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80174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及垂直挡板18等。
[0062]壳体4a的内部收容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室内风扇42等,且构成为具有正面格栅45a、顶面板45b、背面板45c、吹出流路上方面板45d、吹出流路下方面板45e、未图示的左右侧板等。
[0063]正面格栅45a设有开口(未图示),以便通过室内风扇42进行驱动将室内的空气从壳体4a的正面侧取入到内侧。同样地,顶面板45b设有开口(未图示),以便通过室内风扇42进行驱动将室内的空气从壳体4a的顶面侧取入到内侧。背面板45c被设置成覆盖室内热交换器41和室内风扇42的背面侧以及吹出流路下方面板45e等的背面侧。吹出流路上方面板45d从室内风扇42的前侧下方附近起进一步朝前侧下方延伸,构成了吹出流路的上方面。吹出流路下方面板45e从室内风扇42的背面上方附近朝背面侧下方延伸后再朝正面侧下方延伸,构成了吹出流路的下方面。
[0064]水平挡板17被设置成能够覆盖作为上述吹出流路的下游侧端部的吹出口 45f。水平挡板17在运转过程中开放吹出口 45f,且通过调节倾斜角度,能够调节调和空气的吹出高度方向。
[0065]垂直挡板18在吹出流路内部设置于水平挡板17的上游侧。在运转过程中,通过对垂直挡板18以大致垂直于吹出方向的方向的轴为轴心进行角度调节,能够调节调和空气在左右方向的吹出方向。
[0066]室内风扇42是旋转轴方向为图2的纸面的进深方向的横流风扇。通过使室内风扇42进行旋转驱动,如图2所示,产生如下的气流:经由正面格栅45a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1流动的气流Fl、经由顶面板45b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1流动的气流F2、经过由吹出流路上方面板45d和吹出流路下方面板45e包围而成的吹出流路而从吹出口 45f被输送至室内的气流F3。
[0067]室内热交换器41被配置成在侧面观察时为两端朝向下方弯曲的倒V字状。室内热交换器41是所谓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其构成为内部流过制冷剂的多根导热管6贯通翅片组5,该翅片组5通过在板厚方向以规定的翅片间距配置多个翅片而构成。
[0068]另外,构成翅片组5的翅片50的每片的板厚例如在95 μ m以上且在125μπι以下。此外,翅片间距(包含板厚的间隔)优选在1.0mm以上且在1.5mm以下,更优选在1.2mm以上且在1.4mm以下。
[0069]该室内热交换器41由正面侧的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和背面侧的背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b构成。
[0070]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位于从室内风扇42的正面侧的下方到正面侧的上方的范围。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在从下端部分到略高于室内风扇42的中央部分的高度位置的位置的范围内,以略微向正面侧倾斜的方式延伸。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从略高于室内风扇42的中央部分的高度位置的位置起,以朝背面侧倾斜的方式向上方延伸。
[0071 ] 背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b位于室内风扇42的背面侧上方,从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的上端附近朝背面侧下方延伸。
[0072](3)室内热交换器41的翅片50的结构
[0073]以下,参照图3,举例说明室内热交换器41中的、尤其是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的翅片50。另外,背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b除了配置的倾斜姿态以外,都与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相同。
[0074]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的翅片50构成为具有在板厚方向上被多个导热管6贯通的套环部58、以及第I?第5缝51?55。另外,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被设置成在气流F的方向排成2列并成为一体,在该2列之间多处设有用于抑制热传递的孔眼59。
[0075]套环部58沿翅片50的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排列,配置成在气流F的上风侧和下风侧彼此错开。
[0076]第I?第5缝51?55在气流F的下风侧的部分配置于各套环部58之间。另外,在气流F的上风侧的部分也同样设有缝,它们以孔眼59为轴与第I?第5缝51?55线对称,并设置成在孔眼59的长度方向上错开相当于导热管6的间隔的一半的距离。
[0077]第I缝51是最靠气流F的下风侧的缝,以沿着翅片50的下风侧端部的方式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如图4的侧面观察配置说明图所示,第I缝51构成为使翅片50在板厚方向隆起,从而能够使气流F从隆起部分与未隆起部分之间通过。如上隆起而构成这一点对于其他的第2缝52、第3缝53、第4缝54、第5缝55也是相同的。
[0078]第2缝52是比第I缝51靠气流F的上风侧且比连结接近的导热管6彼此的线靠下风侧的缝,其与第I缝51同样地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另外,第2缝52配置成在沿翅片5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收敛于导热管6的宽度范围内,第2缝5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接近其两端的导热管6之间的最接近距离的7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
[0079]第3缝53是比第2缝52靠气流F的上风侧且比连结接近的导热管6彼此的线靠上风侧的缝,其与第2缝52同样地在长度方向上延伸。
[0080]第4缝54和第5缝55在翅片50的下风侧的部分位于最靠上风侧的位置,第4缝54和第5缝55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在长度方向延伸并排列配置。
[0081 ] (4)第I缝51与第2缝52之间的配置关系
[0082]第I缝51和第2缝52构成为它们长度方向的长度为同等程度,但配置成最靠下风侧的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的距离LI大于第2缝52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的距离L2。
[0083]这里,正面侧室内热交换器41a的翅片50中的上方部分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以20度以上且60度以下的程度倾斜设置。在这种倾斜设置的状态下,第I缝51的上述最接近的导热管6侧的端部位于该最接近的导热管6的轴的铅直方向下方。
[0084]另外,如图3、图4所示,第I缝51在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设置了充分的间隔,从而配置为在其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能够确保充分的距离。
[0085](5)室内热交换器41的翅片50的特征
[0086]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50设有多个缝(第I?第5缝51?55),能够使通过的空气容易接触翅片50,因而能够提尚热交换效率。
[0087]这里,最靠下风侧的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相离较远,因而在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工作的制冷运转时,即使在翅片50表面产生较多的结露水,结露水也不易保持于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S卩,若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接近配置,则结露水的表面张力会分别作用于该第I缝51和最接近的套环部58,结露水会保持在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直到结露水长大。与此相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露水不易保持于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因而能够抑制结露水长大,减少结露水的飞散。
[0088]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1被配置成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保持于最接近的套环部58的下部的结露水如图3中阴影所示,因自重被保持为垂在导热管6的下方。因此,保持于导热管6的结露水越长大,则会越接近第I缝51。与此相对,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1的翅片50中,较大地确保了第I缝51的端部与最接近的正上方的导热管6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抑制结露水保持于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套环部58之间。
[0089]另外,翅片50的第I缝51等缝是通过切开并立起而构成的,因而气流F沿该切开立起部分以避开该切开立起部分的方式流动。这里,由于充分确保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翅片50中的配置于最下风侧的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确保第I缝51的切开立起部分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较大。因此,关于通过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的气流F,即使以避开第I缝51的切开立起部分的方式流动,由于该气流F能够通过较宽的部分,因而通过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时的流速不会过于上升。因此,即使存在位于第I缝51与最接近的导热管6之间的结露水,也能够抑制因较快的流速而飞散的情况。
[0090](6)其他实施方式
[009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然而上述实施方式并非任何限定本申请实用新型的含义,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实用新型当然包括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得的方式。
[0092](6-1)其他实施方式A
[0093]其他实施方式A的空气调和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和室外机的结构都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0094]图5示出其他实施方式A的空气调和装置的室内机104的外观立体图。
[0095]图6示出室内机104的剖视图(沿主体3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
[0096]室内机104是天花板设置型的室内机,其具有在下方面具有吸入口 3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