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循环冷却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45928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冷空气在与下降组件和提升组件上的食物进行热交换后,能通过导风板引流到制冷机组的进风口处,使得导风板两侧的空气不串流,降低能源的消耗。
[0039]作为连续循环冷却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箱体本体至少具有呈间隔设置的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设置保温层。
[0040]通过设置保温层,可以降低箱体本体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箱体本体散发到外部空气的热能,尽可能的缩短冷却时间和降低冷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0041]优选的,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0042]优选的,所述保温层为玻璃保温棉、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聚苯保温材料。
[0043]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箱体本体内设置循环送料装置,可以实现流水线冷却工作,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且食物处于移动状态,箱体本体内的冷却温度和湿度更加均匀,冷却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同时也降低了能源消耗;通过设置冷气循环冷却输送装置,可以将箱体本体内的热交换前和热交换后的空气利用导流板进行隔离和导流,提高冷空气的使用效率,保证整个冷却过程中箱体本体内的冷气均能保持在所需要的标准,保证冷却质量。
【附图说明】
[0044]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冷却线的主视示意图;
[004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冷却线的俯视示意图;
[004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冷却线中的提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冷却线中的下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中:
[0050]1、箱体本体;11、食物入口 ;12、食物出口 ;13、内层;14、外层;15、保温层;
[0051]2、冷气循环冷却输送装置;21、制冷机组;22、冷风风机;
[0052]3、输入组件;31、输入带;
[0053]4、提升组件;41、第一提升带;42、第二提升带;43、提升从动轮;44、提升主动轮;45、第一提升托条;46、第二提升托条;
[0054]5、转移组件;51、转移带;52、转移主动轮;53、拨片;
[0055]6、下降组件;61、第一下降带;62、第二下降带;63、下降从动轮;64、下降主动轮;65、第一下降托条;66、第二下降托条;
[0056]7、输出组件;71、输出带;
[0057]8、导风板;9、托盘;10、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59]如图1和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循环冷却线包括箱体本体1、循环送料装置、冷气循环冷却输送装置2以及控制器,其中,在箱体本体I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并位于邻近箱体本体I底部的位置分别开设食物入口 11和食物出口 12,在食物入口 11和食物出口 12处均设置隔热门帘,循环送料装置设置在箱体本体I内,用于将食物由食物入口 11连续的输送至箱体本体I内,并由食物出口 12连续的输送出箱体本体I外,冷气循环冷却输送装置2设置在箱体本体I内,并位于箱体本体I设置有食物出口 12的侧面与循环送料装置之间,用于对循环送料装置上的食物进行冷却,控制器分别与循环送料装置和冷气循环冷却输送装置2连接。
[0060]其中,循环送料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输入组件3、提升组件4、转移组件5、下降组件6以及输出组件7,输入组件3设置在箱体本体I的底部,贯穿食物入口 11,用于将装有食物的托盘9由箱体本体I的外部运送到箱体本体I内邻近底部的位置,提升组件4与输入组件3连接,用于将输入组件3上的托盘9由箱体本体I的底部运送到箱体本体I的顶部,转移组件5设置在箱体本体I的顶部,用于将提升组件4上的托盘9推入到下降组件6上,下降组件6设置在箱体本体I内,并与提升组件4呈相对设置,用于将位于箱体本体I顶部的托盘9运送到箱体本体I的底部,输出组件7与下降组件6远离转移5的一端连接,用于将下降组件6上的托盘9由食物出口 12运送至箱体本体I的外部,输入组件3、提升组件4、下降组件6、转移组件5以及输出组件7均与控制器连接。
[0061]通过将连续循环冷却线的循环送料装置采用提升和下降的塔式结构,使得箱体本体内的空间能够充分利用,极大的缩小了整个装置的占地面积。
[0062]如图1、2、3所示,提升组件4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提升带41和第二提升带42,两个提升带均通过设置在箱体本体I底部的提升从动轮43和设置在箱体本体I顶部的提升主动轮44实现循环传动,两个提升带均与箱体本体I的底部垂直,且两个提升带之间具有输入组件3安放的空间。
[0063]在第一提升带41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提升托条45,在第二提升带42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提升托条46,相邻两个第一提升托条45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且位于第一提升带41上的第一提升托条45与位于第二提升带42上的第二提升托条46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第一提升托条45与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与托盘9的外径相匹配,提升主动轮44与提升电机连接,提升电机与控制器连接。
[0064]转移组件5包括设置在箱体本体I内位于顶部位置的转移带51,转移带51通过转移主动轮52和转移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转移主动轮52与转移电机连接,转移电机与控制器连接,转移带51上设置拨片53,拨片53的宽度小于第一提升托条45与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当提升组件4将托盘9移到箱体本体I的顶部位置时,控制器控制转移电机工作,转移主动轮52转动,转移带51带动拨片53移动,以将提升组件4上的托盘9拨入到下降组件6上。
[006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提升托条45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提升带41上,第二提升托46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提升带42上,相邻第一提升托条45之间的距离可调,且相邻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可调,即可以根据托盘9的厚度调整相邻第一提升托条45之间、相邻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
[0066]如图1、2、4所示,下降组件6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下降带61和第二下降带62,两个下降带均通过设置在箱体本体I底部的下降从动轮63和设置在箱体本体I顶部的下降主动轮64实现循环传动,两个下降带均与箱体本体I的底部垂直,且两个下降带之间具有输出组件7安放的空间。
[0067]在第一下降带61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下降托条65,在第二下降带62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下降托条66,相邻两个第一下降托条65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第二下降托条66之间的距离,且位于第一下降带61上的第一下降托条65与位于第二下降带62上的第二下降托条66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第一下降托条65与第二下降托条66之间的距离与托盘9的外径相匹配,下降主动轮64与下降电机连接,下降电机与控制器连接。
[006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降托条65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下降带61上,第二下降托条66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下降带62上,相邻第一下降托条65之间的距离可调,且相邻第二下降托条66之间的距离可调,即可以根据托盘9的厚度调整相邻第一下降托条65之间、相邻第二下降托条66之间的距离。
[0069]输入组件3包括设置在第一提升带41与第二提升带42之间并位于邻近箱体本体I底部的输入带31,输入带31的宽度小于托盘9的宽度,输入带31通过输入主动轮与输入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输入主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I的外部,并与输入电机连接,输入从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I的内部。
[0070]输出组件7包括设置在第一下降带61与第二下降带62之间并位于邻近箱体本体I底部的输出带71,输出带71的宽度小于托盘9的宽度,输出带71通过输出主动轮与输出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输出主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I的外部,并与输出电机连接,输出从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I的内部,输入电机与输出电机均与控制器连接。
[0071]冷气循环冷却输送装置2包括制冷机组21和设置在制冷机组21朝向循环送料装置的冷风风机22,冷风风机22设置在制冷机组21靠近下降组件6的一侧,且冷风风机22的出风口正对于第一下降带61和第二下降带62之间用于托住托盘9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机组21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四个冷风风机22,四个冷风风机22的竖直排列的长度与下降组件6的高度相匹配。
[0072]在箱体本体I内并位于循环送料装置的两侧设置有导风板8,两个导风板8相互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输入组件3和输出组件7的两侧,导风板8的一端与制冷机组21的壳体连接,冷风风机22的出风口设置在两个导风板8之间,导风板8远离制冷机组21的一端与箱体本体I设置有食物入口 11的内壁间隔设置,导风板8与箱体本体I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通的通道10。通过设置导风板8,将下降组件6和提升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