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反渗透膜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3295发布日期:2019-01-13 17:1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



背景技术:

复合反渗透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硬水软化,工业废水处理,超纯水制备,家用净水机等领域。复合反渗透膜是复合反渗透技术的核心,复合反渗透膜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应用范围。

复合反渗透膜的工艺过程在美国专利US4277344A中有介绍,即首先将聚砜涂敷在聚酯无纺布上经过相转化法形成的微孔底膜,浸入到二胺或多胺水溶液中,然后通过风淋、辊压等方法除去膜表明多余胺溶液,再浸入到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酰氯基的酰氯化合物的有机非极性溶液中与酰氯发生界面聚合反应,从而在表面形成致密的具有分离功能的聚酰胺超薄分离层,成膜后,再进行热固化、洗涤和后处理,制备出我们所需要的复合反渗透膜。

在传统的反渗透膜制备过程中,复合反渗透膜复合成膜的热处理,会不可避免的使得基膜孔内由于水分子的流失,造成基膜孔塌陷、收缩,严重降低整个复合反渗透膜的透水性能。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不可避免的需要调整复合工艺,却依然无法完全避免,使得生产的过程复杂,增加了复合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反渗透膜制备装置,在复合反渗透膜加热过程中添加一套背面浸涂装置,以保护复合反渗透膜中基膜的孔结构在复合反渗透膜加热干化过程中不会因为失水而收缩及塌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反渗透膜制备装置,包括从制备装置起始端依次设置有支撑导辊、浸胺装置、表干装置、浸酰氯装置、烘箱、背面浸涂装置,各个装置之间均设有所述支撑导辊以支撑复合反渗透膜;所述背面浸涂装置由涂覆带、料液槽和四个支撑导辊组成,所述料液槽装有配制一定浓度的保护液,保护液为高沸点水溶性有机分子的水溶液;复合反渗透膜通过所述支撑导辊进入所述浸胺装置,浸泡胺液后,再经过所述表干装置,进入所述浸酰氯装置,再经过支撑导辊进入烘箱,所述烘箱下部设有背面浸涂装置。

所述浸胺装置由浸胺底辊和胺槽组成,所述浸酰氯装置由酰氯槽和浸酰氯底辊组成。

所述涂覆带为耐高温的软泡沫材料,且所述涂覆带转动方向与膜走向相反。

在复合反渗透膜走布过程中,复合反渗透膜经过胺和酰氯界面聚合反应,初步成膜,在成膜进入烘箱固化期间,涂覆带沾有大量的保护液进入复合反渗透膜的背面。加热期间保护了复合反渗透膜的基膜膜孔因失水而出现结构破坏,同时又不会影响聚酰胺层的加热固化和残留溶剂的蒸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复合反渗透膜加热过程中添加一套背面浸涂装置,在复合反渗透膜的背面涂覆一定浓度的高沸点有机分子的水溶液,复合反渗透膜加热固化的整个过程中,高沸点有机分子会一直留在复合反渗透膜基膜孔内,保护了复合反渗透膜中基膜的孔结构在复合反渗透膜加热干化过程中不会因为失水而收缩及塌陷,依此制备的复合反渗透膜具有高通量和高截留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的技术效果,通过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附图仅绘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1.第一支撑导辊;1-2.第二支撑导辊;2.浸胺底辊;3.胺槽;4.表干装置;5.酰氯槽;6.浸酰氯底辊;7.烘箱;8.涂覆带;9.料液槽;10.复合反渗透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反渗透膜制备装置,从制备装置起始端依次设置有支撑导辊1、浸胺装置(由浸胺底辊2和胺槽3组成)、表干装置4、浸酰氯装置(由酰氯槽5和浸酰氯底辊6组成)、烘箱7、背面浸涂装置(由涂覆带8、料液槽9和四个支撑导辊1组成),各个装置之间均设有所述支撑导辊以支撑复合反渗透膜;其中所述背面浸涂装置料液槽9中装有配制一定浓度的保护液,保护液为高沸点水溶性有机分子的水溶液;复合反渗透膜10通过支撑导辊1进入胺槽3中,浸泡的胺液后,再经过表干装置4,进入酰氯槽5,再进过支撑导辊进入烘箱7,所述烘箱7下部设有背面浸涂装置(由涂覆带8和料液槽9组成)。

所述涂覆带8为耐高温的软泡沫材料,且所述涂覆带转动方向与膜走向相反。

在所述复合反渗透膜10走布过程中,所述复合反渗透膜10经过胺和酰氯界面聚合反应,初步成膜,在成膜进入烘箱固化期间,涂覆带沾有大量的保护液进入复合反渗透膜的背面。加热期间保护了所述复合反渗透膜10的基膜膜孔因失水而出现结构破坏,同时又不会影响聚酰胺层的加热固化和残留溶剂的蒸发。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