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氧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9980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氧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装置,尤其是充氧槽。
目前,公知的有机废水的好氧生化处理方法,是用机械方式向废水中输入氧气或空气,使好氧微生物得以生存、繁殖和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质。采用机械曝气方法,设备多,投资大,能源消耗多,运行费用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废水在运动中,产生巨大的表面积与空气接触,满足好氧生化处理对氧的需要。同时,废水在运动中与安装的填料接触,填料上的生物膜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稳定。由此,可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建造一个本装置,且是多个串联使用。本装置呈水平状态,多个串联使用的本装置依次降低高程,使废水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顺流而下。当废水进入本装置中的进水沟后,在沟内聚集,当聚集的水量达到内墙的高度后,在其重力作用下,废水越过内墙,在跌水角的引导下,废水跌入出水沟内。废水从出水沟流出进入下一级同类型的本装置的进水沟内,继续作相同的运动。废水在运动中形成瀑布状跌水,水体两边与空气接触,实现传氧目的。同时,在本装置内的进水沟与出水沟中,安装软性纤维束填料,填料上的生物膜与废水接触,发生降解反应,使废水边传氧,边得到好氧生化处理。废水完成预定的运动传氧后,进入好氧生化处理池中,此时,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溶解氧,为好氧生化处理提供氧源。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废水可按预先设定的的条件,在运动中产生巨大的表面积,多次与空气接触,为废水提供了好氧生化处理的氧源,同时,废水在运动中与生物膜频繁接触,进行好氧生化处理,为下段处理减轻了负荷。本装置可省去机械曝气工艺,又提高了处理效果,且结构简单,适应性强。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1∶20)。
图2是图1A-A剖视图(1∶10)。
图3是图1B-B剖视图(1∶10)。
图4是图1I-I剖视图(1∶10)。
图中1,槽体 2,软性纤维束填料 3,固定绳 4,固定杆 5,外墙 6,出水沟 7,进水沟 8,跌水角 9,内墙在图1中,槽体(1)用混凝土建造,长3000mm,宽1110mm,呈水平状,本装置在该实施例日处理300T生活污水中,共20组串联在一起,后一装置比前一装置的高程低50mm,装置间的内墙有100mm空隙。废水在同类型本装置中呈顺流状态,本装置前一级的出水,是后一级的进水。软性纤维束填料(2)绑扎在固定绳(3)上,固定于固定杆(4),外墙(5)高700mm,其中超高200mm。内墙(9)高500mm。当废水进入进水沟(7)后,便聚集干内,待水量超过内墙(9)时,便越过内墙(9),在跌水角(8)的引导下,形成瀑布状跌落入出水沟(6)内,并沿着出水沟(6)流进下一级同类型本装置的进水沟内,继续形成瀑布状跌水,循环往复地运动,使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废水中。
在进水沟(7)和出水沟(6)内,安装了固定杆(4),系上固定绳(3),并在固定绳(3)上绑扎了维纶软性纤维束填料(2),间距150mm,束距50mm,单束重3g,单丝长度为150mm。废水在沟内运动时,与软性纤维束填料(2)接触,软怀纤维束填料(2)上附着生长了生物膜,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起净化稳定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氧槽,由槽体(1)、进水沟(7)、出水沟(6)、外墙(5)、内墙(9)构成,其特征是废水进入水沟(7)内聚集,流入出水沟(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氧槽,其特征是进水沟(7)起集水作用,废水从内墙(9)越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氧槽,其特征是内墙(9)的顶端有跌水角(8)伸入出水沟(6)内,废水形成瀑布状跌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氧槽,其特征是出水沟(6)的容积大于进水沟(7),进少出多,形成进出水位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氧槽,其特征是进水沟(7)和出水沟(6)内,安装有软性纤维束填料(2)。
全文摘要
一种充氧槽,它是在该装置内设置呈水平状态的进水沟和出水沟,并在沟内安装有软性纤维束填料。废水进入进水沟内聚集并越过内墙,沿跌水角形成瀑布状跌水进入出水沟内,如此循环往复与空气接触,形成巨大的接触面积,实现废水自身携氧,为下段工艺提供足够的氧源。同时,废水与沟内软性纤维束填料接触,生物膜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起降解稳定作用。
文档编号C02F3/14GK1233595SQ9910435
公开日1999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11日
发明者刘端华 申请人:刘端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