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内循环MBR膜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508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内循环MBR膜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现有一些污水处理设备,不仅工艺复杂,处理周期长,操作不方便,需要二沉池,设施占地面积大,建造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推广普及,不适合小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而且能耗高。在污水处理、水资源再利用领域,MBR又称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目前已经公开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大多数综合处理装置均采用比较规范的厌氧池、好氧池、膜处理池等多级各自独立的结构装置对污水进行处理,所被处理的污水均只是在单一的生化环境中得到单一的处理。不仅主体设备占地面积过大,难以在用地紧缺的城市推广。而且MBR膜组件容易被污染,导致膜渗透通量下降,严重影响MBR膜组件的分离能力,大大缩短了MBR膜组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内循环MBR膜生物反应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内循环MBR膜生物反应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外壳内部一侧通过隔板设置有过滤室,所述过滤室顶部设置有污水进口,所述过滤室内部顶端设置有填充滤网,所述过滤室内部底端设置有MBR膜组件,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的传动杆贯穿底座与MBR膜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过滤室内部底端的MBR膜组件左侧固定设置有清理装置,所述底座顶部一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过滤室底部通过水管固定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端通过水管固定连接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一侧底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外壳一侧顶端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变频电机、清理装置和水泵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污水进口内部设置有格栅。

优选的,所述填充滤网至少设有四组,且填充滤网底部均设置有固定支架。

优选的,所述MBR膜组件中间部位设置有旋转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污水处理内循环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从污水进口经过其内部的格栅去除大块杂质后进入过滤室,然后通过污水自身的重力依次通过四组填充滤网进一步吸附小颗粒悬浮,然后在经过MBR膜组件旋转吸附和反应,但长时间使用MBR膜组件表面覆盖有絮状污染物时,控制器控制清理装置对其表面进行清理,最后可用水被水泵送到蓄水箱内部供循环利用,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有效的对污水进行处理,适用范围广,便于推广和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污水进口、3底座、4填充滤网、5过滤室、6变频电机、7MBR膜组件、8清理装置、9水泵、10蓄水箱、11出水口、12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污水处理内循环MBR膜生物反应器,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底部设置有底座3,所述外壳1内部一侧通过隔板设置有过滤室5,所述过滤室5顶部设置有污水进口2,所述污水进口2内部设置有格栅,所述过滤室5内部顶端设置有填充滤网4,所述填充滤网4至少设有四组,且填充滤网4底部均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过滤室5内部底端设置有MBR膜组件7,所述MBR膜组件7中间部位设置有旋转杆,所述底座3内部设置有变频电机6,所述变频电机6的传动杆贯穿底座3与MBR膜组件7传动连接,所述过滤室5内部底端的MBR膜组件7左侧固定设置有清理装置8,所述底座3顶部一侧设置有水泵9,所述水泵9的进水端与过滤室5底部通过水管固定连接,所述水泵9的出水端通过水管固定连接有蓄水箱10,所述蓄水箱10一侧底端设置有出水口11,所述外壳1一侧顶端设置有控制器12,所述变频电机6、清理装置8和水泵9均与控制器12电性连接。

该污水处理内循环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从污水进口2经过其内部的格栅去除大块杂质后进入过滤室5,然后通过污水自身的重力依次通过四组填充滤网4进一步吸附小颗粒悬浮,然后在经过MBR膜组件7旋转吸附和反应,长时间使用MBR膜组件7表面覆盖有絮状污染物时,控制器12控制清理装置8对其表面进行清理,最后可用水被水泵9送到蓄水箱10内部供循环利用,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有效的对污水进行处理,适用范围广,便于推广和普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