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5125发布日期:2018-11-27 22:1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模具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模具加工时对零件和刀具进行冷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可回收后的冷却液中存在大量铁屑,污泥杂质,严重时造成系统堵塞,需经常清理,员工劳动强度大,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可直接丢弃又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亟需一种能够便捷处理出铁屑、污泥的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的回收后的冷却液中存在大量铁屑,污泥杂质,严重时造成系统堵塞,需经常清理,员工劳动强度大,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可直接丢弃又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便捷处理出铁屑、污泥的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包括有第一出水管、第一阀门、收集箱、第一固定杆、倾斜板、安装箱、第一轴承座、第一安装框、进液管、第二轴承座、电机、第一固定板、过滤网、弧形板、传送杆、第二安装框、进料斗、第二阀门、第二出水管和过滤板;第二安装框通过两第一固定杆固接于收集箱顶部;第二出水管一端与第二安装框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收集箱顶部连通;第二阀门安装于第二出水管,第一出水管与收集箱内连通,第一阀门安装于第一出水管;收集箱其中一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凹槽,另一侧壁开设有第四通孔;过滤板穿过第四通孔插入第一凹槽,进液管与第二安装框顶部内连通;进料斗固接于第二安装框侧部,且进料斗与第二安装框内连通;弧形板固接于第二安装框内侧壁,且弧形板往一侧倾斜;过滤网嵌于弧形板底部,第一固定板固接于第二安装框靠近进料斗的侧部,电机固接于第一固定板顶部,第二轴承座嵌于第二安装框内侧壁,第二安装框远离进料斗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一安装框固接于第二安装框靠近第三通孔的侧部,安装箱固接于第一安装框底部,第一轴承座嵌于第一安装框内侧壁;传送杆一端与第一轴承座枢接,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枢接并贯穿第二轴承座与电机输出端固接;安装箱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安装箱内后壁开设有第一通孔;倾斜板固接于安装箱后部,且倾斜板靠近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盖板和插杆;盖板与进料斗顶部铰接,插杆固接于盖板底部,进料斗顶部开设有插杆插入的插槽。

进一步的,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连接杆、滑块、第一弹性件、第二固定板、滑轨、挡杆、滑杆和第一挡板;安装箱内后壁开设有一字孔,滑杆固接于第一挡板后部,滑杆与一字孔滑动连接,滑轨固接于安装箱后部,第二固定板固接于滑轨远离一字孔的端部,挡杆通过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第一弹性件一端与滑块端部固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侧部固定;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固接于挡杆顶部。

进一步的,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第二固定杆和手柄;两第二固定杆固接于过滤板的侧部,手柄铰接于两第二固定杆之间。

进一步的,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l形板;倾斜板两侧均设有l形板。

进一步的,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第二弹性件、第三固定杆和第二挡板;第二挡板铰接于收集箱侧部,靠近第二挡板的第一固定杆侧部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三固定杆通过第二弹性件固接于第二凹槽内侧壁,第二挡板侧部开设有供第一固定杆插入的第五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电机、传送杆、弧形板、过滤网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便捷地把过滤出来的固定物质输送至安装箱内;通过进料斗能够便捷地把絮凝剂加入第二安装框内,以便于清除第二安装框内冷却液中的污泥;通过收集箱、过滤板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便捷地把沉淀物过滤出来;本发明能够便捷地把冷却液重新处理加工,以便于能够循环使用,从而达到节约原料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五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六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出水管,2-第一阀门,3-收集箱,4-第一凹槽,5-第一固定杆,6-倾斜板,7-第一通孔,8-安装箱,9-第二通孔,10-第一轴承座,11-第一安装框,12-第三通孔,13-进液管,14-第二轴承座,15-电机,16-第一固定板,17-过滤网,18-弧形板,19-传送杆,20-第二安装框,21-进料斗,22-第四通孔,23-第二阀门,24-第二出水管,25-过滤板,26-盖板,27-插杆,28-插槽,29-一字孔,30-连接杆,31-滑块,32-第一弹性件,33-第二固定板,34-滑轨,35-挡杆,36-滑杆,37-第一挡板,38-第二固定杆,39-手柄,40-l形板,41-第二凹槽,42-第二弹性件,43-第三固定杆,44-第二挡板,45-第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一种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有第一出水管1、第一阀门2、收集箱3、第一固定杆5、倾斜板6、安装箱8、第一轴承座10、第一安装框11、进液管13、第二轴承座14、电机15、第一固定板16、过滤网17、弧形板18、传送杆19、第二安装框20、进料斗21、第二阀门23、第二出水管24和过滤板25;第二安装框20通过两第一固定杆5固接于收集箱3顶部;第二出水管24一端与第二安装框20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收集箱3顶部连通;第二阀门23安装于第二出水管24,第一出水管1与收集箱3内连通,第一阀门2安装于第一出水管1;收集箱3其中一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凹槽4,另一侧壁开设有第四通孔22;过滤板25穿过第四通孔22插入第一凹槽4,进液管13与第二安装框20顶部内连通;进料斗21固接于第二安装框20侧部,且进料斗21与第二安装框20内连通;弧形板18固接于第二安装框20内侧壁,且弧形板18往一侧倾斜;过滤网17嵌于弧形板18底部,第一固定板16固接于第二安装框20靠近进料斗21的侧部,电机15固接于第一固定板16顶部,第二轴承座14嵌于第二安装框20内侧壁,第二安装框20远离进料斗21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三通孔12,第一安装框11固接于第二安装框20靠近第三通孔12的侧部,安装箱8固接于第一安装框11底部,第一轴承座10嵌于第一安装框11内侧壁;传送杆19一端与第一轴承座10枢接,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14枢接并贯穿第二轴承座14与电机15输出端固接;安装箱8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9,安装箱8内后壁开设有第一通孔7;倾斜板6固接于安装箱8后部,且倾斜板6靠近第一通孔7。

用过的冷却液通过进液管13流入第二安装框20内,冷却液流到过滤网17上,模具加工产生的固体物质被留在弧形板18,接着驱动电机15运转,电机15运转带动传送杆19转动,传送杆19转动把留在弧形板18上的固体物质输送至第一安装框11,然后通过第二通孔9、第一通孔7把固体物质清除,通过进料斗21把絮凝剂投入到第二安装框20内,絮凝剂与冷却液中的污泥,把污泥沉淀下来,沉淀完毕后,打开第二阀门23,进而第二安装框20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出水管24流入收集箱3内的过滤板25上,沉淀物被过滤板25过滤出,如此收集箱3内的冷却液能够重新使用,通过第一出水管1和第一阀门2的相互配合能够控制是否让收集箱3内回收的冷却液流出。

其中,如图2所示,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盖板26和插杆27;盖板26与进料斗21顶部铰接,插杆27固接于盖板26底部,进料斗21顶部开设有插杆27插入的插槽28。

通过盖板26能够防止其它物质从进料斗21掉入第二安装框20内,而导致冷却液被污染不能够使用。

其中,如图3所示,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连接杆30、滑块31、第一弹性件32、第二固定板33、滑轨34、挡杆35、滑杆36和第一挡板37;安装箱8内后壁开设有一字孔29,滑杆36固接于第一挡板37后部,滑杆36与一字孔29滑动连接,滑轨34固接于安装箱8后部,第二固定板33固接于滑轨34远离一字孔29的端部,挡杆35通过滑块31与滑轨34滑动连接;第一弹性件32一端与滑块31端部固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33侧部固定;连接杆30沿竖直方向固接于挡杆35顶部。

需要更换收集固定物质的袋子时,控制连接杆30驱动挡杆35往右移动,进而不再支撑住滑杆36,如此挡板因重力作用往下移动挡住第一通孔7,更换完后,控制滑杆36驱动挡板往上移动,进而不再挡住第一通孔7,如此能够防止在更换袋子时,固体物质不会从第一通孔7中掉出,而掉成满地都是。

其中,如图4所示,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第二固定杆38和手柄39;两第二固定杆38固接于过滤板25的侧部,手柄39铰接于两第二固定杆38之间。

手柄39便于员工把过滤板25抽出便于清除过滤板25上的沉淀物。

其中,如图5所示,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l形板40;倾斜板6两侧均设有l形板40。

l形板40便于员工更换袋子。

其中,如图6所示,该模具加工用冷却液回收装置还包括有第二弹性件42、第三固定杆43和第二挡板44;第二挡板44铰接于收集箱3侧部,靠近第二挡板44的第一固定杆5侧部开设有第二凹槽41,第三固定杆43通过第二弹性件42固接于第二凹槽41内侧壁,第二挡板44侧部开设有供第一固定杆5插入的第五通孔45。

第二挡板44能够防止沉淀物从收集箱3内掉出来,通过第三固定杆43能够便捷地固定住第二挡板44。

本发明的控制方式是通过人工启动和关闭开关来控制,动力元件的接线图与电源的提供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发明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发明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