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过冷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3760发布日期:2020-02-07 22:19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强制过冷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制过冷冷凝器。



背景技术:

传统壳管冷凝器的底部一般是留出不多的空间当作储液器或过冷用,其底部空间利用并不充分,不符合当今社会提倡节能环保的要求,换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制过冷冷凝器,该强制过冷冷凝器有效利用壳管的底部空间,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其技术方案如下:

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强制过冷却器、多个换热管,所述壳管具有冷凝腔室、冷媒气体入口、冷媒液体出口,强制过冷却器安装在所述冷凝腔室的底部,强制过冷却器具有冷却通道槽,冷凝腔室的上部与冷媒气体入口联通,冷凝腔室的下部通过所述冷却通道槽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多个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冷凝腔室、冷却通道槽。

所述壳管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分别封堵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并形成所述冷凝腔室,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

多个所述换热管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冷媒气体入口设在所述壳体顶端的中部,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设在所述壳体底端的中部,所述冷却通道槽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所述强制过冷却器的两端,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强制过冷却器中部的底部,所述冷凝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冷却通道槽联通,所述冷却通道槽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

所述强制过冷却器包括隔板、槽体,所述隔板安装所述槽体上方,并与所述槽体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槽。

所述隔板将所述冷凝腔室分隔成上冷凝区、下冷凝区,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管的两端具有间隙,并形成第一过流孔、第二过流孔,所述上冷凝区通过所述第一过流孔、第二过流孔与所述下冷凝区联通,所述冷凝腔室通过所述下冷凝区与所述冷却通道槽联通。

所述强制过冷却器还包括多个上折流板、下折流板,多个所述上折流板、下折流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上折流板的上端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上折流板的下端与所述槽体底部形成下过流孔;所述下折流板的下端与所述槽体底部连接,所述下折流板的上端与隔板形成上过流孔;所述上过流孔与所述下过流孔相错形成上下折返的折流流通通道。

多个所述上折流板垂直于所述隔板,多个所述下折流板垂直于所述槽体底部。

所述上折流板的下端设有下凸片,所述下凸片与所述槽体底部连接,所述下折流板的上端设有上凸片,所述上凸片与所述隔板的底面连接。

所述下凸片、上凸片分别为二个,二个所述下凸片、上凸片分别与所述槽体底部、隔板的底面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本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强制过冷却器、多个换热管,在冷凝腔室的底部增设强制过冷却器,使进入冷凝腔室内的冷媒气体,在冷凝腔室内换热后,再进入强制过冷却器的冷却通道槽内进行二次充分换热,该强制过冷冷凝器有效利用壳管的底部空间,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2、壳管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方便换热管的安装。

3、多个换热管相互平行设置,使进入冷凝腔室内的冷媒气体与换热管的换热更为充分。

4、冷媒气体入口设在壳体顶端的中部,冷媒液体出口设在壳体底端的中部,而冷却通道槽的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强制过冷却器的两端,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更为提高换热效果。

5、强制过冷却器包括隔板、槽体,隔板与槽体形成冷却通道槽,使强制过冷却器的换热效果更佳,隔板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液态冷媒旋涡形成,从而避免产生闪蒸现象。

6、隔板将冷凝腔室分隔成上冷凝区、下冷凝区,冷凝腔室通过下冷凝区与冷却通道槽联通,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

7、强制过冷却器还包括多个上折流板、下折流板,通过上折流板、下折流板改变了流进冷却通道槽内的液态冷媒的流动方向,提高液态冷媒的流动扰动,强化换热,提高换热系数,进一步增大过冷度,提高机组性能系数,降低能耗的效果。

8、上折流板的下端设有下凸片,下折流板的上端设有上凸片,使上折流板、下折流板的安装更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强制过冷冷凝器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管,11、冷凝腔室,12、冷媒气体入口,13、冷媒液体出口,14、壳体,15、第一端盖,16、第二端盖,17、第一过流孔,18、第二过流孔,20、强制过冷却器,21、冷却通道槽,22、隔板,23、槽体,24、上折流板,241、下过流孔,242、下凸片,25、下折流板,251、上过流孔,252、上凸片,30、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10、强制过冷却器20、多个换热管30,壳管10具有冷凝腔室11、冷媒气体入口12、冷媒液体出口13,强制过冷却器20安装在冷凝腔室11的底部,强制过冷却器20具有冷却通道槽21,冷凝腔室11的上部与冷媒气体入口12联通,冷凝腔室11的下部通过冷却通道槽21与冷媒液体出口13联通;多个换热管30分别穿过冷凝腔室11、冷却通道槽21。

其中,壳管10包括壳体14、第一端盖15、第二端盖16,第一端盖15、第二端盖16分别封堵在壳体14的两端,并形成冷凝腔室11,多个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端盖15、第二端盖16;优选的,多个换热管30相互平行设置;

冷媒气体入口12设在壳体14顶端的中部,冷媒液体出口13设在壳体14底端的中部,冷却通道槽21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出液口,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强制过冷却器20的两端,出液口设在强制过冷却器20中部的底部,冷凝腔室11通过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冷却通道槽21联通,冷却通道槽21通过出液口与冷媒液体出口13联通;

强制过冷却器20包括隔板22、槽体23、多个上折流板24、多个下折流板25,隔板22安装槽体23上方,并与槽体23形成冷却通道槽21;隔板22将冷凝腔室11分隔成上冷凝区、下冷凝区,隔板22的两端分别与壳管10的两端具有间隙,并形成第一过流孔17、第二过流孔18,上冷凝区通过第一过流孔17、第二过流孔18与下冷凝区联通,冷凝腔室11通过下冷凝区与冷却通道槽21联通;

多个上折流板24、下折流板25相互间隔设置,上折流板24的上端与隔板22连接,上折流板24的下端与槽体23底部形成下过流孔241;下折流板25的下端与槽体23底部连接,下折流板25的上端与隔板22形成上过流孔251;上过流孔251与下过流孔241相错形成上下折返的折流流通通道;优选的,多个上折流板24垂直于隔板22,多个下折流板25垂直于槽体23底部;

上折流板24的下端设有二个下凸片242,二个下凸片242与槽体23底部连接,下折流板25的上端设有二个上凸片252,二个上凸片252与隔板22的底面连接。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10、强制过冷却器20、多个换热管30,在冷凝腔室11的底部增设强制过冷却器20,使进入冷凝腔室11内的冷媒气体,在冷凝腔室11内换热后,再进入强制过冷却器20的冷却通道槽21内进行二次充分换热,该强制过冷冷凝器有效利用壳管10的底部空间,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2、壳管10包括壳体14、第一端盖15、第二端盖16,方便换热管30的安装。

3、多个换热管30相互平行设置,使进入冷凝腔室11内的冷媒气体与换热管30的换热更为充分。

4、冷媒气体入口12设在壳体14顶端的中部,冷媒液体出口13设在壳体14底端的中部,而冷却通道槽21的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强制过冷却器20的两端,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更为提高换热效果。

5、强制过冷却器20包括隔板22、槽体23,隔板22与槽体23形成冷却通道槽21,使强制过冷却器20的换热效果更佳,隔板22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液态冷媒旋涡形成,从而避免产生闪蒸现象。

6、隔板22将冷凝腔室11分隔成上冷凝区、下冷凝区,冷凝腔室11通过下冷凝区与冷却通道槽21联通,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

7、强制过冷却器20还包括多个上折流板24、下折流板25,通过上折流板24、下折流板25改变了流进冷却通道槽21内的液态冷媒的流动方向,提高液态冷媒的流动扰动,强化换热,提高换热系数,进一步增大过冷度,提高机组性能系数,降低能耗的效果。

8、上折流板24的下端设有下凸片242,下折流板25的上端设有上凸片252,使上折流板24、下折流板25的安装更为稳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