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103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蒸发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发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直冷式冷冻蒸发器多是传统的丝管式,这种丝管式冷冻蒸发器主要是通过将长条形钢丝和换热管点焊在一起,靠自然散热的方式交换热量。然而在换热的过程中,由于冷气下沉,导致冷冻间室内上层温度比下层温度高,而且上层部分在靠近门体和冷冻室里侧之间也存在一定温差,因此,在这种靠自然散热的直冷式冷冻间室里,上下层之间存在很大的温差,导致冷冻室内各个区域的温度不均匀。并且,通常为了使冷冻室温度达到要求,通过增大冷冻室的开机率,从而使得冷冻室的整机耗电量增大,也使得冷冻室的储藏能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均衡冷冻室各个区域的温度以降低冷冻室整机耗电量,并提高冷冻室储藏能力的蒸发器组件。

一种蒸发器组件,包括冷冻蒸发器与导热件;所述冷冻蒸发器包括蒸发管与蒸发钢丝,所述蒸发管绕设形成蒸发器层架,所述蒸发钢丝连接于所述蒸发管上;所述蒸发器层架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蒸发层、第二蒸发层以及中间蒸发层,所述中间蒸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之间,所述第一蒸发层位于所述冷冻蒸发器的顶部;所述第一蒸发层包括主层蒸发管与辅层蒸发管,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小于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所述辅层蒸发管设置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上并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层蒸发管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端朝向所述中间蒸发层弯折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蒸发层与所述中间蒸发层均绕设形成圆形的两层结构,所述第二蒸发层与所述中间蒸发层的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包括横向板与竖向板,所述竖向板用于平行于冷冻室门体设置,所述横向板设置于所述竖向板邻近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一端,且所述横向板插设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与所述辅层蒸发管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层架还包括两个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中间蒸发层之间,另一个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中间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为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的1.5~2.5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板为弧形导热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钢丝成扁平式点焊于所述蒸发管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管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冷冻液输入部与冷冻液输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蒸发层的蒸发管为S型绕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蒸发层的蒸发管为U型绕设。

上述蒸发器组件,通过在所述第一蒸发层上设置双层蒸发管,并且使得主层蒸发管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端朝向中间蒸发层弯折延伸,从而可有效降低受冷气下沉以及冷冻室门体和门封的露冷影响形成的高温区的温度。由此,在减小冷冻室各区域的冷冻温差后,也有效地降低了冷冻室制冷过程中的耗电量,提高了冷冻室的储藏能力。

另外,通过设置于所述冷冻蒸发器下部且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两层圆形蒸发层,其不仅制作工艺简单且可有效减少制冷剂流动过程中的碰撞损失,同时还能够平衡由于冷气下沉以及冷冻室下层邻近压缩机仓而造成的冷冻室上下间的温度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蒸发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移除所述导热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蒸发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的蒸发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发器组件。例如,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冷冻蒸发器与导热件;所述冷冻蒸发器包括蒸发管与蒸发钢丝,所述蒸发管绕设形成蒸发器层架,所述蒸发钢丝连接于所述蒸发管上;例如,所述蒸发器层架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蒸发层、第二蒸发层以及中间蒸发层,所述中间蒸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之间,所述第一蒸发层位于所述冷冻蒸发器的顶部;例如,所述第一蒸发层包括主层蒸发管与辅层蒸发管,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小于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例如,所述辅层蒸发管设置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上并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层蒸发管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端朝向所述中间蒸发层弯折延伸。

例如,一种蒸发器组件,包括冷冻蒸发器与导热件;所述冷冻蒸发器包括蒸发管与蒸发钢丝,所述蒸发管绕设形成蒸发器层架,所述蒸发钢丝连接于所述蒸发管上;所述蒸发器层架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蒸发层、第二蒸发层以及中间蒸发层,所述中间蒸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之间,所述第一蒸发层位于所述冷冻蒸发器的顶部;所述第一蒸发层包括主层蒸发管与辅层蒸发管,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小于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所述辅层蒸发管设置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上并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层蒸发管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端朝向所述中间蒸发层弯折延伸。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组件100,包括冷冻蒸发器10与导热件20,所述冷冻蒸发器设置于冷冻室内,所述导热件设置于冷冻室的门体上,均用于冷冻储藏物。具体地,所述冷冻蒸发器包括蒸发管11与蒸发钢丝12,所述蒸发管绕设形成蒸发器层架13,所述蒸发钢丝连接于所述蒸发管上,具体地,所述蒸发钢丝点焊于所述蒸发管上,这样通过蒸发钢丝可以有效稳固蒸发管,并且通过蒸发钢丝也可以进一步增大蒸发面积。例如,所述蒸发管为可弯折的导热金属管,通过绕设弯折形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蒸发器层架,例如,所述蒸发管可以为一根整体的可弯折的管道,通过盘绕工序,形成一个具有三层蒸发层的结构。将所述蒸发器层架布置于冷冻室内,启动冷冻室电源后,构成所述蒸发器层架的蒸发管内流通有冷冻液,这样,冷冻液通过流通于所述各层蒸发管从而降低冷冻室内的各处温度。

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蒸发器层架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蒸发层131、第二蒸发层132以及中间蒸发层133,所述中间蒸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之间,所述第一蒸发层位于所述冷冻蒸发器的顶部。即所述蒸发器层架在竖直方向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蒸发层、中间蒸发层以及第二蒸发层。这样的三层冷冻蒸发层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对冷冻室各个区域的温度进行均衡冷冻。

请一并参阅图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发层包括主层蒸发管1311与辅层蒸发管1312,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小于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所述辅层蒸发管设置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上并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层蒸发管邻近用于冷冻室门体的一端朝向所述中间蒸发层弯折延伸。这样在所述第一蒸发层上便形成双层长度不等的蒸发管,并且所述辅层蒸发管邻近冷冻室门体设置,如图3所示,所述辅层蒸发管与主层蒸发管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端形成对图3中的X区域的专门冷冻结构。

上述蒸发器组件,通过在所述第一蒸发层上设置双层蒸发管,并且使得主层蒸发管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端朝向中间蒸发层弯折延伸,从而可有效降低受冷气下沉以及冷冻室门体和门封的露冷影响形成的高温区的温度。由此,在减小冷冻室各区域的冷冻温差后,也有效地降低了冷冻室制冷过程中的耗电量,提高了冷冻室的储藏能力。

例如,为了有效减少制冷剂流动过程中的碰撞损失,所述第二蒸发层与所述中间蒸发层均绕设形成圆形的两层结构,所述第二蒸发层与所述中间蒸发层的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面积。通过圆形蒸发层的设计,使得制冷剂在圆形蒸发管内流通时不会突然转换路径,流速平缓,从而可有效减少制冷剂流动过程中的碰撞损失。并且,所述中间蒸发层及所述第二蒸发层的双层蒸发层结构设置,如图3中箭头所指示,由于冷气下沉使得下层温度相较于中层温度较低,而下层由于邻近压缩机仓其温度相对中层温度较高,这样通过设置相对于上层蒸发层面积较小的圆形双层蒸发层,可以有效平衡冷冻室内中层和下层的温度。

请再次参阅图1,例如,为了对X区域进行针对性降温,以减少靠近门体部的漏热损失。所述导热件20包括横向板21与竖向板22,所述竖向板用于平行于冷冻室门体设置,所述横向板设置于所述竖向板邻近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一端,且所述横向板插设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与所述辅层蒸发管之间。即,当冷冻室门体关闭时,所述横向板插设于所主层蒸发管与所述辅层蒸发管之间,这样便在冷冻室的X区域形成包围式的冷冻蒸发结构,对X区域进行集中针对性降温,以减少靠近门体部的漏热损失。

所述蒸发器组件,通过设置于所述冷冻蒸发器下部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圆形的蒸发管,其不仅制作工艺简单且可有效减少制冷剂流动过程中的碰撞损失,同时还能够平衡由于冷气下沉以及冷冻室下层邻近压缩机仓而造成的冷冻室上下间的温度差。

例如,为了均衡冷却冷冻室内各区域的温度,所述蒸发器层架还包括两个支撑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中间蒸发层之间,另一个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中间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之间。这样,通过所述支撑部使得三层蒸发层相互间隔,均匀布置于冷冻室内,对各个区域均可进行冷冻降温。

例如,为了有效冷却X区域的温度,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为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的1.5~2.5倍。例如,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为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的2倍。这样,通过设置双层蒸发管可以加强对冷冻室的上层进行冷冻,并且长度较短的所述辅层蒸发管设置于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侧,从而可进一步针对冷冻室内的X区域进行冷冻降温。

例如,为了便于所述导热件插设于所述主、辅层蒸发管之间,所述横向板为弧形导热板,所述横向板的弧度为15度至20度。例如,所述横向板的弧度为18度。由于所述横向板的弧形设计形成缓冲过度段,可配合主层蒸发管向下弯折的部分,使得所述横向板在冷冻门体关闭时,可较为容易地地插设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与所述辅层蒸发管之间,从而形成包围于X区域的冷冻蒸发结构,可有针对性地对X区域进行集中降温。例如,所述导热板可以是铝板,由于铝的导热能力强,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等。并且,铝制品耐低温,在温度低时,铝的强度反而增加而无脆性。因此,在冷冻室内设置铝板导热件可增强导热件的热传导效果。

例如,为了增大蒸发钢丝与蒸发管的接触面积,所述蒸发钢丝成扁平式点焊于所述蒸发管上。即,将所述蒸发钢丝压制成扁平式或者所述蒸发钢丝具有扁平形状截面,然后将所述蒸发钢丝连接于所述蒸发管上。由此,通过扁平式的钢丝点焊于所述蒸发管上,使得蒸发钢丝与蒸发管的接触面积增大,稳定换热效果。

例如,为了增强所述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果,所述第一蒸发层的蒸发管为S型绕设或U型绕设。这样所形成的曲线结构的冷冻蒸发层,其换热面积相对较大,并且构成此结构的蒸发管,其制冷剂流通阻力也相对较小,从而可有效增强所述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果。

例如,为了使所述蒸发管内的冷冻液顺利流通,所述蒸发管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冷冻液输入部135与冷冻液输出部136。这样通过设置位置相互平行的输入部与输出部,使得在操作时处于同一高度方便接入外接管道,从而保障了冷冻液可在蒸发管内顺畅地流通。

请参阅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组件200,包括冷冻蒸发器30与导热件40;所述冷冻蒸发器与设置于冷冻室门体上的所述导热件用于构成冷冻组件。所述冷冻蒸发器30包括蒸发管31与蒸发丝32,所述蒸发管绕设形成蒸发器层架33。例如,所述蒸发器层架具有三层蒸发层且彼此相互间隔,其之间通过蒸发管连接支撑。例如,所述蒸发管为可弯折的导热金属管,通过绕设弯折形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蒸发器层架,将所述蒸发器层架布置于冷冻室内,启动冷冻室电源后,构成所述蒸发器层架的蒸发管内流通有冷冻液,这样,冷冻液通过流通于所述各层蒸发管从而降低冷冻室内的各层温度。例如,所述蒸发丝连接于所述蒸发管上,通过所述蒸发丝可以有效稳固蒸发管。例如,所述蒸发丝为蒸发钢丝,由于钢丝的硬度较高,因而更有利于稳固盘绕而成的蒸发管构架,进一步地,所述蒸发钢丝点焊于所述蒸发管上,加强稳定度。

具体地,所述蒸发器层架33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蒸发层331、第二蒸发层332以及中间蒸发层333,所述中间蒸发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之间,所述第一蒸发层位于所述冷冻蒸发器的顶部。即,所述蒸发器层架在竖直方向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蒸发层、中间蒸发层、第二蒸发层。这样的三层冷冻蒸发层的设计,可以有效且均衡地对冷冻室的各个区域进行冷冻降温。例如,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均包括主层蒸发管3311和辅层蒸发管3312。即,通过绕设蒸发管形成具有双层蒸发管的所述第二蒸发层,可有效降低因冷冻室底层设置的压缩机仓造成的相对较高的温度。并且,通过绕设蒸发管形成具有双层蒸发管的所述第一蒸发层,减小受冷冻室门体和门封的露冷影响带来的漏热损失。此外,在设计所述冷冻蒸发器组件时,使得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小于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并且所述辅层蒸发管设置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上并用于邻近冷冻室门体,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层蒸发管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端朝向所述中间蒸发层弯折延伸,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因冷冻室X区域温度高,在冷冻室放入负载后,冷冻室内侧与靠近门体侧的温差大,使得X区域温度达不到-18℃以下。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件包括横向板41与竖向板42,所述竖向板用于平行于冷冻室门体设置,所述竖向板邻近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一端设置所述横向板,所述横向板插设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层蒸发管与辅层蒸发管之间。即,在冷冻室门体闭合后,设置于冷冻室门体上的导热件的横向板插设于所述主层蒸发管与所述辅层蒸发管之间,这样便可对冷冻室内形成的X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地降低,并有效减少由于受冷冻室门体和门封的露冷影响而造成冷冻室内的漏热损失。

上述蒸发器组件,通过在所述第一蒸发层与所述第二蒸发层设置有两层蒸发管,从而可有效平衡由于冷气下沉以及下层邻近压缩机仓造成的冷冻室上下层之间的温差。另外,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辅层蒸发管以及向所述中间蒸发层方向弯折延伸的主层蒸发管,配合设置于冷冻室门体上的导热件,从而有针对性地降低了冷冻室内高温区X区域的温度,进而平衡了冷冻室所形成的高温区和低温区温度。由此,在平衡冷冻室的冷冻温差后,也有效地降低了冷冻室制冷过程中的耗电量,以增强冷冻室的储藏能力。

例如,为了增强所述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果,所述蒸发器层架为S型绕设架或U型绕设架。这样所形成的曲线结构冷冻蒸发层,其换热面积相对较大,并且构成此结构的蒸发管,其制冷剂流通阻力也相对较小,从而可有效增强所述蒸发组件的换热效果。

例如,为了有效均衡冷冻室各个区域的冷冻温度,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为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的1.5~2.5倍,例如,所述主层蒸发管的长度为所述辅层蒸发管的长度的2倍。这样,通过设置双层蒸发管可以加强对冷冻室的上下层进行冷冻,并且长度较短的所述辅层蒸发管设置于邻近冷冻室门体的一侧,从而可进一步针对冷冻室内的X区域进行冷冻。

例如,为了增大蒸发丝与蒸发管的接触面积,所述蒸发丝成扁平式点焊于所述蒸发管上。即,将所述蒸发丝压制成扁平式,或者所述蒸发丝的横截面为扁平型,然后将扁平式蒸发丝点焊于所述蒸发管上。由此,通过扁平式点焊使得蒸发丝与蒸发管的接触面积增大,稳定换热效果。

例如,为了便于所述导热件插设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辅层蒸发管之间,所述横向板为弧形导热板。即,所述弧形横向板在冷冻门体关闭时,可以很容易地插设于所述第一蒸发层的主层蒸发管与辅层蒸发管之间。这样形成包围于X区域的冷冻蒸发结构,针对性地对X区域进行集中降温,从而使得冷冻室内X区域的温度与冷冻室内其他各个区域的温度达到平衡。例如,为了增强热传导效果,所述横向板可以为导热铝板。由于铝的导热能力强,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等。并且,铝制品耐低温,在温度低时,铝的强度反而增加而无脆性。因此,在冷冻室内设置铝板导热件可增强导热件的热传导效果。

例如,所述蒸发器组件是应用于冷冻室制冷系统中能够降低冷冻间室里面上下层之间温差的制冷装置。其具有以下结构:冷冻蒸发器包括上中下,每层由蒸发管和蒸发钢丝组成;蒸发管通过S型或U形绕设成三层冷冻蒸发器基本构架;最上层蒸发管和最下层蒸发管都成A、B两层设置;主层蒸发管占辅层蒸发管的一半左右,靠近门体侧排布;辅层蒸发管靠近门体侧弯管段全部向中层下沉;导热铝板竖向安装于冷冻室门体上,当冷冻室门关闭时导热铝板的横向插进冷冻蒸发器的A、B两层之间;导热铝板的横向和竖向之间设置成弧状;蒸发钢丝通过点焊在蒸发管上,钢丝压成扁平式,增大接触面积;冷冻蒸发器本体和导热铝板组成整个直冷式冷冻蒸发装置。

这样,可以降低冷冻室上层X区域的温度,进而平衡冷冻间室里面的各层温差;在冷冻室装满负载后,增强冷冻室的储藏能力,降低冷冻室整机耗电量。

具体地,采用上、中、下三层邦迪管材质蒸发管作为主蒸发管;由于冷气下沉,使上层的温度高;由于下层靠近压缩机仓,使下层温度稍高,因而将上层和下层分别设置成A、B两层,A层集中于靠近门体侧的二分之一;由于受冷冻室门体和门封的露冷影响,使得冷冻室X区域温度高,在冷冻室放入负载后,间室里面温差大,X区域温度达不到-18℃以下。因此,将上层中B层的靠近门体侧的前部弯曲管向B层方向下沉;在冷冻室门体上固定导热铝板,当门体关闭时,导热铝板的横向板会插入蒸发器上层的A、B层之间,这样,当制冷系统运行时,弯管下沉部分和导热铝板能有效的降低冷冻室X区域的温度。这样,整个冷冻蒸发器装于冷冻室内,保证冷冻室内各个区域温度达到-18℃以下,满足设计的要求。

并且,这样的冷冻蒸发器有针对性的降低了冷冻室内高温区的温度,进而平衡了间室里面由于高温区和低温区造成的温度差异;降低冷冻温差后,有效的降低了制冷过程中的耗电量和增强的冷冻室的储藏能力。

进一步地,通过将中层和下层蒸发管通过圆形绕设成两层,这种方式制作工艺简单,其作用为:制冷剂在流经蒸发管时,不会突然转换路径,流速平缓,从而能够减少制冷剂的碰撞损失;降低上层温度,升高下层温度,进而平衡间室温差,降低耗电量,增强储物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