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及搅拌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093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及搅拌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及搅拌站。



背景技术:

目前的搅拌站对筒仓进行除尘时,一般采用对各个筒仓分别设置除尘器的方式。随着使用需求的变化,除尘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对搅拌站中的各个筒仓采用集中除尘的方式,即利用单个除尘装置通过除尘连通管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筒仓进行除尘。如图1所示,搅拌站包括第一筒仓1和两个第二筒仓2,在第一筒仓1的顶部设有除尘装置5,每个第二筒仓2均通过连通管4与第一筒仓1连通,即三个筒仓共用一个除尘装置5。

集中除尘的方式虽然能够提高除尘效率并节约成本,但是由于各个筒仓之间的互通性,在粉罐车打料时,粉料难免会通过连通管4流入其它筒仓中,并通过打粉管3排入到大气中,对大气照成污染。因而,为使混凝土搅拌站满足GB/T 10171-2005国家标准中对粉尘的要求,需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粉尘进入大气中。

目前,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打粉管3的进口位置增加手动蝶阀的形式来防止粉尘的泄露。但是手动蝶阀的成本较高,后期维护保养费用高,因而不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及搅拌站,能够以较为简单实用的结构阻止粉料通过打粉管流入大气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包括第一单向结构,所述第一单向结构设在装有除尘装置的第一筒仓与未装所述除尘装置的第二筒仓之间的连通管上,能够在所述第二筒仓内的压力不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关闭,以阻止所述第一筒仓和所述第二筒仓内的粉尘相互流通,并在所述第二筒仓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打开,以使粉尘进入所述第一筒仓内被所述除尘装置吸收。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单向结构,所述第二单向结构设在未装所述除尘装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筒仓之间的连通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结构包括固定部和运动部,所述运动部抵靠在所述固定部上,能够在所述第二筒仓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使所述运动部向所述第一筒仓方向运动离开所述固定部,以使所述第一筒仓和所述第二筒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部可翻转地设在所述固定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转动点位于所述运动部的顶端,以使所述运动部在打开时当所述第二筒仓的压力释放后能够依靠重力回落至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部为盖板,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用于使所述第一筒仓和所述第二筒仓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方设有吊环,所述盖板可翻转地与所述吊环连接,且能够在初始位置时抵靠在所述通孔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为法兰盘,所述连通管为分段式结构,相邻段的所述连通管通过所述法兰盘实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部包括多个所述盖板,所述固定部为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盖板相互对应的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还包括复位元件,能够在所述运动部离开所述固定部时当所述第二筒仓的压力释放后使所述运动部复位至抵靠在所述固定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单向结构包括固定部和运动部,所述运动部抵靠在所述固定部上,能够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筒仓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使所述运动部向所述第一筒仓方向运动离开所述固定部,以使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筒仓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搅拌站,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在装有除尘装置的第一筒仓与未装所述除尘装置的第二筒仓之间的连通管上设置第一单向结构,能够在第二筒仓内的压力不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关闭,以阻止第一筒仓和第二筒仓内的粉尘相互流通,使两边筒仓中的粉料不出现窜料现象。并在第二筒仓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打开,以使第二筒仓内的粉尘进入第一筒仓内被除尘装置吸收,由此可保证无论向哪个筒仓打粉时,粉尘只能往装有除尘装置的第一筒仓流动以被吸收,而不会进入其它筒仓内,能够防止粉料从打粉管中流出到大气中。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搅拌站的各个筒仓采用集中除尘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搅拌站的除尘连通管中设有本实用新型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I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安装在法兰盘上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筒仓;2、第二筒仓;3、打粉管;4、连通管;5、除尘装置;6、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41、第一管段;42、第二管段;43、转接头;61、法兰盘;62、紧固件;63、吊环;64、盖板;65、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和“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能够阻止粉料通过打粉管3流入大气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6,参考图1至图5,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此种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包括第一单向结构,第一单向结构设在装有除尘装置5的第一筒仓1与未装除尘装置5的第二筒仓2之间的连通管4上。第一单向结构可根据第二筒仓2的数量相应设置。

第一单向结构能够在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不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关闭,以阻止第一筒仓1和第二筒仓2内的粉尘相互流通,使两边筒仓中的粉料不出现窜料现象,防止粉尘通过连通管4进入其它筒仓而通过打粉管3排入大气中。其中,预设安全压力值是能够保证第二筒仓2安全工作的压力上限。

而且,在向第二筒仓2打粉时,第一单向结构还能够在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打开,此时第一筒仓1和第二筒仓2处于连通状态,以使第二筒仓2内的粉尘进入第一筒仓1内被除尘装置5(例如除尘器)吸收。如果向第一筒仓1打粉,第一单向结构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筒仓1内的粉尘直接被除尘装置5吸收,防止粉尘流动至其它筒仓。

由此可见,由于第一单向结构的单向流通特性,在向任一筒仓打粉时,粉尘只能往装有除尘装置5的第一筒仓1流动以被吸收,而不会进入其它的筒仓内,能够防止粉料通过打粉管3流出到大气中,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另外,此种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6只需要通过筒仓内的实际气压就能控制第一单向结构的打开与闭合,无需额外设置控制装置或者人为控制,而且结构简单,因而成本较低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实际的搅拌站中,除了以装有除尘装置5的第一筒仓1为中心连接多个第二筒仓2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在第二筒仓2上还连接有相互连通的第二筒仓2的情况。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打粉防窜仓装置还可包括第二单向结构,第二单向结构设在未装除尘装置5的至少两个第二筒仓2之间的连通管4上。

在向远离装有除尘装置5的第一筒仓1的第二筒仓2内打粉时,如果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可使第二单向结构打开,该第二筒仓2内的粉尘进入到靠近第一筒仓1的第二筒仓2内,接着再打开第一单向结构,最终使粉尘进入第一筒仓1被除尘装置5吸收。在向与第一筒仓1相邻的第二筒仓2内打粉时,如果筒仓内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第二单向结构关闭,第一单向结构使粉尘进入第一筒仓1被除尘装置5吸收。在向第一筒仓1内打粉时,第一筒仓1内的粉尘直接被除尘装置5吸收,防止粉尘流动至其它筒仓。

虽然搅拌站中筒仓有多种布局形式,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当向某一筒仓内打粉时,如果筒仓内部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单向结构就打开使粉尘朝向第一筒仓1流动,以使粉尘被除尘装置5吸收。如果筒仓内部压力不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或者向第一筒仓1打粉,则将粉尘限制在当前打粉筒仓中,防止流通到其它筒仓中。

上面两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单向结构和第二单向结构所实现的功能类似,此处给出可采用的结构形式。第一单向结构包括固定部和运动部,在初始状态下运动部抵靠在固定部上,能够在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使运动部向第一筒仓1方向运动离开固定部,以使第一筒仓1和第二筒仓2连通。

为了简化结构,第二单向结构可采用与第一单向结构相同的形式,能够在其中一个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使运动部向第一筒仓1方向运动离开固定部,以使相邻两个第二筒仓2连通。

下面将主要以第一单向结构为例给出具体结构形式,这对于第二单向结构也完全适用。根据运动部的动作方式,本领域技术人至少可采用如下两类单向结构。

在一种结构形式中,运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可移动地设置,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6还包括复位元件,能够在运动部离开固定部时当第二筒仓2内压力释放后使运动部复位至抵靠在所述固定部上。

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运动部可翻转地设在固定部上。运动部通过翻转实现单向结构打开的方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及稳定性。

优选地,运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转动点位于运动部的顶端,以使运动部在打开时当第二筒仓2内压力释放后能够依靠重力回落至初始位置。运动部的翻转方向应该朝向装有除尘装置5的第一筒仓1。此种结构打开较为灵活,无需额外设置复位元件,不仅能够节省连通管4的内部空间,还能使单向结构工作可靠。

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运动部为盖板64,固定部上开设有用于使第一筒仓1和第二筒仓2连通的通孔,通孔的上方设有吊环63,盖板64可翻转地与吊环63连接,且能够在初始位置时抵靠在通孔的一侧。盖板64需要通过压力匹配计算而进行设计,以保证盖板64在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不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处于关闭状态,使两边的筒仓不出现窜料现象,只有在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时才打开,使粉尘通过通孔进入第一筒仓1而被除尘装置5吸走。

其中,通孔可以设计为圆形、矩形、多边形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盖板64可以设计为与通孔相应的形状,但这并不是必须的,盖板64只要能将通孔遮盖即可。将通孔设计为矩形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粉尘的通过量,提高粉尘的向除尘装置5流通的效率。

为了能够使盖板64在初始位置时抵靠在通孔靠近第一筒仓1的一侧,可以将盖板64的尺寸设计为与通孔相适配,并在盖板64上增设阻挡部;也可以将盖板64的尺寸设计为大于通孔的形式。

如图4所示,运动部可包括多个盖板64,固定部为法兰盘61,法兰盘61上设有多个与盖板64相互对应的通孔。这样在其中一个盖板64不能正常打开的情况下还能通过其它盖板64的运动实现粉尘单向流通的功能,以保证单向结构工作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筒仓的使用安全性。例如,在法兰盘61上可设置四个通孔,相应地设有四块盖板64,四块盖板64可按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通孔的尺寸可根据连通管4的截面尺寸来设置。

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正常情况下(即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不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由于重力的作用,盖板64贴于法兰盘61表面。参考图5,当对第二筒仓2进行打粉时,如果第二筒仓2内的压力不高于预设安全压力值,则粉尘通过连通管4按照图5中箭头A所示方向流动至第一筒仓1,以被除尘装置5吸收。当对第一筒仓1进行打粉时,第一筒仓1内的粉尘通过连通管4按照图5中箭头B所示方向朝向第二筒仓2流动,但由于盖板64的尺寸大于法兰盘61上通孔的尺寸,只能紧贴于法兰盘61表面而无法翻转到另一侧,使得粉尘只能处于第一筒仓1内被除尘装置5吸收,防止粉尘流动至其它筒仓内。

上面给出了运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转动点位于运动部的顶端的结构形式,可替代地,运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转动点也可位于除顶端以外的其它位置,在不能利用重力实现运动部复位的情况下,可以额外设置复位元件,能够在运动部离开固定部时当第二筒仓2内压力释放后使运动部复位至抵靠在固定部上。

为了简化安装形式,在一种具体的结构中,如图3所示的放大图,固定部为法兰盘61,连通管4为分段式结构,相邻段的连通管4通过法兰盘61实现连接。

例如,连通管4分为两段,其中一段连通管4端面的外周上设有向外弯折的翻边,另一段连通管4的端面上设有法兰盘61,法兰盘61优选地与翻边的外轮廓相匹配,翻边和法兰盘61上均设有安装孔65,通过紧固件穿设在安装孔65中实现翻边和法兰盘61的连接,在实现连通管4连接的同时,也将单向结构安装在连通管4内。可见,通过法兰安装单向结构的方式能够使拆装简单便捷,便于后期的维修更换,且设计成本较低。通过法兰结构安装的方式也可应用在连通管4上其它具有弯折部分的管段上,以实现结构的功能,将直管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如图2所示,连通管4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管段41和第二管段42,第一管段41和第二管段42通过转接头43连接,转接头43处于连通管4的高点位置,单向结构设置在连通管4高点位置的转接头43中能够便于连通管4的安装,也使连通管4的整体结构更加对称。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搅拌站,包括设有除尘装置5的第一筒仓1和未设置除尘装置5的第二筒仓2,各筒仓之间均采用连通管4进行连通,以实现搅拌站的集中除尘。在第一筒仓1与相邻的第二筒仓2之间的连通管4上,以及相邻的第二筒仓2之间的连通管4上,设有本实用新型的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6。

此种搅拌站能够解决在打粉时不同筒仓的粉尘相互窜仓的现象,无论向哪个筒仓打粉时,粉尘只能往装有除尘装置5的第一筒仓1流动以被吸收,而不会进入其它的筒仓内,能够防止粉料通过打粉管3流出到大气中。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筒仓打粉防窜仓装置及搅拌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