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硅胶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155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硅胶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层析分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硅胶柱。



背景技术:

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现有的多层硅胶柱一般由玻璃管体和多层硅胶吸附层,硅胶吸附层一般选用硫酸钠、硝酸银硅胶、硫酸硅胶、氢氧化钾硅胶,由于硝酸银见光易分解,进而影响了测定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硅胶柱,通过在多层硅胶吸附层的硝酸银硅胶层位置包裹铝箔纸,避免了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的问题,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层硅胶柱,包括玻璃管体和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所述玻璃管体的内腔中的多层硅胶吸附层,所述多层硅胶吸附层包括至少一层硝酸银硅胶层,所述玻璃管体的外壁对应所述硝酸银硅胶层位置处套设有一铝箔遮光筒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铝箔遮光筒体由一片铝箔纸折弯成筒形而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铝箔遮光筒体由两片铝箔纸分别折弯成弧形后对接而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铝箔遮光筒体的外侧还缠绕有橡皮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铝箔遮光筒体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硝酸银硅胶层的轴向高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铝箔遮光筒内外套设并上下错开后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硝酸银硅胶层的轴向高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硅胶吸附层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玻璃纤维滤纸。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玻璃管体的外壁的硝酸银硅胶层位置包裹铝箔纸,避免了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的问题,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片弧形的铝箔对接形成铝箔遮光筒,减少了对铝箔遮光筒的折损,增加重复使用的次数;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个铝箔遮光筒套设并上下错开,实现其长度与硝酸银硅胶层高度的一致,不需要精确每个铝箔遮光筒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层硅胶柱(不包括铝箔遮光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层硅胶柱(包括铝箔遮光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玻璃管体;20、硅胶吸附层;21、硝酸银硅胶层;30、铝箔遮光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一种多层硅胶柱,包括玻璃管体10和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玻璃管体10的内腔中的多层硅胶吸附层20,多层硅胶吸附层20包括一层硝酸银硅胶层21,玻璃管体10的外壁对应硝酸银硅胶层21位置处套设有一铝箔遮光筒体30。

铝箔遮光筒体30由一片铝箔纸折弯成筒形而成。铝箔遮光筒体30的轴向长度与硝酸银硅胶层的轴向高度相同。

多层硅胶吸附层20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玻璃纤维滤纸(图中未视出)。

通过在玻璃管体10的外壁的硝酸银硅胶层21位置包裹铝箔纸,避免了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的问题,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实施例二

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铝箔遮光筒体30由两片铝箔纸分别折弯成弧形后对接而成。

实施例三

其余与实施例一或二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述铝箔遮光筒体的外侧还缠绕有橡皮筋。

实施例四

其余与实施例一至三任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两个上述铝箔遮光筒内外套设并上下错开后的轴向长度与硝酸银硅胶层的轴向高度相同。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