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7517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净化设备,确切的讲是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 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对饮用水的要求提高,农村也实行了自来水工程。而 随着新材料的广泛使用,自来水净化系统的主要部分絮凝池也由过 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向着新型的轻质、复合材料发展。 尽管混凝土结构在应用中仍然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存在着占地面 积大,施工周期长,建设投资大,不容易改造、扩容等等问题,正
在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到;而钢结构,由于其相对占地面积较小,容 易扩容,可以工厂化制造等,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钢 结构在使用中存在着腐蚀问题,而防腐工程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 絮凝池,由于竖向絮凝池的高度一般都超过4米,甚至达到12米, 横截面一般为1米的矩形,因此很多人称其为絮凝井。这样,絮凝 池成型以后的防腐处理很难进行,由于防腐工作很难做好,运行过 程中就会由于锈蚀而产生故障,从而影响到供水的正常进行。中国 专利88102816号中即公开了这种结构的絮凝池,并推荐采用混 凝土或者钢结构。
新型的轻质材质,例如聚氯乙烯(PVC)板材、玻璃钢材料、
3经过复塑防水处理的复合板,都具有很好的结构和加工性能,可以 用作制造絮凝池,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不用防腐就可以很好的 在水中工作。但是,轻质材料大都存在着抗压强度较低的特性。在 净化水系统开始工作的注水阶段和在运行当中发生沉淀池突然泄 漏故障或者是系统排空时絮凝池内贮存的水对轻质材质的絮凝池 板壁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超过了轻质板材的抗压极限,就会 将絮凝池板壁的轻质板材压裂,造成絮凝池结构破坏,无法正常工 作。因此,本发明的设计人对这一现象做了认真地研究,提出了本 发明的发明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存在的采用新型轻质材质 的絮凝池承压能力小,在使用中容易被压坏的缺陷和不足而提出来 的。即提供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
衡装置,具有一组由下通孔[2]和上通孔[3]连通的絮凝池[1],其
特征在于在具有上通孔[3]絮凝池壁[9]的下部的壁板的两个表面 各至少具有一个均压阀[5]。
均压阀[5]与絮凝池壁[9]的壁板的接触面由密封圈[8]封闭, 均压阀[5]与密封圈[8]相对的另一面具有配重[7]。
均压阀[5]由铰链[6]固定连接在絮凝池壁[9]的下阀孔[4]上 部的壁板上。
本发明的有益的技术效果是当絮凝池采用轻质的新材料时,可以避免在第一次注水和在运行当中突然发生沉淀池突然泄漏或 者系统排空的故障时絮凝池内贮存的水产生的压力对絮凝池壁的 破坏。因此,本发明的装置可以替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絮凝 池的内部絮凝区的土建工程,节约材料和建设周期。将传统的预制 混凝土结构的絮凝池(井)工艺,变为装配式絮凝池的施工工艺, 大大节约了建设的周期。而且,还可以将现有技术中的絮凝池的混
凝土池壁的240毫米的厚度,减少为壁厚为20毫米的轻质、复合 材料,这样絮凝池賴截面的每个边将增加220毫米,以1米乘1米 的混凝土絮凝池为例每边长变为1.22米,截面面积由1平方米 增加为1.4884平方米。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l是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是附图2中的A-A的剖视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附图3是附图2中的B-B剖视放大图, 附图4是附图2中的各符号的说明列表。在附图中的序号描述为 1、絮凝池,2、下通孔,3、上通孔,4、下阀孔,5、均压阀,6、 铰链,7、配重,8、密封圈,9、絮凝池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和使用进行详 细说明。
附图中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和说明本发明的结构 参,并不仅仅限制于附图中的实施例的结构。
参照附图,絮凝池的结构形状可以如附图1和附图2种所示的结构,具有a、 b、 c、 d、 e、 f、 g、 h、 i共计9个单体的絮凝池。 由于絮凝池的高度远大于其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也有人称为絮凝 井。其中,a和b, c和d, e和f, g和h通过下通孔[2]连通,其 池与池之间的水流方向如附图2中的单箭头所示。b和c, d和e, g和h, h和i通过上通孔[3]连通,其池与池之间的水流方向如附 图2中的弯箭头所示。各絮凝池中的水流方向如附图4的表中所说 明的,0表示水流向上,e表示水流向下。絮凝池的结构也可以类 似于中国专利88102816号公开了的结构。或者根据《给水工程》、 《给排水设计手册》提供的公式和参考数据以及实际净化水工程需 要设计确定。
该结构的各絮凝池的池壁材料可以使用聚氯乙烯板材焊接,也 可以使用玻璃钢材料现场制作,也可以采用经过复塑防水处理的复 合板材现场粘结施工。
絮凝池的数量,按照设计净化水强度,可以采用从2个絮凝池 到9个絮凝池任意组合。如果供水强度很大,则可以将絮凝池并联 使用,或者突破9个,按照设计规范直接设计絮凝池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具有一组由下通孔 [2]和上通孔[3]连通的絮凝池[1],也就是附图2中的a、 b、 c、 d、 e、 f、 g、 h、 i排列的絮凝池。在具有上通孔[3]絮凝池壁[9]的下 部的壁板的两个表面各至少具有一个均压阀[5],如附图3所示。
均压阀[5]与絮凝池壁[9]的轻质材质的壁板的接触面由密封 圈[8]封闭,均压阀[5]与密封圈[8]相对的另一面具有配重[7]。密封圈[8]固定在均压阀[5]的阀板上,在絮凝池壁[9]上也可以设置 密封圈,以提高密封的可靠性。或者将密封圈固定在絮凝池的壁板 上,其密封效果是一样的。配重根据结构可以变更为由弹簧力控制。
均压阀[5]由铰链[6]固定连接在絮凝池壁[9]的下阀孔[4]上 部的壁板上。铰链[6]可以采用塑料、橡胶等材质,这样可以免予 防腐处理的麻烦。也可以采用其他强度较高的材料,或者采用金属 材料,那样也仅仅是做铰链的防腐处理,工作量不大,不论是现场 还是工厂制作都可以轻松完成。
为了节约材料和尽量少占地,絮凝池的外壳采用钢材,防腐处 理,然后制作絮凝池。工程完工使用时,将絮凝池清洗干净,然后 注水。水自管道系统沿箭头方向自a池上部进入a池,a池和b池 连通,水位同时上升,水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水压就会对b池和 c池的池壁上c池一侧的均压阀产生压力,将其打开,水流进入c 池,c池和d持连通,其水位也同时上升,a和b持的水位下降, 当四个絮凝池的水位到达一个平衡高度时,均压阀上的受力减小, 在配重的作用下,均压阀关闭。此时,a和b池里的水位再次上升。 c和d持的水位上升,将e池一侧的均压阀打开。e和f池水位上 升,将g池一侧的均压阀打开。g和h持的水位上升,将i池一侧 的均压阀打开。直到全部的絮凝池都注满水。此时,絮凝池即可接 通沉淀池进7^正常的絮凝工作状态。
各絮凝池壁上的受压基本相等,所不同的仅仅是由于絮凝水流 的作用产生的设计压力水头,大约在10-20厘米水柱,不足以对絮凝池壁产生影响。
根据材料的不同可以调节配重的大小,除满足絮凝水流得工作 压头以外,还要满足控制注水高度,即注水高度产生的压差要小于
絮凝池壁的抗压强度要求。例如实际控制注水的高度差为30-40厘 米。超过30-40厘米的水头高度,均压阀即自动打开,将各絮凝池 的水面平衡,亦即各絮凝池的板壁受到的压力平衡。这样既满足运 行的水压要求,也达到了均衡注水压力的目的。
实际使用中,a池与f池或者d池与e池的那一组两个均压阀 可以只保留一组,以降低成本。
假如运行过程中,沉淀池突然失效,i池的水突然被放掉,当 水位将到一定的髙度,则i池、g池、e池、c池(或者f池)内的 均压阀依次打开,整个絮凝池的水被依次泄出,避免了由于沉淀池 突然失效造成的沉淀池壁被水压压垮的事故。
系统排空运行中的情况和上述的沉淀池的突然失效情况及本 一致,所不同的只是系统排空是有计划的进行的正常操作。因此, 本是勇新型的均压阀的运行过程也和前述基本一致,不再详述。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从各个方面解决了絮凝池壁采用新型的轻 质材料制作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就可以在净化水系统中采用各 种轻质材料。这样就既节约了由于釆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来的占地 面积大施工周期长等问题,也解决了采用钢结构带来的防腐工程繁 杂且不易彻底防腐的问题。为新材料在净化水系统中的安全应用提 供了可靠的保障,其有益的技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具有一组由下通孔[2]和上通孔[3]连通的絮凝池[1],其特征在于在具有上通孔[3]絮凝池壁[9]的下部的壁板的两个表面各至少具有一个均压阀[5]。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均压阀[5]与絮凝池壁[9]的壁板的接触面由密 封圈[8]封闭,均压阀[5]与密封圈[8]相对的另一面具有配重[7]。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均压阀[5]由铰链[6]固定连接在絮凝池壁[9]的 下阀孔[4]上部的壁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具有一组由下通孔[2]和上通孔[3]连通的絮凝池[1],其特征在于在具有上通孔[3]絮凝池壁[9]的下部的壁板的两个表面各至少具有一个均压阀[5]。其优点是当絮凝池采用新型新材料(例如聚氯乙烯板)时,可以避免在第一次注水和在运行当中突然发生沉淀池突然泄漏或者系统排空的故障时絮凝池内贮存的水产生的压力对絮凝池壁的破坏。因此,本发明的装置可以替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絮凝池的内部絮凝区的土建工程,节约材料和建设周期。将传统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絮凝池(井)工艺,变为装配式絮凝池的施工工艺,大大节约了建设的周期。
文档编号B01D21/08GK101642638SQ20091001765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3日
发明者曹金光, 栾好峰, 毛允明, 陈海涛 申请人:毛允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