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508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流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流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些河流、湖泊受环境污染的困扰,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日益严重,使得现有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河流污水净化的方法主要有机械过滤、物化吸附、化学杀藻及投加微生物菌剂。这些方法往往费用较高,且耗电量大,仅仅适用于小型水体的净化。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流污水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流污水处理装置,设置于河道上,包括若干组处理槽,若干组处理槽沿河道依次设置,污水从处理槽的右侧流至左侧,每组处理槽的进水端均与河流上游相连通,处理槽的出水端与河流下游相连通,处理槽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控制装置,处理槽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控制装置;

所述进水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处理槽进水端的进水挡板,进水挡板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设置有与进水口形状相对应的进水闸门,所述进水挡板上设置有用于使进水闸门上下滑动的滑轨,所述进水闸门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进水提升机构,进水挡板1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浮子水箱,第一浮子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浮体;

所述第一浮子水箱的两侧壁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快进水机构和第二快进水机构,所述第一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浮子水箱外壁上的第一箱体,第一箱体与第一浮子水箱之间开设有第一快进水口,第一箱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快进水口,第二快进水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盖板,第一盖板上链接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经第一支撑杆与第一浮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浮子箱体外壁上的第一快进水槽,第一快进水槽上开设有第三快进水口,所述第一浮子箱体的侧壁上位于第一快进水槽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第四快进水口,第四快进水口经第一快进水管与第三快进水口相连,第三快进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三快进水口的第一球塞,第一球塞上链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经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浮体固定连接;

所述进水提升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进水闸门上表面的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套设在第一杠杆上,第一杠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固定设置在进水挡板右侧河流底部的基础上,第一杠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四支撑杆,第四支撑杆与第一浮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浮子水箱的左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放水口,第一放水口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一放水口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下端与第一浮子水箱铰接,第一挡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浮体;

所述出水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处理槽出水端的出水挡板,出水挡板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上设置有与出水口形状相对应的出水闸门,所述出水挡板上设置有用于使出水闸门上下滑动的滑轨,所述出水闸门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出水提升机构,出水挡板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浮子水箱,第二浮子水箱内设置有第三浮体;

所述第二浮子水箱的下方与处理槽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第二浮子水箱的两侧壁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三快进水机构和第四快进水机构,所述第三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浮子水箱外壁上的第二箱体,第二箱体与第二浮子水箱之间开设有第五快进水口,第二箱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六快进水口,第六快进水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盖板,第二盖板上链接有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经第五支撑杆与第三浮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浮子箱体外壁上的第二快进水槽,第二快进水槽上开设有第七快进水口,所述第二浮子箱体的侧壁上位于第二快进水槽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第八快进水口,第八快进水口经第二快进水管与第七快进水口相连,第八快进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第八快进水口的第二球塞,第二球塞上链接有第四连接板,第四连接板经第六支撑杆与第三浮体固定连接;

所述出水提升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进水闸门上端的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拉杆套设在第二杠杆上,第二杠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七支撑杆,第七支撑杆固定设置在进水挡板左侧河流底部的基础上,第二杠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八支撑杆,第八支撑杆与第三浮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浮子水箱的右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放水口,第二浮子水箱的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二放水口的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下端与第二浮子水箱铰接,第二档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四浮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浮体及第三浮体的上表面均固定设置有第一钢板,所述第一钢板的两端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二钢板,第二钢板固定设置在第一浮子水箱和第二浮子水箱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空心结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内均套设有导向杆,导向杆的下端与第二钢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均与第一钢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处理槽内填充有用于处理污水的填料。

优选地,所述处理槽的外侧还固定设置有溢洪道。

优选地,所述进水挡板及出水挡板的上端均与处理槽的两侧壁的上端相平齐。

本实用新型设置于河道上,利用河水的浮力来实现处理槽的进出水控制,利用河水的势能来实现对河流污水的连续处理,结构简单,无需专人管理,无需耗费电能,可用于处理各种高浓度的河流污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水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8为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9为图8中D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按照特定的方位设置,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设置于河道中,包括若干组处理槽11,若干组处理槽11沿河道依次设置,污水从处理槽1的右侧流至左侧,每组处理槽1内1均填充有用于处理污水的填料5,处理槽1的进水端与河流上游相连通,处理槽1的出水端与河流下游相连通,处理槽1的进水端设置有进水控制装置2,处理槽1的出水端设置有出水控制装置3,处理槽11的外侧固定设置有溢洪道4,当河流中水量过大时,河流中的水经溢洪道4引出。

进水控制装置2包括设置在处理槽1进水端的进水挡板2-1,进水挡板2-1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口2-4,进水口2-4上设置有与进水口2-4形状相对应的进水闸门2-5,进水挡板2-1上设置有用于使进水闸门2-5上下滑动的滑轨,进水闸门2-5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进水提升机构,进水挡板2-1的左端设置有第一浮子水箱2-10,第一浮子水箱2-10内设置有第一浮体2-14。

第一浮子水箱2-10的两侧壁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快进水机构和第二快进水机构,第一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浮子水箱2-10外壁上的第一箱体2-13,第一箱体2-13与第一浮子水箱2-10之间开设有第一快进水口2-20,第一箱体2-1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快进水口,第二快进水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盖板2-12,第一盖板2-12上链接有第一连接板2-11,第一连接板2-11经第一支撑杆2-23与第一浮体2-14固定连接;第二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浮子水箱2-10外壁上的第一快进水槽2-8,第一快进水槽2-8上开设有第三快进水口,第一浮子水箱2-10的侧壁上位于第一快进水槽2-8方的位置开设有第四快进水口2-19,第四快进水口2-19经第一快进水管2-17与第三快进水口相连,第三快进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三快进水口的第一球塞2-18,第一球塞2-18上链接有第二连接板2-9,第二连接板2-9经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浮体2-14固定连接。

第一浮体2-14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钢板2-21,第一钢板2-21的四周与第一浮子水箱2-10的侧壁不接触,用于使水流进入第一浮子水箱2-10内,第一钢板2-21的两端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二钢板2-22,第二钢板2-22固定设置在第一浮子水箱2-10的侧壁上,第一支撑杆2-23和第二支撑杆均为空心结构,第一支撑杆2-23和第二支撑杆内均套设有导向杆2-24,导向杆2-24的下端与第二钢板2-2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2-23和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均与第一钢板2-21固定连接。随着处理槽1内水位的上升,处理槽1内的水漫进第一浮子水箱2-10内,第一浮体2-14在水流作用下浮起,第一浮体2-14带动第一支撑杆2-23和第二支撑杆上升,第一支撑杆2-23经第一连接板2-11带动第一盖板2-12上升,使得第一快进水口2-20打开;同时第二支撑杆经第二连接板2-9带动第一球塞2-18上升,使得第三快进水口打开,处理槽1内的水经第一快进水口2-20和第三快进水口快速进入第一浮子水箱2-10内,第一浮体2-14快速上升,经进水提升机构将进水闸门2-5拉起。

进水提升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进水闸门2-5上表面的第一拉杆2-2,第一拉杆2-2套设在第一杠杆2-6上,第一杠杆2-6的一端铰接有第三支撑杆2-3,第三支撑杆2-3固定设置在进水挡板2-1右侧河流底部的基础上,第一杠杆2-6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四支撑杆2-7,第四支撑杆2-7与第一浮体2-14固定连接。第一浮体2-14快速上升时,带动第四支撑杆2-7上升,第四支撑杆2-7抬起第一杠杆2-6带动第一拉杆2-2上升,从而将进水闸门2-5沿滑轨拉起,阻止水流进一步流入处理槽1内。

第一浮子水箱2-10的左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放水口,第一放水口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一放水口的第一挡板2-16,第一挡板2-16的下端与第一浮子水箱2-10铰接,第一挡板2-16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浮体2-15。当处理槽1内的水位达到设定高度时,第二浮体2-15在浮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挡板2-16升起,封闭第一放水口;随着处理槽1内水位的下降,第二浮体2-15带动第一挡板2-16落下,打开第一放水口。

出水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处理槽1出水端的出水挡板3-1,出水挡板3-1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上设置有与出水口形状相对应的出水闸门3-5,出水挡板3-1上设置有用于使出水闸门3-5上下滑动的滑轨,出水闸门3-5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出水提升机构,出水挡板3-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浮子水箱3-9,第二浮子水箱3-9内设置有第三浮体。

第二浮子水箱3-9的下方与处理槽1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3-12,第二浮子水箱3-9的两侧壁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三快进水机构和第四快进水机构,第三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浮子水箱3-9外壁上的第二箱体3-11,第二箱体3-11与第二浮子水箱3-9之间开设有第五快进水口,第二箱体3-1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六快进水口,第六快进水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盖板3-12,第二盖板3-12上链接有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经第五支撑杆与第三浮体固定连接;第四快进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浮子箱体外壁上的第二快进水槽3-6,第二快进水槽3-6上开设有第七快进水口,第二浮子水箱3-9的侧壁上位于第二快进水槽3-6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第八快进水口,第八快进水口经第二快进水管与第七快进水口相连,第八快进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第八快进水口的第二球塞,第二球塞上链接有第四连接板,第四连接板经第六支撑杆与第三浮体固定连接。

第三浮体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三钢板,第三钢板的四周与第二浮子水箱3-9的侧壁不接触,用于使水流进入第二浮子水箱3-9内,第三钢板的两端的下方还设置有第四钢板,第四钢板固定设置在第二浮子水箱3-9的侧壁上,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均为空心结构,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内均套设有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杆的下端与第四钢板固定连接,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的下端均与第三钢板固定连接。

出水提升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进水闸门2-5上表面的第二拉杆3-4,第二拉杆3-4套设在第二杠杆3-3上,第二杠杆3-3的一端铰接有第七支撑杆3-2,第七支撑杆3-2固定设置在进水挡板2-1左侧河流底部的基础上,第二杠杆3-3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八支撑杆3-7,第八支撑杆3-7与第三浮体固定连接。

第二浮子水箱3-9的左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放水口,第二放水口外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二放水口的第二挡板,第二挡板的下端与第二浮子水箱3-9铰接,第二档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四浮体。当处理槽1内的水位达到设定高度时,第四浮体在浮力作用下带动第二挡板升起,封闭第二放水口;随着处理槽1内水位的下降,第四浮体带动第二挡板落下,打开第二放水口。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挡板2-1及出水挡板3-1的上端均与处理槽1的两侧壁的上端相平齐。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河道中的水经进水口2-4流入处理槽1内,随着处理槽1内水位的上升,第二浮体2-15及第四浮体浮起,第二浮体2-15带动第一挡板2-16封闭第一出水口,第四浮体带动第二挡板封闭第二出水口,当处理槽1内的水位超过第一浮子水箱2-10和第二浮子水箱3-9时,处理槽1内的水漫进第一浮子水箱2-10内,第一浮体2-14在浮力作用下浮起,第一浮体2-14带动第一支撑杆2-23和第二支撑杆上升,第一支撑杆2-23经第一连接板2-11带动第一盖板2-12上升,使得第一快进水口2-20打开;同时第二支撑杆经第二连接板2-9带动第一球塞2-18上升,使得第三快进水口打开,处理槽1内的水经第一快进水口2-20和第三快进水口快速进入第一浮子水箱2-10内,第一浮体2-14快速上升,带动第四支撑杆2-7上升,第四支撑杆2-7抬起第一杠杆2-6带动第一拉杆2-2上升,从而将进水闸门2-5沿滑轨拉起,阻止水流进一步流入处理槽1内。

同时,处理槽1内的水漫进第二浮子水箱3-9内,第三浮体在浮力作用下浮起,第三浮体带动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上升,第五支撑杆经第三连接板带动第三盖板3-12上升,使得第五快进水口打开;同时第七支撑杆经第四连接杆带动第三球塞上升,使得第七快进水口打开,处理槽1内的水经第五快进水口和第七快进水口快速进入第二浮子水箱3-9内,第三浮体快速上升,带动第八支撑杆3-10上升,第八支撑杆3-10抬起第二杠杆3-3带动第二拉杆3-4上升,从而将出水闸门3-5沿滑轨拉起,处理槽1内的水经第二浮子水箱3-9下方的水流通道3-12和出水挡板3-1上的出水口流出。

随着处理槽1内水位的下降,第四浮体3-11下落,第二浮子水箱3-9上的第二出水口打开,第二浮子水箱3-9内的水经第二出水口慢慢排入处理槽1内,随着第二浮子水箱3-9内水位的继续下降,第六支撑杆下降,从而带动出水闸门3-5下滑,关闭出水口,此时,处理槽1内的水已排完。

随着处理槽1内水位的下降,第二浮体2-15下落,第一浮子水箱2-10上的第一出水口打开,第一浮子水箱2-10内的水流经第一出水口排入处理槽1内,随着第一浮子水箱2-10内水位的下降,第四支撑杆2-7下降,从而带动进水闸门2-5下滑,进水口2-4打开,上游河水再次经进水口流入处理槽1内,依次循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