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76523发布日期:2020-12-29 13:3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血液震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血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血库中血液的存量,各种采血、献血活动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周围,而在这些采集中经常使用采液混合仪,因为血液中存在凝固因子,在血液离开人体之后,如果不能使抗凝保存液与血液充分融合,采集的血液就将无法使用,造成血液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因此医护人员在采集血液时使用机器或手工摇晃血袋,使保存液与血液混合,但是手工操作容易产生疲劳,而机器的摆动方式多为左右倾斜摇摆,无法完全进行全方位震荡混合,液体混合效果达不到手工操作的效果。

除此外,在采集血小板制品时,由于设备的离心转速比较高的原因导致血小板在离心袋中产生聚集,需要人工进行振荡解聚,振荡解聚中也需要手工拿着离袋右摇晃,用肉眼观察血小板解聚情況。震荡的力度及频率要根据采集量的多少、容器大小等具体情况而定,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胜任。震荡力度不足则会出现解聚不充分;手工震荡力度过大则会导致血小板出现再积聚现象,从而使血小板失活,浪费宝贵的血小板资源。不但如此,震荡的效果与操作人员的手法及及熟练度也有极大关系,最终造成震荡效果参差不齐,不利于规范化。

有少部分震荡解聚的设备,采用变频电机进行改变晃动的力度、幅度及频率,但是电机本身需要频繁更换输出功率,控制较为麻烦,频繁变动功率对电机本身损耗较大,即使更换频率之后,其震荡的力度、幅度与频率也是固定的,并不能完全模拟人手晃动,对震荡解聚或者不同组分混合都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液处理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血液及其相关的一些震荡工作中,震荡效果不佳,不能实现全方位震荡混合,不利于控制震荡效果,耗时耗力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状的底板,底板上方固定有外壳,外壳上端腔内呈球状,外壳上端腔内放置有与其相配的球体,球体内放置需要震荡混合的制品,外壳上端外侧套装有环形筒,外壳上端侧壁上安装有多个滚珠,滚珠与外壳侧壁球铰,环形筒经滚珠能带动球体转动;

所述的底板右端上方有竖直状且能主动转动的圆筒,圆筒内有与其同轴且能主动转动的圆柱凸轮,圆筒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竖槽,竖槽内铰接有圆板,圆板上固定有拨杆,拨杆的另一端置于圆柱凸轮的凸轮槽内,环形筒上开设有多个与圆板配合的弧形槽,外壳上端右侧壁上开设有孔洞,当圆板处于圆柱凸轮左侧时,圆板外缘面经弧形槽、孔洞伸入外壳腔内且与球体接触。

本发明结构巧妙,能够实现全方位的震荡,保证震荡效果,也能够快速高效的将血小板震荡解聚,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震荡效果的干扰,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调整震荡的频率和力度,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用性广,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状态图(圆板与球体之间不接触)。

图5为本发明中环形筒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中底板与外壳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6给出,本发明包括水平状的底板1,底板1上方固定有外壳2,外壳2上端腔内呈球状,外壳2上端腔内放置有与其相配的球体,球体内放置需要震荡混合的制品,外壳2上端外侧套装有环形筒3,外壳2上端侧壁上安装有多个滚珠,滚珠与外壳2侧壁球铰,环形筒3经滚珠能带动球体转动;

所述的底板1右端上方有竖直状且能主动转动的圆筒4,圆筒4内有与其同轴且能主动转动的圆柱凸轮5,圆筒4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竖槽,竖槽内铰接有圆板6,圆板6上固定有拨杆,拨杆的另一端置于圆柱凸轮5的凸轮槽内,环形筒3上开设有多个与圆板6配合的弧形槽7,外壳2上端右侧壁上开设有孔洞,当圆板6处于圆柱凸轮5左侧时,圆板6外缘面经弧形槽7、孔洞伸入外壳2腔内且与球体接触。

为了减小圆板6与弧形槽7侧壁之间的摩擦,所述的弧形槽7与圆板6接触的侧壁上安装有小球8,小球8与弧形槽7侧壁之间球铰。

为了实现圆筒4与圆柱凸轮5的主动转动,以此实现调整球体的震荡力度及频率,所述的圆筒4下端连接有第一电机9,第一电机9固定在底板1上;圆柱凸轮5上端连接有第二电机10,第二电机10固定在外壳2上,第一电机9与第二电机10均为伺服电机。

为了实现球体在震荡中能快速恢复原状,所述的球体下端镶嵌有配重块。

为了更好的保证震荡效果,所述的球体下端固定有第一磁石11,底板1上固定有第二磁石12,第二磁石12处于第一磁石11正下方。

为了更好的放置血液或者血小板或其他制品,所述的球体包括球壳13,球壳13内固定有开口向上的圆柱壳14,圆柱壳14上端旋拧有端盖15,端盖15的外缘面与圆柱壳14上端内侧壁之间经螺纹连接,端盖15的上端面呈球面,端盖15旋拧在圆柱壳14内时,端盖15与球壳13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球形。

所述的圆柱壳14内放置有上端开口的容器16,端盖15下方有水平状的压板17,端盖15下端与压板17之间经压簧连接在一起,压板17下端面上粘贴有橡胶层,在压簧作用下,压板17能将容器16上端封堵。

为了更好的控制震荡时血液周围的温度,所述的球壳13与圆柱壳14上端固定,球壳13与圆柱壳14组成了密封的腔室,腔室上端开有进液口,腔室下端有出液口。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中的球体与外壳2之间采用的实质上是球铰,使得球体能在外壳2上端随意震荡,同理,环形筒3处于外壳2上端,环形筒3的内侧面也采用球面,使得环形筒3也能向任何方向转动,但是由于滚珠的存在,使得球体与环形筒3之间的转动方向保持相反;在本发明中,圆筒4及圆筒4上的多个圆板6形成了一个整体,圆板6随着圆筒4进行公转,圆筒4能够经圆板6带动环形筒3在水平方向上发生转动,环形筒3经滚珠带动球体在水平方向上发生转动,与此同时,圆板6在圆柱凸轮5作用下产生上下摆动,圆板6的上下摆动带动球体在竖直平面内发生摆动,此时的环形筒3也会出现竖直平面摆动,所以圆板6置于弧形槽7内时,弧形槽7上下要留有余量,弧形槽7的长度要足够长,保证环形筒3与圆板6不发生干涉;球体表面具有移动的摩擦力,使得圆板6能够顺利带动球体摆动;控制圆板6数量,使得圆筒4经多个圆板6间歇带动球体震荡;圆板6呈扇形。

所述的圆柱壳14下方可以放置海绵或者软质橡胶,防止震荡中容器16与圆柱壳14发生磕碰。

使用时,将需要震荡的血液或者血小板置于容器16内,然后旋拧端盖15,端盖15经压簧使压板17向下将容器16上端密封,此时启动第一电机9,第一电机9转动带动圆筒4转动,圆筒4带动多个圆板6绕着圆柱凸轮5转动,圆筒4经圆板6拨动球体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与此同时,圆板6绕着圆柱凸轮5转动,圆柱凸轮5经拨杆使圆板6上下摆动,其中处于左侧的圆板6与球体表面接触,所以圆板6的自转带动球体上下摆动,当圆板6与球体脱离时,球体在第一磁石11与第二磁石12的作用下迅速恢复原转,环形筒3也恢复原状,直至下一个圆板6与球体接触。

若需要增大或者减小震荡的力度及频率时,同时启动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0,第一电机9能控制圆筒4的转速,从而实现控制圆板6与球体的接触时间,也控制了球体的水平转速;第二电机10转动带动圆柱凸轮5转动,圆柱凸轮5转动使得圆板6自转的转速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了在圆板6与球体表面接触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球体在竖直平面内的摆动角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震荡的力度;两者结合实现了球体的震荡频率与力度的改变。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及显著进步:

1.本发明中采用在水平及竖直方向上均摆动的方式,使得球体完全模拟手工震荡的形式,不仅减少了大幅度的撞击,同时能够改变震动力度及频率,使得容器16内的血液或者血小板充分的震荡,保证血小板的震荡解聚,也能保证血液与抗凝剂的混合效果。

2.本发明中,调整第一电机9与第二电机10,使每一个圆板6与球体接触时,第一磁石11都位于第二磁石12的正上方。采用多个圆板6间歇与球体接触,使得球体的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的摆动都是间歇性的,并且是有规律性的,方便控制振动的力度及频率,以至于方便控制不同批次的震荡或者混合效果,能够大大减少人力劳动,减少人为因素对震荡效果的不利影响。

调整第一电机9与第二电机10,使第一个圆板6与球体脱离后,第二个圆板6与球体接触时,第一磁石11并在第二磁石12的正上方,则实现了球体在水平方向转速保持恒定,但是竖直方向上的摆动幅度与摆动频率均都是无规则的,以此实现了完全模拟人力手臂晃动的随机性。

在上述过程中,第一磁石11与第二磁石12起到稳定球体的作用,能有效保证在圆板6与球体脱离时,能快速恢复原状,也能保证球体内放置的制品不会倾覆。

3.本发明中,球壳13与圆柱壳14组成的空腔,空腔本身具有一定的隔热作用,除此外,可以在空腔内注入液体,控制震荡过程的温度,进一步保证震荡效果。

本发明结构巧妙,能够实现全方位的震荡,保证震荡效果,也能够快速高效的将血小板震荡解聚,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震荡效果的干扰,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调整震荡的频率和力度,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用性广,易于推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