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发器及包括该闪发器的热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2213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闪发器及包括该闪发器的热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闪发器及包括该闪发器的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单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的制热量和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循环性能系数)随着室外温度下降而快速衰减,同时排气温度快速升高,导致舒适性、经济性和可靠性随环境温度下降而降低。

准二级或双级压缩补气增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制热量和COP,降低了排气温度。补气增焓技术通常用闪发器组成循环系统,这种系统将闪发器内的中温中压气体制冷剂补到准二级或双级压缩机补气口,起到补气增焓和降低排气温度的作用。

虽然补气增焓技术具有降低排气温度的作用,但是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变化范围很大,特别是热泵热水器产品,导致压缩机的压比变化也很大。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准二级和双级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压比较小时,无需补气增焓或仅需补少量气体即可,过多的补气甚至补液,反而导致系统能力和COP下降;而压比较大时,系统排气温度仍然会出现偏高现象,甚至出现排气温度超过压缩机最高限定值的现象,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

现有技术中,闪发器采用单一腔体结构,可以达到两种状态:关补气和补气带液,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闪发器无法达到100%的气液分离效果,补气是夹带有液体的,而且补液量/补气量的比值难以改变,导致压比较小时补液量偏多,压缩机高压缸吸气带液,而压比较大时补液量偏少,排气温度偏高,热泵系统难以运行在较优状态,可靠性降低。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闪发器无法保证热泵系统运行在较优状态,导致热泵系统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发器,其能够保证热泵装置在较优状态下运行,进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闪发器的热泵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闪发器,包括:

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设有两相制冷剂流入口和液态制冷剂流出口,所述第一腔体通过第一补气管与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

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通过冷媒通道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且冷媒由所述冷媒通道流至所述第二腔体时流通截面增大,所述第二腔体通过第二补气管与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

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补气管与所述补气口通断、以及所述第二补气管与所述补气管通断的阀门组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隔板上设有所述冷媒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二腔体套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所述第二腔体的顶壁和所述第一腔体的顶壁相重合;所述冷媒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腔体的底壁设有液体回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二腔体的其中一个侧壁和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相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构成所述冷媒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二腔体的底壁。

优选地,所述冷媒通道的数量为一个。

优选地,所述冷媒通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优选地,所述阀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补气管上的第一阀门装置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补气管上的第二阀门装置。

优选地,所述阀门组件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连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补气管、第二补气管和补气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装置,设有闪发器,所述闪发器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闪发器。

优选地,所述热泵装置为热泵空调系统。

优选地,所述热泵装置为热泵热水器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腔体设有两相制冷剂流入口和液态制冷剂流出口,比如,当热泵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液态和气态混合的两相制冷剂由两相制冷剂流入口流入第一腔体内,液态的冷媒由液态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第一腔体,当热泵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两相制冷剂流入口和液态制冷剂流出口的作用互换。另外,第一腔体通过第一补气管与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第二腔体通过冷媒通道与第一腔体相连通,且冷媒由冷媒通道流至所述第二腔体时流通截面增大,当冷媒由第一腔体通过冷媒通道进入第二腔体时,由于流通截面突然增大,冷媒流速突然降低,能够起到气液分离作用。而且第二腔体通过第二补气管与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阀门组件用于控制第一补气管与补气口通断、以及第二补气管与补气管通断,比如,阀门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补气管上的第一阀门装置和设置在第二补气管上的第二阀门装置。当压缩机处于低压比状态,不需要补气时,第一阀门装置和第二阀门装置同时关闭,闪发器与压缩机的补气口断开。当压缩机处于中压比时,压缩机的补气口需要补入带液量较少的冷媒,此时,关闭第一阀门装置、打开第二阀门装置,冷媒进入第一腔体,并通过冷媒通道进入第二腔体,冷媒进入第二腔体时能够实现气液分离的效果,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二补气管进入到压缩机的补气口内,如此实现了向补气口补入带液量较少的冷媒,保证了压缩机的可靠运行。当压缩机处于高压比时,压缩机的补气口需要补入带液量较大的冷媒,此时,关闭第二阀门装置、打开第一阀门装置,此时,第一腔体通过第一补气管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通,第二腔体与压缩机的补气口断开,冷媒进入第一腔体,并通过第一补气管进入到压缩机的补气口内,如此实现了向补气口补入带液量较大的冷媒,保证了压缩机的可靠运行。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闪发器,能够针对压缩机各个运行状态,进行适当的补气,其能够保证热泵装置在较优状态下运行,进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闪发器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的第三种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A的第四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闪发器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6中B-B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6中C-C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闪发器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闪发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泵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泵热水器系统示意图。

图1-图13中:

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两相制冷剂流入口—13、液态制冷剂流出口—14、第一补气管—15、第一阀门装置—16、第二补气管—17、第二阀门装置—18、冷媒通道—19、液体回流通道—20、第一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2、隔板—2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发器,其能够保证热泵装置在较优状态下运行,进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可靠性。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闪发器的热泵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考图1-图13,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闪发器,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其中,第一腔体11设有两相制冷剂流入口13和液态制冷剂流出口14。比如,当热泵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液态和气态混合的两相制冷剂由两相制冷剂流入口13流入第一腔体11内,液态的冷媒由液态制冷剂流出口14流出第一腔体11,当热泵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两相制冷剂流入口13和液态制冷剂流出口14的作用互换。

另外,第一腔体11通过第一补气管15与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且第一补气管15上设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一阀门装置16,第一阀门装置16可具体为电磁控制阀。

第二腔体12通过冷媒通道19与第一腔体11相连通,且冷媒由冷媒通道19流至第二腔体12时流通截面增大,当冷媒由第一腔体11通过冷媒通道19进入第二腔体12时,由于流通截面突然增大,冷媒流速突然降低,能够起到气液分离作用。

而且第二腔体12通过第二补气管17与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且第二补气管17上设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二阀门装置18,同样,第二阀门装置18可具体为电磁控制阀。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阀门装置16和第二阀门装置18也可由一个三通阀代替。

当压缩机处于低压比状态,不需要补气时,第一阀门装置16和第二阀门装置18同时关闭,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与压缩机的补气口断开。

当压缩机处于中压比时,压缩机的补气口需要补入带液量较少的冷媒,此时,关闭第一阀门装置16、打开第二阀门装置18,冷媒进入第一腔体11,并通过冷媒通道19进入第二腔体12,冷媒进入第二腔体12时能够实现气液分离的效果,气液分离后的液态冷媒汇集在第二腔体中,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二补气管17进入到压缩机的补气口内,如此实现了向补气口补入带液量较少的冷媒,保证了压缩机的可靠运行。

当压缩机处于高压比时,压缩机的补气口需要补入带液量较大的冷媒,此时,关闭第二阀门装置18、打开第一阀门装置16,此时,第一腔体11通过第一补气管15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通,第二腔体12与压缩机的补气口断开,冷媒进入第一腔体11,并通过第一补气管15进入到压缩机的补气口内,如此实现了向补气口补入带液量较大的冷媒,保证了压缩机的可靠运行。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提供的闪发器,能够针对压缩机各个运行状态,进行适当的补气,其能够保证热泵装置在较优状态下运行,进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可靠性。

请参考图1-图5,在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二者通过隔板23隔开,冷媒通道19设置在隔板23上。

冷媒通道19可以为一个,具体可设置在隔板23的中央部位,当然,也可设置在隔板23的其它位置。冷媒通道19也可设置为多个,比如,可以具体为四个,四个冷媒通道19均匀分布在隔板23上。冷媒通道19也可设置在隔板23的边缘位置,具体可在隔板23的边缘部位设有缺口,其与腔体的侧壁共同形成冷媒通道19。

请参考图6-图9,在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2可以套在第一腔体11内,且第二腔体12的顶壁和第一腔体11的顶壁相重合。冷媒通道19设置在第二腔体12的侧壁上,第二腔体12的底壁设有液体回流通道20。如此设置,冷媒可以由第二腔体12的侧壁上的冷媒通道19进入第二腔体12,液态冷媒汇集在第二腔体12的底部,并由底壁的液体回流通道20流回至第一腔体11,而后由第一腔体11的液态制冷剂流出口14流出。

请参考图10,在第三种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2可以套在第一腔体11内,第二腔体12的顶壁和第一腔体11的顶壁相重合,并且第二腔体12的其中一个侧壁和第一腔体11的侧壁相重合。同样,冷媒通道19可以设置在第二腔体12的侧壁上,第二腔体12的底壁设有液体回流通道20。

请参考图11,在第四种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为分开设置的两个腔体,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通过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连通,第一连接管21构成冷媒通道19,第一连接管21连接在第二腔体12的侧壁,第二连接管22连接在第二腔体12的底壁。如此设置,第一腔体11内的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21进入到第二腔体12内,气液分离后的液体由第二连接管22流回至第一腔体11。

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热泵装置,设有闪发器,该闪发器为如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闪发器。如此设置,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热泵装置,其能够保证在较优状态下运行,进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可靠性。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闪发器所带来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体类似,故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热泵装置具体可以为热泵空调系统,如图12所示。热泵装置也可为热泵热水器系统,如图13所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