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121阅读:22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釜,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化工产品制作过程中强制冷却结晶的结晶反应釜。



背景技术:

在化工行业,比如四丁基溴化铵的制作过程中,四丁基溴化铵需要在结晶反应釜内进行强制的冷却结晶,结晶反应釜具有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具有双层筒壁,双层筒壁中间形成冷却液进出腔,通过冷却液的进入对结晶反应釜内的四丁基溴化铵进行强制冷却使之发生结晶。但是,现有技术的结晶反应釜,釜筒内壁结晶堆积死角多,结晶过程中结晶体会附在筒壁上不能予以及时刮除,结晶体会阻断冷却液与四丁基溴化铵之间的热传导,因此结晶速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晶堆积死角小,利于结晶速度提高的结晶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

结晶反应釜,包括釜筒,釜筒具有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具有双层筒壁,双层筒壁中间形成冷却液进出腔,其特征在于:釜筒内设有搅拌轴,搅拌轴的上轴端外露于釜筒并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搅拌轴上下依次安装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桨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桨叶分别具有外侧叶面对应圆柱形筒体的内筒壁,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桨叶的刮削区域覆盖整个圆柱形筒体的内筒壁,第五和第六桨叶分别具有外侧叶面对应锥形筒底的内筒壁,第五和第六桨叶的刮削区域覆盖整个锥形筒底的内筒壁。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桨叶为单桨叶,第六桨叶为双桨叶。

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的转接部位设有第七桨叶,第七桨叶具有外侧窄叶面对应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转接部位的内筒壁,并具有底部叶面对应釜筒内置温度计管的上表面,温度计管从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的转接部位处横向穿出釜筒内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在釜筒内部设有搅拌轴并且在搅拌轴上安装多片桨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桨叶的刮削区域覆盖整个圆柱形筒体的内筒壁,第五和第六桨叶的刮削区域覆盖整个锥形筒底的内筒壁,第七桨叶的刮削区则覆盖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底转接部位的内筒壁及釜筒内置温度计管的上表面,从而实现结晶堆积死角的最小化,利于结晶速度提高。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晶反应釜,包括釜筒3,釜筒3具有圆柱形筒体4和锥形筒底7,圆柱形筒体4和锥形筒底7具有双层筒壁,双层筒壁中间形成冷却液进出腔5,釜筒3内设有搅拌轴2,搅拌轴2的上轴端外露于釜筒3并与减速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搅拌轴2上下依次安装设有第一桨叶11、第二桨叶12、第三桨叶13、第四桨叶14、第五桨叶15和第六桨叶16,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桨叶分别具有外侧叶面对应圆柱形筒体4的内筒壁,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第三和第四桨叶在高度方向上具有相互重叠,这样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桨叶的刮削区域覆盖整个圆柱形筒体4的内筒壁,第五和第六桨叶分别具有外侧叶面对应锥形筒底7的内筒壁,第五和第六桨叶在高度方向上具有相互重叠,这样可实现第五和第六桨叶的刮削区域覆盖整个锥形筒底7的内筒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桨叶为单桨叶,第六桨叶为双桨叶;圆柱形筒体4和锥形筒底7的转接部位设有第七桨叶17,第七桨叶17具有外侧窄叶面对应圆柱形筒体4和锥形筒底7转接部位的内筒壁,并具有底部叶面对应釜筒内置温度计管6的上表面,温度计管6从圆柱形筒体4和锥形筒底7的转接部位处横向穿出釜筒内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