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47739阅读:来源:国知局
、9-换热管、10-折流板、11-排空阀座、12-载冷剂出口接管、13-载冷剂出口法兰、14-第二管板、15-第二密封垫、16-第二端盖法兰、17-第二螺栓、18-第二端盖、19-支座、20-排污阀座、21-拉杆、22-下降循环管、23-第一封头、24-桶体、25-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6-气相连接管、27-第一挡液板、28-制冷剂进液口接管、29-第二挡液板、30-第二封头、31-上升循环管、32-连接支架、33-液相连接管、34-第一回油管、35-第二回油管、36-第三回油管、37-管孔、38-拉杆孔、40-第三挡液板、41-第一端盖下接管、42-循环栗、43-旁通阀、44-钢架基础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0026]实施例1:一种高效重力型再循环式蒸发器,如图所示,包括:换热器、气液分离循环桶、循环栗42三部分。
[0027]其中,换热器部分包括:第一端盖1、第一端盖法兰3、第一密封垫4、第一管板5、换热器壳体8、载冷剂进口接管7、载冷剂进口法兰6、载冷剂出口接管12、载冷剂出口法兰13、换热管9、螺旋折流板10、拉杆21、排空阀座11、排污阀座20、第二管板14、第二端盖18、第二端盖法兰16、第二密封垫15。
[0028]气液分离循环桶部分包括:第一封头23、第二封头30、气液分离循环桶桶体24、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制冷剂进液口接管28、第一挡液板27、第二挡液板29、第三挡液板40、气相连接管26、液相连接管33、第一回油管34、第二回油管35、第三回油管36。
[0029]换热器与气液分离循环桶之间通过下降循环管22、第一端盖下接管41和上升循环管31连通;下降循环管22与循环栗42入口连通、第一端盖下接管41与循环栗42出口连通;下降循环管22与第一端盖下接管41之间设置旁通阀43并通过管路连通。
[0030]换热器壳体8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板5、第二管板14固定连接,第一端盖I与第一端盖法兰3连接固定为一整体,并通过第一螺栓2与第一管板5连接;第二端盖18与第二端盖法兰16连接固定为一整体,并通过第二螺栓17与第二管板14连接;第一管板5与第一端盖法兰3之间的密封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垫4,第二管板14与第二端盖法兰16之间的密封面上设有第二密封垫15。换热器壳体8外侧上部两端设有载冷剂进口接管7和载冷剂出口接管12,载冷剂进口接管7的一端与换热器壳体8的内部连通,另一端设有载冷剂进口法兰6,用于与外部管路的连接;载冷剂出口接管12的一端与换热器壳体8的内部连通,另一端设有载冷剂出口法兰13,用于与外部管路的连接。
[0031]换热器壳体8内部还设置有螺旋折流板10,螺旋折流板10上设有与换热管9对应的管孔37,螺旋折流板10为连续螺旋结构,且外围圆周设有裙边;换热管9为内螺纹高效蒸发管,换热管9依次穿过第一管板5、换热器壳体8内的若干螺旋折流板10、第二管板14,换热管9的两端与第一管板3、第二管板11采用胀接或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一管板5与换热器壳体8的连接面上设有拉杆固定螺纹孔,螺旋折流板10上设有与拉杆固定螺纹孔对应的拉杆孔38,拉杆21端部设有外螺纹,拉杆21穿过螺旋折流板10将折流板连接成一整体组件,并固定在第一管板5上。
[0032]气液分离循环桶壳体24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封头23、第二封头30将其密封,气液分离循环桶的桶体24上部设有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和制冷剂进液口接管28,第一挡液板27、第二挡液板29分别位于制冷剂进液口接管28两端,第一挡液板27和第二挡液板29均为弓形板,其上边缘与气液分离循环桶的桶体24上部接触部位进行焊接连接,第一挡液板27和第二挡液板29上部靠近气液分离循环桶桶体24内壁顶部的位置设有通气孔;第三挡液板40位于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的正下方,其纵向边缘与气液分离循环桶桶体24接触部位进行焊接连接,纵向长度为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直径的3倍,表面至桶体24内壁顶部的距离至少为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直径的I倍;气液分离循环桶桶体24的上部设有与内部气相空间连通的气相连接管26,底部设有与内部液相空间连通的液相连接管33,气相连接管26和液相连接管33分别与外部的液位控制装置连接;气液分尚循环桶壳体24的中间偏下位置设置有三个不同高度的回油管,分别为第一回油管34、第二回油管35、第三回油管36 ο
[0033]下降循环管22的上端与气液分离循环桶桶体24下部连通,下降循环管22的下端与循环栗42入口连通、第一端盖下接管41与循环栗42出口连通;第一端盖下接管41与第一端盖I的下部连通;下降循环管22与第一端盖下接管41之间设置旁通阀43并通过管路连通;上升循环管31的上端与第二封头30的上部连通,上升循环管31的下端与第二端盖18的上部连通。换热器、气液分离循环桶通过两对连接支架32固定在一起,换热器壳体8底部的支座19、循环栗底座与整个装置的钢架基础座44连接。
[0034]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主权项】
1.一种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包括换热器,和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上方的气液分离循环桶,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的内部空间通过上升循环管(31)、下降循环管(22)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循环管(31)的下端与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连通,上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上部的气相空间连通;所述下降循环管(22)的上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下部的液相空间连通,下端与设置在所述换热器底部的循环栗(42)进口连通,所述循环栗(42)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连通;所述下降循环管(22)的下端还通过旁通阀(43)与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直接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包括桶体(24),以及设置在所述桶体(24)上部的制冷剂进液口接管(28)和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 ),所述桶体(24 )内还设置有3个挡液板,其中第一挡液板(27 )和第二挡液板(29 )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剂进液口接管(28)的两侧,将所述制冷剂进液口接管(28)与其两侧的空间隔开,第三挡液板(40 )设置所述制冷剂回气口( 25 )的下方,将所述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与位于所述第三挡液板(40)下方的制冷剂液体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液板(27)、第二挡液板(29)的上部靠近所述桶体(24)内壁顶部的位置设置有通气孔;所述第三挡液板(40)的纵向长度为所述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直径的2~4倍,表面至桶体(24)内壁顶部的距离至少为所述制冷剂回气口接管(25)直径的1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的外部还设置有液位控制装置,用于监控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内的液位高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的上部设置有与其内部气相空间连通的气相连接管(26),下部设置有与其内部液相空间连通的液相连接管(33),所述气相连接管(26)和液相连接管(33)分别与所述液位控制装置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回油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的中间偏下位置设置有三个不同高度的回油管。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8),设置在所述壳体(8)两端的第一管板(5)、第二管板(14),以及密封在所述第一管板(5)、第二管板(14)侧面的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18),其中第一端盖(1)的内部空间为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第二端盖(18)的内部空间为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 ;所述第一管板(5)与所述第二管板(14)之间连接有若干根换热管(9),所述换热管(9)连通所述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18)的内部空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壳体(8)内还设置有折流板(10),所述折流板(10)为连续螺旋状导流结构,且外围圆周上设置有裙边,所述折流板(10)上开有与所述换热管(9)相对应的管孔(37),所述换热管(9)穿过所述管孔(37),将所述折流板(10)定位在其周边,对流经其外部的载冷剂液体导流;所述折流板(10 )上还开设有拉杆孔(38 ),所述第一管板(5 )上开设有与所述拉杆孔(38 )相对应的盲孔,拉杆(21)穿过所述拉杆孔(38 )将所述折流板(19 )连接成一整体组件,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管板(5)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壳体(8)内的换热管(9)整体排布呈四象限均布状,任意一根换热管与相邻的非同层两根换热管之间呈正三角形排布。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包括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循环桶,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的内部空间通过上升循环管、下降循环管连通,所述上升循环管的下端与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连通,上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上部的气相空间连通;所述下降循环管的上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循环桶下部的液相空间连通,下端与设置在所述换热器底部的循环泵进口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连通;所述下降循环管的下端还通过旁通阀与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直接连通。本发明兼具了重力循环式蒸发器的特点,又解决了在某些场合重力循环动力不足的问题,较传统形式的蒸发器,缩小了传热温差,其换热效率明显提升。
【IPC分类】F25B39/02
【公开号】CN105066520
【申请号】CN201510550868
【发明人】王雪峰
【申请人】南京冷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王雪峰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