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0998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氨酯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氨酯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氨酯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它是主链上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它是由有机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与二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聚或自聚而成,聚氨酯固化剂通常是由其预聚体经过混合搅拌得到,聚氨酯预聚体根据末端基团的反应特性分为端NCO预聚体、端OH预聚体、含封闭基团预聚体以及其他基团预聚体,聚氨酯固化剂的生产加工需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目前的反应系统一般工作效率比较低,一般采用二级薄膜蒸发罐进行反应浓缩,但是该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生产方式,对于一次、二次蒸汽的利用率不高,生产过程废气与二次蒸汽采用直接简单处理后就进行排放,这样既浪费原料又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半循环方式生产,既可以再次利用两次蒸发产生的蒸汽,又可以有效净化废气的聚氨酯生产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聚氨酯生产系统,包括储液罐、薄膜蒸发器和冷凝器,还包括用于净化废气的气体净化组以及用于处理废液的排污器,所述薄膜蒸发器设有至少一个进料口、一用于蒸汽流出的出气口以及一出料口,所述薄膜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罐和第二蒸发罐,所述储液罐与第一蒸发罐的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一蒸发罐的出料口与第二蒸发罐的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一蒸发罐和第二蒸发罐的出气口均通过真空阀与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通过气管到与气体净化组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底部通过管道与第一蒸发罐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排污器与气体净化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薄膜蒸发器呈筒状,所述薄膜蒸发器设有气液分离腔、分配腔和蒸发腔,所述分配腔和气液分离腔依次设置在蒸发腔的上部,且三者相互依次连通,所述进料口均匀设置在分配腔的侧壁上,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气液分离腔的侧壁上,所述出料口设置在蒸发腔的底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薄膜蒸发器位于气液分离腔上部设有动力组,所述动力组的输出轴贯穿气液分离腔和分配腔,且与蒸发腔底部的封头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动力组位于蒸发腔设有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外沿与蒸发腔的内壁贴紧接触,所述动力组位于分配腔设有一分配盘,所述分配盘位于搅拌桨的上方,所述分配盘周向设有呈螺旋放射状分布的扇叶,所述进料口的输出端面向扇叶,且位于分配盘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动力组位于气液分离腔内设有气液分离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凝器内部设有若干组通有冷水的冷却管,冷却管呈蛇形分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气体净化组设有臭氧净化器以及连接在臭氧净化器输出端的缓冲罐,所述排污器与臭氧净化器连接,所述臭氧净化器下部设有积液槽,所述臭氧净化器的中部设有干燥室,上部设有高压电离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聚氨酯生产系统采用两个薄膜蒸发罐,这两个蒸发罐的出气端均与冷却器连接,一次、二次蒸汽冷却后形成的液体回流第一薄膜蒸发罐进行再次利用,减少物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废气经过臭氧净化器以及连接在臭氧净化器输出端的缓冲罐进行净化,方便净化废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冷却器中产生的废液在排污器中进行有效处理,达到零污染的目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薄膜蒸发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系统,包括储液罐1、薄膜蒸发器2、冷凝器3,还包括用于净化废气的气体净化组4以及处理废液的排污器5,所述薄膜蒸发器2设有若干进料口21、一用于蒸汽流出的出气口22以及一出料口23,所述薄膜蒸发器2包括第一蒸发罐24和第二蒸发罐25,所述储液罐1与第一蒸发罐24的进料口21连接,所述第一蒸发罐24的出料口23与第二蒸发罐25的进料口21连接,所述第一蒸发罐24和第二蒸发罐25的出气口22均通过真空阀6与冷凝器3连接。所述薄膜蒸发器2呈筒状,所述薄膜蒸发器2设有气液分离腔27、分配腔28和蒸发腔29,所述分配腔28和气液分离腔27依次设置在蒸发腔29的上部,且相互依次联通,所述进料口21均匀设置在分配腔28的侧壁上,所述出气口22设置在气液分离腔27的侧壁上,所述出料口23设置在蒸发腔29的底部。该系统可以形成一个半循环的蒸发系统,可以有效回收一次、二次蒸汽中的聚氨酯溶液,减少了物料的浪费,同时也采用二级蒸发的方式,提高聚氨酯溶液的浓缩效果。

进一步参见图2,所述薄膜蒸发器2位于气液分离腔27上部设有动力组7,所述动力组7的输出轴贯穿气液分离腔27、分配腔28,且与蒸发腔29底部的封头连接。所述动力组7位于蒸发腔29设有搅拌桨71,所述搅拌桨71的外沿与蒸发腔29的内壁贴紧接触,所述动力组7位于分配腔28设有一分配盘72,所述分配盘72位于搅拌桨71的上方,方便聚氨酯沿着蒸发腔29的侧壁流下,当聚氨酯溶液从分配盘72留下时,搅拌桨71的外沿刮磨蒸发腔29的内壁将聚氨酯形成液体薄膜,方便后续的蒸发工作。外蒸发腔29的外壁套有加热套,加热套采用电热,减少了传统蒸汽对加热套的腐蚀,同时能耗相对蒸汽加热降低,方便将溶液蒸发。

此外,所述分配盘72周向设有呈螺旋放射状分布的扇叶73,所述进料口21的输出端面向扇叶73,且位于分配盘72上方,当聚氨酯从进料口21进入分配盘72后,动力组7的电机带动输出轴转动后,随着分配盘72一起转动,扇叶73利用离心力可同时将聚氨酯溶液甩向分配腔28的内壁上,从而聚氨酯溶液沿着侧壁流下蒸发腔29。所述动力组7位于气液分离腔27内设有气液分离器74,方便蒸发腔29的蒸发气体进行冷却并分离聚氨酯气体和液体,气流减少外带过多的聚氨酯无物料进行输出。

所述冷凝器3通过气管到与气体净化组4连接,所述冷凝器3的底部通过管道与第一蒸发罐24的进料口21连接,所述冷凝器3内部设有若干组通有冷水的冷却管,冷却管呈蛇形分布,提高冷凝器3内的冷却效果。所述气体净化组4设有臭氧净化器41以及连接在臭氧净化器41输出端的缓冲罐42。所述臭氧净化器41下部设有积液槽,所述臭氧净化器41的中部设有干燥室,上部设有高压电离室,利用积液槽对最后的废气中的液体进行收集,利用干燥室干燥废气,方便高压电离室对废气进行电离分解氧化有毒气体,同时利用臭氧对气体的异味进行消灭,达到净化的效果。由于臭氧不稳定,容易自身分解成氧气,缓冲罐42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臭氧对环境的污染。此外,积液槽与排污器5连接,方便对废液进行处理。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