,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直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结束为止(步骤S3)。
[0174]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步骤S4)是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相同地通过切换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选择阀73a?73c、74a?74c、75的打开关闭状态而进行的。具体而言,切换至以下状态:打开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关闭第一、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关闭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打开第一、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此外,此处,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直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开始前为止,因此,进行以下切换动作,打开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关闭第一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打开第一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并关闭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藉此,处于制冷剂朝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b流动的状态。
[0175]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时相同,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然后,输送至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端侧的中间压制冷剂在过冷却通路34中对因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而融化并流下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最下部的排泄水进行加热,藉此,可防止因作为泄水盘起作用的底板52的温度较低而使排泄水再冻结。藉此,防止排泄水在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中的再冻结。然后,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中间压制冷剂从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经由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而被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此外,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中间压制冷剂经由第二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b、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及第二集管连通管65b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这样,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并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都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此外,输送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第二热交换通路32内,以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霜融化。藉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然后,流过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二毛细管63b而被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此时,在第二毛细管63b中,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相比有流量较大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动,因此,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变大,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与低压之间的压力。此外,由于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因此,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的低压制冷剂以折返的方式流过制冷剂分流器64内而分支至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三毛细管63c,并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此时,制冷剂流过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三毛细管63c而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此外,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3内,并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然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一、第三集管连通管65a、65c、第一、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这样,继续室内的制热,并开始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然后,进行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直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结束为止(步骤S5)。
[0176]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步骤S6)是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相同地通过切换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选择阀73a?73c、74a?74c、75的打开关闭状态而进行的。具体而言,切换至以下状态:打开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关闭第一、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b,关闭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打开第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b,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此外,此处,进行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除霜直至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开始前为止,因此,进行以下切换动作,打开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关闭第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b,打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b,并关闭第三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c。藉此,处于制冷剂朝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流动的状态。
[0177]在这种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与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31、32的除霜时相同,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然后,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然后,输送至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端侧的中间压制冷剂在过冷却通路34中对因第二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而融化并流下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最下部的排泄水进行加热,藉此,可防止因作为泄水盘起作用的底板52的温度较低而使排泄水再冻结。藉此,防止排泄水在室外热交换器123的过冷却通路34中的再冻结。然后,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中间压制冷剂从过冷却通路34的气体侧端经由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而被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此外,输送至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的中间压制冷剂经由第三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c、第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c及第三集管连通管65c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这样,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并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都被输送至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此外,输送至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气体侧端朝液体侧端流过第三热交换通路33内,以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霜融化。藉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然后,流过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中间压制冷剂从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液体侧端经由第三毛细管63c而被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此时,在第三毛细管63c中,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相比有流量较大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动,因此,与制冷运转时、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变大,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间压与低压之间的压力。此外,由于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因此,输送至制冷剂分流器64的低压制冷剂以折返的方式流过制冷剂分流器64内而分支至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二毛细管63b,并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三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此时,制冷剂流过第一毛细管63a及第二毛细管63b而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此外,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液体侧端朝气体侧端流过第一热交换通路31及第二热交换通路32内,并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然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中蒸发后的低压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通路31、第二热交换通路32的气体侧端经由第一、第二集管连通管65a、65b、第一、第二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b、集管66、气体制冷剂管28及四通切换阀22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这样,继续室内的制热,并开始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然后,进行第三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直至第二热交换通路33的除霜结束为止(步骤S7)。
[0178]此外,在通过上述步骤S2?S7的处理使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所有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结束之后,回复至制热运转(步骤S8)。
[0179]如上所述,进行以下制热除霜运转:利用除霜用流路机构126,一边对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热交换通路进行除霜,一边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蒸发。此外,通过依次对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进行该制热除霜运转,一边继续室内的制热,一边对室外热交换器123整体进行除霜。而且,也能在该制热除霜运转中使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因此,对因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而融化并流下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最下部的排泄水进行加热,藉此,可防止因作为泄水盘起作用的底板52的温度较低而使排泄水再冻结。
[0180](特征)
[0181]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I相同,能够将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全部流量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以用于制热(参照图24及图25的从点B至点C为止的行程),然后,利用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热量来进行除霜(参照图24及图25的从点D至点E为止的行程)。因此,在空调装置101的制热除霜运转中,几乎不使制热能力降低,就能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3的除霜。
[0182]而且,在空调装置101中,也能在制热除霜运转中使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因此,可防止因热交换通路31?33的除霜而产生的排泄水的再冻结,并能从室外热交换器123的下部迅速进行排水。
[0183](变形例I)[018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中,也可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参照图10)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85](变形例2)
[0186]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101中,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由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87]例如图26及图27所示,也可使用将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及集管66 —体化后形成的切换阀82。此处,切换阀82是具有以下功能的切换阀:选择将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选择是将除了被输送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还是朝任一集管连通管65a?65c均不输送制冷剂。此处,使用了旋转式切换阀以作为切换阀82。该切换阀82与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集管连通管65a?65c及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82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及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另外,图26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2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188]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26所示,通过以朝任一集管连通管65a?65c均不输送制冷剂的方式使切换阀82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82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夕卜,如图27所示,通过以选择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的方式使切换阀82动作,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I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89]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零件个数。
[0190](变形例3)
[0191]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101中,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由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92]例如图28及图29所示,也可使用将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4a?74c、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及集管66 —体化后形成的切换阀83。此处,切换阀83是具有以下功能的切换阀:选择是使在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至制冷剂分流管64,还是将该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任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此处,使用了旋转式切换阀以作为切换阀83。该切换阀83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制冷剂分流管64、集管连通管65a?65c及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83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外,图28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29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193]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28所示,通过以使在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至制冷剂分流管64的方式使切换阀83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83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外,如图29所示,通过以选择将在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的方式使切换阀83动作,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I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194]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结构、以及变形例2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126的零件个数。
[0195](变形例4)
[0196]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的空调装置101中,除霜用流路机构126构成为能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在流过过冷却通路34之后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将其输送至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然而,在制热除霜运转中,在无需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相同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式来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126。
[0197]例如图30及图3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1中,也可使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膨胀阀24与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之间的位置分支,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设置电磁阀76。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76和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 —起与控制部8连接。另外,图30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31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198]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30所示,能通过打开分流管侧选择阀75、且关闭电磁阀76来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及电磁阀76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外,如图31所示,通过关闭分流管侧选择阀75、且打开电磁阀76,不使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就能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藉此,能将制冷剂的热量仅用于热交换通路的除霜。
[0199](变形例5)
[0200]在上述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101中,除霜用流路机构126构成为能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在流过过冷却通路34之后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将其输送至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然而,在制热除霜运转中,在无需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相同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式来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126。
[0201]例如图32及图33所示,在上述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101中,也可使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膨胀阀24与过冷却通路34的液体侧端之间的位置分支。此夕卜,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变形例2相同,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82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及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另外,图32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33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202]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32所示,通过以朝任一集管连通管65a?65c均不输送制冷剂的方式使切换阀82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82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夕卜,如图33所示,通过以将分流管侧选择阀75关闭、且选择将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的方式使切换阀82动作,能在不使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情况下进行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203](变形例6)
[0204]在上述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101中,除霜用流路机构126构成为能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在流过过冷却通路34之后不流入制冷剂分流器64,而是将其输送至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中的任意选择出的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然而,在制热除霜运转中,在无需使从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热除霜运转相同的制冷剂流动的方式来构成除霜用流路机构126。
[0205]例如图34及图35所示,在上述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101中,也可使液体制冷剂管27与切换阀83连接以代替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变形例3相同,在图2的控制框图中,切换阀83与控制部8连接,以代替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集管侧热交换选择阀74a?74c及分流管侧选择阀75。另夕卜,图34是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的示意结构图,其是表示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的流动的图。图35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内的制冷剂在制热除霜运转时的流动(进行第一热交换通路31的除霜的情况)的图。
[0206]即便在这种结构中,如图34所示,通过以使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至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的方式使切换阀83动作,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运转。另外,也能在与制热运转时相同的切换阀83的动作状态下,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运转。此外,如图35所示,通过以选择将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输送至集管连通管65a?65c中的哪一集管连通管,且使除了被输送在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集管连通管以外的集管连通管与气体制冷剂管28连接的方式使切换阀83动作,能在不使制冷剂流过过冷却通路34的情况下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
[0207]<其它实施方式>
[0208]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可在不脱离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改变。
[0209](A)
[0210]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具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等)和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21等)的结构中,除霜用流路机构26、126形成为具有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的结构。
[0211]然而,如图36所示,也可采用具有集管68的结构,以代替热交换通路供给管71及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在该结构中,将液体制冷剂管27与集管68直接连接,将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的一端与集管68直接连接,并将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的另一端与集管连通管65a?65c直接连接。另外,在图36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图示出了采用具有集管68的除霜用流路机构26的例子,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如图37所示,只要采用将集管68与过冷却通路一热交换通路连通管35直接连接的除霜用流路机构126即可。
[0212]在这种结构中,也能进行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的制热除霜运转。此外,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了具有分支管侧热交换通路选择阀73a?73c的除霜用流路机构26、126的结构,并省略了热交换通路连通管71及热交换通路分支管72a?72c,从而能简化除霜用流路机构26、126的结构。
[0213](B)
[0214]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采用了一个室内单元与一个室外单元连接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的结构、一个室内单元与多个室外单元连接的结构、多个室内单元与多个室外单元连接的结构。
[021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采用了能通过四通切换阀切换制冷和制热的空调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制热专用的结构(即、没有四通切换阀而始终使用室内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的结构)。
[0216](C)
[0217]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采用了沿横向吹出室外空气的类型的室外单元,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的上方设置室外风扇而朝上方吹出室外空气的类型的室外单元等其他类型的室外单元。
[0218](D)
[0219]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室外热交换器,采用了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使用波纹状翅片的层叠式热交换器等其他类型的热交换器。另外,构成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通路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三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
[0220]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221]本发明可广泛适用于能进行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中。
[0222]符号说明[0223]1、101 空调装置
[0224]21 压缩机
[0225]23、123 室外热交换器
[0226]26、126 除霜用流路机构
[0227]31?33 热交换通路
[0228]34 过冷却通路
[0229]41 室内热交换器
[0230]64 制冷剂分流器
[0231]现有技术文献
[0232]专利文献
[023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274780号公报
[0234]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059994号公报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装置(1、101),是通过依次连接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41)及室外热交换器(23、123)而构成的,其中,所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对在所述压缩机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进行散热,所述室外热交换器通过使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使该制冷剂蒸发, 所述空调装置能进行使制冷剂依次在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中循环的制热运转,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彼此并列连接的多个热交换通路(31~33), 多个所述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利用制冷剂分流器(64)并列连接在一起,该制冷剂分流器用于将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支到多个所述热交换器通路的液体侧端, 在所述空调装置中还设有除霜用流路机构(26、126),该除霜用流路机构用于将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不流入所述制冷剂分流器的情况下输送至从多个所述热交换通路中选择出的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 所述空调装置进行制热除霜运转,在该制热除霜运转中,利用所述除霜用流路机构,使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不流入所述制冷剂分流器的情况下从所述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朝向液体侧端流过所述任意热交换通路的内部,然后,使流过所述任意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制冷剂分流器,从除了所述任意热交换通路以外的其它热交换通路的液体侧端朝向气体侧端流过所述其它热交换通路的内部,从而来进行所述任意热交换通路的除霜,并使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蒸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23)还具有过冷却通路(34),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流入所述制冷剂分流器(64)之前流过该过冷却通路, 所述除霜用流路机构(126)被设置成:能将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流过所述过冷却通路之后,输送至从多个所述热交换通路(31~33)中选择出的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23)还具有过冷却通路(34),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1)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流入所述制冷剂分流器(64)之前流过该过冷却通路, 所述除霜用流路机构(126)被设置成:能将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输送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不流过所述过冷却通路的情况下输送至从多个所述热交换通路(31~33)中选择出的任意热交换通路的气体侧端。
【文档编号】F25B47/02GK103635754SQ201280032321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
【发明者】道明伸夫, 栗原利行, 森本康介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