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5774发布日期:2018-07-10 21:5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气体干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压缩空气在使用前需要先进行干燥处理,以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汽,吸附式干燥机是干燥机中的一种。目前,为了实现对压缩机压缩热的充分利用,出现一类转鼓压缩热吸附式干燥机,该干燥机内部分为干燥区和再生区,通过转鼓的旋转使得吸附剂依次通过干燥区和再生区,从而实现对压缩空气中水分的吸附以及吸附剂的再生。

实际使用时该干燥机与空气压缩机连通,空气压缩机加载运行时,可以输出两路压缩空气,一路是通过压缩机的后部冷却器冷却后的压缩空气,另一路为高温压缩空气,该高温压缩空气作为干燥机的再生气体,再生后的气体通过冷却器冷却以及汽水分离后,直接进入干燥区的进气口,从而循环利用压缩空气,实现了零气耗。

但是当空气压缩机处于卸载状态时(加载量在40%以下),压缩机没有再生气体输出,从而使得干燥机的再生区没有再生气体流过,吸附剂处于停止再生状态,吸附剂由于不能有效的进行再生,长时间再生不足会导致吸附剂“中毒”,进而导致干燥后的压缩空气露点很差,达不到使用要求,大大缩短了吸附剂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该干燥系统能够有效避免空气压缩机卸载时干燥机内吸附剂不能进行有效再生,干燥后的压缩空气露点达不到使用要求的弊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和干燥机,所述干燥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一工作空间,所述工作空间分为吸附区和再生区,所述壳体内设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的转筒,所述转筒内放置有可再生的吸附剂,当所述转筒旋转时,所述可再生的吸附剂能够依次经过所述吸附区和再生区,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通过第一进气管路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使得所述空气压缩机输出的冷却后的气体进入所述吸附区,所述第二进口通过第二进气管路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使得所述空气压缩机输出的高温压缩气体进入所述再生区,所述第一出口连接有第一排气管路,所述第一排气管路用于排出干燥后的压缩气体,所述第二出口通过第二排气管路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使得再生后的气体能够进入所述吸附区,

所述第二进气管路上设有加热器,所述第一排气管路上引出一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使得部分干燥后的压缩气体能够被所述加热器加热,

所述再生区的底部设有第三排气管路,所述第三排气管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并在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和消音器,

该干燥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空气压缩机和电磁阀连接通信,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电磁阀的打开或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排气管路上设有冷却器和自动排水器,所述冷却器用于冷却再生后的气体,所述自动排水器用于排出冷凝下的水。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器包括加热模块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模块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区和再生区均连接有自动排水器,且所述自动排水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气管路在靠近所述第一出口的位置设有止回阀,所述分支管路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止回阀出口之后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气体干燥装置还包括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转筒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筒的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件为一变频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管路和第二进气管路上均设有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可再生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区占所述工作空间的比例大于所述再生区占所述工作空间的比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进气管路上设有加热器,并在第一排气管路上引出一分支管路,该分支管路使得部分干燥后的压缩气体能够被加热器加热。在空气压缩机处于卸载状态时,通过该分支管路的部分干燥后的压缩气体经过加热器加热后可作为再生气体进入干燥机的再生区,从而使得再生区的吸附剂能够有效的再生,避免了空气压缩机处于卸载状态时(加载量在40%以下),压缩机没有再生气体输出,引起的吸附剂由于不能有效的进行再生,长时间再生不足会导致吸附剂“中毒”,进而导致干燥后的压缩空气露点很差,达不到使用要求的问题。

由于从分支管路引出作为再生气体的部分干燥后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较低、流量较小,因此,再生后的该部分再生气体不能导入到吸附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再生区的底部设置第三排气管路,该第三排气管路延伸至壳体的外部,并在位于壳体外部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和消音器,通过电磁阀控制打开第三排气管路将再生后的该部分再生气体通过消音器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空气压缩机的运行状况,一旦检测到空气压缩机处于卸载状态时,立刻打开电磁阀,通过消音器排放;当空气压缩机处于加载运行状态时,立刻关闭排放电磁阀,系统恢复正常状态。

本实用新型在低负载低流量下可以很好的提升露点,提升气体品质,改善最终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气压缩机,2-干燥机,3-第一进气管路,4-第二进气管路,5-第一排气管路,6-第二排气管路,7-第三排气管路,8-自动排水器,9-控制系统,21-壳体,22-工作空间,23-转筒,41-加热器,51-分支管路,61-冷却器,71-电磁阀,72-消音器,221-吸附区,222-再生区,211-第一进口,212-第一出口,213-第二进口,214-第二出口,411-加热模块,412-温度传感器,k1-止回阀,k2、k3-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该干燥系统能够有效避免空气压缩机卸载时干燥器内吸附剂不能进行有效再生,干燥后的压缩空气露点达不到使用要求的弊端,具体的,请参见图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1和干燥机2,空气压缩机1与干燥机2通过压力管道连接,该干燥机2用于干燥从空气压缩机1排出的压缩空气。

所述干燥机2包括壳体21,所述壳体21限定出一工作空间22,所述工作空间22分为吸附区221和再生区222。优选的,所述吸附区221占所述工作空间22的比例大于所述再生区222占所述工作空间22的比例。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吸附区221占工作空间22的3/4,再生区222占工作空间22的1/4。

所述吸附区221和再生区222均连接有自动排水器8,且所述自动排水器8设置在所述壳体21外部,自动排水器8的设置可以及时将积存在吸附区221和再生区222内的水排出,保证了干燥机2的正常运行。

所述壳体21内设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21旋转的转筒23,所述转筒23内放置有可再生的吸附剂,优选的,可再生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当所述转筒23旋转时,所述可再生的吸附剂能够依次经过所述吸附区221和再生区22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筒23与壳体21同轴设置。

为了实现转筒23的旋转,该装置还包括驱动部件(图中未画出),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转筒23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筒23的旋转。为了实现对转筒23转速的调节,优选的,该驱动部件为一变频电机,通过变频电机输出频率的改变来调节转筒23的转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21上开设有第一进口211、第一出口212、第二进口213和第二出口214,如图1中所示,第一进口211设置在干燥机2的下部,第一出口212设置在干燥机2的上部,第二进口213设置在干燥机2的上部,第二出口214设置在第一出口212的上部区域。

所述第一进口211通过第一进气管路3与所述空气压缩机1连接,使得所述空气压缩机1输出的冷却后的气体进入所述吸附区221。所述第二进口213通过第二进气管路4与所述空气压缩机1连接,使得所述空气压缩机1输出的高温压缩气体进入所述再生区222,所述第一出口212连接有第一排气管路5,所述第一排气管路5用于排出干燥后的压缩气体,所述第二出口214通过第二排气管路6与所述第一进口211连通,使得再生后的气体能够进入所述吸附区22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空气干燥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9,所述控制系统9分别与所述空气压缩机1和电磁阀71连接通信,所述控制系统9能够根据所述空气压缩机1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电磁阀71的打开或关闭。具体的,当控制系统9检测到空气压缩机1处于卸载运行状态时,控制系统9输出打开电磁阀71的信号,电磁阀71接收到打开信号并执行开启。当控制系统9检测到空气压缩机1处于加载运行状态时,控制系统9输出关闭电磁阀71的信号,电磁阀71接收到关闭信号并执行关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排气管路6上设有冷却器61和自动排水器8,所述冷却器61用于冷却再生后的气体,所述自动排水器8用于排出冷凝下的水。

在空气压缩机1加载运行时,第一进气管路3的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从干燥机2的下部进入吸附区221内,压缩空气中的水汽被处于吸附区221的吸附剂吸收,干燥后的压缩空气从干燥机2的上部排出并进入第一排气管路5;与此同时,第二进气管路4的高温压缩空气从干燥机2的上部进入再生区222内,由于压缩空气的温度较高,处于再生区222内的吸附剂吸附的水份被释放出,吸附剂得以再生,再生后的气体通过第二排气管路6并被冷却器61冷却降温,降温后的气体与第一进气管路3内的压缩空气混合。在上述运行过程中,转筒23保持一定的转速旋转,从而使得吸附剂依次进入吸附区→再生区→吸附区→再生区→吸附区……,在干燥压缩空气的同时,实现了吸附剂的再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进气管路4上设有加热器41,所述第一排气管路5上引出一分支管路51,所述分支管路51使得部分干燥后的压缩气体能够被所述加热器41加热。

具体的,如图1所示,分支管路5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排气管路5上,其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进气管路4上,并且分支管路5与第二进气管路4的连接点位于加热器41的入口端。所述第一排气管路5在靠近所述第一出口212的位置设有止回阀k1,所述分支管路51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路5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止回阀k1出口之后的管路上。所述分支管路51上设有单向阀k2,所述第二进气管路4上设有单向阀k3,止回阀和单向阀的设置可以防止压缩气体的逆向流动。

所述再生区222的底部设有第三排气管路7,所述第三排气管路7延伸至所述壳体21的外部,并在位于所述壳体21外部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71和消音器7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器41包括加热模块411和温度传感器412,所述加热模块411和温度传感器412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9连接通信。温度传感器412检测加热器4内气体的温度并将该温度信号输出至控制系统9,当加热器4内气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系统9控制加热模块411工作即对加热器4进行加热,直至温度传感器412输出的温度值达到设定值,通过控制系统9可以很好的控制进入再生区221内再生气体的温度,从而保证了吸附剂的有效再生。

具体的,在空气压缩机1卸载状态运行时,控制系统9检测到该状态,并控制电磁阀71打开,并使得部分干燥后的压缩空气通过分支管路51进入到第二进气管路4中,控制系统9同时控制加热器41处于加热模式,干燥后的压缩空气在流经加热器41时加热,加热后的这部分气体进入再生区222内,从而使得再生区的吸附剂能够有效的再生,再生后的这部分气体通过第三排气管路7并由消音器72排出,有效避免了空气压缩机1处于卸载状态时(加载量在40%以下),压缩机没有再生气体输出引起的吸附剂由于不能有效的进行再生,长时间再生不足会导致吸附剂“中毒”,进而导致干燥后的压缩空气露点很差,达不到使用要求的问题。当空气压缩机1加载运行时,控制系统检测到该状态,并控制电磁阀71关闭。

实施例2

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高效压缩空气干燥系统的效果,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组对比检测数据。

对比例为现有的压缩空气干燥系统,该干燥系统相对于实施例1的干燥系统其区别在于:对比例的干燥系统没有设置分支管路、加热器、控制系统和第三排气管路(包括电磁阀和消音器)。

本实施例采用露点仪分别检测经过对比例和实施例1处理的干燥后的压缩空气的含水量,具体请参见表1。

表1

从表1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的压缩空气干燥系统干燥后的压缩气体的含水量是实施例1中的压缩空气干燥系统干燥后的压缩气体含水量的约13倍,并且实施例1的压缩空气干燥系统干燥后的压缩气体可以达到国际ISO8573 class3(露点为-20℃)以上的等级。

综上,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进气管路上设有加热器,并在第一排气管路上引出一分支管路,该分支管路使得部分干燥后的压缩气体能够被加热器加热。在空气压缩机处于卸载状态时,通过该分支管路的部分干燥后的压缩气体经过加热器加热后可作为再生气体进入干燥机的再生区,从而使得再生区的吸附剂能够有效的再生,避免了空气压缩机处于卸载状态时(加载量在40%以下),压缩机没有再生气体输出,引起的吸附剂由于不能有效的进行再生,长时间再生不足会导致吸附剂“中毒”,进而导致干燥后的压缩空气露点很差,达不到使用要求的问题。

由于从分支管路引出作为再生气体的部分干燥后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较低、流量较小,因此,再生后的该部分再生气体不能导入到吸附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再生区的底部设置第三排气管路,该第三排气管路延伸至壳体的外部,并在位于壳体外部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和消音器,通过电磁阀控制打开第三排气管路将再生后的该部分再生气体通过消音器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空气压缩机的运行状况,一旦检测到空气压缩机处于卸载状态时,立刻打开电磁阀,通过消音器排放;当空气压缩机处于加载运行状态时,立刻关闭排放电磁阀,系统恢复正常状态。

本实用新型在低负载低流量下可以很好的提升露点,提升气体品质,改善最终产品质量。

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