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和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104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蒸发器和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蒸发器和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窗机空调或整体式空调的蒸发器一般为立式直板形状。立式直板形状的蒸发器的分路数及走管形式很多,布管考虑因素主要有:根据出口温度的均匀性调整管路数及管路走向;根据能力、能效的需要调整各分路数,走管随意;根据风场的大小调整分路的管数及方向。

按以上布管考虑因素布管,制冷性能可能满足要求,但因各分路布管设置不当,如图1所示,蒸发器100的出风侧各区域温度场可能出现一块热一块冷的情况,导致经过蒸发器100的各部分出风温度不均匀。

冷热不均的空气拥有不同的露点温度,温度高的热空气碰到低温区空气,混合降温后低于热空气的露点温度,凝结析出水分,附着在风道内各部件上,形成风道凝露,部分凝露经风叶甩出风道,随出风气流带出,挂在出风框上,或者直接吹出出风口,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旨在使蒸发器出风侧各部位的出风温湿度均匀,缓解凝露现象。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多根U形管,每根所述U形管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管段和连接两个直管段的U形弯管,所述多根U形管的直管段从前至后布置成多排管排,所述多根U形管中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半部分的各U形管 连接形成上部流路、所述多根U形管中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半部分的各U形管连接形成下部流路,其中,所述上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与所述下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上、下对称;或者,所述上部流路和所述下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多排管排的每一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下部流路的直管段的数量差值为0、1或2。

进一步地,所述多排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或2;所述多排管排中属于下部流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或2。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流路和所述下部流路分别按所述多排管排逐排走管。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流路包括上下布置且并联的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所述下部流路包括上下布置且并联的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部支路与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所述第二上部支路与所述第一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或者,所述第一上部支路的管路走向与所述第一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一致,所述第二上部支路与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多排U形管排的每一管排中属于第一上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第二上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所述多排管排的每一管排中属于第一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第二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

进一步地,属于所述第一上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属于所述第二上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属于所述第一下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属于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上部支路分别按所述多 排管排逐排走管,所述第一下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下部支路分别按所述多排管排逐排走管。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流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部流路进口与所述第一上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之间的上部主流路,所述上部主流路由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属于所述上部流路的至少一个U形管连接形成;所述下部流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部流路进口与所述第一下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之间的下部主流路,所述下部主流路由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属于所述下部流路的至少一个U形管连接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主流路和所述下部主流路分别包括m个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的直排式U形管,其中1≤m≤[M/2],M为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的直排式U形管的数量,所述直排式U形管的两个直管段位于同一排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主流路包括上部长连接管,所述上部长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上部主流路的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直管段的两个U形管的直管段之间;所述下部主流路包括下部长连接管,所述下部长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下部主流路的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直管段的两个U形管的直管段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流路进口与所述第一上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直接连接;所述下部流路进口与所述第一下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直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所述第一下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或者,所述第一上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二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所述第一下部支路和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二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所述第二上部支 路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所述第一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的迎风侧位于所述多排管排的前侧,所述蒸发器的背风侧位于所述多排管排的后侧,所述蒸发器的流路进口侧为所述背风侧,流路出口侧为所述迎风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前述的蒸发器。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发器和空调设备,蒸发器的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的管路走向对称或一致,可以实现多排管排中各U形管的温度差减小,从而使经过蒸发器同排热交换后的空气温湿度尽量接近,不易形成因冷热不均引起的风道凝露,有效避免出风口滴水或吹水破坏用户室内环境,提高整机的舒适性。进一步地,由于冷热分布均匀,还有利于提升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蒸发器及其出风侧温度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19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00、200、300、400、500、600、700,蒸发器;

210、310、410、510、610、710,上部流路;

211、311、411、511、611、711,上部流路进口;

212、612、712,上部长连接管;

213、313、413、513、613、713,上部流路分支部;

214、314、414、514、614、714,第一上部支路出口;

215、315、415、515、615、715,第二上部支路出口;

220、320、420、520、620、720,下部流路;

221、321、421、521、621、721,下部流路进口;

222、622、722,下部长连接管;

223、323、423、523、623、723,下部流路分支部;

224、324、424、524、624、724,第一下部支路出口;

225、325、425、525、625、725,第二下部支路出口;

230、330、430、530、630、730,翅片;

240、340、440、540、640、740,左边板;

250、350、450、550、650、750,右边板;

F、前排;

M、中排;

R、后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申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 身的轮廓的内外。

如图2至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多根U形管。每根U形管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管段和连接两个直管段的U形弯管。多根U形管的直管段从前至后布置成多排管排。多根U形管中位于蒸发器的上半部分的各U形管连接形成上部流路,多根U形管中位于蒸发器的下半部分的各U形管连接形成下部流路。上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与下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上、下对称;或者,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一致。

蒸发器制造时,为了使各直管段之间的距离合理以利于换热需求,相邻管排之间的相邻U形管往往错位布置(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排U形管的直管段在上下方向的错位布置),另外,由于每个管排中U形管或直管段的数量根据换热需求或管路布置需要设置,可能不是2或4的倍数,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管路走向”的“对称”或“一致”,并不要求管路数量和管路位置的绝对的对称或一致,而是管路走向的大致“对称”或大致“一致”,例如,在上下方向上一个U形管(或2个直管段)以内的数量或位置的偏差在本实用新型中应当理解为处在管路走向“对称”或“一致”允许的偏差范围以内。例如,图2所示的上部流路210和下部流路220,虽然有局部的偏差,例如前排F和中排M中各U形管或连接U形管的弯头有一定的位置偏差,但是上部流路210和下部流路220在管路走向上仍是对称的,符合本实用新型关于管路走向“对称”的定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上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与下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上、下对称或者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的管路走向一致,可使蒸发器的出口侧的风温分布更加均匀,缓解凝露现象。进一步地,由于冷热分布均匀,还有利于提升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优选地,多排管排中每一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下部流路的直管段的数量差值为0、1或2。该设置使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的U形管分配均匀,从而利于蒸发器出口侧的风温均匀,缓解凝露现象。

另外优选地,多排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或2;多排管排中属于下部流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或2。

优选地,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分别按多排管排逐排走管。该设置有利于蒸发器出口侧的风温均匀,缓解凝露现象。

优选地,上部流路包括上下布置且并联的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下部流路包括上下布置且并联的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更优选地,第一上部支路与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二上部支路与第一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或者,第一上部支路的管路走向与第一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一致,第二上部支路与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一致。

优选地,多排管排的每一管排中属于第一上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第二上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多排管排的每一管排中属于第一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第二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

另外优选地,属于第一上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属于第二上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属于第一下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属于第二下部支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0、1、2、3或4。

以上设置使上部流路中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下部流路中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U形管分配均匀,从而利于蒸发器出口侧的风温均匀,缓解凝露现象。

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分别按多排管排逐排走管,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分别按多排管排逐排走管。该设置有利于蒸发器出口侧的风温均匀,缓解凝露现象。

另外优选地,上部流路还包括设置于上部流路进口与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之间的上部主流路,上部主流路由流路 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的至少一个U形管连接形成;下部流路还包括设置于下部流路进口与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之间的下部主流路,下部主流路由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属于下部流路的至少一个U形管连接形成。上部主流路和下部主流路的设置利于控制各流路中两个分支的分支部位,例如将各流路中两个支路的分支部位设置于进口侧第二排管排内,提高布置的灵活性,利于得到防凝露效果较好的蒸发器。

其中,上部主流路和下部主流路分别包括m个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的直排式U形管,其中1≤m≤[M/2],M为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的直排式U形管的数量。例如,M为10时,m可以为1、2、3、4、5,M为13时,m可以为1、2、3、4、5、6等等。

其中,直排式U形管是指U形管的两根直管段排列于同一排的U形管。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蒸发器中,可以是所有的U形管均是直排式U形管。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蒸发器中,出于流路布置需要也可以在大多数U形管为直排式U形管的基础上,包括少量的斜排式U形管。斜排式U形管是指U形管的两根直管段排列于不同排的U形管。例如,斜排式U形管的两根直管段可以是其中一个排在背风侧第一排而另一个排在背风侧的第二排。另外,上部主流路可以包括上部长连接管,上部长连接管连接于上部主流路的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直管段的两个U形管的直管段之间;下部主流路包括下部长连接管,下部长连接管连接于下部主流路的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直管段的两个U形管的直管段之间。例如,上部长连接管或下部长连接管可以连接于间隔设置有一个或多个U形管的两个U形管之间;上部长连接管或下部长连接管也可以连接两个相邻的U形管,但所连接的两个直管段之间间隔设置有该两个相邻的U形管的其余一个或两个直管段。上部长连接管和下部长连接管的设置可以使上部流路和下部流路的设置更加灵活,例如可以避让上部流路分支部和下部流路分支部,有利于得到防凝露效果良好的蒸发器布管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地实施例中,上部流路进口与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也可以直接连接而无需设置上部主流路,即在上部流路进口和相应的分支部位之间不设置U形管;下部流路进口与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一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可以直接连接而无需设置下部主流路,即在下部流路进口与相应的分支部位之间不设置U形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二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流路进口侧的第二排管排中位于中部的两个直管段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所述第二上部支路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所述第一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与所述第二下部支路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0、1或2。该设置使各支路的直管段数量接近,利于出风温湿度均匀。

另外优选地,蒸发器的迎风侧位于多排管排的前侧,蒸发器的背风侧位于多排管排的后侧,蒸发器的流路进口侧为背风侧,流路出口侧为迎风侧。该设置使蒸发器为逆流换热器,换热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前述的蒸发器。该空调设备具有前述的蒸发器所具有的优点。

以下结合图2至图19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图5、图8、图11、图14和图17中,蒸发器两侧的箭头代表风向;蒸发器内的箭头代表管内流体流向。

第一实施例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200的各U形管的直管段从前侧至后侧成排布置成三排管排,分别为前排F,中排M和 后排R。本实施例中,每排管排均有10个直排式U形管。每排管排的U形管的直管段沿左右方向延伸。各U形管的U形弯管均位于左侧。第一实施例中,每排管排中各U形管从上至下从第1至第10编号。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200还包括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多个散热片230,各U形管穿过散热片230。需要连接的U形管之间采用弯头或连接管连接。在蒸发器200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左边板240和右边板250。其中,左边板240和右边板250的设置是非必须的,例如可只有其中一块边板或者两块边板都没有。

蒸发器200的迎风侧位于前侧,即图2中右侧,背风侧位于后侧,即图2中左侧。

三排管排的上半部分U形管连接形成上部流路210;三排管排的下半部分U形管连接形成下部流路220。本实施例中,每排管排中编号为1~5的U形管属于上部流路210,编号为6~10的U形管属于下部流路220。如图2所示,上部流路210的管路走向与下部流路220的管路走向上、下对称。

该蒸发器200为两进四出、逆流换热结构。冷媒从背风侧管排流向迎风侧管排。逆流换热使冷媒和进风温差最大,换热效果最好。如图2所示,蒸发器200的流路进口侧为背风侧,流路出口侧为迎风侧。上部流路进口211和下部流路进口221均设置于出风侧,第一上部支路出口214、第二上部支路出口215、第一下部支路出口224和第二下部支路出口225均设置于进风侧。该设置使蒸发器200为逆流换热器,换热效果较好。

第一实施例中,三排管排中每一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的U形管及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下部流路的U形管及直管段的数量差值均为零,即三排管排中每一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的U形管及直管段的数量与属于下部流路的U形管及直管段的数量相等。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一管排中属于上部流路210的U形管为5个,相应的直管段为10个,属于下部流路220的U形管也为5个,相应的直管 段为10个。

第一实施例中,三排U形管中属于上部流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及相应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为零;三排U形管中属于下部流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也为零。具体地,三排U形管中属于上部流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的数量均为5、直管段的数量均为10,因此上部流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数量差值为零;三排U形管中属于下部流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的数量也均为5、直管段的数量也均为10,因此下部流路的各管排的直管段数量差值为零。

如图2所示,上部流路210和下部流路220分别按三排管排从后侧至前侧逐排走管。

如图2所示,上部流路210包括上下布置且并联的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下部流路220包括上下布置且并联的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第一实施例中,三排管排的每一管排中属于第一上部支路的U形管的数量与属于第二上部支路的U形管的数量的差值等于1,对应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等于2;三排管排的每一管排中属于第一下部支路的U形管的数量与属于第二下部支路的U形管的数量的差值等于1,对应的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等于2。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中具体地,上部流路分支部213为上部分流三通,上部分流三通的进口连接后排R的第2U形管,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2U形管和第3U形管连接。中排M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第1、第2共两个U形管,第二上部支路包括第3、第4和第5共三个U形管,从而中排M中前述U形管的数量的差值为1,而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2。前排F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第1、第2和第3共3个U形管,第二上部支路包括第4和第5共2个U形管,前排F中该U形管的数量的差值也为1,而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2。

第一实施例中,下部流路分支部223为下部分流三通,下部分流 三通的进口连接后排R的第8U形管,两个出口分别连接中排M的第8U形管和第9U形管。中排M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第8、第7和第6共3个U形管,第二下部支路包括第9和第10共2个U形管,从而中排M中该U形管的数量的差值为1,而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2。前排F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第6和第7共2个U形管,第二下部支路包括第8、第9和第10共3个U形管,前排F中该U形管的数量的差值也为1,直管段的数量的差值为2。

本实施例中,从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所在的管排(即进口侧第二排管排、也即中排M)起至第一上部支路出口和第二上部支路出口所在的管排(即出口侧第一排管排,也即前排F)止,属于第一上部支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1,相应的直管段数量的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2;属于第二上部支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1,相应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2;属于第一下部支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1,相应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2;属于第二下部支路的各管排的U形管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1,相应的直管段的数量彼此之间的差值等于2。

如图2所示,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分别按中排M和前排F逐排走管,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分别按中排M和前排F逐排走管。

上部流路210还包括设置于上部流路210的进口211与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之间的上部主流路,上部主流路由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本实施例中为后排R)中属于上部流路的5个U形管连接形成。上部主流路内流体在后排R的第5、第4、第3、第1、第2U形管内依次流动,至上部分流三通分流为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

下部流路220还包括设置于下部流路进口221与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之间的下部主流路,下部主流路由流路进口侧的第一排管排中属于下部流路的5个U形管连接形成。第一实施例中,下部 主流路内流体在后排R的第6、第7、第10、第9、第8U形管内依次流动,至下部分流三通分流为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第一上部支路内流体依次在中排M的第2、第1、前排F的第1、第2、第3U形管内流动后从第一上部支路出口214流出。

第二上部支路内流体依次在中排M的第3、第4、第5、前排F的第5、第4U形管内流动后从第二上部支路出口215流出。

第一下部支路内流体依次在中排M的第8、第7、第6、前排F的第6、第7U形管内流动后从第一下部支路出口224流出。

第二下部支路内流体依次在中排M的第9、第10、前排F的第10、第9、第8U形管内流动后从第二下部支路出口225流出。

本实施例中,上部主流路包括上部长连接管212,上部长连接管212连接于上部主流路的间隔设置的后排R第1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和第3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之间;下部主流路包括下部长连接管222,下部长连接管222连接于下部主流路的间隔设置的第7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和第10U形管的下部直管段之间。上部长连接管212和下部长连接管222的设置有利于得到防凝露效果良好的蒸发器布管方案。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蒸发器200的上部流路210和下部流路220的管路走向对称。上部流路210的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下部支路220的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

第一实施例中,前排F、中排M和后排R每排内温度非常接近,从而使经过蒸发器同层的热交换后的空气温湿度均匀,不会形成因冷热不均引起的风道凝露,同时因不会再出现蒸发器各部分冷热不均的现象,充分发挥蒸发器各部分的换热性能,提高整机性能。

上部流路210和下部流路220分流前,均在后排R走管,无任何一根U形管跳转到中排M或前排R,同时冷媒从中部进入再向两侧走管,近乎对称排管,这样后排R各U形管内的冷媒蒸发温度变化不大,从而使后排R各U形管及散热片的温度接近相等。

上部流路210和下部流路220分别布置在蒸发器200上下两部 分,上部流路210和下部流路220中均在各自中部分支,分支后的支路亦近乎对称走管,使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冷媒流程相当,这样两对应支路内的冷媒近似处在相同的蒸发状态,从而使它们的温度非常接近,从而,防止某一区域温度很高或很低,与蒸发器其它区域温度相差太大,使出风冷热不均引起凝露。

第二实施例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二实施例中,蒸发器300包括多个U形管、翅片330、左边板340和右边板350。多个U形管的直管段排列成前排F、中排M和后排R三排管排。后排R和中排M共设置有20个U形管,其中,后排R和中排M分别设置有8个直排式U形管,在后排R和中排F共设置有4个斜排式U形管,前排F设置有10个直排式U形管。

本实施例中,每一排中,直排式U形管单独按从上到下的次序顺序编号,后排R的8个直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8直排式U形管,中排M的8个直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8直排式U形管,前排F的10直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10直排式U形管。

斜排式U形管按从上到下的次序顺序独立于直排式U形管单独编号,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从上至下4个斜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4斜排式U形管。其中,第1斜排式U形管位于后排R和中排M的顶端;第2斜排式U形管和第3斜排式U形管相邻,位于后排R和中排M的中部;第4斜排式U形管位于后排R和中排M的底端。

后排R和中排M的第1至第4直排式U形管位于第1斜排式U形管和第2斜排式U形管之间;后排R和中排M的第5至第8直排式U形管位于第3斜排式U形管和第4斜排式U形管之间。

第二实施例中,上部流路310包括后排R的上半部分的第1至第4直排式U形管、中排M的上半部分的第1至第4直排式U形管 和前排F的上半部分第1至第5直排式U形管,以及包括第1斜排式U形管和第2斜排式U形管。上部流路310的上部流路进口311未经任何U形管而与上部流路分支部313直接连接。具体地,上部流路进口311直接与后排R的第2和第3直排式U形管连接,而将上部流路310分成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

下部流路320包括后排R的下半部分的第5至第8直排式U形管、中排M的下半部分的第5至第8直排式U形管和前排F的下半部分第6至第10直排式U形管,以及包括第3斜排式U形管和第4斜排式U形管。下部流路320的下部流路进口321未经任何U形管而与下部流路分支部323直接连接,具体地,下部流路进口321直接与后排R的第6、第7直排式U形管连通而将下部流路320直接分成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第一上部支路从后排R的第2直排式U形管开始依次流经后排R的第1直排式U形管、第1斜排式U形管、中排M的第1、第2直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2、第1直排式U形管后从第一上部支路出口314流出。

第二上部支路从后排R第3直排式U形管开始依次流经后排R第4直排式U形管、第2斜排式U形管、中排M的第4、第3直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3、第4、第5直排式U形管后从第二上部支路出口315流出。

第一下部支路从后排R第6直排式U形管开始依次流经后排R第5直排式U形管、第3斜排式U形管、中排M的第5、第6直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7、第6直排式U形管后从第一下部支路出口324流出。

第二下部支路从后排R第7直排式U形管开始依次流经后排R第8直排式U形管、第4斜排式U形管、中排M的第8、第7直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8、第9、第10直排式U形管后从第二下部支路出口325流出。

第二实施例中,上部流路310和下部流路320的管路走向一致; 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一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第二上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

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后排R中属于上部流路的各直管段中位于中部的两根直管段之间,具体地位于第2直排式U形管和第3直排式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各包括5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中各包括5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

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分支部位位于后排R中属于下部流路的各直管段中位于中部的两根直管段之间,具体地位于第6直排式U形管和第7直排式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各包括5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中各包括5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第二实施例中上部流路310和下部流路320中均在各自中部分支,分支后的支路亦对称走管,使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冷媒流程相当,这样两对应支路内的冷媒近似处在相同的蒸发状态,从而使它们的温度非常接近,从而,防止某一区域温度很高或很低,与蒸发器其它区域温度相差太大,使出风冷热不均引起凝露。

第二实施例中未说明部分参见其余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第三实施例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三实施例中,蒸发器400包括多个U形管、翅片430、左边板440和右边板450。多个U形管均为直排式U形管。前排F、中排M和后排R均有10个U形管。各排中,按从上至下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10U形管。

上部流路410包括前排F、中排M和后排R的上半部分5个U 形管。上部流路410的上部流路进口411经过后排R第3U形管共1个U形管而与上部流路分支部413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第3U形管与上部流路进口411连接形成上部主流路。上部流路分支部413为上部分流三通。上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R的第3U形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3和第4U形管连接,而将上部流路410中除上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

下部流路420包括前排F、中排M和后排R的下半部分5个U形管。下部流路420的下部流路进口421经过后排R第8U形管共1个U形管而与下部流路分支部423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第8U形管与下部流路进口421连接形成下部主流路。下部流路分支部423为下部分流三通。下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第8U形管连通,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8和第9U形管连接,而将下部流路420中除下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第一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3、后排R第2、第1、中排M的第1、第2、前排F的第2、第1U形管后从第一上部支路出口414流出。

第二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4、后排R第4、第5、中排M的第5、前排F的第5、第4、第3U形管后从第二上部支路出口415流出。

第一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8、后排R第7、第6、中排M的第6、第7、前排F的第7、第6U形管后从第一下部支路出口424流出。

第二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9、后排R第9、第10、中排M的第10、前排F的第10、第9、第8U形管后从第二下部支路出口425流出。

第三实施例中,上部流路410的管路走向和下部流路420的管路走向一致;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一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第二上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

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上部支路和 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3和第4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各包括4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

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8和第9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各包括4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

第三实施例中上部流路410和下部流路420中均在各自中部分支,分支后的支路亦对称走管,使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冷媒流程相当,这样两对应支路内的冷媒近似处在相同的蒸发状态,从而使它们的温度非常接近,从而,防止某一区域温度很高或很低,与蒸发器其它区域温度相差太大,使出风冷热不均引起凝露。

第三实施例中未说明部分参见其余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第四实施例

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四实施例中,蒸发器500包括多个U形管、翅片530、左边板540和右边板550。多个U形管均为直排式U形管。前排F、中排M和后排R均有10个U形管。各排中,按从上至下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10U形管。

上部流路510包括前排F、中排M和后排R的上半部分第1至第5U形管。上部流路510的上部流路进口511经过后排R的第2、第3U形管共2个U形管而与上部流路分支部513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的第2、第3U形管与上部流路进口511连接形成上部主流路。上部流路分支部513为上部分流三通。上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R的第3U形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3和第4U形管连接, 而将上部流路510中除上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

下部流路520包括前排F、中排M和后排R的下半部分第6至第10U形管。下部流路520的下部流路进口521经过后排R的第7、第8U形管共2个U形管而与下部流路分支部523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的第7、第8U形管与下部流路进口521连接形成下部主流路。下部流路分支部523为下部分流三通。下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R的第8U形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8和第9U形管连接,而将下部流路520中除下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第一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3、第2、后排R的第1、中排M的第1、前排F的第1、第2U形管后从第一上部支路出口514流出。

第二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4、后排R第4、第5、中排M的第5、前排F的第5、第4、第3U形管后从第二上部支路出口515流出。

第一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8、第7、后排R的第6、中排M的第6、前排F的第6、第7U形管后从第一下部支路出口524流出。

第二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9、后排R的第9、第10、中排M的第10、前排F的第10、第9、第8U形管后从第二下部支路出口525流出。

第四实施例中,上部流路510的管路走向和下部流路520的管路走向一致。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一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第二上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

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3和第4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2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第 二上部支路中包括4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

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8和第9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2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中包括4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

第四实施例中上部流路510和下部流路520中均在各自中部分支,分支后的支路亦对称走管,使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冷媒流程相当,这样两对应支路内的冷媒近似处在相同的蒸发状态,从而使它们的温度非常接近,从而,防止某一区域温度很高或很低,与蒸发器其它区域温度相差太大,使出风冷热不均引起凝露。

第四实施例中未说明部分参见其余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第五实施例

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五实施例中,蒸发器600包括多个U形管、翅片630、左边板640和右边板650。多个U形管均为直排式U形管。前排F、中排M和后排R均有10个U形管。各排中,按从上至下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10U形管。

上部流路610包括前排F、中排M和后排R的上半部分第1至第5U形管。上部流路610的上部流路进口611经过后排R的第4、第3、第2U形管共3个U形管而与上部流路分支部613连接。其中,第3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和第2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通过上部长连接管612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的第4、第3、第2U形管与上部流路进口611连接形成上部主流路。上部流路分支部613为上部分流三通。上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R的第2U形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2和第3U形管连接,而将上部流路610中除上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

下部流路620包括前排F、中排M和后排R的下半部分第6至第10U形管。下部流路620的下部流路进口621经过后排R的第9、第8、第7U形管共3个U形管而与下部流路分支部623连接。其中,第8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和第7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通过下部长连接管622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的第9、第8、第7U形管与下部流路进口621连接形成下部主流路。下部流路分支部623为下部分流三通。下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R的第7U形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7和第8U形管连接,而将下部流路620中除下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第一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2、后排R第1、中排M的第1、前排F的第1、第2、第3U形管后从第一上部支路出口614流出。

第二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3、第4、后排R第5、中排M的第5、前排F的第5、第4U形管后从第二上部支路出口615流出。

第一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7、后排R第6、中排M的第6、前排F的第6、第7、第8U形管后从第一下部支路出口624流出。

第二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8、第9、后排R第10、中排M的第10、前排F的第10、第9U形管后从第二下部支路出口625流出。

第五实施例中,上部流路610的管路走向和下部流路620的管路走向一致。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一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第二上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

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2和第3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各包括2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第二上部 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

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的管路走向对称。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7和第8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2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2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中包括6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6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4个直管段。

第五实施例中上部流路610和下部流路620中均在各自中部分支,分支后的支路亦对称走管,使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冷媒流程相当,这样两对应支路内的冷媒近似处在相同的蒸发状态,从而使它们的温度非常接近,从而,防止某一区域温度很高或很低,与蒸发器其它区域温度相差太大,使出风冷热不均引起凝露。

第五实施例中未说明部分参见其余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第六实施例

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六实施例中,蒸发器700包括多个U形管、翅片730、左边板740和右边板750。多个U形管的直管段排列成前排F、中排M和后排R三排管排。前排F和中排M共设置有20个U形管,其中,前排F和中排M分别设置有8个直排式U形管,在前排F和中排F共设置有4个斜排式U形管,后排R设置有10个直排式U形管。

本实施例中,每一排中,直排式U形管单独按从上到下的次序顺序编号,前排F的8个直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8直排式U形管,中排M的8个直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8直排式U形管,后排R的10个直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10直排式U形管。

斜排式U形管按从上到下的次序顺序独立于直排式U形管单独编号,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从上至下4个斜排式U形管分别编号为第1至第4斜排式U形管。其中,第1斜排式U形管位于前 排F和中排M的顶端;第2斜排式U形管和第3斜排式U形管相邻,位于前排F和中排M的中部;第4斜排式U形管位于前排F和中排M的底端。

前排F和中排M的第1至第4直排式U形管位于第1斜排式U形管和第2斜排式U形管之间;前排F和中排M的第5至第8直排式U形管位于第3斜排式U形管和第4斜排式U形管之间。

上部流路710包括前排F的第1至第4直排式U形管、中排M的第1至第4直排式U形管和后排R的上半部分的第1至第5直排式U形管,以及包括第1斜排式U形管和第2斜排式U形管。上部流路710的上部流路进口711经过后排R的第1、第2、第4、第3直排式U形管共4个U形管而与上部流路分支部713连接。其中,后排R第2直排式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和第4直排式U形管的下部直管段通过上部长连接管712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第1、第2、第4、第3直排式U形管与上部流路进口711连接形成上部主流路。上部流路分支部713为上部分流三通。上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R的第3直排式U形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2和第3直排式U形管连接,而将上部流路710中除上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

下部流路720包括前排F的第5至第8直排式U形管、中排M的第5至第8直排式U形管和后排R的下半部分第6至第10直排式U形管,以及包括第3斜排式U形管和第4斜排式U形管。下部流路720的下部流路进口721经过后排R的第6、第7、第9、第8直排式U形管共4个U形管而与下部流路分支部723连接。其中,第9直排式U形管的下部直管段和第7直排式U形管的上部直管段通过下部长连接管722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排R的第6、第7、第9、第8直排式U形管与下部流路进口721连接形成下部主流路。下部流路分支部723为下部分流三通。下部分流三通的进口与后排R的第8直排式U形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中排M的第6和第7直排式U形管连接,而将下部流路720中除下部主流路以外的部分分成 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

第一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2、第1直排式U形管、第1斜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1、第2直排式U形管后从第一上部支路出口714流出。

第二上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3、第4直排式U形管、后排R的第5直排式U形管、第2斜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4、第3直排式U形管后从第二上部支路出口715流出。

第一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6、第5直排式U形管、第3斜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5、第6直排式U形管后从第一下部支路出口724流出。

第二下部支路依次流经中排M的第7、第8直排式U形管、后排R第10直排式U形管、第4斜排式U形管、前排F的第8、第7U形管后从第二下部支路出口725流出。

第六实施例中,上部流路710的管路走向和下部流路720的管路走向一致。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一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第二上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管路走向一致。

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2和第3直排式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0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2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5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中包括5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上部支路包括5个直管段,第二上部支路包括5个直管段。

第一下部支路和第二下部支路分支部位位于中排M第6和第7直排式U形管中相邻的两个直管段之间。后排R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0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2个直管段;中排M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5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5个直管段;前排F中第一下部支路包括5个直管段,第二下部支路包括5个直管段。

第六实施例中上部流路710和下部流路720中均在各自中部分支,分支后的支路中排M和前排F对称走管,使第一上部支路和第二上部支路的冷媒流程相当,这样两对应支路内的冷媒近似处在相同 的蒸发状态,从而使它们的温度非常接近,从而,防止某一区域温度很高或很低,与蒸发器其它区域温度相差太大,使出风冷热不均引起凝露。

第六实施例中未说明部分参见其余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中均为直板形式的蒸发器,可以用于整体式空调。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蒸发器也可以做成U型或其它形状,以适用于柜内机或特种机。

本实用新型以上各实施例中,合理设置蒸发器各U形管位置,各管排的U形管之间连接不存在交叉,实现多排蒸发器同排U管温度相差很小,从而使经过蒸发器同排热交换后的空气温湿度尽量接近,不会形成因冷热不均引起的风道凝露,避免出风口滴水或吹水破坏室内环境,提高整机的舒适性;同时因不会再出现蒸发器各部分冷热不均的现象,充分发挥蒸发器各部分的换热性能,提高整机性能。整个蒸发器温度分布均匀,搭配逆流走管,最大限度的强化蒸发器的换热性能,提高能效比。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