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米粉生产用粉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1202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碎装置,具体是一种婴儿米粉生产用粉碎装置。



背景技术:

婴儿米粉是指通过现代营养科学,以原生态优质小米、大米为主要原料,以白砂糖、蔬菜、水果、蛋类、肉类等为选择性配料,同时通过适量钙、磷、铁、蛋白质等婴幼儿全面发育成长所需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加入,科学配方配料加工制作而成的专用于母乳不足,或成人饭食过度时为婴幼儿补充、提供营养的一种现代科学辅食。

米粉的生产需要多种加工机械,因为这些原料主要都是一些粮食颗粒产物,因此粉碎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粉碎机往往只具备单独的粉碎功能,只能进行单一物料的粉碎,而且这些粉碎机不具备预处理功能,粉碎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米粉生产用粉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婴儿米粉生产用粉碎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粉碎腔,主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内均水平设有搅拌粉碎机构,搅拌粉碎机构与固定在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外壁上的驱动电机相连;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底板,底板位于粉碎腔下方,底板中部设有中心轴孔,中心轴孔内安装有轴承,主体的底部设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底板通过轴承连接有粉碎轴,粉碎轴的下端安装有固定套,固定套外部设有拨叶板,粉碎轴位于固定套上方的部分安装有粉碎杆,粉碎杆远离粉碎轴的一端安装有粉碎锤,所述粉碎杆上还安装有与粉碎杆相垂直的粉碎刀片,粉碎杆在粉碎轴上成对设置,上下相邻的两根粉碎杆上的粉碎刀片交错设置;所述粉碎腔内壁四周均竖直设有撞击板,撞击板朝向粉碎轴的一面上设有粉碎锯齿,撞击板的另一面通过弹簧柱与粉碎腔内壁连接;所述粉碎腔的下端设有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相对设置,所述主体的底部还设有滚轮,滚轮通过缓冲弹簧安装在主体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粉碎杆共设有四对。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出料口上设有第一出料活门,第二出料口上设有第二出料活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电机和旋转电机外部均套设有消音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物料进行预破碎,提高了粉碎效果,而且通过粉碎锤和粉碎刀片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粉碎效率,而且设有两个进料口,也可以对不同物料进行混合粉碎,粉碎方便,设有两个出料口,方便出料,出料口不易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婴儿米粉生产用粉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粉碎腔、3-第一进料口、4-第二进料口、5-搅拌粉碎机构、6-驱动电机、7-底板、8-中心轴孔、9-轴承、10-旋转电机、11-粉碎轴、12-固定套、13-拨叶板、14-粉碎杆、15-粉碎锤、16-粉碎刀片、17-撞击板、18-粉碎锯齿、19-弹簧柱、20-第一出料口、21-第二出料口、22-第一出料活门、23-第二出料活门、24-滚轮、25-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婴儿米粉生产用粉碎装置,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有粉碎腔2,主体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料口3和第二进料口4,第一进料口3和第二进料口4内均水平设有搅拌粉碎机构5,搅拌粉碎机构5与固定在第一进料口3和第二进料口4外壁上的驱动电机6相连;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有底板7,底板7位于粉碎腔2下方,底板7中部设有中心轴孔8,中心轴孔8内安装有轴承9,主体1的底部设有旋转电机10,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穿过底板7通过轴承9连接有粉碎轴11,粉碎轴11的下端安装有固定套12,固定套12外部设有拨叶板13,粉碎轴11位于固定套12上方的部分安装有粉碎杆14,粉碎杆14远离粉碎轴11的一端安装有粉碎锤15,所述粉碎杆14上还安装有与粉碎杆14相垂直的粉碎刀片16,所述粉碎杆14在粉碎轴11上成对设置,粉碎杆14共设有四对,且上下两根相邻的粉碎杆14上的粉碎刀片16交错设置。

所述粉碎腔2内壁四周均竖直设有撞击板17,撞击板17朝向粉碎轴11的一面上均匀设有若干个粉碎锯齿18,撞击板17的另一面通过弹簧柱19与粉碎腔2内壁连接。

所述粉碎腔2的下端设有第一出料口20和第二出料口21,第一出料口20和第二出料口21相对设置,第一出料口20上设有第一出料活门22,第二出料口21上设有第二出料活门23。

所述主体1的底部还设有滚轮24,滚轮24通过缓冲弹簧25安装在主体1底部,这样主体1移动时,就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

为了降低电机工作时的噪音,所述驱动电机6和旋转电机10外部均套设有消音罩。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