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474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膨胀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膨胀阀,尤其涉及适用于制冷循环的膨胀阀。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中一般设有对循环的冷媒进行压缩的压缩机、使压缩后的冷媒冷凝的冷凝器、使冷凝后的冷媒节流膨胀而成为雾状并送出的膨胀阀、以及通过该冷媒的蒸发潜热来将车室内的空气冷却的蒸发器。膨胀阀控制向蒸发器导出的冷媒的流量,使得经过蒸发器后的冷媒具有预定的过热度。

在这样的制冷循环中,例如在低负载运转时等有时无法得到足够的冷凝。由此,有时流入膨胀阀的高压冷媒的状态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出现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断续地从阀部通过的现象。此时,因连接蒸发器和膨胀阀的配管的布局,密度相对较大的液态冷媒(液相)会变得难以流动。其结果,有时会在配管内的特定位置出现存液,后续的冷媒与该存液冲突而产生噪声。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提出了在膨胀阀中的阀部的下游侧配置节流通路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来说,在阀部的下游侧通路设置中央具有小孔的板。想要通过由膨胀阀的阀部和节流通路进行2阶段的减压,使冷媒中的气泡细分化,由此抑制冷媒经过存液时气泡的破裂所引起的噪声(破裂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55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经过发明人们的验证,发现仅靠在阀部的下游侧配置节流通路并不能充分降低上述噪声。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之一在于降低通过膨胀阀的冷媒所引起的噪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一种被设置在制冷循环中,用于使从上游侧流入的冷媒节流膨胀后向提供给蒸发器的膨胀阀。该膨胀阀包括:阀体,具有从上游侧导入冷媒的导入端口、向下游侧导出冷媒的导出端口、使导入端口与导出端口连通的阀孔、与阀孔同轴状地形成的插通孔、以及以与阀孔及插通孔正交的方式而设、使阀孔与导出端口连通的下游侧通路;阀芯,接触/分离于阀孔而使阀部开闭;驱动部,被设于阀体,产生用于使阀部开闭的驱动力;轴,可滑动地贯通于插通孔,一端侧连接于驱动部,另一端侧横穿下游侧通路及阀孔地连接于阀芯,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阀芯;以及壁构件,被设置于下游侧通路。

下游侧通路包括阀孔及插通孔所开口的小径部、和用于连接要与蒸发器相连的配管的大径部。壁构件被设置成具有部分覆盖小径部的下游端的遮挡部。遮挡部在小径部的下游端具有从插通孔的开口部的投影位置起沿小径部的径向至少2mm以上的高度,并且在该高度范围内至少具有轴的直径以上的宽度。壁构件被设置成在小径部的下游端、至少阀孔的开口部的投影范围不被遮挡部覆盖的方式。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与阀孔连通的下游侧通路设置壁构件,在小径部的下游端,插通孔的投影位置附近(轴从插通孔向下通侧通路露出的基端部的投影位置附近)被覆盖。由此,即使经过阀孔后的冷媒为气液二相状态,也能抑制液相的块被直接送往配管的比例。即,经过阀孔后的冷媒的液相容易沿轴流动、在插通孔附近转换方向而向下游侧导出,遮挡部以反射的方式使该液相的至少一部分分散,使其容易与后续的气相混合。由此,能抑制断续地流来的液相的块被直接送往下游侧的情况。其结果,能抑制在下游侧的配管内存液与冷媒相冲突所导致的噪声(冲突音)的产生。如将在后文描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通过将遮挡部的范围设定为至少高度在2mm以上、宽度在轴的直径以上,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相反地,通过使得在小径部的下游端至少阀孔的开口部的投影范围不被遮挡,能抑制液相滞留在壁构件与阀孔之间的空间的情况。即,能抑制该存液与后续的冷媒相冲突而产生冲突音的情况。根据该方案,能抑制像这样在膨胀阀的内外冲突音的产生,能降低从膨胀阀通过的冷媒所引起的噪声。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也是膨胀阀。该膨胀阀中作为壁构件,具有部分遮挡下游侧通路的截面的板构件。下游侧通路在大径部与小径部的分界部具有环状部。板构件具有在阀孔的投影所处一侧的相反侧外周部沿着环状部,并向阀孔的投影所处一侧开放的形状。外周部包括相对于环状部的中心、在阀孔的投影所处一侧以径向的接触面压力固定于该环状部的部分。

根据该方案,通过设置板构件,在小径部的下游端,插通孔的投影位置附近被覆盖。由此,能抑制在下游侧的配管内存液与冷媒相冲突所导致的噪声的发生。另外,板构件具有向阀孔的投影所处一侧开放的形状,从而能抑制液相滞留在板构件与阀孔之间的空间的情况。即,能抑制该存液与后续的冷媒相冲突而产生冲突音的情况。进而,在板构件上、在比环状部的中心靠阀孔的投影所处的一侧包含固定部分,故能稳定进行板构件向环状部的组装。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降低通过膨胀阀的冷媒所引起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膨胀阀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壁构件及其周边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实验对象所用的板的形状的图。

图5是表示板的形状与噪声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与蒸发器的出口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噪声降低构造的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噪声降低构造的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的膨胀阀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板及其周边构造的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及其周边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有时以图示的状态为基准表达各构造的位置关系。另外,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对几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时适当省略其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膨胀阀具体化为适用于汽车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温度式膨胀阀。在该制冷循环中,设有对循环的冷媒进行压缩的压缩机、使压缩后的冷媒冷凝的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使冷凝后的冷媒气液分离的储液器、使分离后的冷媒节流膨胀而成为雾状并送出的膨胀阀、以及使该雾状的冷媒蒸发,利用其蒸发潜热冷却车室内的空气的蒸发器(室内热交换器)。在此为方便起见,省略膨胀阀以外的部分的详细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膨胀阀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箭头方向剖视图。如图1所示,膨胀阀1具有阀体2,该阀体2是对将铝合金构成的素材挤出成形而得到的构件施以预定的切削加工而得到的。该阀体2呈带阶梯的棱柱状,其内部设有进行冷媒的节流膨胀的阀部。在阀体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作为“驱动部”发挥功能的动力元件3。

在阀体2的下部开口有供从冷凝器向蒸发器的冷媒通过的第1通路13,在上部开口有供从蒸发器向压缩机的冷媒通过的第2通路14。在第1通路13与第2通路14之间,横向并行地穿设有用于插入未图示的配管安装用螺栓的一对安装孔12,其贯通阀体2。

如图2所示,在阀体2的侧部设有从储液器侧(冷凝器侧)导入高温、高压的冷媒的导入端口6、将在膨胀阀1中被节流膨胀了的低温、低压的冷媒向蒸发器导出的导出端口7、导入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冷媒的导入端口8、以及将从膨胀阀1通过的冷媒向压缩机侧导出的导出端口9。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端口6及导出端口9朝阀体2的第1侧面开口。导出端口7及导入端口8朝与第1侧面相反侧的第2侧面开口。在变形例中,第1侧面与第2侧面也可以作为相互成直角的面而相邻。在导入端口6与导出端口9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配管安装用的螺孔10。在各端口连接配管的接头。

在膨胀阀1中,由导入端口6、导出端口7及连接它们的冷媒通路构成第1通路13。在第1通路13的中间部设有阀部。从导入端口6导入的冷媒在该阀部被节流膨胀而成为雾状,被从导出端口7向蒸发器导出。另一方面,由导入端口8、导出端口9及连接它们的冷媒通路构成第2通路14。第2通路14直线状地延伸,其中间部与动力元件3的内部相连通。从导入端口8导入的冷媒的一部分被供给到动力元件3进行温度感测。通过第2通路14后的冷媒被从导出端口9向压缩机导出。

在第1通路13的中间部设有阀孔16,由该阀孔16的导入端口6侧的开口端边缘形成阀座17。以从导入端口6侧与阀座17相对的方式配置有阀芯18。阀芯18是使接触/分离于阀座17地开闭阀部的球状的球阀芯41、与从下方支承该球阀芯41的阀芯架43接合而构成的。

在阀体2的下部形成有使内外连通的连通孔19,并由其上半部形成了收容阀芯18的阀室40。阀室40连通于阀孔16,并与阀孔16同轴状地形成。阀室40还在侧部介由上游侧通路37连通于导入端口6。上游侧通路37包括朝阀室40开口的小孔42。小孔42是第1通路13的通路截面局部狭小化而形成的。

阀孔16介由下游侧通路39连通于导出端口7。即,上游侧通路37、阀室40、阀孔16及下游侧通路39构成了第1通路13。上游侧通路37与下游侧通路39相互平行,并分别在相对于阀孔16的轴线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中,也可以设定导入端口6或导出端口7的位置,使得上游侧通路37与下游侧通路39彼此的投影成直角(成为相互拧转的位置)。在下游侧通路39设有作为“壁构件”发挥功能的板60,关于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

在连通孔19的下半部以从外部密封该连通孔19的方式螺固有调节螺钉20。在阀芯18(准确地说是阀芯架43)与调节螺钉20之间,夹装有对阀芯18朝闭阀方向赋予势能的弹簧23。通过调整调节螺钉20对阀体2的螺入量,能调整弹簧23的荷重。在调节螺钉20与阀体2之间夹装有用于防止冷媒的泄漏的O环24。

另一方面,在阀体2的上端部设有凹部50,在凹部50的底部设有使内外连通的开口部52。动力元件3的下部被螺固于凹部50,被以密封开口部52的方式组装于阀体2。由凹部50与动力元件3之间的空间形成了感测温度室54。

动力元件3是以夹着的方式将隔膜28夹装在上外壳26与下外壳27之间,并在该下外壳27侧配置盘29而构成的。上外壳26是将不锈钢材料压力成形成有盖状而得到的。下外壳27是将不锈钢材料压力成形成带阶梯的圆筒状而得到的。盘29例如由铝或铝合金制成,比两外壳热传导率大。

动力元件3使上外壳26和下外壳27彼此的开口部相对合,在其外边缘部夹着隔膜28的外边缘部地组装,并沿着两外壳的接合部施以外周熔接,从而形成容器状。动力元件3的内部被隔膜28划分为密闭空间S1和开放空间S2,在该密闭空间S1内封入感测温度用的气体。开放空间S2介由开口部52与第2通路14连通。在动力元件3与阀体2之间夹装有用于防止冷媒泄漏的O环30。从第2通路14通过的冷媒的压力和温度,通过被设置在开口部52和盘29的槽部53而传递至隔膜28的下面。另外,关于冷媒的温度,主要介由热传导率大的盘29传递至隔膜28。

在阀体2的中央部以贯通使第1通路13和第2通路14离隔的隔壁35的方式设有插通孔34。该插通孔34是同轴状地具有小径部44和大径部46的带阶梯的孔。小径部44的下端朝第1通路13开口,大径部46的上端朝第2通路14开口。小径部44内以可沿轴线方向滑动的方式插通长条状的轴33。大径部46形成同轴状地收容将在后文描述的防振弹簧48的安装孔。

轴33是由不锈钢等硬质材料制成的杆,被夹装在盘29与阀芯18之间。由此,隔膜28的变位所引起的驱动力被介由盘29及轴33传递至阀芯18,阀部被开闭。轴33的一端侧横穿第2通路14而连接于盘29。轴33的另一端侧以横穿第1通路13及阀孔16的方式延伸而连接于阀芯18。

在大径部46收容有用于对轴33赋予与轴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势能力、即横向荷重(滑动荷重)的防振弹簧48。轴33受到该防振弹簧48的横向荷重,从而冷媒压力变动所引起的轴33和阀芯18的振动被抑制。

防振弹簧48被与小径部44同轴状地固定,以同轴状地插通轴33的方式支承该轴33。防振弹簧48对轴33沿半径向向内赋予势能,给予其滑动阻抗。

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减小插通孔34与轴33之间的间隙来抑制从第1通路13向第2通路14的冷媒泄漏的间隙密封。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插通孔34与轴33之间夹装O环等密封环,防止从第1通路13向第2通路14的冷媒泄漏。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膨胀阀1中,动力元件3感测从蒸发器介由导入端口8返回来的冷媒的压力及温度,隔膜28发生变位。该隔膜28的变位成为驱动力,被介由盘29及轴33传递至阀芯18,使阀部开闭。另一方面,从储液器供给的液态冷媒被从导入端口6导入,随着从阀部通过而被节流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雾状的冷媒。该冷媒被从导出端口7朝蒸发器导出。

接下来详细说明被设置在阀部周边的噪声抑制构造。

图3是表示壁构件及其周边构造的图。图3的(A)是图2的B部放大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C方向视图。图3的(C)是表示板60的主视图。

如图3的(A)及(B)所示,下游侧通路39呈具有小径部70和大径部72的带阶梯的圆孔状,在小径部70与阀孔16及插通孔34正交。阀孔16朝小径部70的下面开口,插通孔34朝小径部70的上面开口。小径部70的深处进一步小径化,在阀孔16的下游侧具有形成深孔的空间74。另一方面,大径部72是连接用于与蒸发器相连接的配管(接头)的部分,在其开口部设有导出端口7。小径部70的轴线与大径部72的轴线彼此上下平行地错开,使得下游侧通路39不干涉到阀室40及螺孔10。

轴33在下游侧通路39具有缩径的阶梯部76,在该阶梯部76形成有与阀孔16相对的锥状的相对面78。作为阶梯部76的前端侧的小径部80横穿过阀孔16而连接于阀芯18。球阀芯41与轴33的前端抵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孔的直径被设定为2.6mm、轴33的直径被设定为1.6~2.4mm。

在大径部72的底部设有环状的嵌合凹部82,被压入嵌合金属性的板60。即,板60被配置在大径部72与小径部70的分界部。也如图3的(C)所示那样,板60在圆板状的本体61具有弓形状(连接圆弧与圆弧的两端的形状、连接圆弧与其弦的形状)的开口部62。开口部62的上边(弦部分)相对于轴33的轴线成直角地延伸,成为平坦的形状。开口部62的圆弧部分的直径与小径部70的下游端的内径几乎相等。

因此,也如图3的(A)及(B)所示那样,板60具有覆盖小径部70的下游端的上部的遮挡部64。遮挡部64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从插通孔34的开口部的投影位置起在径向(下方)上具有高度h,在该高度范围内遮挡轴33的投影位置。另一方面,成为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其它区域不被遮挡的结构。这里所谓的“投影位置”,是朝下游侧通路39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表示图3的(A)中的在C箭头方向看时的位置关系(即图3的(B)所示的位置关系)。

如将在后文描述的那样,高度h被设定为在2mm以上。另外,以轴33的轴线位置与小径部70的前端位置的距离L2比轴33的轴线位置与板60的距离L1大的方式构成下游侧通路39。即,被构成使得从导出端口7一侧来看的深孔变深。由此,在阀孔16的下游侧能加大上游侧的空间,使其比遮挡部64大,在该空间内,冷媒的气相和液相容易混合。

通过以上这样的构成,如图中粗线箭头所示那样,在开阀时从上游侧导入的冷媒随着从阀孔16与小径部80之间的间隙(节流孔通路)通过而成为雾状的冷媒,并被向下游侧通路39导出。此时,假如经过阀孔16后的冷媒为气液二相状态,则该冷媒的液相容易沿轴33的表面流动(实线箭头),并在插通孔33附近转换方向而被导向下游侧。另一方面,该冷媒的气相容易充满空间74内地被导向下游侧(虚线箭头)。此时,遮挡部64以反射的形式使该液相的一部分分散,容易与后续流入遮挡部64与阀孔16之间的空间(包括空间74)的冷媒的气相相混合。由此,抑制了从上游侧断续地流来的液相的块被直接送往下游侧的情况。其结果,如将在后文描述的那样,抑制了下游侧的配管内的冲突音的产生。

另外相反地,由于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是阀孔16的开口部的投影范围不被遮挡的构成,故抑制了冷媒的液相滞留在板60与阀孔16之间的空间的情况。其结果,如将在后文描述的那样,能抑制在板60的上游侧的存液与后续的冷媒冲突而产生冲突音的情况。即,通过本实施方式,能抑制在膨胀阀1内外产生冲突音,能降低从膨胀阀1通过的冷媒所引起的噪声。

接下来说明遮挡部的构成及配置所表现出的噪声降低效果的不同的实验结果。图4是表示实验对象所使用的板的形状的图。图4的(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图4的(B)表示比较例1的构成。图中的虚线表示小径部70。

如图4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板60的开口部62为弓形状(半月状、半圆状等)。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采用了遮挡部64对从插通孔34的开口部的投影位置起径向上h(mm)高度范围进行遮挡、这以外的部分不遮挡的结构。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采用了在板160的中央设有开口部162(圆孔),其半径向外侧被遮挡的构成。

图5是表示板的形状与噪声的关系的图。图5的(A)表示在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出口附近(车室内的送风口附近)检测到的噪声(主要是存液与冷媒的冲突音)的大小(dB)。在该图中,除本实施方式及比较例1外还示出了比较例2的结果。比较例2表示不配置板本身的构成。图5的(B)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改变了遮挡部64的高度h时的噪声大小的变化。该图的横轴表示高度h(mm),纵轴表示噪声的大小(dB)。另外,在该实验中,使比较例1的开口部162为直径6mm的圆孔,并使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62的面积与该圆孔的面积相等。

如图5的(A)所示,比较例1与比较例2相比噪声被降低了。认为这是由于板160所构成的节流通路的形成抑制了气液二相冷媒被导入时的压力的变动,从而抑制了膨胀阀的下游侧的冷媒冲突音的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1相比噪声被进一步降低。认为这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遮挡部64的高度h足够大,并且开口部62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在阀孔16的开口部的投影位置附近较大地开放所实现的。在将膨胀阀1设置成如图2所示那样的纵向放置的情况下,开口部62将相对于小径部70在重力方向下方较大地开放。即,通过加大遮挡部64的高度h,能在其紧邻的上游侧使液相与气相适度混合,抑制了液相被成块地送出的情况。进而,当膨胀阀1被纵向放置时,开口部62朝重力方向下方较大地开放,由此能抑制液相冷媒滞留于板60与阀孔16之间的空间的情况。即,能抑制该存液与后续的冷媒冲突而产生冲突音的情况。其结果,认为能像这样在膨胀阀1内外抑制冲突音的产生,能降低从膨胀阀1通过的冷媒所引起的噪声。并且,尤其是如图5的(B)所示那样通过将遮挡部64的高度h设定为2mm以上,能较好地得到上述的冲突音的降低效果。

图6是表示开口部62的开口面积与蒸发器的出口温度的关系的图。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某程度地加大开口部62的遮挡部64对降低噪声是有效的。但是,加大遮挡部64就要使开口部62的开口面积变小,这需要预先确认对膨胀阀1的控制产生何种影响。因此,使开口部62的开口面积从92mm2逐渐缩小,来测定蒸发器的出口温度(送风口的温度)。其结果,可知从小于40mm2左右起,其出口温度有大于目标温度地上升的倾向。并且,当小于20mm2时,出口温度与目标温度的温度差超过了0.5℃,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看会判定为作为空调装置的制冷力不足。此外,若超出必要地缩小开口部62的开口面积,则冷媒通过时的噪声(风削声)会变大。因此,开口部62的开口面积优选在20mm2以上,更优选在40mm2以上。

[变形例]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噪声降低构造的图。图7的(A)表示第1变形例,图7的(B)表示第2变形例。在图7的(A)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板91具有月牙状(U字状或V字状)的开口部63(弧状切口)。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加大覆盖轴33附近的投影位置的遮挡部65的高度h,另一方面,能加大远离轴33的投影位置的位置的开口。具体来说,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阀孔16的投影所处一侧的边缘有半圆弧以上不被遮挡部65覆盖。由此,能沿着小径部70的内周使开口部63较大地开口。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将膨胀阀横置设置,也难以在板91的上游侧出现存液,能抑制冷媒的冲突音的产生。

在图7的(B)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板92具有椭圆状的开口部69。即使是这样的结构,通过使遮挡部66的高度h在2mm以上,也能得到噪声降低效果。另外,关于遮挡部的形状(即开口部的形状),除此以外还可以选择各种形状。只要构成遮挡部使得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从插通孔34的开口部的投影位置起沿径向(轴33的轴线方向)具有至少2mm以上的高度、并且在该高度范围内至少具有轴33的直径以上的宽度即可。由此,能得到良好的噪声降低效果。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膨胀阀在板的形状及安装方法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围绕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等并省略其说明。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图。图8的(A)是表示板及其周边构造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C箭头方向视图。图8的(C)是表示板的主视图。

如图8的(A)及(B)所示,在大径部72的底部设有环状的嵌合凹部82,并在其预定位置设有嵌合孔284。也如图8的(C)所示那样,板260具有弓形状(半圆状或半月状)的本体261,在该本体261的单侧面突设有嵌合部263。嵌合部263由所谓的压入针构成。

一边使嵌合部263压入嵌合孔284一边使本体261嵌合于嵌合凹部82。由此,板260被牢固地固定在下游侧通路39。此外,在变形例中,也可以由所谓的弹簧针构成嵌合部263。此时,嵌合部263是使板弹簧卷绕成筒状而构成的。一边使其嵌合部263插入嵌合孔284,一边使本体261嵌合于嵌合凹部82。由此,成为嵌合部263被板弹簧的弹性反作用力压入嵌合孔284的状态,板260被牢固地固定于下游侧通路39。板260不具有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孔部(开口部62),在小径部70的下游端,以靠近插通孔34的投影所处一侧的方式配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也能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3的(B))同样地遮挡小径部70的下游端,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使板260整体高精度地压入嵌合于嵌合凹部82,故具有板260的制作较容易这样的优点。

[变形例]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噪声降低构造的图。图9的(A)是表示板及其周边构造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C箭头方向视图。图9的(C)是图9的(B)的D-D箭头方向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9的(B)所示那样,使嵌合孔284的位置从轴33的投影位置靠单侧偏离,将嵌合部263设置在板270上与嵌合孔284对应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构成,能避免嵌合部263与轴33的干渉。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加深嵌合孔284,能加长嵌合部263。其结果,能将板270更加稳定地相对于下游侧通路39固定。

[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膨胀阀在板(板构件)的形状及安装方法方面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1、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0是第3实施方式的膨胀阀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板及其周边构造的图。图11的(A)是图10的C箭头方向视图。图11的(B)是表示板的构成的图,上方为主视图,下方为上方的E-E箭头方向剖视图。图中虚线表示板向下游侧通路固定前的状态,实线表示固定后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膨胀阀301中,板360被以径向的压力(接触面压力)固定于嵌合凹部82(作为“环状部”发挥功能)的上半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小了下游侧通路339的小径部370的深度,但也可以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其加深,使深孔的空间74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外壳26安装树脂制的隔热罩303,使得动力元件3不会过于敏感地对引擎室内的空气温度产生反应。

如图11的(A)所示,在大径部72的底部设置环状的嵌合凹部82,并在大径部72与小径部370的分界部形成了阶梯372。并且,板360的外周部卡定于阶梯372,并被以径向的接触面压力固定于嵌合凹部82。也如图11的(B)的上部所示那样,板360具有比半圆大的扇状的本体362、和沿该本体362的外周等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突起364。突起364呈圆弧状。如图11的(B)的下部所示,在向嵌合凹部82固定前的状态(参照虚线)下,本体362的中央部366呈朝单面侧鼓出的形状。中央部366是平坦的,介由其周围的锥部368(倾斜面)与多个突起364相连。

板360由延展性优良、可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制成。在将板360固定于下游侧通路339时,将板360从中央部366未鼓出一侧插入导出端口7,并使其嵌合于嵌合凹部82。在该状态下将中央部366朝下游侧通路339的深处按压(参照粗线箭头)。此时,由于板360的边缘部被阶梯372卡定无法向深处移动,故锥部368以沿该阶梯372溃塌的方式塑性变形。由此,本体362的边缘部被沿半径方向向外略推压,各突起364被按压于嵌合凹部82的内周面。即,板360被向嵌合凹部82的内周面扩张,以径向的接触面压力被固定。

即,板360如图11的(B)所示那样,从向单面侧鼓出的状态(参照虚线)起变形成平坦的状态(参照实线),如图11的(A)所示那样被固定在下游侧通路339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平坦”,是包括大致平坦的形状的概念。板360的上半部在各突起364的位置靠接触面压力(按压反作用力)固定于嵌合凹部82,另一方面,下半部是开放的。通过这样的构成,小径部370的下游端的上半部被遮挡部64遮挡,下半部开放。但是,由于两端的突起364位于比嵌合凹部82的中心O靠下方的位置,故能抑制板360被插入下游侧通路339时沿径向错位(脱落)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板360成为比半圆大的扇状,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一样能充分确保遮挡部64的区域(高度h1)。另外,通过使板360的外周部成为比半圆大的圆弧状,能在比嵌合凹部82的半径大的高度范围(高度h2)内设置固定位置(压接位置)。由此,能将板360稳定地固定在下游侧通路339内。

[变形例]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及其周边构造的图。

在本变形例中,使板380的遮挡部64的高度h1比第3实施方式的(参照图11的(A)参照)小。即,采用了板380的底边中央未到达嵌合凹部82的中心O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高度h1也被确保在2mm以上,故能得到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表示了板360、380的外周部设有8个突起的例子,但其个数可以适当变更。关于突起,只要在向环状部按压(按压,压接)时可变形即可,并不限定于圆弧状,可以采用各种形状。例如可以使板为多角形状,在其顶点部分固定(压接)于环状部。另外,也可以不使板的外周部为凹凸形状地分散式地沿着嵌合凹部82的内周面,而是形成为一个圆弧状、连续地沿着嵌合凹部82的内周面。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壁构件,例示了板状的构件,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块状等其它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上述噪声抑制构造适用于温度式膨胀阀的例子。在变形例中,也可以针对以电机等为驱动部的电动膨胀阀适用同样的结构。此时,不需要感测温度功能,故可以在该电动膨胀阀中省略第2通路14。

上述实施方式的膨胀阀优选适用于使用替代制冷剂(HFC-134a)等作为冷媒的制冷循环,但本发明的膨胀阀也能适用于采用二氧化碳那样的工作压力高的冷媒的制冷循环。此时,将在制冷循环中配置气体冷却器等外部热交换器来替代冷凝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上述膨胀阀构成为使经外部热交换器流入的冷媒节流膨胀后提供给蒸发器(室内蒸发器)的构件的例子。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将上述膨胀阀适用于热泵式的车辆用冷暖气装置,设置在室内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即,也可以将上述膨胀阀构成为使经室内冷凝器流入的冷媒节流膨胀后提供给外部热交换器(室外蒸发器)的构件。

另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发明思想的范围内使构成要素变形、具体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另外,还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

[附图标记说明]

1膨胀阀、2阀体、3动力元件、6导入端口、7导出端口、8导入端口、9导出端口、13第1通路、14第2通路、16阀孔、18阀芯、33轴、34插通孔、37上游侧通路、39下游侧通路、40阀室、60板、62开口部、63开口部、64遮挡部、65遮挡部、66遮挡部、69开口部、70小径部、72大径部、74空间、91板、92板、160板、162开口部、260板、263嵌合部、270板、284嵌合孔、301膨胀阀、339下游侧通路、360板、362本体、364突起、366中央部、368锥部、370小径部、372阶梯、380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