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料分离器及物料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601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料分离器及物料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分离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料分离器及物料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铝合金行业中,大多数铝合金一般通过涂装工艺制成。即在铝合金的半成品上喷涂有机涂料。铝合金喷涂一般在喷粉房中进行,喷粉房中的气体会含杂较多的有机污染物颗粒,因此,在向外排放前需要通过分离器将有机污染物颗粒进行分离,现有的分离器一般采用一级分离,分离效果较差。经过分离器分离后的空气中仍然会含有较多的有机污染物颗粒,排到外界后,将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料分离器,以改善现有分离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料分离系统,旨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分离喷粉房中的有机污染物颗粒、环保的物料分离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分离器,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

内筒体设于外筒体内,外筒体与内筒体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内筒体与外筒体转动连接。

外筒体上设有第一进气口、出气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一出料口设于外筒体的底部,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分离空间连通,第一出料口与第一分离空间连通,第一进气口的进气方向线与外筒体的轴线异面。

内筒体内部形成第二分离空间,内筒体上设有与第二分离空间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二出料口位于内筒体的底部,第二出料口与第一分离空间连通,出气口与第二分离空间连通。

内筒体的外侧壁上与第一进气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能够推动内筒体转动的挡风组件,内筒体的内侧壁上设有沿内筒体轴向延伸的螺旋叶片。

进一步地,内筒体和外筒体均为锥形。

进一步地,内筒体的外侧壁上设有支撑体,内筒体通过支撑体支撑于外筒体的内侧壁。

进一步地,支撑体将第一分离空间分为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容纳空间连通,第一出料口与第二容纳空间连通,支撑体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口,通气口的通气方向线与内筒体的转动轴线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通气口为多个,多个通气口间隔圆周分布于支撑体。

进一步地,物料分离器还包括封堵件,封堵件与外筒体可拆卸连接,封堵件用于封堵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

进一步地,封堵件包括锥形部,锥形部延伸至第一出料口内,并与第一出料口密封配合,锥形部延伸至第二出料口内,并与第二出料口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挡风组件包括多个挡风板,多个挡风板间隔圆周分布于内筒体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地,第一进气口的通气方向线垂直于内筒体的转动轴线。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分离系统,包括喷粉房、抽气装置和上述物料分离器,喷粉房与物料分离器的第一进气口通过抽气装置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分离器,工作时,气体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第一分离空间内,由于第一进气口的进气方向线与外筒体的轴线异面,进入第一分离空间内的气体将以螺旋的方式在第一分离空间内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中的颗粒物质击打在外筒体的内侧壁上,最终沿外筒体的内侧壁从第一出料口排出,完成对气体的一级分离。一级分离后的气体从第二进气口进入到第二分离空间内,在一级分离过程中,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的第一分离空间内气体将向挡风组件施加推力,从而带动内筒体转动,内筒体转动的同时内筒体内侧壁上的螺旋叶片将带动进入第二分离空间内的气体以螺旋的方式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分离空间的气体中的颗粒物质击打在内筒体的内侧壁上,最终沿内筒体的内侧壁从第二出料口排出,完成对气体的二级分离。最终经过两级分离后的气体从出气口中排出。这种物料分离器可对含有颗粒物质的气体进行两级分离,分离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分离系统,包括喷粉房、抽气装置和上述物料分离器,抽气装装置可将喷粉房中含有有机污染物颗粒的气体抽出并送至物料分离器中,物料分离器可对气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颗粒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气体可直接排放,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较为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物料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外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III-III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内筒体的全剖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V-V剖视图;

图6为图4所示的VI-VI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封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物料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物料分离器;10-外筒体;11-筒身;111-第一进气口;112-第一出料口;12-筒盖;121-出气口;13-第一分离空间;131-第一容纳空间;132-第二容纳空间;20-内筒体;21-第二分离空间;22-第二进气口;23-第二出料口;24-螺旋叶片;25-挡风组件;251-挡风板;26-支撑体;261-通气口;30-封堵件;31-圆柱部;32-圆锥部;200-物料分离系统;210-喷粉房;220-抽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分离器100,包括外筒体10、内筒体20和封堵件30。

如图2所示,外筒体10为锥形结构,其包括筒盖12和锥形的筒身11,筒身11为顶端开口结构,筒盖12螺接在筒身11的开口处,筒盖12与筒身11密封配合。筒身11的侧壁上靠近筒盖12处设有第一进气口111,筒身1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料口112;筒盖1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出气口121。

其中,第一进气口111的进气方向线与筒身11的轴线异面,即第一进气口111的进气方向与筒身11的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本实施例中,在筒身11的径向截面上,第一进气口111的进气方向线相对筒身11的轴线向下倾斜。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进气口111的进气方向线与筒身11的轴线垂直,即在筒身11的轴向截面上,第一进气口111的进气方向线位于以筒身11的轴线为圆心的圆的切线方向上。

如图4所示,内筒体20为锥形结构,内筒体20的锥度与外筒体10的筒身11的锥度相等。其内部形成第二分离空间21,内筒体20顶部为开口结构,内筒体2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气口22,内筒体20的底部设有第二出料口23。筒体的内侧壁上设有沿内筒体20轴向延伸的螺旋叶片24,内筒体20的外侧壁上设有挡风组件25和支撑体26。

其中,挡风组件25包括多个挡风板251,挡风板251的长度方向内筒体20的竖线方向一致。如图5所示,所有挡风板251间隔圆周分布在内筒体20的外侧壁上。

支撑体26大致为环形结构,其内侧壁与内筒体20的外侧壁固定,支撑体26的外侧壁为锥面,其锥度与外筒体10的筒身11的锥度相等。

如图6所示,支撑体26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通气口261,所有通气口261间隔圆周分布在支撑体26上。如图7所示,通气孔的通气方向线与内筒体20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如图8所示,封堵件30包括一体的圆柱部31和圆锥部32,圆柱部31上设有外螺纹。

如图1所示,内筒体20设于外筒体10内,内筒体20通过支撑体26支撑于外筒体10的内侧壁上,内筒体20的顶部开口处与外筒体10的筒盖12形成密封,出气口121与第二分离空间21连通,第一进气口111所在位置与挡风组件25的位置相对应。内筒体20与外筒体10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13,支撑体26将第一分离空间13分为第一容纳空间131和第二容纳空间132,第一进气口111与第一容纳空间131连通,第一出料口112和第二出料口23均与第二容纳空间132连通,第一容纳空间131与第二容纳空间132通过支撑体26上的通气口261连通,第一容纳空间131通过第二进气口22与第二分离空间21连通。封堵件30螺接在外筒体10的底部,封堵件30的锥形部同时延伸至第一出料口112和第二出料口23内,锥形部同时与第一出料口112和第二出料口23形成密封配合。

内筒体20设有外筒体10内后,内筒体20与外筒体10为同轴设置,内筒体20可相对外筒体10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即内筒体20的转动轴线即为自身的轴线。需要说明的是,内筒体20可转动的设置在外筒体10内部,内筒体20的顶部开口处与外筒体10的筒盖12形成的密封为转动密封;封堵件30的锥形部与第二出料口23形成的密封也为转动密封。

使用时,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从第一进气口111进入第一分离空间13内,由第一进气口111的进气方向线与外筒体10的轴线异面,进入第一分离空间13内的气体将以螺旋的方式在第一分离空间13内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中的颗粒物质击打在外筒体10的内侧壁上,最终沿外筒体10的内侧壁沉积在第二容纳空间132内,完成对气体的一级分离。一级分离后的气体从第二进气口22进入到第二分离空间21内,在一级分离过程中,从第一进气口111进入的第一分离空间13内的气体将向挡风组件25的挡风板251施加推力,从而带动内筒体20相对外筒体10转动,内筒体20转动的同时内筒体20内侧壁上的螺旋叶片24将带动进入第二分离空间21内的气体以螺旋的方式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分离空间21的气体中的颗粒物质击打在内筒体20的内侧壁上,最终沿内筒体20的内侧壁沉积在内筒体20的底部,完成对气体的二级分离。最终经过两级分离后的气体从出气口121中排出。这种物料分离器100可对含有颗粒物质的气体进行二级分离,分离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中,使内筒体20转动所产生的动力来源于气体从第一进气口111进入第一分离空间13后对挡风组件25的推力。本实施例中,挡风组件25为多个圆周间隔分布在内筒体20的外侧壁上的挡风板251,可保证内筒体20在转动过程中,进入第一分离空间13的气体持续不断的击打在不同的挡风板251上,保证内筒体20能够持续转动。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口111的进气方向与内筒体20的转动轴线为异面垂直布置,这种结构使得从第一进气口111进入的气体内筒体20的径向截面内能够垂直的击打在挡风板251上,使挡风板251上产生较大的推力。

本实施例中,内筒体20的外侧壁上设有支撑体26,可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第一容纳空间131中的气体只能通过支撑体26上的通气口261进入到第二容纳空间132内,而通气口261的通气方向与内筒体20的转动轴线呈夹角设置,当气体流经通气口261时,气体将对支撑体26施加一个周向分离,气体对支撑体26所施加的轴向分离可使内筒体20转动,从而增大内筒体20的转动速度。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6上的通气口261为多个,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通气口261也可为一个或两个。

本实施例中,内筒体20与外筒体10的均为锥形结构,一方面,内筒体20与外筒体10可形成等间距的间隙,便于气体流动;另一方面,在对气体进行一级分离和二级分离的过程中,击打在内筒体20和外筒体10内侧壁上的颗粒物质不易发生粘连,可快速的滑向底部。当然,在二次分离过程中,内筒体20始终处于转动状态,颗粒物质更不易于粘连在内筒体20的内壁上。

本实施例中,外筒体10的底部设有封堵件30,可对第一出料口112和第二出料口23进行封堵,即在一级分离和二级分离过程中,气体不会从第一出料口112和第二出料口23中流出。而可待对气体分离完成后,再打开下封堵件30,将第一分离空间13与第二分离空间21中的颗粒物质从第一出料口112中排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封堵件30,即在第一分离和第二分离过程中,直接将分离出来的颗粒物质从第一出料口112排出。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分离系统200,包括喷粉房210、抽气装置22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物料分离器100。

本实施例中,抽气装置220为抽风机,抽风机具备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通过管道与喷粉房210连通,出风口通过管道与物料分离器100的第一进气口111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分离系统200,抽气装装置可将喷粉房210中含有有机污染物颗粒的气体抽出并送至物料分离器100中,物料分离器100可对气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颗粒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气体可直接排放,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较为环保。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