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366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制冷系统等热交换技术领域,铜管翅片式换热器由于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占据着主导地位。管片式一般由圆管和各种型式的翅片组成,圆管与翅片通过胀管连接,接触热阻较大,换热系数较低,管子与翅片之间容易产生相对运动,肋片上的孔逐渐被扩大,会降低换热效率,缩短使用寿命。而微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紧凑换热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且已在汽车空调和大型商用中央空调中开始得到应用。

微通道换热器主要由扁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组成。在微通道扁管的两端设有集流管,用于分配和汇集制冷剂。在相邻的微通道扁管之间设有波纹状的或带有百叶窗形的散热翅片,用以强化换热器与空气侧的换热效率。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往往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换热效果,但作为蒸发器,由于存在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可能受到影响。为了保证微通道蒸发器中的制冷剂在各扁管内分配均匀,一般会在集流管内插入一根带有多个分配小孔的金属导流管作为分配管或者设置其他制冷剂分配装置,相对改善制冷剂分配问题,以提高换热器的效率,但这多是应用在单流程的情况,由于后续流程的分配问题一般无法应用于多流程的情况。因为单流程换热器的低温区占换热器的区域比较大,制冷剂在进入集流管后经分配后同时进入与集流管连通的所有扁管,这样扁管部分温度大致相同,即都属于低温区,这样在低温工况下结霜速度相对较快,而结霜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从而需要化霜,这样 就会影响到换热器的效率。而有的蒸发器采用多排形式,当换热器为多排时,一排结霜后,换热器的其他排也会因为这排换热器的霜堵而使风流通不畅,换热性能下降。如何能够进一步发挥微通道换热器的优势,延缓微通道换热器在低温工况下的结霜时间、或者说使化霜的间隔时间加长是目前微通道换热器用作蒸发器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流程的蒸发器,制造简单且制冷剂分配相对方便,同时结霜间隔时间相对较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第二集管、若干流通管及翅片,所述流通管设置有流通孔,所述流通管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集管且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集管从而连通所述第一集管与第二集管;所述第一集管设置至少一个隔板:第一隔板,通过所述隔板的设置,所述第一集管的内腔被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至少二个腔:第一腔与第四腔,所述第一集管在第一腔设置有与外连通的接口,所述换热器在第一集管的第一腔以外的其他腔或第二集管除第二腔以外的其他腔设置有与外连通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集管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集管的隔板数相同数量的隔板,即至少包括一个隔板:第二隔板,通过所述隔板的设置,所述第二集管的内腔被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至少二个腔:第二腔与第三腔;所述第二集管的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集管的腔的数量相同;所述流通管至少包括第一管组与第二管组,第一管组的一端伸入并连通所述第一腔,第一管组的另一端伸入并连通所述第二腔;第二管组的一端伸入并连通所述第三腔,第二管组的另一端伸入并连通所述第四腔;且所述第二集管还固定设置有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穿过所述第二隔板设置,第一导流管位于第二腔的部分设置有连通孔使第一导流管的内腔与第二腔连通,第一导流管位于第三腔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导流孔使第一导流管的内腔与第三腔连通。

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第一导流管穿过所述第二隔板的 通孔并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二隔板固定;且所述第一导流管的第一导流孔小于等于第一导流管与第二腔连通的连通孔。

所述第一导流孔为一个且第一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二集管的第三腔所在的集管段轴向方向的大致中部位置或者所述第一导流孔为两个以上且第一导流孔在所述第二集管的第三腔所在的集管段的轴向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管中部相对偏向远离所述第二集管设置流通管的一端,即第一导流孔与伸入第二集管的流通管背向设置,第一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该集管内流通管端部在同一截面内的投影的夹角(α)的范围在0°~180°之间。

在所述第二集管的截面方向,所述第一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该集管内流通管端部在同一截面内的投影的夹角(α)的范围在所述45°~135°之间;且用于连通所述第二集管的第三腔与第一集管的第一腔的第二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集管的第一腔与第二集管的第二腔的第一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

所述第一集管至少包括两个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集管至少包括两个隔板:第二隔板与第四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对应设置,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集管被所述隔板分隔形成至少三个腔:第一腔、第四腔、第五腔,所述第二集管被所述隔板分隔形成至少三个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六腔;所述流通管还包括第三管组,第三管组的一端伸入并连通所述第五腔,第三管组的另一端伸入并连通所述第六腔;所述第一集管还固定设置有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二导流管位于第四腔的部分设置有连通孔使第二导流管的内腔与第四腔连通,第二导流管位于第五腔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导流孔使第二导流管的内腔与第五腔连通。

所述第二导流管的第二导流孔小于等于第二导流管与第四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第二导流孔为一个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集管的第五腔所在的集管段第一集管轴向方向的大致中部位置或者所述第二导流孔为两个以上且其 在所述第一集管的第五腔所在的集管段的轴向方向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管的截面方向,所述第一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管中部相对偏向远离所述第二集管设置流通管的一端,即第一导流孔与伸入第二集管的流通管背向设置,第一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该集管内流通管端部在同一截面内的投影的夹角(α)的范围在0°~180°之间。

所述第一导流管穿过所述第二集管的第六腔、第四隔板、第三腔、第二隔板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管穿过所述第一集管的第五腔、第三隔板设置;且所述第三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所述第二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一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

本发明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在系统中的应用,所述换热器如上所述,在系统中所述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所述第一集管的第一腔所在的接口作为换热器的进口,另一接口作为所述换热器的出口;所述换热器包括两个以上的流程,所述系统的制冷剂从第一接口流入第一集管的第一腔,从第一腔经第一管组流向第二集管的第二腔为第一流程,然后通过流通孔进入第一导流管,并从第一导流孔流到第三腔,再分配到与第三腔对应的第二管组的流通管,从第二管组流到第四腔为第二流程。

所述换热器至少包括三个流程,所述第一集管设置有第二导流管,制冷剂经第二流程后,通过第二导流管流到第一集管的第五腔,再分配到与第五腔对应的第三管组的流通管,从第三管组流到第二集管的第六腔为第三流程。

第三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第二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第一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第一流程的管数少于换热器总流通管管数的1/3。

采用多流程的结构形式,可以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使各个流程之间存在一定的温差,这样使低温区的面积相对减小,即使其中一个流程 已经结霜,也不会影响其他流程的换热,从而相对延长换热器需要化霜的时间间隔,从而提高系统效率。如果蒸发器是单流程的,在集流管used长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分配不均的问题,而改为多流程后,每个集流管段变短,制冷剂能够较为均匀的分配。

附图说明

下面为蒸发器的示范性实施例,附图只是进行了示意,而不能视作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制,附图中有些只是进行了局部示意而没有全部画出如换热器的扁管与翅片。

图1示出了可作为蒸发器使用的微通道换热器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局部剖视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连通管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的连通管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换热器在B、C部位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是第二集流管的连通管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换热器另一实施方式局部剖视的示意图。

图9是换热器第三实施方式局部剖视的示意图。

图10是换热器第四实施方式局部剖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具体以一种可作为蒸发器使用的三流程的微通道换热器为例,请参图1-图6所示。

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1、第二集管2、若干流通管4、若干翅片3。流通管4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集管1与第二集管2对应的孔中并通过焊接与第一集管1、第二集管2固定,流通管4的两端连通第一集管1与第二集管2,翅片3设置于相邻的流通管4之间,另外换热器还设置有位于两边 的边板7。第一集管1包括第一集管管体15、第一端盖16、第二端盖17、第二导流管11、第一隔板13、第三隔板12、第一接管座14、及通过第一接管座14与第一集管管体15连接固定并连通的第一接管140,第一接管140所在的接口作为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另外第一接管也可以是与接管座一体结构,即接管座本身带有接口的结构。第二集管2包括第二集管管体25、第三端盖26、第四端盖27、第一导流管21、第二隔板22、第四隔板23、第二接管座24、及通过第二接管座24与第二集管管体25连接固定并连通的第二接管240,第二接管240所在的接口作为换热器与系统连接的第二接口,同样第二接管也可以是与接管座一体结构,即接管座本身带有接口的结构。第一集管管体15为中空结构,上面设置有多个供流通管4的端部插入的孔部,第二集管管体25也为中空结构,上面设置有多个供流通管4的端部插入的孔部,流通管4具有流通孔且其两端分别插入第一集管与第二集管从而连通第一集管1与第二集管2。

第一集管管体15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端盖16、第二端盖17使第一集管1内形成相对封闭的腔体10,第二集管管体25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三端盖26、第四端盖27使第二集管2内形成相对封闭的腔体20;第一集管管体15与第二集管管体25上分别设置有隔板槽,第一隔板13与第三隔板12分别插入第一集管管体15的隔板槽并通过焊接与第一集管管体15固定,并将腔体10分隔成多个不直接相互连通的腔:本实施例中分别为第一腔101、第四腔102、第五腔103共三个腔;同样地,第二隔板22与第四隔板23分别插入第二集管管体25的隔板槽并通过焊接与第二集管管体25密封固定,并将第二集管2的腔体20分隔成多个不直接相互连通的腔:本实施例中分别为第二腔201、第三腔202、第六腔203共三个腔。另外,第一隔板13与第二隔板22在换热器轴向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第三隔板12与第四隔板23在换热器轴向方向的位置也大致相同,相应地,通过这些隔板的设置,流通管4可以分成第一管组41、第二管组42、第三管组43,第一管组41的流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管1的第一腔101 与第二集管2的第二腔201,第二管组42的流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管1的第四腔102与第二集管2的第三腔202,第三管组43的流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管1的第五腔103与第二集管2的第六腔203,即隔板的设置是使两个集管的多个腔分别能一一对应的通过流通管流通,第一集管1相应地被隔板分隔为对应的多个集管段:与第一腔101对应的第一集管段151、与第四腔102对应的第四集管段152、与第五腔103对应的第五集管段153,第二集管2相应地被隔板分隔为对应的多个集管段:与第二腔201对应的第二集管段251、与第三腔202对应的第三集管段252、与第六腔203对应的第六集管段253。这里序号只是为了说明清楚,而不应视作对本发明的限制。

为了使相应的多个腔之间多现制冷剂多流程的连通,在第一集管上设置了第二导流管11,使第一集管1的第四腔102与第五腔103之间实现制冷剂的连通,第二导流管11通过第一端盖16伸入第一集管的腔体,具体地第二导流管11穿过第五腔103及第三隔板12伸入第四腔102,第二导流管11位于外部的一端通过堵盖111实现内腔与外部的相对密封,第二导流管11与第一端盖16通过焊接实现相对密封,同时与第三隔板12也是通过焊接固定,从而使第四腔102与第五腔103之间不会通过第三隔板12与第二导流管11的间隙流通;第二导流管11伸入第四腔102的开口端作为连通孔113与第四腔连通,而在第二导流管11位于第五腔的管壁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孔112,导流孔112设置在第二导流管11相对中部偏向远离第一集管设置流通管的一端,即导流孔112与伸入第一集管1的流通管背向设置,这样制冷剂从第四腔通过第二导流管11并通过导流孔112流到第五腔时,首先制冷剂会冲向第一集管1与流通管背向部分的管壁部,然后再分配到与该腔连通的流通管,这样从导流孔112出来的制冷剂不会直接冲进流通管,导流孔112可以设置于第一集管的该腔的集管段轴向的大致中部位置,以使制冷剂能相对均匀分配;即,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该集管内流通管端部41在 同一截面(沿集管方向的截面)内的投影的夹角α的范围为0°~180°,更加合适地α在45°~135°之间,另外导流孔的数量也可以不止一个,如2个或3个,有多个导流孔时,导流孔在该集管段的轴向方向大致均匀分布,以使制冷剂相对均匀分配。或者说,在换热器竖直设置时,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α的范围在0°~180°之间,更加合适地α在45°~135°之间。

第二集管2上同样设置了第一导流管21,使第二集管2的第二腔201与第三腔202之间实现制冷剂的连通,第一导流管21通过第三端盖26伸入第二集管的腔体,具体地第一导流管21穿过第六腔203、第四隔板23、第三腔202、第二隔板22及第二腔201并穿过第四端盖27,第一导流管21位于外部的第一端通过堵盖211实现内腔210与外部的相对密封,第一导流管21与第三端盖26通过焊接实现相对密封,第一导流管21位于外部的另一端通过另一堵盖28实现内腔与外部的相对密封。同时第一导流管21与第二隔板22、第四隔板23也是通过焊接固定,从而使第六腔203、第三腔202、第二腔201之间不会通过隔板与第一导流管21的间隙流通;第一导流管21伸入第二腔201的部分设置有连通孔212使其内部与第二腔连通,连通孔212在第一导流管21径向的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可以设置在朝向流通管的一端也可以在背向流通管的一端;而在第一导流管21位于第三腔的管壁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孔213,导流孔213设置在第一导流管21中部相对偏向远离第二集管设置流通管的一端,即导流孔213与伸入第二集管2的流通管背向设置,这样制冷剂从第二腔201通过第一导流管21并通过导流孔213流到第三腔时,首先制冷剂会流向第二集管2与流通管端口背向的管壁部,然后再分配到与该腔连通的流通管,这样从导流孔213出来的制冷剂不会直接冲进流通管,导流孔213可以设置于第二集管的该腔的集管段轴向的大致中部位置,以使制冷剂能相对均匀分配。导流孔213的中部与该导流管21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213的中心线与该集管内流通管端部41在同一截面(沿集管方向的截面)内的投影的夹 角α的范围在0°~180°之间,更加合适地α在45°~135°之间,另外导流孔的数量也可以不止一个,如2个或3个,在有多个导流孔时,导流孔在该集管段内大致均匀分布。或者说,在换热器竖直设置时,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α的范围在0°~180°之间,更加合适地α在45°~135°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管140固定设置在第一集管1的第一集管段,第一接管140与第一腔101连通,第二接管240固定设置在第二集管2的第六集管段,第二接管240与第六腔203连通。这样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制冷剂可以从第一接管140流入第一腔101,分配到与第一腔101连通的第一管组41并经第一管组41及相应的翅片3与外部环境或流经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经第一管组41流向第二集管2的第二腔201,通过连通孔212进入第一导流管21的内腔210并通过第一导流孔213流到第三腔202,然后再分配到与第三腔连通的第二管组42,并经第二管组42及相应的翅片3与外部环境或流经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流到第一集管1的第四腔102,从第二导流管11的流通孔113即端口流入第二导流管11的内腔并从第二导流孔112流出到第五腔,再分配到与第五腔103连通的第三管组43,并经第三管组43及相应的翅片3与外部环境或流经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流到第二集管2的第六腔203,最终通过与第六腔连通的第二接管240流出该换热器。这样本蒸发器共有三个流程,制冷剂从第一接管作为进口流入第一腔101后沿着与第一腔101对应的流通管流入第二腔201为第一流程,然后通过连通孔进入第一导流管,并从第一导流孔213流进第三腔202,再分配到与第三腔202对应的流通管,从第二管组42流到第四腔102为第二流程,通过第二导流管11流到第五腔103,再分配到与第五腔103对应的流通管,从第三管组43流到第六腔203为第三流程。第一导流管与第二导流管的导流孔相对较小,即第一导流管的第一导流孔213小于等于连通孔212,第二导流管的第二导流孔112小于等于连通孔113;制冷剂从导流管的导流孔流出,汽液混合比较均匀,进而使各个流程 中进入扁管的制冷剂分配相对均匀,解决了二次分配问题,可以避免使用常规的带多个分配小孔的分配管,也避免了相对复杂的分配小孔的调试,这样制造相对简便。制冷剂从第一流程到第三流程不停的吸收热量,由汽液两相或液态制冷剂变成单相或略带部分液态的制冷剂,几个流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这样低温区域相对位于其中前面的流程,相对所在的换热器的换热区域比较小,整体换热器结霜速度相对较慢。该方案中各流程所对应的的流通管的管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反,第二流程与第三流程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反。一般情况下,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的管数较第三流程的管数可以少一些,后面的流程所对应的管数较多,如使第三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第二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第一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或者从本实施例来说,第三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第二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第一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优先地第二流程的管数约占换热器总流通管的管数的1/3,第一流程的管数少于换热器总流通管管数的1/3。

加工时,只要将换热器的所有零部件进行组装固定,然后通过炉焊焊接固定即可,因此加工方便。另外,这样的换热器更加适合于相对较大的换热器,将整个换热器用隔板分隔,使制冷剂的分配相对均匀,且使结霜更慢,从而使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蒸发器改为多流程,也可以使换热器小型化,一般为使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程足够长,有的通过加长扁管的长度,或者采用多层换热器,这样占用空间相对要大。

上面介绍的实施例中,第二导流管的连通孔位于其开口端部,另外也可以是其他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第二导流管11a的连通孔113a也可以是设置在其伸入第一腔的管壁部位,并将其开口端通过堵盖114封闭。或者也可以两者都以保留,使制冷剂更容易流入第一导流管的内腔。

上面介绍的换热器为三流程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两流程或更多流程,如图8所示换热器即为两流程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第一 集管1a、第二集管2a、若干流通管4与翅片3。流通管4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集管1a与第二集管2a对应的孔中并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集管1a与第二集管2a之间,流通管4的两端连通第一集管1a与第二集管2a。第一集管1a包括第一集管管体15a、第一端盖16a、第二端盖17、第一隔板13、、第一接管座、第二接管座(图中未示出)及通过第一接管座与第一集管管体15a连接固定并连通的第一接管(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二接管座与第一集管管体15a连接固定并连通的第二接管(图中未示出)。第二集管2a包括第二集管管体25a、第三端盖26、第四端盖27、第一导流管21a、第二隔板22。第一隔板13将第一集管1a的内腔10a分隔为第一腔101a与第四腔102a,第二隔板22将第二集管2a的内腔20a分隔为第二腔201a与第三腔202a。流通管分为连通第一腔与第二腔的第一管组、连通第三腔与第四腔的第二管组。

第一导流管21a通过第三端盖26伸入第二集管的腔体,具体地第一导流管21a穿过第三腔202a、第二隔板22及第二腔201a并穿过第四端盖27,第一导流管21a位于外部的第一端通过堵盖211实现内腔210与外部的相对密封,第一导流管21a与第三端盖26通过焊接实现相对密封,第一导流管21a位于外部的另一端通过另一堵盖28实现内腔与外部的相对密封。同时第一导流管21a与第二隔板22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从而使第三腔202a、第二腔201a之间不会通过隔板与第一导流管21a的间隙流通;第一导流管21a伸入第二腔201a的部分设置有连通孔212使其内腔210与第二腔201a连通,连通孔212在第一导流管21a径向的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可以设置在朝向流通管的一端也可以在背向流通管的一端;而在第一导流管21a位于第三腔的管壁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孔213,导流孔213设置在第一导流管21a中部相对偏向远离第二集管设置流通管的一端,即导流孔213与伸入第二集管2a的流通管背向设置,这样制冷剂从第二腔201a通过第一导流管21a并通过导流孔213流到第三腔时,首先制冷剂会先流向第二集管2a的第三腔,然后再分配到与该腔连通的流通管,这样从导流孔213 出来的制冷剂不会直接冲进流通管,导流孔213可以设置于第二集管的该腔的集管段轴向的大致中部位置,以使制冷剂能相对均匀分配。这样本蒸发器共有二个流程,制冷剂从第一接管作为进口流入第一腔101a后沿着与第一腔101a对应的流通管即第一管组流入第二腔201a为第一流程,然后通过连通孔212进入第一导流管21a,并从第一导流孔213流进第三腔202a,再分配到与第三腔202a对应的流通管即第二管组,从第二管组流到第四腔102a为第二流程,然后从与第四腔102a连通的第二接管流出蒸发器。一般情况下第一导流孔213小于等于连通孔212;第一流程的管数小于等于第二流程的管数;制冷剂从导流管的导流孔流出,汽液混合比较均匀,进而使第二流程中进入流通管的制冷剂比较均匀,从而可以避免使用常规的带多个分配小孔的分配管,也避免了相对复杂的分配小孔的调试,这样制造相对简便。其他结构可以参照上面的实施例,这里不再复述。

另外,第一导流管也可以不伸出第四端盖,如图9所示,即第一导流管21b的一端伸入第二腔201,第二腔201a的制冷剂通过其伸入第二腔的端口作为连通孔212b流入第一导流管21b的内腔并通过第一导流孔213流到第三腔202a,这样第四端盖27b就不再需要设置供第一导流管21b通过的通孔。其余可参照上面实施例。

上面介绍的实施例中第一接管设置在第一集管旁边的集管段,也就是说制冷剂是从旁边的集管段流入换热器的,另外也可以从相对中间的集管段流入,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换热器同样包括第一集管1c、第二集管2c、流通管与翅片。流通管的两端连通第一集管1c与第二集管2c,翅片设置于相邻的流通管之间。第一集管1c包括第一集管管体、第一端盖16、第二端盖17、第二导流管11c、第一隔板13c、第三隔板12c、第一接管座及通过第一接管座与第一集管管体15连接固定并连通的第一接管(图中未示出)。第二集管2c包括第二集管管体、第三端盖26、第四端盖27、第一导流管21c、第二隔板22、第四隔板23、第二接管座及通过第二接管座与第二集管管体连接固定并连通的第二接管(图中未示出)。第一集管管体功 能第二集管管体设置有多个供流通管的端部插入的孔部,流通管具有流通孔且其两端分别插入第一集管与第二集管从而连通第一集管1c与第二集管2c。

第一集管管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端盖16、第二端盖17使第一集管1c内形成相对封闭的腔体,第二集管管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三端盖26、第四端盖27使第二集管2c内形成相对封闭的腔体20;第一集管管体与第二集管管体上分别设置有隔板槽,第一隔板13c与第三隔板12c分别插入第一集管管体的隔板槽并通过焊接与第一集管管体固定,并将腔体10分隔成多个不直接相互连通的腔:本实施例中分别为第四腔101c、第一腔102c、第五腔103c共三个腔;同样地,第二隔板22与第四隔板23分别插入第二集管管体的隔板槽并通过焊接与第二集管管体密封固定,并将第二集管2c的腔体20分隔成多个不直接相互连通的腔:本实施例中分别为第三腔201c、第二腔202c、第六腔203c共三个腔。另外,第一隔板13c与第二隔板22在换热器轴向方向的位置相同,第三隔板12c与第四隔板23在换热器轴向方向的位置也相同,相应地,通过这些隔板的设置,流通管被分成第一管组41c、第二管组42c、第三管组43c,第一管组41c的流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管1c的第一腔102c与第二集管2c的第二腔202c,第二管组42c的流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管1c的第四腔101c与第二集管2c的第三腔201c,第三管组43c的流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管1c的第五腔103c与第二集管2c的第六腔203c,即隔板的设置是使两个集管的多个腔分别能一一对应的通过流通管流通,而不会出现交叉流通的情况;第一集管1c与第二集管2c相应地被隔板分隔为对应的多个集管段,如本实施例分别为三个集管段。

为了使相应的多个腔之间实现制冷剂多流程的连通,在第一集管上设置了第二导流管11c,使第一集管1c的第四腔101c与第五腔103c之间实现制冷剂的连通,第二导流管11c通过第一端盖16伸入第一集管的腔体,具体地第二导流管11c穿过第五腔103c、第三隔板12c、第一腔102c、第 一隔板13c而伸入第四腔101c,第二导流管11c位于外部的一端通过堵盖111实现内腔与外部的相对密封,第二导流管11c与第一端盖16通过焊接实现相对密封,同时与第三隔板12c、第一隔板13c通过焊接固定,从而使第四腔101c、第五腔103c与第一腔之间不会通过隔板与第二导流管11c的间隙流通;第二导流管11c伸入第四腔101c的开口端作为连通孔113c与第四腔连通,而在第二导流管11c位于第五腔的管壁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孔112c,导流孔112c设置在第二导流管11c相对中部偏向远离第一集管设置流通管的一端,即导流孔112c与伸入第一集管1c的流通管背向设置,这样制冷剂从第四腔通过第二导流管11c并通过导流孔112c流到第五腔时,首先制冷剂会流向第一集管1c背向流通管的管壁部,然后再分配到与该腔连通的流通管,这样从导流孔112c出来的制冷剂不会直接冲进流通管,导流孔112c可以设置于第一集管的该腔的集管段轴向的大致中部位置,以使制冷剂能相对均匀分配;即,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该集管内流通管端部在同一截面(沿集管方向的截面)内的投影的夹角的范围为0°~180°,更加合适地在45°~135°之间,另外导流孔的数量也可以不止一个,如2个或3个,有多个导流孔时,导流孔在该集管段的轴向方向大致均匀分布,以使制冷剂相对均匀分配。或者说,在换热器竖直设置时,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的范围在0°~180°之间,更加合适地在45°~135°之间。

第二集管2c上同样设置了第一导流管21c,使第二集管2c的第二腔202c与第三腔201c之间实现制冷剂的连通,第一导流管21c通过第三端盖26伸入第二集管的腔体,具体地第一导流管21c穿过第六腔203c、第四隔板23、第二腔202c、第二隔板22及第三腔201c并穿过第四端盖27,第一导流管21c位于外部的第一端通过堵盖211实现内腔210与外部的相对密封,第一导流管21c与第三端盖26通过焊接实现相对密封,第一导流管21c位于外部的另一端通过另一堵盖28实现内腔与外部的相对密封。同 时第一导流管21c与第二隔板22、第四隔板23也是通过焊接固定,从而使第六腔203c、第二腔202c、第三腔201c之间不会通过隔板与第一导流管21c的间隙流通;第一导流管21c伸入第二腔202c的部分设置有连通孔213c使其内部与第二腔连通;而在第一导流管21c位于第三腔的管壁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孔212c,导流孔212c设置在第一导流管21c中部相对偏向远离第二集管设置流通管的一端,即导流孔212c与伸入第二集管2c的流通管背向设置,这样制冷剂从第二腔202c通过第一导流管21c并通过导流孔212c流到第三腔时,制冷剂会流向第二集管2c的管壁部,然后再分配到与该腔连通的流通管,这样从导流孔212c出来的制冷剂不会直接冲进流通管,导流孔212c可以设置于第二集管的该腔的集管段轴向的大致中部位置,以使制冷剂能相对均匀分配。导流孔212c的中部与该导流管21c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212c的中心线与该集管内流通管端部在同一截面(沿集管方向的截面)内的投影的夹角的范围在0°~180°之间,更加合适地在45°~135°之间,另外导流孔的数量也可以不止一个,如2个或3个,在有多个导流孔时,导流孔在该集管段内大致均匀分布。或者说,在换热器竖直设置时,导流孔的中部与该导流管的中心位置的连线或者说导流孔的中心线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的范围在0°~180°之间,更加合适地在45°~135°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管固定设置在第一集管1c中间的集管段,第一接管与第一腔102c连通,第二接管固定设置在第二集管2c的第六集管段,第二接管与第六腔203c连通。这样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制冷剂可以从第一接管流入第一腔,分配到与第一腔连通的第一管组41c并经第一管组41c及相应的翅片与外部环境或流经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经第一管组41c流向第二集管2c的第二腔202c,通过连通孔213c进入第一导流管21c的内腔210并通过第一导流孔212c流到第三腔201c,然后再分配到与第三腔连通的第二管组42c,并经第二管组42c及相应的翅片与外部环境或流经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流到第一集管1c的第四腔101c, 从第二导流管11c的端口的连通孔113c流入第二导流管11c的内腔并从第二导流孔112c流出到第五腔,再分配到与第五腔103c连通的第三管组43c,并经第三管组43c及相应的翅片与外部环境或流经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流到第二集管2c的第六腔203c,最终通过与第六腔连通的第二接管流出该换热器。这样本蒸发器共有三个流程,制冷剂从第一接管作为进口流入第一腔102c后沿着与第一腔对应的流通管流入第二腔202c为第一流程,然后通过流通孔进入第一导流管,并从第一导流孔212c流进第三腔201c,再分配到与第三腔201c对应的流通管,从第二管组42c流到第四腔101c为第二流程,通过第二导流管11c流到第五腔103c,再分配到与第五腔103c对应的流通管,从第三管组43c流到第六腔203c为第三流程。第一导流管与第二导流管的导流孔相对较小,即第一导流管的第一导流孔小于等于连通孔,第二导流管的第二导流孔小于等于连通孔;制冷剂从导流管的导流孔喷射出,汽液混合比较均匀,进而使各个流程中进入扁管的制冷剂分配均匀,从而可以避免使用常规的带多个分配小孔的分配管,也避免了相对复杂的分配小孔的调试,这样制造相对简便。且本实施例中第一流程设置在换热器中间,一般风速中部较高,而这里的制冷剂温度较低,因此换热效率相对较好。同样该方案中各流程所对应的的流通管的管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一般情况下,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的管数较第三流程的管数可以少一些,后面的流程所对应的管数较多,如使第三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第二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第一流程的流通管的数量;或者从本实施例来说,第三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二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第二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大于第一管组的流通管的数量。优先地第二流程的管数约占换热器总流通管的管数的1/3,第一流程的管数少于换热器总流通管管数的1/3。

上面介绍的实施例为两个流程或三个流程,另外还可以是更多流程的,如采用四个流程,只要将第一导流管分成相对独立的两段,使每一段分别导通两个腔,具体可以在第一导流管上设置一个分隔板,分隔板可以设置 在第四隔板附近的位置,并适当与第一导流孔保留一定距离,这样换热器的进口与出口就可以设置在同一集管上。另外还可以是五流程的,具体可以分别在第一导流管与第二导流管设置一个分隔板,使第一导流管与第二导流管分别导通两个腔,这样比较适合于较大型的换热器。具体设置的细节可以参照上面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及一些序号的编号,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