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0518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其中,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0)和环绕压缩机本体(10)设置的蓄热装置,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均包括:壳体;导热板(211),设置在壳体的一侧并与壳体之间围成蓄热内腔,导热板(211)与压缩机本体(10)的缸体相贴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降低了装配难度,使得装配操作更加简单。
【专利说明】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
【背景技术】
[0002]在热泵式空调机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表面温度会降得很低,当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低于大气的冻结温度时,就会在冷凝器的翅片表面形成霜层。霜层会由于制热的持续进行,厚度逐渐增加,导致蒸发量大大减少,削弱室内侧的制热效果。
[0003]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目前采用了蓄热连续化霜方式,蓄热的热源可以是很多种,比如压缩机的废热。通过收集压缩机的废热用于在化霜时给低温制冷剂补充热量,确保持续制热的实现。
[0004]目前专利公开的相关收集压缩机废热的蓄热装置,都采用围绕压缩机缸体,在大半圆周的范围内,装配上一个具有独自空腔结构的圆弧槽体。而现有的圆弧形的蓄热装置存在以下缺陷:
[0005]蓄热槽的设计都是一体成型,为了保证压缩机与蓄热槽的接触的紧密性,对装配要求高、存在售后很难维修的问题。另外,由于部分蓄热槽的中间隔绝有导热性较差的蓄热槽壁,导致蓄热槽与压缩机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不是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装配简单的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和环绕压缩机本体设置的蓄热装置,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均包括:壳体;导热板,设置在壳体的一侧并与壳体之间围成蓄热内腔,导热板与压缩机本体的缸体相贴合。
[0008]进一步地,每个壳体包括底板、圆弧壁板和盖板,圆弧壁板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盖板与圆弧壁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0009]进一步地,相应的底板和圆弧壁板为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
[0010]进一步地,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还包括蓄热介质和蓄热换热器,蓄热介质填充在蓄热内腔中,蓄热换热器设置在蓄热内腔中。
[0011]进一步地,第一蓄热模块的盖板上设有两个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分别与第一蓄热模块的蓄热换热器的两个端部配合,第二蓄热模块的盖板上设有两个第二通孔,两个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二蓄热模块的蓄热换热器的两个端部配合。
[0012]进一步地,第一蓄热模块的蓄热换热器的一个端部与第二蓄热模块的蓄热换热器的一个端部之间设置有连通弯头。
[0013]进一步地,每个壳体还包括密封件,相应的圆弧壁板和盖板上均设有用于安装密封件的安装槽,密封件安装在安装槽内,密封件上设置有密封槽,导热板包括导热板本体和沿导热板本体的边沿向外凸出设置的密封边沿,密封边沿插入至密封槽内。[0014]进一步地,每个盖板上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填充有隔水件。
[0015]进一步地,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相互朝向的一侧之间铰接连接,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相互远离的一侧之间通过锁定卡销固定,以使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与压缩机本体的缸体相贴合。
[0016]进一步地,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结构相同。
[0017]进一步地,导热板的导热率大于壳体的导热率。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为上述的压缩机。
[0019]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均包括围成蓄热内腔的壳体和导热板,这样,压缩机本体的缸体外壁能够将废热传递给导热板,通过导热板将废热再传递给蓄热内腔内。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进而降低了装配难度,使得装配操作更加简单。此外,将壳体和导热板分开设置扩大了蓄热装置的通用性,当蓄热装置配合不同直径的压缩机本体时,无需调整壳体的尺寸,只需要调整导热板的传热面弧度即可。这样,使得加工成本有效地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图1的压缩机的第一蓄热模块和第二蓄热模块装配状态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图2的第一蓄热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了图3的第一蓄热模块的底板和圆弧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5示出了图3的第一蓄热模块的密封件与底板和圆弧壁板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0026]图6示出了图3的第一蓄热模块的导热板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0027]图7示出了图3的第一蓄热模块的导热板和密封件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0028]图8示出了图3的第一蓄热模块的盖板和蓄热换热器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0029]图9示出了图8的盖板和蓄热换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0030]图10示出了图9的盖板和蓄热换热器的侧视示意图;
[0031]图11示出了图1的压缩机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2]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以及
[0033]图13示出了图12的空调器运行除霜-制热模式下制冷剂的流向示意图。
[003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5]10、压缩机本体;21、第一蓄热模块;22、第二蓄热模块;211、导热板;212、底板;213、圆弧壁板;214、盖板;214a、第三通孔;215、蓄热换热器;216、密封件;40、锁定卡销;50、连接卡销;61、第一三通阀;62、第二三通阀;63、节流元件;64、电磁阀;100、室内换热器;200、室外换热器。【具体实施方式】
[00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0和环绕压缩机本体10设置的蓄热装置,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均包括:壳体和导热板211,导热板211设置在壳体的一侧并与壳体之间围成蓄热内腔,导热板211与压缩机本体10的缸体相贴合。
[0038]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均包括围成蓄热内腔的壳体和导热板211,这样,压缩机本体的缸体外壁能够将废热传递给导热板211,通过导热板211将废热再传递给蓄热内腔内。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进而降低了装配难度,使得装配操作更加简单。此外,将壳体和导热板211分开设置扩大了蓄热装置的通用性,当蓄热装置配合不同直径的压缩机本体时,无需调整壳体的尺寸,只需要调整导热板211的传热面弧度即可。这样,使得加工成本有效地降低。
[0039]优选地,导热板211的导热率大于壳体的导热率。导热板211可以是传热率较高的金属材质板材,类似压缩机本体10的外周少于180度圆弧形状制作成型。这样便于压缩机本体10的废热能快速的传递给蓄热内腔。
[0040]优选地,为了节约成本,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结构相同。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还包括蓄热介质和蓄热换热器215。蓄热介质填充在蓄热内腔中,蓄热换热器215设置在蓄热内腔中。蓄热介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实现热量的吸收和放出两个过程。蓄热介质优选为蓄热液体,比如乙二醇溶液。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本体10的缸体外壁传热给导热板211,导热板211传热给蓄热内腔的蓄热材料,热量通过蓄热介质即可传递给蓄热换热器30。上述蓄热装置外周优选设有保温层包裹。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蓄热模块的数量也可以大于两个,原理与两个蓄热模块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1]如图3所示,每个壳体包括底板212、圆弧壁板213和盖板214,圆弧壁板213设置在底板212和盖板214之间,盖板214与圆弧壁板213之间可拆卸连接,上述盖板214的设置方式便于蓄热介质的装配。如图4所示,相应的底板212和圆弧壁板213为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优选采用PPS注塑一体成型。
[0042]如图3和图8所不,第一蓄热模块21的盖板214上设有两个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分别与第一蓄热模块21的蓄热换热器215的两个端部配合,第二蓄热模块22的盖板上设有两个第二通孔,两个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二蓄热模块22的蓄热换热器的两个端部配合。蓄热换热器215与盖板214是采用密封卡槽形式连接,在相应卡槽里增加密封胶圈,提高密封性。确保蓄热内腔内部空间与外部是完全密封的。
[0043]如图1所示,第一蓄热模块21的蓄热换热器215的一个端部与第二蓄热模块22的蓄热换热器215的一个端部之间设置有连通弯头30。连通弯头可以与上述两个端部分别焊接。上述结构可以实现第一蓄热模块21的蓄热内腔与第二蓄热模块22的蓄热内腔之间的连通,便于热量统一输送和换热充分。[0044]如图5至图7所示,每个壳体还包括密封件216,相应的圆弧壁板213和盖板214上均设有用于安装密封件216的安装槽,密封件216安装在安装槽内,密封件216上设置有密封槽,导热板211包括导热板本体和沿导热板本体的边沿向外凸出设置的密封边沿,密封边沿插入至密封槽内。通过密封边沿和密封槽的配合使得密封效果更好。
[0045]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装配方法如下:
[0046]第一步:如图4所示,注塑底板212和圆弧壁板213通过PPS模具成型,圆弧壁板213的两端是用于连接卡销50连接的具有一定长度延伸的长孔结构。整体形状是具有两个面开口的空壳结构。侧面的边沿上设计有用于安装密封件216的安装槽。
[0047]第二步:如图5所示,在安装槽内安装密封件216。
[0048]第三步:如图6所示,制作导热板211,导热板211为具有与压缩机本体10的外周相同弧度且圆周角小于180度的弧形金属板。如铝板、铜板等传热率较高的材质板。把导热板211放入密封槽内。
[0049]第四步:如图8至图10所示,蛇形盘管状的蓄热换热器215通过密封卡槽的方式与盖板214进行装配。装配好后放入蓄热内腔内。盖板214的内表面上有设计与圆弧壁板213和导热板211的上边沿相适配的卡槽,卡槽内放有密封胶圈,装配好后盖板214上的卡口可以与圆弧壁板213的卡扣进行扣紧,确保装配后的蓄热内腔的密封性。这样就完成了一个蓄热模块的装配。
[0050]装配好的第一和第二蓄热模块后,通过卡销将两者铰接后再通过卡销将两者沿着压缩机本体10的外周圆弧拼接后固定。这样就完成了蓄热装置的装配。
[0051]如图3、图9和图10所示,每个盖板214上设有第三通孔214a,第三通孔214a内填充有隔水件。隔水件可以为设置在第三通孔214a里填充的隔水干燥材料,或者选择一种隔水膜材料填充。整个蓄热内腔与蓄热内腔外的大气环境仅通过第三通孔214a相通,只能进行大气相通,水分不能进出。
[0052]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相互朝向的一侧之间铰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上均设置有卡销孔,通过将卡销将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铰接连接。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相互远离的一侧之间通过锁定卡销40固定,以使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与压缩机本体10的缸体相贴合。优选地,如图1所示,锁定卡销40呈凹状。
[0053]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根据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为上述的压缩机。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0和蓄热装置,图12中101与102是空调器制冷循环管路中的制冷剂管,上述两个管与蓄热装置中的蓄热换热器215的换热管的进出口分别相连通。通过电磁阀64的开闭,可以控制蓄热装置中收集的热量是否补充入空调器的制冷循环中。
[0054]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室外换热器200、节流元件63和室内换热器100,上述部件与压缩机相互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0055]蓄热装置串联在节流元件63的第一端与切换装置之间,节流元件的第二端连通室外换热器200。空调器具有第一制热模式和第二制热模式。第一制热模式下,压缩机本体10排出的冷媒经切换装置依次进入室内换热器100、节流元件63和室外换热器200。第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本体10排出的冷媒经过切换装置之后一路进入室内换热器100,另一路进入室外换热器200,从室外换热器200和室内换热器100流出的冷媒经蓄热装置进入压缩机本体10的吸气端。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可实现连续制热运行。
[0056]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三通阀61和第二三通阀62,第一三通阀61具有第一至第三阀口 A3、B3和C3,第二三通阀62具有第四至第六阀口 A4、B4和C4。第一阀口 A3连通室内换热器100,第二阀口 B3分别连通第五阀口 B4和压缩机本体10的排气端,第三阀口 C3分别连通第六阀口 C4、蓄热装置和压缩机本体10的吸气端,第四阀口 A4连通室外换热器200。
[0057]在第一制热模式(正常制热)下,第一阀口 A3与第二阀口 B3、第四阀口 A4与第六阀口 C4分别导通,节流元件63工作,且电磁阀64关闭。压缩机本体10排出的冷媒从第二阀口 B3进入第一三通阀61,然后经第一阀口 A3流出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00,在室内换热器100中进行冷凝放热过程,把热量传递给室内侧,提高室内侧温度。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00内放热后经节流元件63节流降压,随后该气液两相流体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200,在室外换热器200中进行蒸发吸热过程,把室外大气环境中的热量吸收进冷媒。冷媒本身被加热成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经第四阀口 A4进入第二三通阀62,之后经第六阀口 C4流出后回到压缩机本体10的吸气端,冷媒被导入压缩机本体10,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制热循环。在上述制热运行的同时,该蓄热装置会自发的收集从压缩机本体外周所散发的热量,热量具体是被蓄热装置的蓄热内腔中的蓄热介质以温度变化或相变的形式所吸收和蓄存起来,蓄热装置的蓄热过程是与压缩机本体的开启运行同步。
[0058]当室外换热器200的管温达到化霜条件时,控制器控制系统进入第二制热模式。在第二制热模式下,第一阀口 A3与第二阀口 B3、第四阀口 A4与第五阀口 B4分别导通,且电磁阀64和节流元件63工作。第二制热模式的循环原理图如图13所示,箭头为冷媒流动方向。压缩机本体10排出的冷媒在O点进行分流,一部分冷媒经第二阀口 B3进入第一三通阀61,从第一阀口 A3流出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00,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00中进行冷凝放热过程,把热量传递给室内侧,提高室内侧温度,。另外一部分冷媒则从第五阀口 B4进入第二三通阀62,从第四阀口 A4流出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0。在室外换热器200中,冷媒对大气环境进行强制放热,把冷媒的热量通过室外换热器200铜管表面传递给霜层,使霜层温度升高而发生潜热过程,达到化掉霜层的目的。从室外换热器200流出的冷媒经节流元件63节流降压后与从室内换热器100流出的冷媒在B点汇合,冷媒在此处进行第一次热量混合。汇合后的冷媒经导通的电磁阀64(常闭阀)流入蓄热装置中,冷媒在蓄热换热器215吸热蓄存的热量,达到加热冷媒的作用。经蓄热装置加热后的过饱和冷媒流回压缩机本体10的吸气端。空调器除霜阶段,室内换热器100是连续制热的状态。
[00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0)和环绕所述压缩机本体(10)设置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和第二蓄热模块(22)均包括: 壳体; 导热板(211),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之间围成蓄热内腔,所述导热板(211)与所述压缩机本体(10)的缸体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壳体包括底板(212)、圆弧壁板(213)和盖板(214),所述圆弧壁板(213)设置在所述底板(212)和所述盖板(214)之间,所述盖板(214)与所述圆弧壁板(213)之间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相应的所述底板(212)和所述圆弧壁板(213)为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和所述第二蓄热模块(22)还包括蓄热介质和蓄热换热器(215),所述蓄热介质填充在所述蓄热内腔中,所述蓄热换热器(215)设置在所述蓄热内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的盖板(214)上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两个第一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的蓄热换热器(215)的两个端部配合,所述第二蓄热模块(22)的盖板上设有两个第二通孔,所述两个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二蓄热模块(22)的蓄热换热器的两个端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的蓄热换热器(215)的一个端部与第二蓄热模块(22)的蓄热换热器(215)的一个端部之间设置有连通弯头(3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壳体还包括密封件(216),相应的所述圆弧壁板(213)和盖板(214)上均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密封件(216)的安装槽,所述密封件(216)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密封件(216)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导热板(211)包括导热板本体和沿所述导热板本体的边沿向外凸出设置的密封边沿,所述密封边沿插入至所述密封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盖板(214)上设有第三通孔(214a),所述第三通孔(214a)内填充有隔水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和所述第二蓄热模块(22)相互朝向的一侧之间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和所述第二蓄热模块(22)相互远离的一侧之间通过锁定卡销(40)固定,以使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和所述第二蓄热模块(22)与所述压缩机本体(10)的缸体相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模块(21)和所述第二蓄热模块(22)结构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211)的导热率大于所述壳体的导热率。
12.—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文档编号】F25B31/00GK203518055SQ201320670041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李鹏, 刘冰军, 周中华, 吴会丽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