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5774发布日期:2021-04-30 09:34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污泥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对废旧化工用包装桶的后处理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油分排出,对污泥进行处理时,需要对其中的油分进行回收利用,传统的处理装置,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处理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将含油污泥中的细污泥和大块污泥分料输送的过滤器,过滤器的细污泥出口连接有沉淀池,过滤器的大块出口连接有储料池;所述沉淀池的上清液出口连接有油水分离器,沉淀池的下沉物出口连接储料池;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相出口连接有储油罐,油水分离器的水相出口连接有废水管;还包括螺旋输送器和烘干器,所述螺旋输送器的输入端设于储料池内,螺旋输送器的输出端连接烘干器的进料口;所述螺旋输送器的壳体为由内壳和外壳构成的双层结构,内壳的内部设有绞龙螺旋,内壳上设有连通其内外的油水排出孔,内壳和外壳之间具有间隙,形成回流通道,外壳上靠近储料池处设有连通回流通道的油水收集管。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在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之间,预先将污泥中的细污泥和大块污泥进行分料过滤,可有效避免污泥中由于含有大块物,而导致后续的离心、沉淀等工序收到影响,提高了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效率,而且,在污泥脱去大部分油分之后,对污泥进行烘干除湿工序,通过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可将污泥制成燃料使用。在对污泥进行输送时,用到的螺旋输送器的壳体采用双层结构,污泥中残留的油水混合物可通过内壳上的油水排出孔排出到内壳和外壳之间的回流通道内,并经回流通道下流至油水收集管,油水收集管可连接油水分离器,提高了对污泥中水分和油分的去除效果,使得整个处理工艺更加的高效。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器为罐体结构,过滤器的内部设有网格输送带,网格输送带的两侧设有挡料板,网格输送带的输入端与过滤器的污泥进口连接,网格输送带的输出端与过滤器的大块出口连接,过滤器的细污泥出口设于过滤器的底部。

污泥通过污泥进口输送进过滤器,经过过滤器内部的网格输送带的传输,大块污泥停留在网格输送带上方,经由大块出口输送至储料池内,细污泥落到过滤器底部,经由细污泥出口输送至沉淀池,如此,可以快速、方便的实现含油污泥中的大块物和细污泥的分料输送处理。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网格输送带的输出端通过振动筛与过滤器的大块出口连接,振动筛的设置,可提高细污泥和大块污泥的分离效果。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器的底面为倾斜面,所述细污泥出口设于过滤器底面的最低处,方便细污泥的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之间,预先将污泥中的细污泥和大块污泥进行分料过滤,可有效避免污泥中由于含有大块物,而导致后续的离心、沉淀等工序收到影响,提高了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效率。

2、在对污泥进行输送时,用到的螺旋输送器的壳体采用双层结构,污泥中残留的油水混合物可通过内壳上的油水排出孔排出到内壳和外壳之间的回流通道内,并经回流通道下流至油水收集管,油水收集管可连接油水分离器,提高了对污泥中水分和油分的去除效果,使得整个处理工艺更加的高效。

3、污泥通过污泥进口输送进过滤器,经过过滤器内部的网格输送带的传输,大块污泥停留在网格输送带上方,经由大块出口输送至储料池内,细污泥落到过滤器底部,经由细污泥出口输送至沉淀池,如此,可以快速、方便的实现含油污泥中的大块物和细污泥的分料输送处理。

4、过滤器的底面为倾斜面,细污泥出口设于过滤器底面的最低处,方便细污泥的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含油污泥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螺旋输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烘干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过滤器;11、网格输送带;12、挡料板;121、第一挡料板;122、第二挡料板;123、第三挡料板;124、第四挡料板;13、污泥进口;14、细污泥出口;15、大块出口;16、振动筛;20、沉淀池;30、油水分离器;40、储油罐;50、储料池;60、螺旋输送器;61、外壳、62、内壳;63、回流通道;64、油水排出孔;65、绞龙螺旋;66、油水收集管;70、烘干器;71、烘干床;72、推平装置;721、推杆;722、刮板;73、气缸;74、加热板;75、热风风机;76、出风口;77、进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含油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将含油污泥中的细污泥和大块污泥分料输送的过滤器10,过滤器10的细污泥出口14连接有沉淀池20,过滤器10的大块出口15连接有储料池50;沉淀池20的上清液出口连接有油水分离器30,沉淀池20的下沉物出口连接储料池50;油水分离器30的油相出口连接有储油罐40,油水分离器30的水相出口连接有废水管;还包括螺旋输送器60和烘干器70,螺旋输送器60的输入端设于储料池50内,螺旋输送器60的输出端连接烘干器70的进料口77;螺旋输送器60的壳体为由内壳62和外壳61构成的双层结构,内壳62的内部设有绞龙螺旋65,内壳62上设有连通其内外的油水排出孔64,内壳62和外壳61之间具有间隙,形成回流通道63,外壳61上靠近储料池50处设有连通回流通道63的油水收集管6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在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之间,预先将污泥中的细污泥和大块污泥进行分料过滤,可有效避免污泥中由于含有大块物,而导致后续的离心、沉淀等工序收到影响,提高了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效率,而且,在污泥脱去大部分油分之后,对污泥进行烘干除湿工序,通过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可将污泥制成燃料使用。在对污泥进行输送时,用到的螺旋输送器60的壳体采用双层结构,污泥中残留的油水混合物可通过内壳62上的油水排出孔64排出到内壳62和外壳61之间的回流通道63内,并经回流通道63下流至油水收集管66,油水收集管66可连接油水分离器30,提高了对污泥中水分和油分的去除效果,使得整个处理工艺更加的高效。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过滤器10为罐体结构,包括污泥进口13、大块出口15和细污泥出口14,污泥进口13和大块出口15设于过滤器10的同一侧;该过滤器10的内部设有环形的网格输送带11,网格输送带11的上方设有挡料板12,挡料板12包括第一挡料板121、第二挡料板122、第三挡料板123和第四挡料板124,第一挡料板121围绕网格输送带11的外环边且两端分别与污泥进口13和大块出口15一侧连接,第二挡料板122设于网格输送带11的内环边,第三挡料板123的一端与大块出口15的另一侧连接,第三挡料板123的另一端与第二挡料板122连接,第四挡料板124的一端与污泥进口13的另一侧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网格输送带11的外环边;第一挡料板121、第二挡料板122、第三挡料板123、第四挡料板124和网格输送带11形成连通污泥进口13和大块出口15的输送流道;细污泥出口14设于过滤器10的侧壁的底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由污泥进口13输入污泥,动力来源可以为污泥泵,经第一挡料板121和第四挡料板124组成的输送流道输入端输送到网格输送带11上,网格输送带11输送污泥的同时,细污泥落到网格输送带11下方,大块物留在网格输送带11上,在输送流道的输出端,第三挡料板123起到阻挡大块物并将大块物导向大块出口15的作用,第一挡料板121和第二挡料板122可防止污泥从网格输送带11的侧边落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环形的网格输送带11,加大了污泥的输送流程,提高了分料过滤的效果,同时,通过第一挡料板121、第二挡料板122、第三挡料板123、第四挡料板124和网格输送带11形成的输送流道,可有效防止污泥从网格输送带11落下,以及大块物回输,整个输送过程流畅。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位于输送流道的输出端设有连接网格输送带11和大块出口15的振动筛16,通过设置振动筛16,可提高细污泥和大块污泥的分离效果,输送流道的输入端通过输送板连接污泥进口13和网格输送带11即可。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器10的底面为倾斜面,细污泥出口14设于过滤器10底面的最低处,方便细污泥的排出。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网格输送带11为倾斜输送带,网格输送带11的高度沿其输送方向逐渐变高,在第三挡料板123和第四挡料板124之间的网格输送带11呈下落趋势,采用倾斜设置的网格输送带11,更有利于对细污泥的过滤,分料效果更好。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网格输送带11的倾斜角度为5°-10°,角度过小,过滤效果有限,角度过大,会导致大块物向下翻滚,采用5°-10°的倾斜角度,效果最佳。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烘干器70为罐体结构,烘干器70的内部设有自上向下依次布置的多层烘干床71,相邻两层烘干床71分别与烘干器70的相对两内侧壁连接,烘干床71的长度小于烘干器70的内部宽度,使得多层烘干床71与烘干器70的内壁之间形成s型的气体流道,烘干器70的侧壁的底部位于气体流道的一端设有热风风机75,烘干器70的侧壁的顶部位于气体流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76;烘干床71的顶部设有烘干槽;烘干器70的侧壁的顶部设有与最上层烘干床71对应的进料口77,螺旋输送器60的输出端与进料口77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污泥通过螺旋输送器60输送至最上层的烘干床71上,多层烘干床71交替设置,溢出的污泥流到下一层烘干床71上,控制污泥的输入量,可使得每层烘干床71上都铺满污泥,热风风机75向烘干器70内吹送热风,热风沿着s型的气体流道流动,依次经过各烘干床71,对烘干床71上的污泥进行烘干,带有水份的热风从出风口76排出。

本实用新型在烘干器70内设置多层交替布置的烘干床71,形成s型的气体流道,同时也是污泥流道,有利于进入烘干器70的污泥自行流平铺满在各层烘干床71上,保证污泥具有足够的烘干表面,同时,s型的气体流道可使得热空气能够流经每一层烘干床71,可有效的带走各层烘干床71上污泥的水分,对污泥的烘干效率更高。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烘干槽内设有推平装置72,该推平装置72包括推杆721和刮板722,推杆721的一端与刮板722连接,另一端穿过烘干器70的侧壁与设在烘干器70的外壁上的气缸73连接,刮板722的底部与烘干槽的槽底贴合,刮板722的高度小于烘干槽深度的二分之一,气缸73通过推杆721带动刮板722在烘干槽的槽底来回运动,可使得落在烘干槽内的污泥快速被铺平,同时使得多余的污泥从烘干槽的边沿溢出,落入下一层烘干槽内,设置推平装置72,可使得烘干器70内的污泥自动快速的铺平在各个烘干床71上烘干槽内,极大的提高了污泥的烘干效率,烘干器70内污泥的烘干量以所有烘干槽的容积和为标准进行控制。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烘干器70的内壁上设有加热板74,为烘干器70的内部加热,可加快对污泥的烘干速度。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烘干床71的内部设有加热板74,可加快对烘干槽内污泥的烘干速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