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容器、使用该旋转容器的流体过滤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912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容器、使用该旋转容器的流体过滤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容器、使用该旋转容器的流体过滤装置及系统,特别涉及从流体中分离出质量密度较高或较低的物质的旋转容器、使用该旋转容器的流体过滤装置及将流体过滤装置用于净化水、空气、污染海水、等离子体等流体的系统。此外,如适当地装置了逆渗透薄膜,更可作海水化淡之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水处理、气体净化等各领域中,需要对参杂有杂质的液体、气体或等离子体(plasma)等流体进行过滤。将液体、气体或电离子体当中的一些质量密度(massdensity)较低或较高的杂质过滤出来以达到净化该流体的目的,又或是需要得到该过滤出来的杂质作某些用途。这种流体夹杂着杂质的例子很多。举例来说,工厂或汽车排出的废 气中的悬浮粒子、空气中夹杂的尘埃;水中夹杂的有机污染物、气体、油污、放射性物质、藻类、蛋白质、细菌甚至是病毒;垃圾焚化炉中的气体或火焰(电离子体)中的一些金属离子或微粒。现有的流体过滤装置,一般采用过滤材料如滤蕊、滤网等作物理过滤,这种方法在使用后一段时间,过滤材料便会被污染物堵塞,必须更换或清洗过滤材料。而且,如要过滤细小的污染物,过滤材料的网眼便要很小,这样会增加过滤材料被堵塞的机会。缩短过滤材料的使用寿命。因而,目前急需一种流体过滤装置以从流体中过滤杂质。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容器、使用该旋转容器的流体过滤装置及系统及其操作方法。为了更简单清晰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本文件会采用以下的一些定义最大轴距是指一个孔或开口中,最远离转轴的距离;例如,转轴在正方形孔的中心,该正方形孔的最大轴距就是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外围是指所述旋转容器内远离转轴的位置。如果是说某件物件的外围,应该被理解成当该物件安置在所述旋转容器内,远离转轴的位置。重杂质在将会被净化的流体中,较重的杂质。轻杂质在将会被净化的流体中,较轻的杂质。输入腔旋转容器内的腔体;在该腔体内,流体大致的流向是远离转轴。输出腔旋转容器内的腔体;在该腔体内,流体大致的流向是接近转轴。首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容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输入管放置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管放置口和所述输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相同端或相对端,并与所述外壳的外围边缘有一段距离,以使所述旋转容器在转动时能储水。所述输入管放置口可被固定在所述流体过滤装置外壳的固定输入管伸入并注入流体,所述输入管放置口的最大轴距比所述输出口的最大轴距更少;所述旋转容器的外壳内置有与所述外壳同步旋转的搅拌片。所述搅拌片可以是平面的或是曲面的,其中以螺旋型搅拌片整体来说是最好的。在控制所述旋转容器内部水流的手段方面,所述旋转容器的内部设计还进一步分成三类。包括:A类没有输入腔和输出腔的分别出类利用回路隔板分隔输入腔和输出腔;(类在A类旋转容器中设置一端连接所述输出口的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在所述旋转容器上设置排污孔,并以弹性活门控制排污孔开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种弹性活门的设计。包括杠杆式及活塞式的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流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旋转容器,还包括固定所述旋转容器的外壳或支撑结构、固定在所述外壳或所述支撑结构的固定输入管、及驱动所述旋转容器转动的旋转驱动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流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旋转容器,还包括固定所述旋转容器的外壳或支撑结构、装置在所述旋转容器的转轴位置的同步 输入管、及驱动所述旋转容器转动的旋转驱动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同步离心泵结构,其结构是圆形对称管内装有搅拌片,所述圆形对称管的一端有一圆形覆盖,所述圆形覆盖中央有一孔以作输入流体之用,所述圆形对称管、所述圆形覆盖及所述内里的搅拌片是同步转动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前述的过滤装置,并与至少一个藻类养殖槽及至少一个水产养殖槽一起操作,所述过滤装置从所述藻类养殖槽输入并输出到所述水产养殖槽,所述藻类养殖槽与水产养殖槽之间有水回流通道以使水产养殖槽的水能回流到藻类养殖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逆渗透过滤系统,包括前述带有所述滤芯的施转容器,所述滤芯包含逆渗透薄膜。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利用了前述的两种流体过滤装置,并配合装置在用透明物料造、带有弹性活门排污孔的旋转容器,并以光感元件对该旋转容器内的集结物的情况作实时监察。实施了能自动清除集结在旋转容器内的重杂质或轻杂质的净化装置。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容器、流体过滤装置,可以有效地净化进入旋转容器中的流体,将其与其中的杂质等分离,并且利用离心力将重杂质或轻杂质分离至容器内的不同位置,以便于收集。除了应用在液体,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应用于气体及等离子体的净化或分离。

下面通过示例,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其中图I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简单旋转容器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输出口及输入管设置口是在旋转容器的相同端,而且合并成一个合并开口 ;图2示出了图I所示的旋转容器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流体过滤装置的剖面图,其中输出口及输入管设置口是在旋转容器的不同端;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流体过滤装置实施例的剖面图,其中有一固定输入管把流体引到旋转容器深处注入;[0028]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螺旋形搅拌片旋转容器的俯视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旋转容器实施例的原理图和俯视图;图7示出了图6的B类旋转容器实施例的一个变化型,其中的输入腔以输入导管代替;图8示出了图6的B类旋转容器实施例的一个变化型,其中的输出腔以输出导管代替;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C类旋转容器实施 例,其中包含了输出通道结构;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C类旋转容器实施例,其中包含了输出通道结构,并以有孔的隔板充当搅拌片;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个C类旋转容器实施例,其中包含了输出导管;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旋转容器中加入一个陶瓷滤芯的实施例;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并联多腔式旋转容器实施例;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串联多腔式旋转容器实施例;图15示出了图13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化型,其中一些输出腔以输出导管代替;图16示出了图14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化型,其中一些输出腔以输出导管代替;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带杂质储存空间及平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C类、带杂质储存空间及平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带杂质储存空间及2片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带杂质储存空间及4片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C类、带杂质储存空间及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2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内部不是圆对称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B类、没带杂质储存空间及带有4片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2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C类、没带杂质储存空间及带有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图25示出了在图20中的旋转容器的杂质储存空间内加一些轴向加固条的实施例;图2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外壳可拆开的旋转容器实施例;图2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杠杆式弹性活门的结构图;图2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杠杆式弹性活门的结构图,其中利用了引流管把排污孔移到较近转轴的地方;图2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活塞式弹性活门的结构图;图3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带有同步输入管的旋转容器实施例;图3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带有小型搅拌片的旋转容器实施例。该小型搅拌片能结合固定输入管形成离心泵结构;图3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同步水泵设置在一个包含旋转容器的液体净化装置的实施例;图3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海水、油污分离装置的实施例;图3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外挂式净化装置实施例;图3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在该实施例中的外挂式净化装置基本上是跟图34所示的一样;图3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上架式净化装置实施例;图3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利用了逆渗透薄膜的过滤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虽然能应用在液体、气体或电离子体的净化或分离上,但最主要还是应用在液体的净化上。所以本文件大部份章节都是针对液体上的应用作解释。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对气体及电离子体上的应用作一些设计上的调整及解释。因为这个原因,本文件中的实施例将流体过滤装置以净化器来形容,而且会以水或液体来形容被净化的流体。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至少一个输入管放置口,把例如液体的流体输入高速旋转的旋转容器内,旋转容器内装有搅拌片以使液体跟着旋转容器同步旋转。液体中的重杂质会积累在旋转容器内远离旋转容器转轴的位置,轻杂质会积累在旋转容器内靠近旋转容器转轴的位置。旋转容器至少有一输出口。一般而言,输入管放置口的最大轴距比输出口的最大轴距小。当液体在旋转容器高速转动时被输入,液体会由外至内填满旋转容器直至到达输出口的最大轴距位置,液体便开始从输出口溢出。溢出的水会被高速四散并收集起来,直接或再经其他的过滤后排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容器内的液体中的不同质量密度的物质会分离。重杂质最终会集结在远离转轴的旋转容器内壁位置,轻杂质会集结在近转轴的内圈位置。在气体或电离子体上的应用虽然表现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例如输入的气体不像液体般“由外至内填满旋转容器直至到达输出口”),但其主体部分,即旋转容器的结构是没有明显分别。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
_4] 旋转容器图I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旋转容器,也就是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中结构最简单的旋转容器。该实施例中,旋转容器4能高速转动并能盛载水,旋转容器4内设置有四片搅拌片5以使液体I (未示出)能与旋转容器4同步旋转。图中的输入管T是放置在输入管放置口 3的。一般来说,输入管放置口 3的最大轴距比输出口 7的最大轴距较小。这个安排可使在正常操作时,液体优先从输出口 7流出。(在气体或等离子体的应用上,这个安排也可确保流体正确地从输出口7输出。)该旋转容器如用电机驱动,电机可以直接安装在旋转容器的底部,电机的转轴与旋转容器的转轴对齐。在操作时,如使用一条固定输入管T输入流体,要确保固定输入管T不会碰到在转动的旋转容器的内部。输出口 7就在固定输入管T周边的环状开口,被旋转容器外壳伸延出来的输出口套管4t包围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施例中,输入管放置口 3及输出口 7是在旋转容器的同一端,所以便能合并成一个合并开口。[0066]本实用新型的流程包括,把液体I输入一个在高速转动时能盛载水的旋转容器4内。旋转容器4内的液体I在高速旋转时,当中密度较高的物质会集结在远离转轴6的旋转容器内壁位置,密度较低的物质会集结在内圈较接近转轴6位置。为了减低风阻,旋转容器4的外型最好是圆对称的,例如是圆柱体或是球体。如不考虑风阻、节能等问题,外型便没有什么要求。唯一是要在注水前及注水后,其重心都要和旋转轴对齐。否则会产生巨大的机械震动及噪音。为了较容易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点,本文件中的实施例都采用了圆柱外型的设计。在这例子中,转轴6是垂直的。但在不影响输入的效果之情况下(如用虹吸原理输入,便有可能受到影响),转轴6是可以以任何方向(包括倒转,使输入管放置口、输出口在下面)设置的。图2表示如图I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旋转容器的俯视图。在这个例子中,旋转容器4的旋转方向D是逆时针的,但顺时针转动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流体过滤装置(即净化器)的剖面图,其中输入管放置口(上端给输入管通过的开口)跟输出口 7在旋转容器4 (以格子着色)的不同端。在这个实施例当中,旋转容器4位于流体过滤装置的外壳33内,固定输入管T是固定在外壳33上并且置有侧孔,用以把液体I注入旋转容器4内。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流动方向,液体I经输出口 7排出旋转容器4。液体I最后从净化器输出口 34排出。该实施例中,旋转容器4经由两个轴承18安装在净化器的外壳33并由电机M以同步轮X及同步带B的方法带动。下面的轴承18并不是一定需要,但有了可得到较稳固的结构。因搅拌片5是直接连结旋转容器4的外壳,设置了重杂质导通孔35可使操作时重杂质较均匀分布。搅拌片5如果是平面的。数量最好在3-36片之间。太少的容易产生不良的内部紊流(turbulence),卷起了本来已集结的重杂质,影响了净化效果。太多的搅拌片5会占用了太多空间,使容器的有效储存能力减少。要使容器内部空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弧形,特别是螺旋形的搅拌片5是比较优胜的。图5展示了一个具有4片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的俯视图。(现存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是可以轻易得到螺旋形的形状。在本申请文件就不再多谈。)其操作跟图2所示的平面搅拌片的实施例很相似。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以图5的旋转容器的螺旋形搅拌片5的旋纽形态,逆时针的旋转方向会比顺时针的好一点。因为在顺时针转动时,搅拌片5施加在其末端集结的重杂质的应力会使该重杂质沿着搅拌片5推回转轴方向,以使那些已集结的重杂质容易被水流卷起并流出旋转容器。使净化效果差一点。当然,如果搅拌片5的旋纽形态相反了,旋转容器的转动方向也应相应地改变。与片状(平面)搅拌片比较,螺旋形的搅拌片之所以较优性主要是因为重杂质可以在较早的阶段便开始集结于其上。换句话说,流体在进入旋转容器4的初段便能被净化。为了达到最好的净化或过滤效果,固定输入管T应根据容器的内部设计。图4所示的是实例中,旋转容器4的输入管放置口 3及输出口 7都在下方。利用较长的固定输入管T使流体能从旋转容器4近顶端输入,使流体的输入位置跟输出位置的距离增大很多。在该实施例中,旋转容器4是直接连接电机M驱动的。轴承18可使旋转容器4转动时的摆动减少。净化后的液体从旋转容器4的输出口 7排出再经由净化器排水口 34输出。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目的,将旋转容器4的内部进一步的改进,具体的内部设计主要分三种基本型,依三种水流控制手段来区分A类没有输入腔和输出腔的分别、、[0074]B类利用回路隔板分隔输入腔和输出腔C类在A类旋转容器中设置一端连接输出口 7的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A类是最简单的结构。图1-4所示的旋转容器和净化器都是属于这一类型。虽然是简单,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例如,因空间限制,旋转容器只能是外径小、长度大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这一类型的内部设计。B类内部设计旋转容器的特征是容器内部加了一回路隔板P把容器上下分隔成输入腔29及输出腔30。图6展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的B类旋转容器的一个实施例。这个旋转容器4跟图4的实施例中的一样。图6下方还展示了回路隔板P的俯视图。液体I输入到输入腔29,经过回路隔板P上的回路口 14流到输出腔30,最后经输出口 7输出。要确保所有流体都是经回路口 14到达输出腔30,回路隔板P的中间孔直径要比输出口 7足够小。回 路隔板P的最外环除了可使附近集结的重杂质不易被水流冲走,如跟旋转容器4的外壳结合,可加固外壳。这个实施例当中,最佳的输入位置是近旋转容器4的顶端。另外,为了使在输入腔29内的重杂质跟输出腔30内的重杂质分布平均一点,可在回路隔板P的最外边缘上设置重杂质导通孔35。一般而言,如果输入腔29或输出腔30是很小的话,就没有设置搅拌片的必要。至于决定输入腔29、输出腔30的相对大小的因素,主要是要视乎要过滤出来的杂质是重杂质或是轻杂质。如是重杂质的话,则输入腔29和输出腔30的相对大小不是太重要的。但如是轻杂质的话,便应考虑把输入腔29造得很小。以免因轻杂质在输入腔29优先集结而难以使其在输出口 7排出。本实用新型下文描述有一个海水油污净化器的实施例,就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图6的实施例中的输入腔29或输出腔30都可以缩得很小,并以导管或一些通道结构代替。图7、图8展示了这一概念;图7中的输入导管29a就是对应于图6所示的输入腔29,而图6的环状回路口 14亦演变成了图7的4个圆孔29al。该输入导管29a的作用就是把流体引流到旋转容器的近外围的地方。而图8中的输出导管30a就是对应于图6所示的输出腔30,而图6的环状回路口 14亦演变成了图8的4个圆孔30al。该输出导管30a的作用就是把流体从旋转容器的近外围的地方引流到接近转轴的输出口 7。在下面一些实施例中,回路口 14是一些较小的孔,这种以导管或一些通道结构代替输入腔或输出腔的设计便十分合用。C类的内部特征主要是在A类旋转容器内设置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这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的一端开口是在旋转容器内,近外围的位置。其作用等同于前述B类设计中的回路口 14,而另一端则接上旋转容器的输出口。图9展示了一个C类内部设计旋转容器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旋转容器内有4片搅拌片5。并利用大小差不多等于搅拌片5,带有开口 30bl的隔片5a与搅拌片5形成输出通道结构30b。该输出通道结构30b的一端开口是近容器边缘的开口30bl,而另一端则是接上了圆孔状的输出口 7。液体I注入输入腔29,经开口 30bl流到输出通道结构30b,再经设在旋转容器顶端的输出口 7输出,流动路径如图中的箭头所示。图9俯视图中标示了固定输入管T及输出口套管4t的位置。为了更清晰展示该实施例的旋转容器的内部结构,图9立体图中并没有绘出固定输入管T及输出口套管4t。这种处理手法同样应用于图10及图11的立体图之中。图10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旋转容器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和剖面图。该实施例中的旋转容器也属于C类内部设计。在该实施例中,输出通道结构30b是由前述的一般搅拌片5及带有一圆孔开口 30bl的隔片5a组成。因圆孔开口相对于隔片5a是很小,而隔片5a的大小形状都跟搅拌片5相近,便利用了这隔片5a充当了搅拌片的功能。所以便把输出通道结构造30b设计成与输入腔29差不多大小。对于该实施例中液体I的流动方式,其与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液体I的流动方式基本相似,在此便不再赘述。如图9的旋转容器内的输出通导结构30b换成了输出导管30a,便能得到图11所示的另一 C类内部设计实施例。其原理跟前述的图9、图10实施例十分相似。不过,3个C类内部设计当中,以图9所示的旋转方向D最受限制。因搅拌片的转动会使重杂质集结于上而滑向外围,如图9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变成逆时针方向转动,隔片5a上会集结较多的重杂质,并且滑向外围。当重杂质到达开口 30bl便会被水流卷走而最终会从输出口 7输出。 所以,对应其搅拌片5的设计,图9所示的顺时针方向D转动是较好的。理论上,B类跟C类的水流控制方法是可以同时结合实施。但其应用上的效果并没有明显比单用B类或C类的方法好很多。以滤材增加净化功能如适当地加入滤芯或滤膜等滤材,可以有效地增加过滤能力。而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滤材堵塞的情况也会改善。图12展示了一个上述B类内部设计中加入一个陶瓷滤芯Fl的实施例。该滤芯需要较大的水压才能使流体通过。所以,输出口的最大轴距会比输入管放置口的最大轴距大颇多。(与没有加入滤芯的设计比较)至于计算所需差距是公知的物理知识,本文便不作多谈。图12下方展示了回路隔板P、陶瓷滤芯Fl及位于输入腔29的搅拌片5 (上图并没有绘画出)的相对位置。陶瓷滤芯Fl设置在输入腔29内,其外径比回路口 14略小。较好的设计是在陶瓷滤芯外加搅拌片(图中并没有绘出)以使输出腔30内的水能更好的同步旋转。除了上述的陶瓷滤芯外F1,几乎所有现存的过滤材料也适用。如用上了逆渗透薄膜所造成的滤芯,更可作海水化淡之应用。本文件的最后部份,有相关的应用实施例的描述。B类的内部设计是最适合加入滤芯。除了图12的实施例的方法外,还可能用圆碟形的滤材取代上述的B类内部设计中的回路隔板P。所述圆碟形的滤材有中心孔给输入管输入,但不需要回路口 14及其外边缘紧接旋转容器之外壳。但从利用离心力清除及防止堵塞的角度来看,这种设计比不上图12的实施例。C类的内部设计也可以加入滤材。其设计原理跟B类的差不多。即是把水流输出到输出口前利用滤材作过滤。例如,在图9及图10的实施例当中,隔片5a可以被一块没有开口 30bl的滤材代替。在图11的实施例中,可把滤材放入输出导管30al之内。当然,为了得到足够的水压使水流能通过滤材,还是要利用前述的手法,把输出口 7的位置移到较远离转轴的位置,以使输出口的最大轴距跟输入管放置口的最大轴距有相当的差距。此外,如不考虑物理过滤的用途而只着重于生物过滤的用途,除了前述的在输出腔30装置滤芯的设计外,滤芯也可以装置在输入腔29,搅拌片5或隔片5a等之间的空间内。但所选用的滤芯便应该是十分疏水的,以免造成堵塞。多胳式并联(连)或串联(连)的考虎及好处 然而,如果能串联或并联上述A、B或C类旋转容器使用,净化效果便可以进一步加强。但制造成本会较高。所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把上述的旋转容器的基本型的腔体结构在一个旋转容器的外壳内串联或并联起来以得到更好的净化效果。实施的方法具体是这样的把3类基本型的内部腔体结构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叠加起来形成多腔式结构。在并联的情况下,其中的输出腔30或输出导管30a或输出通道结构30b都会被导通起来,并引流到旋转容器的输出口 7或合并开口的靠近边缘位置,而其中的输入腔29或输入导管29a或输入通道结构29b都被固定输入管分流注入流体。在串联的情况下,除了最接近输出口的输出腔或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是直接经输出口排出流体夕卜,其他的输出腔或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都会被引流到邻近一层的输入腔29或输入导管29a或输入通道结构29b中。图13及图14分别展示了一个多腔式并联结构的旋转容器及一个多腔式串联结构的旋转容器。图13所示的是B类旋转容器并联的情况。其中输入腔29及输出腔30各有三个。并利用了一条有多孔的固定输入管T分配液体给不同的输入腔29。在输出方面,除了最接近输出口 7的输出腔30是直接输出到旋转容器输出口 7,其他输出腔30都是利用导管Z导通起来并最终引导到旋转容器输出口 7输出。B类旋转容器串联的结构是比并联结构简单一点。如图14所示,其表示三个B类旋转容器串联而成的一个多腔式旋转容器,其中输入腔29及输出腔30各有三个。除了最接近输出口 7的输出腔30是直接经输出口 7排出流体外,其余两个输出腔30出来的液体都直接流到下一个输入腔29中。图15及图16的实施例当中就是把图13及图14当中的其中两个输出腔30以导
管代替了。至于C类旋转容器的并联方法,因其输出口多是较小的孔,用上述B类并联的手法处理是很合适的。即是用导管把相关输出腔30或输出导管30a或输出通道结构30b的输出引导到总的旋转容器输出口 7。而C类旋转容器的串联方法,就是把相关输出腔30或输出导管30a或输出通道结构30b的近轴输出口对齐下一层(假设总的旋转容器输出口 7在下面)的输入腔29。而A类的并联及串联多腔式设计原理跟B类的很相似,这里就不再重复。至于A、C类及A、B、C混合的多腔式设计也跟上述B类或C类的的多腔式设计原理很相似。这里就不便再赘述。这种多腔式并联或串联的旋转容器设计比起相同体积的单腔式设计除了有更好的净化效果,还有更坚固不易变形的好处。这优点在高速旋转时差别很明显。换言之,多腔式设计能适应更高速旋转的应用。杂质储存空间为了防止已集结的重杂质(未示出)因过多的累积而被流经附近的水流卷起而流走。较佳的设计是在最外围多加一个杂质储存空间。图17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属于B类旋转容器的实施例的剖面图,图中的三角形组成的结构可以被理解为布满很多V形槽或锥形孔的档片F。这些档片F是与搅拌片5的高度一样,即是从圆柱容器的一端伸展到回路隔板P。挡片F与外壳之间形成了杂质储存空间16。这个B类旋转容器内的流体流动的方向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相似。重杂质(未示出)是经杂质排出口 17排到杂质储存空间16内。在这类设计中,杂质排出口 17是应该尽量的小但又能让重杂质通过为最好。其设计原则是杂质排出口 17的总面积应比回路口 14(指B类内部设计)或输出通道结构30b的近外围开口 30bl (指C类内部设计)的总面积小很多,才能避免大量液体流经杂质储存空间16,卷起已集结的重杂质。但考虑到实际制造上的难度及应用上的需要,一般大小为0. I-3mm已很适当。较大的杂质排出口 17在没有排污孔10的旋转容器是比较便于清洗杂质储存空间内的重杂质。形状方面,杂质排出口 17的大小最好是向杂质储存空间16方向收窄。即,近转轴6的一面大,近杂质储存空间16的一面小。例如是类似锥形的孔或V形的槽也很合适。这种两边开口大小不一样的孔能使重杂质很容易进入杂质储存空间16,但很难逃出。而且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下,锥形孔或V形槽所形成的斜面可以防止重杂质停留在上面。如果希望较容易清除杂质储存空间16内的重杂质,便应在旋转容器设置一些可开关的排污孔10。此外,如图17所示,如果搅拌片5最外端是粘紧旋转容器的外壳4a,可以加强旋转容器的物理强度,但最好是加一些重杂质导通孔35在搅拌片5最外端的边缘上, 以使不同的腔体内集结的重杂质分布会平均一点并且能经排污孔10排出。这个实施例当中,排污孔10是设置在圆柱状的旋转容器的其中一端的圆盖上。图18展示了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旋转容器的俯视图,这个实施例跟图9的分别是多了杂质储存空间16。与图17的实施例相似,图18中的档片F可以被理解为布满很多V形槽或锥形孔的曲面。这些档片F是与搅拌片5的高度一样,即是从圆柱容器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流体从中央的输入管T注入输入腔29,经过隔片5a形成的开口 30bl到达输出通道结构30b,再由输出口 7输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重要部份是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而利用上述杂质储存空间的方法使集结的重杂质避免被水流卷走是特别适合螺旋形搅拌片的旋转容器。图19展示了一个有两片螺旋形搅拌片5的旋转容器。这个实施例也是属于上述B类内部设计。因螺旋形搅拌片5能让重杂质在其上面集结,并且沿着其表面滑到最外端。大大增加重杂质被收集的可能性。与前述的两个实施例一样,图19的实施例中,档片F大致上是环状的。其中有两段是带锥形孔或V形槽(图中以三角形代表),另外两段近回路口 14的并没有设置锥形孔或V形槽等。主要是防止在杂质储存空间16集结的重杂质被回路口 14附近的较强水流卷起并从回路口 14流走。除了档片上可以设置杂质排出口 17。螺旋形搅拌片的近外围的末端也可以设置杂质排出口 17。图20的实施例当中,就展示了这个概念。在图20当中,共有四片搅拌片5(以斜线着色的)。在搅拌片5的近外围末端设置了锥形孔或V形槽,并连接了在档片F上的一些通往杂质储存空间16的导管,以使在该位置上的重杂质能排出杂质储存空间16。这种安排可使在搅拌片5末端集结的重杂质不至过多而容易被水流卷走。至于要在什么位置开始设置杂质排出口 17就要视乎所要收集的重杂质会在什么地方开始集结。当然,档片F的高度与搅拌片5的高度是一样的。图21展示了另一个在搅拌片5外围末端及在档片F上都设置了杂质排出口 17的设计。这是一个包含两片搅拌片5及两片隔片5a的C类旋转容器。杂质排出口 17的设计考虑因素跟图20的差不多。另外,与图19、图20的实施例相似,在图21的输出通道结构30b的近外围开口 30bl附近的档片F最好不要设置杂质排出口 17。上述的内部设计都是较为对称的。但其实是否对称并不是本实用新型必然的特征。图22示出了一种不对称内部设计的旋转容器。跟图19、图20的差不多,但这个设计只有一片螺旋形的搅拌片5。利用现存一些电脑辅助设计软件,可以把重心调到与转轴6对齐,又或是在生产后,作实际测试后再矫正其重心位置。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在注入液体I及没有注入液体I时,其重心都是跟转轴对齐。至于矫正重心的方法是现存一些有高速转动结构的电器产品所采用的一些常用技术,本申请文件就不再多谈。在图19至图22的螺旋形搅拌片旋转容器的实施例中,都包含了杂质储存空间16。至于要得到没有杂质储存空间16的实施例,可参考图23与图24的实施 例。图23展示了一个带四片螺旋形搅拌片5的B类内部设计旋转容器的俯视图。在该实的例中,回路口的形状比较窄,主要原因是要避免在使用时,太接近集结在对面搅拌片5上的重杂质,而导致水流把那些重杂质卷走。图24展示了一个C类内部设计旋转容器的俯视图。其操作原理及结构跟图21的实施例比较接近。螺旋形搅拌片5的设计虽然有较好的净化效能,但从生产上看,比平面搅拌片的产品技术要求多。旋转容器的结构加强的手段与方法如需要加强旋转容器4的结构以应付高速旋转的需要,除了以上说的多腔式设计夕卜,另一有效方法就是让搅拌片5及回路隔板P(只适用于B类旋转容器4)直接粘紧旋转容器4的外壳上。但这方法是不适用于外壳能拆开方便清洗的设计。此外,在旋转容器4的外壳,内或外加上一些轴向加固条或沿着圆周加上环状加固物料也是可行的手法。但如在外壳内壁加上加固物料,有可能造成在操作时重杂质被加固物料分隔而造成不均匀的情况。解决的方法就是像前述在回路隔板P或在搅拌片5上设置重杂质导通孔35的手法一样。图25展不了在外壳内壁加上轴向加固条J的实施例。与图20所不的实施例一样,具有4片螺旋形搅拌片旋转容器。该实施例中,轴向加固条J把外壳连结内部的结构使旋转容器4的结构进一步加强。轴向加固条J上置有重杂质导通孔35。排污孔的位置与数量排污孔10的设置是为了方便把旋转容器4的近外围集结的重杂质排走,排出的方法一般是打开排污孔10并以高速转动旋转容器4而达成的。在带有杂质储存空间16的设计中,在排污的过程中,容器内的水或额外为排污而注入的清洁液都会经杂质排出口 17注入杂质储存空间16再从排污孔10排出。所以,杂质排出口 17附近集结的重杂质是比较容易清洗掉。但在没有杂质排出口 17的档片F附近的重杂质就较难被清洗掉。把排污孔10设置在没有杂质排出口 17的档片F对开的位置是一个改善这种情况的方法。原因是在排污时,排污孔10附近较急的水流能帮助清洗附近集结的重杂质。在没带杂质储存空间16的设计中,排污孔10应如图23、图24所展示的位置设置。这样便可以确保在清洗时,外壳内壁能最大可能被水流冲洗。当然,在图23的实施例中有四片搅拌片5,并形成了四个输入腔29或输出腔30 (要视乎所述的俯视图是代表输入腔29还是输出腔30),但只有两个排污孔10。改善的方法就是在搅拌片5的末端加上一些重杂质导通孔35。排污孔10的数量最少可以是一个。但两个或以上较容易使旋转容器4的重心与转轴对齐。然而,一个排污孔10的设计也有其好处,就是在维修及操作上成本较低。在一个排污孔10的设计中,必须确保所有能储存杂质的区域都是相通而且能利用一个排污孔I0排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搅拌片5连接外壳的边缘上加最少一个重杂质导通孔35以使重杂质能通过。此外,如采用了 B类内部设计,在回路隔板上P的最外围边缘上也最好置有重杂质导通孔35。当然,就算是多个排污孔10的设计,把所有能储存杂质的区域全部导通起来也是比较好的设计。原因是旋转容器4在排污时或在一般不排污的操作时,比较能确保旋转容器4的重心与转轴对齐。非圆对称的内壁要使集合在旋转容器4外壳4a内壁的重杂质容易从排污孔10出,除了上述的排污孔10设置位置的考虑外,还有一个极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旋转容器4外壳4a的内壁造成非圆对称,例如椭圆。并把两个排污孔10分别设置在该椭圆的最远离 中心的两个位置。由于离心力的原固,在高速转动时,重杂质会优先在该两个位置集结。收集或清除在旋转容器内的重杂质有以下三种方法得到的设计处理一、留在旋转容器内,不用清洗二、以手动方式清洗。三、以自动方式清洗。第一种方式是比较适用于一些很极端的情况,例如重杂质是带高辐射的物质,如没专门的知识便不建议清洗。第二种方式是用人手清洗旋转容器4。除了把清洁液注入旋转容器内并以交替的顺、逆时针方向转动旋转容器以达到清洗的目的,还可以在旋转容器上加上上述的实施例中提及的可开关的排污孔10。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开螺孔并用螺丝关上。另一可能性是利用在大型五金店很容易找到的快速夹的结构达成。图17-图25的实施例中都标示了排污孔10的位置。当排污孔10被打开,并使旋转容器4高速转动,容器内的重杂质便会跑出来。如有需要,可同时经固定输入管T注入清洁液或水帮助进一步清洗。另一种方便动手清理的设计是可拆开的外壳。图2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其中外壳可扭开。这样便可以方便清洗。在这例子中,旋转容器在正常操作时的转向D是顺时针的(从上向下看,即俯视),而且驱动电机是直接连接外壳的下半部4a2并且直接驱动外壳的转动,旋转容器4的上半部4al便应设计成以逆时针的方向旋扭进外壳的下半部4a2,否则在操作时会松脱。橡胶造的0-环(O-ring)Q是用作防止泄漏。第三种方法可分为三类,就是转速控制、电磁控制及水压控制。三种方法都包含最少一个弹性活门V。不同的是,开启弹性活门V排出污物的方法不同。转速控制方法是利用转速控制弹性活门V来排出旋转容器内的重杂质。图27展示了一个利用弹簧S组成的弹性活门V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旋转容器4的转轴在图的右边(省略另一半),排污孔10在旋转容器4的上端圆盖的近边缘位置。弹性活门V的结构是杠杆式的。弹簧S提供的力量把活门关闭。该实施例主要是靠旋转容器4高速转动时,排污孔10中的液体压力增加而推开弹性活门V。储存在容器4内的重杂质9便可以排出。活门要关得紧而不容易泄漏,压头H最好是用橡胶等有弹性的材料来制造。此外,如杠杆是用石墨(碳纤维)等有弹性的材料来造,则可以利用一块足够高的硬质垫高物放置在弹簧S的位置以使石墨杆弯曲而产生所需的压力使压头H压下。虽然排污孔10的位置最好是在容器4的最远离转轴位置,但这样的安排要有强度较大(特别是应用在液体时)的弹簧才能压紧活门使其在不需排污的操作时不会泄漏。此夕卜,有些时候,例如要设置一个直径较少的重杂质收集容器在旋转容器4下面,排污孔10在较接近转轴位置是比较容易达到目的。对于以上问题,图28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图28展示了另一个利用弹簧S组成的弹性活门V的实施例。跟图27所示的实施例相似,转轴在右边。利用引流管25把排污孔10的位置从最远离转轴位置(左边)移到较接近转轴位置(右边)。因越接近转轴,液体排出的压力会越小。换言之,用较少的力量便可以把活门关闭。因此,跟图27的实施例比较,图28的弹簧强度低一点也能把排污孔10关上。图29展示另一个弹性活门V的实施例。这个实施例当中,利用引流管25把排污孔10的位置从最远离转轴位置(左边)移到较接近转轴位置(右边)。弹性活门V是以活塞的形式设置。当旋转容器在高速旋转时,活塞Y自身的离心力加上排污孔10上的液压把活门(活塞)推开。图27-29的弹性活门V都是设置在旋转容器4的其中一端的圆盖边缘上。因其结构是十分简单,可以理解得到,该设计是同样能设置在旋转容器4的圆柱曲面上。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图29的活塞结构如设置在旋转容器4的圆柱曲面上,相对于转轴6是扭转了 90度的话(即变成平行于转轴6),其开关活塞的特性会有改变。S卩,活塞Y自身的离心力对开关这个弹性活门V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个速控活门开关设计的应用价值十分高。要得到液体中较重的物质,可用高转速使该物质在排污孔10排出。如要得到较轻的物质,可保持在不把速控活门打开的速度并持续地把液体输入,让较轻的物质在输出口 7排出。除了上述利用的弹性活门打开,还可以利用电磁方式把活门打开。方法是在上述图27或图28的杠杆式活门的近弹簧S位置的杠杆末端加上一个磁石,并在旋转容器的外围近上述磁石的高度位置加一线圈围绕旋转容器。该线圈是固定的,而且并不接触旋转容器。当需要打开活门时便把电流输入上述线圈以使线圈内产生磁力并把上述磁石压下,打开活门。第三类活门开启方法只适用于输出口最大轴距与输入口最大轴距有较大差距的旋转容器。在一般的净化操作时,输入腔并不是满注的(即水位并未到达输入口的最大轴距位置),假设这时近排污孔10的水压是刚刚不能推开弹性活门。如把输入水的速度突然增加到足够使输入腔的水位更接近转轴,近排污孔10的水压便会增加。这时,排污孔便会打开。上述水压控制方法是要求对输入水量有控制的能力及要利用光学传感器对重杂质的集结进行探测才可以实现全自动排污。但在一些设置有滤芯的特殊的情况下是可以靠滤芯的堵塞以使输入腔比未堵塞前更满注。即,水位更接近转轴。这样会导致弹性活门V中的排污孔10的水压增加而打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是不需要依靠改变转速或输入水速度就能达到自动排污效果。同步输入管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容器4 一般是利用一条固定在净化器外壳的固定输入管输入流体。但在一些情况,例如在前述的并联多腔式设计的旋转容器,利用多孔管作固定输入管之用,把流体分别输入不同的输入腔是很难长期稳定地维持每一个输入腔的给水速度。原因是输入水流一般不会太猛,以致多孔管的出水孔很容易因污染物等而堵塞。解决的方法是在旋转容器4内的转轴附近设置一条同步输入管R。这同步输入管R是跟旋转容器4同步转动的。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下,同步输入管R上的孔基本上是不会堵塞的。图30的实施例就展示了这一设计。基本上,图30的实施例是与图15的很相似。在图30中的旋转容器的转轴位置设置了一条同步输入管R。该同步输入管R的入口是用了一个环状圆盖修窄了一点以使在高速旋转时,输入的流体不会从该入口流出。要注意的是,设置了同步输入管R的旋转容器也是需要一条固定输入管T输入的。但这条固定输入管T再也不一定要是多孔管。水泵及旋转容器一体的结构如在旋转容器的轴心位置加小型搅拌片5s,是可以与适当的固定输入管T构成一个离心泵的结构,对流体的输入很有帮助。图31展示了一个带有小型搅拌片5s的旋转容器的实施例。在图中可以看到,小型搅拌片5s和固定输入管T组成了一个离心泵的结构。当然,小型搅拌片5s除了独立设置外,还可以是由容器内的主要搅拌片5伸延出来而成的。除了上述的水泵及旋转容器一体的设计外,当旋转容器是架设在水槽上面使用,就可以在旋转容器的转轴位置装上一个同步离心泵27作 输入水泵的用作。图32展示了带有同步离心泵27的流体过滤装置的实施例。当旋转容器4转动时,同步离心泵27会一同转动。流体过滤装置下面的水槽W的水会被泵进旋转容器4内。同时旋转容器内的空气可以从排气孔32排出。图中最下面展示了同步离心泵27的仰视图。其结构十分简单在一条圆柱管内置有搅拌片(在这例子中,共有四片)。进水端置有一圆形带有中孔的盖。本实用新型除了前述的旋转容器4之外,还包括利用旋转容器4发展而成的净化器。净化器例一海水油污分离器图33展示了一个海水油污分离器的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旋转容器4的结构跟图7的实施例中的旋转容器4的结构类似,旋转容器4采用了透明的物料来制造,并直接利用电机M驱动。电机M是利用防震橡胶钉N固定在净化器的外壳33上。利用两个光感元件组合测量容器内的油污及海水储量以作出排海水或是排油污的决定。光感元件组合(由光源L及光感元件R组成)是穿透式的。如没有阻挡,光源L的光线能被相对的光感元件R接收到。所有光感元件R接收的信号都被低通过滤(lowpass filtering)以减低弹性活门V及输入导管29a(请看图7的标示)内可能储存了油污所造成的影响。在这例子中,油污是从输出口 7排出,而海水是从排污孔10排出。假设海水比油污(原油的油污)的透明度高。当两只光感元件R感测的光线都被遮挡,表示容器内差不多全是油污,便应运行排去油污的程序;即继续输入海水并以较低速转动以避免速控活门V打门。集结在内圈的油污就会从输出口 7排出。当两只光感元件R都再次感测到光线,便应开始排出海水的程序;即是以高速转动,使弹性排污活门V打开。净化后的海水会经净化器外壳上的排水口 38排出,而油污就收集到收集容器C内。弹性排污活门(V)的结构及原理可参考图27-29的实施例。当然,如一些油污是透光但在颜色上跟海水是有明显分别,可以适当地在那两个光感元件R前加上滤光片以增加海水和该油污的分辨能力。例如,油污是花生油的黄色,而光源L是白色的,就应选用把黄光滤走的滤光片。较强的光感测值对应海水,较弱的光感测值对应油污。当然,要实现自动化,其中一个实现方法是利用微控制器(MCU)来达到目的。这种技术是相关技术人员能轻易完成。在这文件就不再陈述。[0143]还要补充一点,在这个实施例中,旋转容器4的类型选择是相当重要的。如输入导管29a换了较大型的输入腔29,因油污在输入腔29的内圈位置集结的速度比在输出腔30的快,这样便会使光感元件R所得到的值不能正确反映输出腔30的实际情况,因而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净化器例二 外挂式滤水器 图34展示了一个外挂式净水器的实施例。其内里的旋转容器4的上盖采用了透明的物料来制造并用白色物料制造最上的一块回路隔片P,以使光源L的光线能被反射到光感元件R。旋转容器是前述的B类多腔式串联设计,并带有小型搅拌片5s。小型搅拌片5s与固定在净化器顶部的固定输入管T形成了离心泵的结构。固定输入管T是倒转的U型的,并且还能利用虹吸输入的特性从水槽W吸入水。换句话说,即使没有小型搅拌片5s,一旦虹吸输入形成了,就可以虹吸作用自动输入。净化器的外壳33下面挂着一个重杂质收集容器D。重杂质从弹性活门V排出并经过净化器的重杂质输出孔38到达重杂质收集容器D。为了达到自动化排污的效果,还设置了一个反射式的光感元件组合。光感元件R的输出信号经低通过滤并经具有比较电路的微控制单元板(没示出)上。电机M的转速也由微控制单元板控制的。具体的操作如下假设集结在旋转容器4内的重杂质是深色的;如光感元件R感测到的值是对应深色的重杂质,便开始排出容器内的重杂质的程序。即,高速转动旋转容器4以使弹性活门V打开。在这个实施例当中,维持排出重杂质的状态的时间长短可以是预先设定的。这个实施例还有一个特点是可以被利用的。就是当输入的水带有气体,当中的气体可被视为轻杂质而从输出口 7排出。(如轻杂质是液体,情形就有点不同,详情可参考图33的实施例)其实际应用包括把水中的氯气排除。一些用途,例如观赏鱼养殖时更换水,把自来水中的氯气减少也可以应用得到。在实际应用方面,这个外挂式净水器用途很广泛。除了如图34所示,不断循环净化一个水槽内的水,还可以跟最少两个水槽或内有间隔的水槽组成一套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图35展示了这一概念;在该实施例中的自动净化养殖系统是可以被用作家中养殖观赏鱼之用。所采用的外挂式净水器基本上是跟图34的实施例一样。水槽内有一间隔,把水槽分成两部份,即图中所示的水产养殖槽Wl及藻类养殖槽W2。水产养殖槽Wl及藻类养殖槽W2最好都设置简单的生化净化系统把氨及亚硝酸盐等毒性较强的污染物转变成硝酸盐。此夕卜,在藻类养殖槽W2内的生化净化系统也可同时增加槽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如有需要进一步增加藻类养殖的速度,可额把二氧化碳注入藻类养殖槽W2或加电灯增加藻类养殖槽W2的光照度。水产养殖槽Wl是用来养殖观赏鱼或一些目标水产的。藻类养殖槽W2主要是是用来养殖藻类(当然,是可以同时养殖一些细小或不太需要活动空间的水中生物)。所以,藻类养殖槽W2应置在靠近窗并经常得到阳光SS照射的地方。在起初养殖观赏鱼的时候,该外挂式净化器可以不用开动。过了数天或等到藻类开始在左面或右面的容器内滋生时,便间歇都开动一下外挂式净化器以使藻类养殖槽W2内的水能与水产养殖槽Wl内的水交换。(每天交换的水量是总水量的5-10%便足够了)这样,更多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氨及其他藻类繁殖所需的养份便可以从水产养殖槽Wl进入藻类养殖槽W2以帮助藻类繁殖。到最后,藻类养殖槽W2内的藻类会迅速增长,这时便可以进入可持续的自动净化操作模式。[0149]可持续的自动净化操作模式的概念是利用额外的感光示件探测进入外挂式净水器的水(例如,可探测固定输入管T内的水)或是直接探测藻类养殖槽W2内的水的透光度以决定是否开动外挂式净水器。如透光度低于某水平,便开动所述外挂式净水器。此外,理论上是可以利用计时的方式来测定藻类养殖槽W2内的水的藻类生长的情况;方法是开动外挂式净水器并量度重杂质集结在旋转容器的速度。如少于某时间便能注满杂质储存空间,代表应该继续开动净化器。(当然是要先把旋转容器内的重杂质排出)若在某时间内还不能注满杂质储存空间,便应暂停操作,等待一两天后藻类的密度足够再作测试。这个计时方法的好处是不用额外的感光元件。当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个自动净化养殖系统的操作原理,图中的外挂式净水器是设置在水槽(鱼缸)的正面。较好的安排应该是设置在水槽的侧面,间隔板的附近以尽量减小固定输入管T横向部份的长度。在这个实施例中,间隔板的高度是略低于水槽的高度。这样便可以在间隔板上方形成一水回流通道。如果水产养殖槽Wl及藻类养殖槽W2是分别由两个高度差不多的独立水槽构成,可以利用一条注满水的倒转U形管作虹吸式的水回流通道。如采用管状的水回流通道,并使该管在水产养殖槽Wl那边的端口置在近水产养 殖槽Wl的底部,便可以使水产养殖槽Wl底的污物吸到藻类养殖槽W2,增加被藻类吸收的机会。如藻类养殖槽W2是置在比水产养殖槽Wl较高的位置,则需要用电水泵把水产养殖槽Wl内的水抽回藻类养殖槽W2,以维持水产养殖槽内的水在一定高度,不会满溢。当然,一个能感知水位的装置如水深探头或简单的设定一个水位触发开关是必要的。另外,用微控制单元(MCU)板来实施这个自动净化养殖系统的操作是一个十分合适的选择。净化器例三上架式净水器图36展示了一个上架式净水器的实施例。(虽然外挂了一个重杂质收集容器D,但旋转容器4是在水槽W之上的。)其结构基本上是与图32的实施例的差不多。特点是采用了同步离心泵27从水槽W输入水。其自动化排污出并收集重杂质的方法与图34的实施例差不多。净化器例四汽车废气净化器除了上述液体净化的应本外,实用新型还可以应用在气体上。例如是清除汽车废气中的悬浮粒子。方法是把汽车的废气管作固定输入管T之用。如该汽车的废气管足够稳固,便可以把两个轴承套在其上再把旋转容器4套上去。而其他配件,如电机等也一并挂在该废气管上。如不够稳固,就必须利用支撑架把净化器固定在汽车底盘。动力方面,可用电机或该汽车的内燃机的动力推动。净化器例五逆渗诱过滤系统图37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重要实施例。当中所包含的旋转容器与前述的图12的实施例很相似。其原理是把逆渗透薄膜(reverse osmosis membrane)作为滤材。在图37的实施例当中,图37下方的切面图展示了上方的原理图中的滤芯F2的构造。在输入腔29及输出腔30都适当地设置有搅拌片5。这个实用新型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海水淡化。因此,本文件会以海水淡化系统来阐述其操作原理。滤芯F2是利用逆渗透薄膜RO夹在硬质及能透水的底物SU(substrate)之中而造成的。这底物SU还能提供一定的物理过滤及生物过滤(培养细菌的基质)能力。在该实施例当中,逆渗透薄膜RO是采用了波浪形的设计以提供较大的表面表积。纯水PW通过逆渗透薄膜RO所需的水压是靠旋转容器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而获得的。所以,要获得较大水压,除了加快转速外,也可以在设计时加大输出口的最大轴距跟输入口的最大轴距之差距。另外,要排走旋转容器进外缘的盐水及杂质,可用较高的转速或前述的以滤材堵塞的方法使输入腔的水位移向转轴而增加弹性活门V中的排污孔的水压。弹性活门V的设计可参考图27-图29的设计。在这实施例中的弹性活门V是设置在圆柱状旋转容器的外缘曲面上。在图37中,海水SW被输入到旋转容器,经滤芯F2过滤后得到纯水PW。盐水及含重杂质的污水DW经弹性活门V排出。排污程序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间歇排污可以是利用光感元件来探测重杂质的集结情况及输入腔的水位位置来决定。当然,如输入腔快注满,即输入的海水差不多会从输入管放置口溢出,便应启动排污程序。连续排污也是应该对输入腔的水位位置进行监察并以提高转速的方法来确保输入的海水不会从输入管放置口溢出到输出口 7。与一般采用高压水泵的逆渗透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有节能、较大的效能(在同 一水压下,有较多纯水能通过)、及自动清洗的好处。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转速一般是越快越好。但因旋转容器4及相关之机械零件如轴承18等都有速度上限。要达到高速旋转的代价便是成本的上涨。所以在设计时主要是针对实际应用上需要的离心加速率而定出转速。当然,在同一离心加速率的要求下,大直径的旋转客器所需转速是小于小直径的旋转容器。例如,在一般淡水或海水的应用上,转速在500rpm至30000rpm是比较普遍。液体I输入速度一般是越慢越好。但液体I输入速度是等于液体被处理净化的速度。所以在实际应用上,应先定出可接受的净化效果,然后才由小至大地慢慢增加输入速度以找出最适当的数值。除了连续均速的输入液体方法。也可以是不连续某种波形的输入。例如方波形的输入方法一般是可以得到比均速输入更佳的净化效果。不同波形的输入是现存的技术(例如在液体应用中,利用电磁水阀开关而得到所需效果)。在这里就不再详谈。旋转容器4的有效容量在实际操作时,能储存的水量就是旋转容器4的有效容量。一般是越大越好。但过大的体积会增加制造、操作(如电费)及维修成本。旋转驱动器19可以是电动马达、气动马达、内燃机等现存的技术。可以直接连结旋转容器或是利用齿轮、同步带、驱动皮带等作动力传递。基本上,现存的技术已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液体I输入方法可以是水泵20、自来水本身的水压、虹吸管等利用地心吸力由高位引流到低位的方法。另外,如用水泵20输入的话,水泵20的动力及旋转容器4的动力是可以从同一个上述的旋转驱动器19提供。除了前述的同步离心泵的例子外,另一普遍适用的方法是利用直接(如转轴是对齐)或前述的齿轮、同步带、驱动皮带等非直接连接方式使动力从旋转驱动器19同时传递到水泵20及旋转容器4上。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效降低制造及维修成本。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这些示例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输入管放置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管放置口和所述输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相同端或相对端,所述输出口与所述外壳的外围边缘有一段距离,以使所述旋转容器在转动时能储水,所述输出口的最大轴距比所述输入管放置口的最大轴距大; 外壳内置有搅拌片或滤芯,所述搅拌片或滤芯与所述外壳绕所述转轴同步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放置口与所述输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同一端,所述输出口与所述输入管放置口合并成一个合并开口,并从所述合并开口靠近外围边缘输出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壁具有沿所述转轴成圆形对称的外形。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口或所述合并开口被所述旋转容器的所述外壳延伸出来的输出口套管包围。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片为片状;或者所述搅拌片是弧形的。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片为螺旋状的。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内还有回路隔板把所述旋转容器内的腔体分成输入腔和输出腔, 所述回路隔板上有回路口或构成有回路口,并在接近所述转轴位置构成一个中心开Π, 所述中心开口的最大轴距少于所述输出口最大轴距以使在操作时流体不会从所述输入腔经所述中心开口流到所述输出腔。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内置有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所述输出导管或输出通道结构的一端开口是在所述旋转容器内,近外围的位置;而另一端则接上所述输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腔被输入导管或输入通道结构替代,以使流体从所述输入管放置口经所述输入导管或所述输入通道结构流到所述旋转容器内,近外围的地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腔被导管或所述通道结构替代,以使流体从所述旋转容器内、近外围的地方经所述导管或所述通道结构流到所述输出口。
11.一种多腔式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内部结构等同于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部腔体结构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叠加起来而形成的多腔式结构,其中多腔式结构的所述内部腔体结构为串联或并联使用;在并联的情况下,所述输出腔或所述输出导管或所述输出通道结构都会被导通起来,并引流到所述输出口或所述合并开口的靠近边缘位置,所述输入腔或所述输入导管或所述输入通道结构都会被固定输入管或同步输入管分流注入流体;在串联的情况下,除了最接近所述输出口的所述输出腔或所述输出导管或所述输出通道结构是会直接经所述输出口排出流体外,其他的所述输出腔或所述输出导管或所述输出通道结构会被引流到邻近一层的所述输入腔或所述输入导管或所述输入通道结构中。
12.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内部的一端,围绕转轴的位置设有小型搅拌片,并且与位于所述转轴的固定输入管形成离心泵的结构, 其中所述小型搅拌片是独立设置;或是由所述搅拌片伸延出来。
1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容器内置有挡片,所述挡片上至少有一个杂质排出通道,所述外壳与所述挡片之间构成了杂质储存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搅拌片是弧形或是螺旋形的情况下,所述搅拌片在远离所述转轴的末端位置设有杂质排出通道,以使沉淀在所述搅拌片上的杂质能排到所述杂质储存空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杂质储存空间内有加固结构,把所述外壳及所述挡片或所述搅拌片的近外围末端连结起来,以增加所述旋转容器的结构强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质排出通道的近所述转轴的开口是大于近杂质储存空间的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如所述回路隔板连结所述外壳,近外围边缘上置有重杂质导通孔,以优化所述输入腔及输出腔内的重杂质分布。
1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片连结所述外壳,近外围边缘上置有重杂质导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把所述杂质储存空间的一部份隔离于其余部份,则包围所述被隔离部份的加固物料贴近外壳的边缘上置有重杂质导通孔。
20.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的外壳近外围具有可开关的排污孔。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内,近外围有一导管把近外围的重杂质引流到较接近所述转轴的排污孔排出。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孔的开关是手动的,或是装有弹性活门,所述弹性活门是利用所述旋转容器的转速、电磁力及所述旋转容器的输入腔内的水位位置来控制活门的开关。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活门是杠杆式的,又或是活塞式的构造而成。
2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旋转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其所述转轴位置有一同步输入管,其结构是带孔的管,以使流体透过不同的孔分流注入不同的位置或优化流体注入不同腔体的量,所述同步输入管是与所述旋转容器同步转动。
25.一种同步离心泵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结构是圆形对称管内装有搅拌片,所述圆形对称管的一端有一圆形覆盖,所述圆形覆盖中央有一孔以作输入流体之用,所述圆形对称管、所述圆形覆盖及所述内里的搅拌片是同步转动的。
26.一种流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I至2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旋转容器,还包括 固定所述旋转容器的外壳或支撑结构; 固定在所述外壳或支撑结构的固定输入管或根据权利要求25建构而成的所述同步离心泵,以作流体输入用途;驱动所述旋转容器转动的旋转驱动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流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带有所述弹性活门,所述流体过滤装置还包括重杂质容器,以盛载从所述旋转容器排出的重杂质。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流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盛载液态轻杂质的容器,以盛载从所述旋转容器的所述输出口或所述合并开口排出的液态轻杂质,所述液态轻杂质比净化后流体轻。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流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的一端是透明物料所造的,并在该透明的一端装有光感元件或带光源的反射式光感元件以探测所述重杂质集结的情况而作出排出重杂质的决定。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流体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容器的两端是透明物料所造的。并在该透明的两端分别装上光感元件及光源,以探测所述重杂质集结的情况而作出排出重杂质的决定。
31.一种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过滤装置,并与至少一个藻类养殖槽及至少一个水产养殖槽一起操作,所述过滤装置从所述藻类养殖槽输入并输出到所述水产养殖槽,所述藻类养殖槽与水产养殖槽之间有水回流通道以使水产养殖槽的水能回流到藻类养殖槽。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养殖槽附近有电灯增加所述藻类养殖槽的光照度。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养殖槽内设置二氧化碳增加装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槽是设置在较所述藻类养殖槽低的位置,并以电水泵把所述水产养殖槽内的水,经所述水回流通道抽回藻类养殖槽,以维持所述水产养殖槽内的水不会满溢。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光感元件,用于测量进入所述过滤装置的水或直接测量所述藻类养殖槽内的水的透光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槽或所述藻类养殖槽设置有生物净化器,以调整所述自动净化养殖系统内的氨及亚硝酸盐的水平。
37.一种逆渗透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I至24中任何一项带有所述滤芯的旋转容器,所述滤芯包含逆渗透薄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容器、使用该旋转容器的流体过滤装置及系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容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输入管放置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管放置口和所述输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相同端或相对端,并与所述旋转容器的边缘有一段距离,以使所述旋转容器在转动时能储水。所述输入管放置口可被固定在所述流体过滤装置外壳的固定输入管伸入并注入流体,所述输出口最远离所述转轴的位置比所述输入管放置口最远离所述转轴的位置更远离所述转轴;所述旋转容器内置有与所述外壳同步旋转的搅拌片。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容器、流体过滤装置,可以有效地净化进入旋转容器中的流体。
文档编号C02F1/38GK202526953SQ201120461260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陈家祺 申请人:博研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