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7581发布日期:2019-02-19 18:2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菌种净化分离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及其应用,属于污水生物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氮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最重要因素之一。过量的氮进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传统生物脱氮方法是由自养菌硝化和异养菌反硝化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好氧硝化以分子氧为电子受体,自养的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缺氧反硝化阶段则需要碳源作为电子供体,通常污水碳源不足,需要外加碳源如甲醇、乙醇、乙酸和葡萄糖等,再通过一样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由于硝化和反硝化反应是在不同条件下由不同微生物完成的,且两类菌群生长所需的最适条件不同,因此,两个过程必须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反应器内分别进行。其脱氮途径流程长,氧消耗量大,在处理消化液时还有反硝化碳源不足,ph波动明显等问题。

厌氧铵氧化工艺与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它不仅不需要外加有机碳源进行反硝化,而且完全不需要氧气,大大节省了运行费用。但是该工艺的推广和应用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厌氧氨氧化工艺对进水中各含氮化合物的相对比例要求很高,为了保证总氮的去除率,必须实现部分亚硝化过程且要保持稳定;厌氧铵氧化菌的世代时间长(其世代时间比氨氧化菌(aob)长10倍),启动时间长,生长缓慢,系统遭到破坏后不易恢复;在单一的厌氧铵氧化(anammox)反应器内,当大量外碳源存在时,异养菌会大量繁殖,对厌氧铵氧化的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厌氧铵氧化工艺的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难度。

目前已报道的厌氧铵氧化反应器几乎都源自传统活性污泥类反应器、生物膜类反应器等厌氧反应器。此类反应器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1)厌氧铵氧化菌世代时间长,增长缓慢,现有反应装置内污泥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启动时间过长,负荷较低;(2)针对高有机物高氨氮废水的处理,其中的有机物(如有机物酸或其他有机物质)会促进异氧菌等杂菌的快速增长,并导致其附着在厌氧铵氧化菌表面,除此之外,废水中无机成分(如碳酸钙或鸟粪石等)也会附着在厌氧铵氧化菌颗粒表面,严重影响厌氧铵氧化菌的正常活动及物料的传质效率,其中未被附着的厌氧铵氧化菌颗粒氮转化率为被附着的4-6倍(mgh/gts),不利高氨氮废水的直接处理;(3)为保持反应装置内厌氧铵氧化菌种浓度,现有多采用无差别的污泥回流方式,杂菌污染问题无法解决。

生长缓慢的厌氧铵氧化菌具有一个特殊性质,即很多单个细菌形成球形聚集体,即所谓的厌氧铵氧化菌颗粒。这些厌氧铵氧化菌颗粒具有非常高的密度(1010个细菌/ml),与絮状的其他杂菌具有显著差异。针对上述厌氧铵氧化菌颗粒的特性和目前采用的厌氧铵氧化反应器的缺陷,本发明进行了以下改进,通过设置一个分阶段曝气的清洗装置对沉淀后的活性污泥进行清洗和净化,分离和排出杂菌及包裹在外无机物,提高反应传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该装置与反应池配合使用,用于处理曝气池或者不设曝气的厌氧铵氧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曝气池内发生利用aob完成氨氮转化为亚硝氮的反应,不设曝气的反应池中发生利用厌氧铵氧化菌完成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的反应。

本发明中的装置包括清洗装置主体、集菌斗、菌种循环系统和曝气系统;

所述集菌斗为上大下小的结构,所述集菌斗上部开口与所述清洗装置主体连接;

所述菌种循环系统包括进水管、排水管和抽菌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清洗装置主体相连,另一端伸入反应池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菌种清洗泵;所述抽菌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集菌斗处,另一端伸入所述反应池中,所述抽菌管上设有菌种回流泵;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清洗装置主体相连;

所述曝光系统包括鼓风机、主风支管、次风支管和穿孔曝气管,所述鼓风机与所述主风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主风支管上设有若干个次风支管,每个次风支管上设有风阀,并与所述穿孔曝气管连通,所有穿孔曝气管均设于清洗装置主体或集菌斗的同一个侧面上。风机提供曝气所需要的高压空气或氮气。

所述的穿孔曝气管与所述次风支管垂直连接,并且每个穿孔曝气管呈平行分布。

所述清洗装置主体为矩形筒状结构,所述集菌斗为由四个斜面组成的斗状结构,所述清洗装置主体的垂直面和所述集菌斗的斜面上布满所述穿孔曝气管。

所述穿孔曝气管上孔直径为2.5~6mm,曝气强度为3~5m3空气/(m2·h)。

所述进水管伸入含氮废水中的一端设有筛网。

所述鼓风机采用变频风机,所述风阀为手动、启动两用风阀。

所述的穿孔曝气管与所述进水管在所述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同一侧;所述排水管的方向与所述进水管的方向垂直。

所述集菌斗的侧面倾斜的角度为120~15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打开菌种清洗泵将含氮废水输送至所述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开启所有次风支管上的风阀,通过穿孔曝气管向所述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通入空气;此阶段所有穿孔曝气管均打开,向装置内输送大量空气,由于曝气产生强烈的气体剪切作用,加大菌种之间的碰撞摩擦,从而加强对菌种上附着的杂菌、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剥离,实现菌种的分离和净化。

2)关闭位于下部的部分穿孔曝气管,保持上部穿孔曝气管开启,然后开启菌种回流泵,净化后的菌种则通过抽菌管回到所述反应池中;此阶段仅仅曝气管设置于池壁一侧曝气管开启,在此阶段可形成旋流,但曝气管数量的减少,菌种颗粒的旋流速度减慢,旋流半径增大,最终菌种可沉降于收集斗中,通过吸菌设备于集菌斗中将菌种抽送回至主反应区。

步骤(1)中穿孔曝气管通入空气的持续时间为5~15min。

步骤(2)中上部穿孔曝气管的开启数量占穿孔曝气管总数量的30~50%。

本发明的工艺参数影响最终的分离效果,曝气强度越大,所产生的涡量越大,而大的涡量对厌氧铵氧化污泥颗粒的去除是有力的,可以使厌氧铵氧化污泥颗粒与其表面有机物、杂菌和无机包被物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但是当强度过大,产生的旋流过于强烈,反而使颗粒污泥破碎。本发明通过控制曝气强度和设置分阶段曝气,实现了厌氧铵氧化污泥颗粒与其表面有机物、杂菌和无机包被物的分离,而不至于打散颗粒污泥,避免了颗粒污泥活性下降和菌种的流失。

本发明与反应池管道连接,间隔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通过菌种清洗泵送至分阶段曝气的清洗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其中将分阶段曝气的清洗装置中集菌斗内的清洗净化后菌种通过为菌种回流泵和为菌种回流管路回流至曝气池或其他厌氧铵氧化主反应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在主反应区排水装置口设置筛网,减少菌种流失,加快反应器启动和保证反应器负荷的有效提高。

2)通过设置一个分阶段曝气的清洗装置对沉淀后的活性污泥进行清洗和净化,分离和排出附着在厌氧铵氧化菌颗粒表面的杂菌及包裹在外有机物和无机物,提高了反应传质效率、系统稳定性和整个系统的脱氮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与反应池配合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筛网,2为反应池、3为待处理含氮废水、4为菌种清洗泵、5为菌种清洗进水管路,6为分阶段曝气的清洗装置、7为菌种回流泵、8为菌种回流管路,6-1为清洗装置主体、6-2为集菌斗、6-3为进水管、6-4为主风支管、6-5为风阀、6-6为次风支管、6-7为穿孔曝气管、6-8为抽菌管、6-9为鼓风机、6-10为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该装置与反应池2配合使用,如图1所示,用于处理曝气池或者不设曝气的厌氧铵氧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曝气池内发生利用aob完成氨氮转化为亚硝氮的反应,不设曝气的反应池中发生利用厌氧铵氧化菌完成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的反应。使用时,需间隔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通过菌种清洗泵4送至分阶段曝气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其中将该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集菌斗6-2内的清洗净化后菌种通过为菌种回流泵7和抽菌管6-8回流至反应池2的主反应区。

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泵送至本发明的清洗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

本发明中的装置具体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清洗装置主体6-1、集菌斗6-2、菌种循环系统和曝气系统;

清洗装置主体6-1为矩形筒状结构,集菌斗6-2为由四个斜面组成的上大下小的斗状结构,集菌斗6-2的斜面倾斜的角度为120°,集菌斗6-2上部开口与清洗装置主体6-1连接;

菌种循环系统包括进水管6-3、抽菌管6-8,进水管6-3的一端与清洗装置主体6-1相连,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反应池2中装有含有待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含氮废水3,进水管6-3上设有菌种清洗泵4,并且在进水管6-3伸入含氮废水3中的一端设有筛网1,从而减少菌种流失,加快反应器启动和保证反应器负荷的有效提高;抽菌管6-8的一端设置于集菌斗6-2处,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抽菌管6-8上设有菌种回流泵7,用于将菌种输送会反应池。

曝光系统包括鼓风机6-9、主风支管6-4、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鼓风机6-9与主风支管6-4的一端连接,主风支管6-4上设有若干个次风支管6-6,每个次风支管6-6上设有风阀6-5,并与穿孔曝气管6-7连通,并且每个穿孔曝气管6-7与相应的次风支管6-6垂直连接,并且穿孔曝气管6-7相互平行的从上而下布满洗装置主体6-1的垂直面和集菌斗6-2的斜面,所有的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同一侧面,其他侧面均不设置穿孔曝气管6-7,穿孔曝气管(6-7)上的孔直径为2.5mm;鼓风机提供曝气所需要的高压空气或氮气;鼓风机采用变频风机,风阀为手动、启动两用风阀;为了使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进水方向与该装置中物料旋流方向一致,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进水管6-3一侧的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侧面上;清洗装置主体6-1设有排水管6-10,排水管6-10的方向与进水管6-3的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应用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1)打开菌种清洗泵4将含氮废水3输送至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开启所有次风支管6-6上的风阀6-5,通过穿孔曝气管6-7向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通入空气5min。

(2)关闭位于下部的部分穿孔曝气管6-7,保持上部35%的穿孔曝气管6-7开启,然后开启菌种回流泵7,净化后的菌种则通过抽菌管6-8回到反应池2中。

该过程中,每平方池表面积的曝气量为3m3空气/(m2·h)。

本实施例中的装置工作原理为:

高氨氮废水在曝气池内利用aob完成氨氮转化为亚硝氮的反应,此外在此曝气池内或另一个不设曝气厌氧铵氧化反应池内利用厌氧铵氧化菌完成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的反应,反应后出水通过筛网过滤后排出系统。上述反应池的运行方式优选为sbr模式。由于异氧菌等杂菌及废水中无机成分如碳酸钙或鸟粪石等也会附着在厌氧铵氧化菌颗粒表面影响厌氧铵氧化菌颗粒的传质效率等,所以需间隔将上述反应池内sbr模式沉淀段的活性污泥通过菌种清洗泵4送至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菌种通过进水管6-3被菌种清洗泵4送入清洗装置主体6-1,开启鼓风机6-9提供曝气所需要的高压空气或氮气,并依次通过主风管6-4、支风管6-6、穿孔曝气管6-7向池内曝气,在此阶段由于曝气产生强烈的气体剪切作用,加大菌种之间的碰撞摩擦,从而加强对菌种上附着的杂菌、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剥离,实现菌种的分离和净化。然后通过各支风管6-6上风阀6-5关闭位于集菌斗斜面上的穿孔曝气管,仅开启清洗装置主体上的穿孔曝气管进行部分曝气阶段,在此阶段可形成旋流,但曝气管数量的减少,菌种颗粒的旋流速度减慢,旋流半径增大,最终菌种可沉降于集菌斗6-2中,通过为菌种回流泵7将集菌斗6-2中的菌种抽送回至反应池2的反应区或其他厌氧铵氧化主反应区。

本实施例中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通过在主反应区排水装置口设置筛网,可以减少菌种流失,加快反应器启动、保证反应器负荷的有效提高;通过设置一个分阶段曝气的清洗装置对沉淀后的活性污泥进行清洗和净化,分离和排出附着在厌氧铵氧化菌颗粒表面的杂菌及包裹在外有机物和无机物,提高了反应传质效率、系统稳定性和整个系统的脱氮负荷。

实施例2

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该装置与反应池2配合使用,如图1所示,用于处理曝气池或者不设曝气的厌氧铵氧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曝气池内发生利用aob完成氨氮转化为亚硝氮的反应,不设曝气的反应池中发生利用厌氧铵氧化菌完成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的反应。使用时,需间隔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通过菌种清洗泵4送至分阶段曝气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其中将该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集菌斗6-2内的清洗净化后菌种通过为菌种回流泵7和抽菌管6-8回流至反应池2的主反应区。

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泵送至本发明的清洗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

本发明中的装置具体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清洗装置主体6-1、集菌斗6-2、菌种循环系统和曝气系统;

清洗装置主体6-1为矩形筒状结构,集菌斗6-2为由四个斜面组成的上大下小的斗状结构,集菌斗6-2的斜面倾斜的角度为145°,集菌斗6-2上部开口与清洗装置主体6-1连接;

菌种循环系统包括进水管6-3、抽菌管6-8,进水管6-3的一端与清洗装置主体6-1相连,另一端与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相连,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上设有菌种清洗泵4,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的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反应池2中装有含有待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含氮废水3,并且在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伸入含氮废水3中的一端设有筛网,从而减少菌种流失,加快反应器启动和保证反应器负荷的有效提高;抽菌管6-8的一端设置于集菌斗6-2处,另一端通过菌种回流泵7与菌种回流管路8相连,并且菌种回流管路8的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菌种回流泵7用于将菌种输送会反应池。

曝光系统包括鼓风机6-9、主风支管6-4、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鼓风机6-9与主风支管6-4的一端连接,主风支管6-4上设有若干个次风支管6-6,每个次风支管6-6上设有风阀6-5,并与穿孔曝气管6-7连通,并且每个穿孔曝气管6-7与相应的次风支管6-6垂直连接,并且穿孔曝气管6-7相互平行的从上而下布满洗装置主体6-1的垂直面和集菌斗6-2的斜面,所有的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同一侧面,其他侧面均不设置穿孔曝气管6-7,穿孔曝气管6-7上的孔直径为6mm;鼓风机提供曝气所需要的高压空气或氮气;鼓风机采用变频风机,风阀为手动、启动两用风阀;为了使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进水方向与该装置中物料旋流方向一致,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进水管6-3一侧的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侧面上;清洗装置主体6-1设有排水管6-10,排水管6-10的方向与进水管6-3的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应用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1)打开菌种清洗泵4将含氮废水3输送至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开启所有次风支管6-6上的风阀6-5,通过穿孔曝气管6-7向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通入空气10min。

(2)关闭位于下部的部分穿孔曝气管6-7,保持上部40%的穿孔曝气管6-7开启,然后开启菌种回流泵7,净化后的菌种则通过抽菌管6-8回到反应池2中。

该过程中,每平方池表面积的曝气量为5m3空气/(m2·h)。

实施例3

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该装置与反应池2配合使用,如图1所示,用于处理曝气池或者不设曝气的厌氧铵氧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曝气池内发生利用aob完成氨氮转化为亚硝氮的反应,不设曝气的反应池中发生利用厌氧铵氧化菌完成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的反应。使用时,需间隔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通过菌种清洗泵4送至分阶段曝气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其中将该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集菌斗6-2内的清洗净化后菌种通过为菌种回流泵7和抽菌管6-8回流至反应池2的主反应区。

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泵送至本发明的清洗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

本发明中的装置具体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清洗装置主体6-1、集菌斗6-2、菌种循环系统和曝气系统;

清洗装置主体6-1为矩形筒状结构,集菌斗6-2为由四个斜面组成的上大下小的斗状结构,集菌斗6-2的斜面倾斜的角度为150°,集菌斗6-2上部开口与清洗装置主体6-1连接;

菌种循环系统包括进水管6-3、抽菌管6-8,进水管6-3的一端与清洗装置主体6-1相连,另一端与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相连,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上设有菌种清洗泵4,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的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反应池2中装有含有待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含氮废水3,并且在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伸入含氮废水3中的一端设有筛网,从而减少菌种流失,加快反应器启动和保证反应器负荷的有效提高;抽菌管6-8的一端设置于集菌斗6-2处,另一端通过菌种回流泵7与菌种回流管路8相连,并且菌种回流管路8的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菌种回流泵7用于将菌种输送会反应池。

曝光系统包括鼓风机6-9、主风支管6-4、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鼓风机6-9与主风支管6-4的一端连接,主风支管6-4上设有若干个次风支管6-6,每个次风支管6-6上设有风阀6-5,并与穿孔曝气管6-7连通,并且每个穿孔曝气管6-7与相应的次风支管6-6垂直连接,并且穿孔曝气管6-7相互平行的从上而下布满洗装置主体6-1的垂直面和集菌斗6-2的斜面,所有的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同一侧面,其他侧面均不设置穿孔曝气管6-7,穿孔曝气管6-7上的孔直径为4mm;鼓风机提供曝气所需要的高压空气或氮气;鼓风机采用变频风机,风阀为手动、启动两用风阀;为了使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进水方向与该装置中物料旋流方向一致,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进水管6-3一侧的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侧面上;清洗装置主体6-1设有排水管6-10,排水管6-10的方向与进水管6-3的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应用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1)打开菌种清洗泵4将含氮废水3输送至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开启所有次风支管6-6上的风阀6-5,通过穿孔曝气管6-7向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通入空气15min。

(2)关闭位于下部的部分穿孔曝气管6-7,保持上部50%的穿孔曝气管6-7开启,然后开启菌种回流泵7,净化后的菌种则通过抽菌管6-8回到反应池2中。

该过程中,每平方池表面积的曝气量为3m3空气/(m2·h)。

实施例4

一种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该装置与反应池2配合使用,如图1所示,用于处理曝气池或者不设曝气的厌氧铵氧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曝气池内发生利用aob完成氨氮转化为亚硝氮的反应,不设曝气的反应池中发生利用厌氧铵氧化菌完成氨氮和亚硝氮转化为氮气的反应。使用时,需间隔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通过菌种清洗泵4送至分阶段曝气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其中将该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集菌斗6-2内的清洗净化后菌种通过为菌种回流泵7和抽菌管6-8回流至反应池2的主反应区。

将上述反应池内沉淀后的活性污泥泵送至本发明的清洗装置内进行菌种分离。

本发明中的装置具体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清洗装置主体6-1、集菌斗6-2、菌种循环系统和曝气系统;

清洗装置主体6-1为矩形筒状结构,集菌斗6-2为由四个斜面组成的上大下小的斗状结构,集菌斗6-2的斜面倾斜的角度为130°,集菌斗6-2上部开口与清洗装置主体6-1连接;

菌种循环系统包括进水管6-3、抽菌管6-8,进水管6-3的一端与清洗装置主体6-1相连,另一端与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相连,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上设有菌种清洗泵4,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的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反应池2中装有含有待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含氮废水3,并且在菌种清洗进水管路5伸入含氮废水3中的一端设有筛网,从而减少菌种流失,加快反应器启动和保证反应器负荷的有效提高;抽菌管6-8的一端设置于集菌斗6-2处,另一端通过菌种回流泵7与菌种回流管路8相连,并且菌种回流管路8的另一端伸入反应池2中,菌种回流泵7用于将菌种输送会反应池。

曝光系统包括鼓风机6-9、主风支管6-4、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鼓风机6-9与主风支管6-4的一端连接,主风支管6-4上设有若干个次风支管6-6,每个次风支管6-6上设有风阀6-5,并与穿孔曝气管6-7连通,并且每个穿孔曝气管6-7与相应的次风支管6-6垂直连接,并且穿孔曝气管6-7相互平行的从上而下布满洗装置主体6-1的垂直面和集菌斗6-2的斜面,所有的次风支管6-6和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同一侧面,其他侧面均不设置穿孔曝气管6-7,穿孔曝气管6-7上的孔直径为3mm;鼓风机提供曝气所需要的高压空气或氮气;鼓风机采用变频风机,风阀为手动、启动两用风阀;为了使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进水方向与该装置中物料旋流方向一致,穿孔曝气管6-7均设于进水管6-3一侧的清洗装置主体6-1和集菌斗6-2的侧面上;清洗装置主体6-1设有排水管6-10,排水管6-10的方向与进水管6-3的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的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的应用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1)打开菌种清洗泵4将含氮废水3输送至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开启所有次风支管6-6上的风阀6-5,通过穿孔曝气管6-7向净化分离厌氧铵氧化菌的装置中通入空气10min。

(2)关闭位于下部的部分穿孔曝气管6-7,保持上部30%的穿孔曝气管6-7开启,然后开启菌种回流泵7,净化后的菌种则通过抽菌管6-8回到反应池2中。

该过程中,每平方池表面积的曝气量为4m3空气/(m2·h)。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