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芯组件和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338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芯组件和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净水设备领域,尤指一种滤芯组件和一种净水机。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净水产品作为健康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特别是更换反渗透滤芯式净水机凭借其高性价比、后期维护保养成本低等有点,成为了市场的主要净水产品。现有的更换反渗透滤芯式净水机,其滤芯组件的上端设置有原水口,下端设置有浓水口和纯水口,滤芯组件整体内置在净水机中,原水口与浓水口和纯水口距离较远,净水机内布置的水管不方便整理和布局,而且,在更换滤芯时,首先需要拆开净水机的壳体,然后再拆掉盖体的原水口上连接的水管,再拆掉盖体才能取出反渗透滤芯,安装过程倒序进行,整个操作过程繁琐复杂。其中,反渗透滤芯包括中心管和包裹在中心管上的反渗透膜,反渗透膜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堵水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滤芯组件,反渗透滤芯更换方便、快捷,而且在应用于净水机时也方便于净水机内部的水管整理和布局。

为了达到本申请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滤芯组件,包括:上端开口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装在所述外壳的上端;侧壁上具有第一过水口的中心管,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纯水口与所述中心管的下端相通;和反渗透膜,包裹在所述中心管上、并与所述第一过水口相通;其中,所述中心管和所述反渗透膜由内向外分隔所述外壳的内部成纯水通道、反渗透区域和过流通道,所述过流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反渗透区域的上部相通,所述浓水口和所述原水口中的一个与所述反渗透区域的下端相通、另一个与所述过流通道的下端相通。

可选地,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具有通孔的端盖,所述中心管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中心管和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水口,所述反渗透膜的下端安装在所述端盖上、并与所述第二过水口相通。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内底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凸筋,所述中心管的下端伸入所述第一凸筋围成的区域内、并与所述第一凸筋径向间隔,所述端盖的下部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伸入所述第一凸筋内、并与所述中心管径向间隔、且所述第二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之间进行密封。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内底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位于所述第二凸筋围成的区域内、并与所述第二凸筋径向间隔,所述中心管的下端伸入所述第三凸筋围成的区域内、且所述中心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凸筋之间进行密封。

可选地,所述端盖的上部设置有环形的第四凸筋,所述反渗透膜的下端伸入所述第四凸筋围成的区域内、且所述反渗透膜的下端和所述第四凸筋之间进行密封。

可选地,所述反渗透膜下端的外侧面密封粘结在所述第四凸筋的内侧面上以进行密封。

可选地,所述盖体的内顶壁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五凸筋,所述中心管的上端封闭、并定位于所述第五凸筋围成的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浓水口与所述反渗透区域的下端相通、所述原水口与所述过流通道的下端相通,所述反渗透膜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堵水层;进入所述过流通道内的原水沿所述过流通道向上流动、并自所述反渗透区域的上端进入所述反渗透膜而向下流动,经过所述反渗透膜形成的纯水进入到所述中心管内而自所述纯水口外排,经过所述反渗透膜形成的浓水自所述浓水口外排。

可选地,所述原水口与所述反渗透区域的下端相通、所述纯水口与所述过流通道的下端相通,所述反渗透膜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堵水层;自所述反渗透膜的下端进入所述反渗透膜的原水向上流动,经过所述反渗透膜形成的纯水进入到所述中心管内而自所述纯水口外排,经过所述反渗透膜形成的浓水自所述过流通道的上端进入所述过流通道而向下流动、并自所述纯水口外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组件,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净水机的壳体的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芯组件,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设置在外壳的底部,三者的距离较近,更方便于对其连接的水管进行整理和布局;另外,在更换反渗透滤芯时,直接拆卸盖体即可,无需拆卸净水机的壳体以及水管,反渗透滤芯更换更方便、快捷。

其中,浓水口与反渗透区域的下端相通、原水口与过流通道的下端相通;进入过流通道内的原水沿过流通道向上流动、并自反渗透区域的上端进入反渗透膜而向下流动,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纯水进入到中心管内而自纯水口外排,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浓水自浓水口外排。

或者是,原水口与反渗透区域的下端相通、纯水口与过流通道的下端相通;自反渗透膜的下端进入反渗透膜的原水向上流动,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纯水进入到中心管内而自纯水口外排,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浓水自过流通道的上端进入过流通道而向下流动、并自纯水口外排。

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膜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堵水层,堵水层阻止原水自反渗透膜的侧面通过,使其仅能自端部通过,有效延长了反渗透膜的原水通过路径,更利于净化原水。

进一步地,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采用插杆的方式与水管进行连接,在整机装配时便于水管布局与整理,同时插杆的水口只需使用快接头安装、不需要缠绕生料带,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消除了生料带产生的漏水风险。

进一步地,盖体位于净水机的壳体的外部,在更换反渗透滤芯时不需要拆开净水机的壳体即可进行更换,此种方式消费者也可以自行更换,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更换反渗透滤芯的成本。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滤芯组件下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滤芯组件上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 外壳,11 原水口,12 纯水口,13 浓水口,2 端盖,3 中心管,4 反渗透膜,51 纯水通道,52 过流通道,53 反渗透区域,6 端盖,7 第二过水口,81 第一凸筋,82 第二凸筋,83 第三凸筋,84 第四凸筋,85 第五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组件和净水机。

本申请提供的滤芯组件,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上端开口的外壳1,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原水口11、纯水口12和浓水口13;盖体2,可拆卸地密封盖装在所述外壳1的上端;侧壁上具有第一过水口的中心管3,安装在所述外壳1内,所述纯水口12与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相通;和反渗透膜4,包裹在所述中心管3上、并与所述第一过水口相通;其中,所述中心管3和所述反渗透膜4由内向外分隔所述外壳1的内部成纯水通道51、反渗透区域53和过流通道52,所述过流通道52的上端与所述反渗透区域53的上部相通,所述浓水口13和所述原水口11中的一个与所述反渗透区域53的下端相通、另一个与所述过流通道52的下端相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芯组件,原水口11、纯水口12和浓水口13设置在外壳1的底部,三者的距离较近,更方便于对其连接的水管(图中未示出)进行整理和布局,并且,制造精度要求也不高,避免了进出水口间距离较大而造成公差变大,进一步导致密封失效;另外,在更换反渗透滤芯时,直接拆卸盖体2即可,无需拆卸净水机的壳体以及水管,反渗透滤芯更换更方便、快捷。

原水口11、纯水口12和浓水口13优选采用插杆的方式与水管进行连接,在整机装配时便于水管布局与整理,同时插杆的水口只需使用快接头安装、不需要缠绕生料带,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消除了生料带产生的漏水风险。

浓水不会在滤芯组件内残留,滤芯组件内部不存在死水区,不会对反渗透膜4进行的二次污染,能够延长反渗透膜4的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浓水口13与反渗透区域53的下端相通、原水口11与过流通道52的下端相通;进入过流通道52内的原水沿过流通道52向上流动、并自反渗透区域53的上端进入反渗透膜4而向下流动,经过反渗透膜4形成的纯水进入到中心管3内而自纯水口12外排,经过反渗透膜4形成的浓水自浓水口13外排,图2和图3中的箭头表示原水流向。

或者是,原水口11与反渗透区域53的下端相通、纯水口12与过流通道52的下端相通(此方案图中未示出);自反渗透膜4的下端进入反渗透膜4的原水向上流动,经过反渗透膜4形成的纯水进入到中心管3内而自纯水口12外排,经过反渗透膜4形成的浓水自过流通道52的上端进入过流通道52而向下流动、并自纯水口12外排。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具有通孔的端盖6,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中心管3和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水口7,所述反渗透膜4的下端安装在所述端盖6上、并与所述第二过水口7相通,端盖6用于固定反渗透膜4。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1的内底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凸筋81,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伸入所述第一凸筋81围成的区域内、并与所述第一凸筋81径向间隔,所述端盖6的下部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凸筋82,所述第二凸筋82伸入所述第一凸筋81内、并与所述中心管3径向间隔、且所述第二凸筋82与所述第一凸筋81之间采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实现定位端盖6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外壳1的内底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凸筋83,所述第三凸筋83位于所述第二凸筋82围成的区域内、并与所述第二凸筋82径向间隔,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伸入所述第三凸筋83围成的区域内、且所述中心管3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凸筋83之间采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实现定位中心管3的下端。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端盖6的上部设置有环形的第四凸筋84,所述反渗透膜4的下端伸入所述第四凸筋84围成的区域内、且所述反渗透膜4的下端和所述第四凸筋84之间进行密封。较好地,所述反渗透膜4下端的外侧面密封粘结在所述第四凸筋84的内侧面上以进行密封,实现定位反渗透膜4的下端。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盖体2的内顶壁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五凸筋85,所述中心管3的上端封闭、并定位于所述第五凸筋85围成的区域内,实现对中心管3的上端定位。

可选地,所述反渗透膜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堵水层(图中未标识出),堵水层阻止原水自反渗透膜4的侧面通过,使其仅能自端部通过,有效延长了反渗透膜4的原水通过路径,更利于净化原水,可提高产纯水效率;而且原水进入反渗透膜4后压降损失小,浓水即使排出,避免膜元件长期处于高浓度水中浸泡而出现膜元件冲洗效果降低、膜元件表面结垢率增大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水机(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组件,所述盖体2位于所述净水机的壳体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水机,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组件的全部优点,而且,盖体2位于净水机的壳体的外部,在更换反渗透滤芯时不需要拆开净水机的壳体即可进行更换,此种方式消费者也可以自行更换,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更换反渗透滤芯的成本。

反渗透滤芯包括中心管、反渗透膜、堵水层和端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芯组件,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设置在外壳的底部,三者的距离较近,更方便于对其连接的水管进行整理和布局,并且,制造精度要求也不高,避免了进出水口间距离较大而造成公差变大,进一步导致密封失效;另外,在更换反渗透滤芯时,直接拆卸盖体即可,无需拆卸净水机的壳体以及水管,反渗透滤芯更换更方便、快捷。其中,滤芯组件的下端与净水机内部水路相通,一般的,净水机内部采用PE管作为水路,或者,采用集成水路板作为水路,相应的,集成水路板上具有供上述进出水口插入的插口。

其中,浓水口与反渗透区域的下端相通、原水口与过流通道的下端相通;进入过流通道内的原水沿过流通道向上流动、并自反渗透区域的上端进入反渗透膜而向下流动,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纯水进入到中心管内而自纯水口外排,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浓水自浓水口外排。

或者是,原水口与反渗透区域的下端相通、纯水口与过流通道的下端相通;自反渗透膜的下端进入反渗透膜的原水向上流动,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纯水进入到中心管内而自纯水口外排,经过反渗透膜形成的浓水自过流通道的上端进入过流通道而向下流动、并自纯水口外排。

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膜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堵水层,堵水层阻止原水自反渗透膜的侧面通过,使其仅能自端部通过,有效延长了反渗透膜的原水通过路径,更利于净化原水。

进一步地,原水口、纯水口和浓水口采用插杆的方式与水管进行连接,在整机装配时便于水管布局与整理,同时插杆的水口只需使用快接头安装、不需要缠绕生料带,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消除了生料带产生的漏水风险。

进一步地,盖体位于净水机的壳体的外部,在更换反渗透滤芯时不需要拆开净水机的壳体即可进行更换,此种方式消费者也可以自行更换,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更换反渗透滤芯的成本。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